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杜月笙是舊中國三百年幫會第一人。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絕無來者。


他15歲孤身闖蕩上海灘,從一個四處流蕩的街頭小混混,一步步成為上海灘呼風喚雨、抖抖腳上海灘都要震三下的人物,成為上海三大亨之首絕非偶然。
時間倒轉至1952年10月,臺灣省臺北縣汐止鎮南,鄉民們驚訝地發現,平時人跡罕至的大尖山麓,出現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人車擁擠又秩序井然,一眼望不到頭。等這些人在題有“譽聞永彰”的牌坊前停了下來,鄉民們才知道,原來今天是牌坊後這方墓園的主人——杜月笙的靈樞安厝典禮。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墓園上蔣介石題字“義節聿昭”,墓園本有牌坊,上有張群題字“譽聞永彰”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主祭者于右任緩緩走進事先搭建好的靈堂,許世英、王寵惠、張群、何應欽等陪祭者也魚貫而入,張道藩、錢大鈞、谷正綱、陶希聖等國民黨軍政大員緊隨其後。杜月笙一生最講究“場面”二字,如此身後哀榮,相信他必能含笑九泉。蔣介石為杜氏手書墓銘“義節聿昭”,但沒有親自到場。不過,據汐止市政當局的記載,“蔣中正於安厝禮乘直升機盤旋墓園,低迴不已”。看來,蔣氏畢竟沒有忘記這位老朋友。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圖:1946年,上海,由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Jack Birns為杜月笙拍攝的照片。)
巧合的是,就在六天之前,另一位“海上聞人”黃金榮的喪儀也在上海舉辦。八仙橋鈞培裡1號的黃宅,給弔唁的客人準備了九桌酒菜。可是等到深夜,也不過來了十七個門徒。黃氏盛極一時的一輩子,就這樣冷冷清清地結束了。
這是1953年6月。杜月笙、黃金榮的去世和安葬似乎是一種象徵,以向世人宣告,一個時代正式終結,從此,華人幫會在上海灘徹底消失,只留下一些半真半假的故事,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在民間流傳。而今已是六十年後,這一抹餘暉也漸漸地消失了。
在上海由於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這三位“大亨”的存在,使得人們一說起上海灘的秘密社團,就會立即想起青幫。其實,在1843年開埠後的十餘年間,上海勢力最大的幫派,是來自廣東的洪門,以及與洪門頗有淵源的、來自福建的小刀會。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舊上海灘三大亨:杜月笙(左)張瀟林(中)黃金榮(右)
按照《中英江寧條約》的規定,上海開放後,英國得以設置領事並駐於上海縣城。但此時中英雙方都沒有相互交往的經驗,英國人不願進城,寧可在郊外的黃浦灘頭向當地農民租地造屋,成立領事館。清廷也缺乏外交人才,甚至拿不定主意,用哪一級官員來面對這些可怕的洋人。
上海縣屬於松江府,但府治很遠,鞭長莫及。於是清廷命衙門在上海縣城的蘇松太道專理洋務,併兼任江海關監督。清朝的官員總是顢頇驕橫,對英美法領事的請求往往“說不”,而一旦事情鬧大、又卑躬屈膝,所求無不允諾。這種前倨後恭、前後不一的態度使外國領事和大班非常頭痛,他們開始建議清廷在洋行的華人買辦中選拔能吏,充任道臺。
吳健彰就是這樣一個人才。他是廣東香山人,以外貿而成鉅富,是廣州最著名的商人之一。上海開埠後,他隨美商旗昌洋行而來,並擔任買辦。吳氏長袖善舞,深諳官場三昧,其為人辦事得到外商和朝廷的一致認可。加上他早已捐班候補道員,因此,清廷不久後即任命他為道臺,駐於上海縣城,專門處理與外灘那些洋人的交涉事宜。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影視劇《建國大業》中杜月笙的扮演者馮小剛
當時的上海、松江、蘇州等蘇南重鎮,雖然經濟繁盛,工商發達,但由於清廷口岸政策的限制,缺乏外貿人才,所以此時絡繹而來的,都是與外商打交道比較有經驗的福建、廣東人。上海縣城人口六十萬,其中閩粵人士就有十五萬之多。


上海的廣東人大多是外貿商人,安於現狀,因此以粵人為核心的洪門在此少有響應。而駐滬閩人以船工為主,於是以底層民眾為核心的小刀會剛於福建創立,其徒眾就遍佈上海。但隨著劉麗川的到來,局面改變了。
和吳健彰一樣,劉氏也是廣東香山人。他早年在穗港的洋行工作,英語流利,善於交際。因為與外商的糖業生意,來到上海並留了下來。在香港的時候他加入洪門,來到滬上,發現廣東同鄉很多,就開始了秘密傳道工作,不斷髮展會員,擴充團體。不久,劉麗川瞭解到,盛行於福建水手中的小刀會雖然和洪門沒有組織聯繫,但其政治目標也是反清復明。他即以洪門駐上海領袖的身份,拉小刀會徒眾入夥。此舉雖然不怎麼成功,倒也和上海小刀會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且,經他的折衝樽俎,之前經常在閩粵人士之間發生的械鬥也不復再起,兩省旅滬僑民結成了緊密的共同體,並暗中奉劉氏為首領。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1853年初,十餘萬太平軍從武昌沿江東來,水陸並進,連克名城。於是東南震動,各處地方官苦於正規軍的防禦兵力不足,紛紛組建團練以圖自保。上海也不例外,在吳健彰的主持下,成立了以粵籍人為主的民間衛隊。由於條件優厚,許多廣東人遠道而來參加這一僱傭軍團體。
此舉引起了上海本地士紳的恐慌。太平天國運動雖起自於廣西,但骨幹力量都是廣東人,因此清廷蔑稱為“粵匪”。如今這些團練都來自廣東,萬一和“粵匪”產生地域向心力,這可怎麼辦?但吳健彰不為所動,認為粵籍人吃苦耐勞,打仗只能倚仗他們。
上海士紳情急之下杯葛這個決定,拒絕繳納為組訓團練而攤派給他們的錢糧。太平軍佔領南京後,似乎對蘇南沒有進一步的戰略攻勢。既然局面不再緊張,又斷了經濟來源,吳健彰也就順水推舟,解散團練。這些“退伍”僱傭軍失去了工作,正在怨恨彷徨之際,被劉麗川迅速吸納進洪門。因為,他在準備暴動了。
暴動的建議是由上海小刀會提出來的。當時福建小刀會已經在廈門殺官造反,樹“大明”旗號,上海閩籍人準備積極響應,邀請洪門共同起事。就力量而言,小刀會比較強大,但威望則劉麗川稍高。而且吳健彰的親兵衛隊都以香山人為主,已被劉氏打通關節。因此,暴動以小刀會為主力,以“大明”為號召,首腦卻是洪門的劉麗川。


從攻佔上海縣城開始,暴動堅持了一年多,期間閩粵兩幫從沒團結過。劉麗川俘虜了吳健彰,想因同鄉之誼放了他,小刀會不同意;劉氏投書聯繫南京,想把旗號改成太平天國,放棄“反清復明”宗旨,小刀會不同意;到局面最緊張的時候,劉氏想服從外國領事的調解,棄械投降,小刀會不同意。後來,吳健彰在劉麗川的默許下,被旗昌洋行救出;向太平軍求援,卻被洪楊視為異端而不加理睬;因為重要助手被小刀會槍決,劉麗川最後也沒敢投降。不過,廣東幫、福建幫有一件事倒是達成了統一,那就是1855年的舊曆大年初一突圍的時候,一把火燒盡了上海縣城,這座六百年名城毀於一旦。從此,上海華界只能依附於租界的卵翼下發展,再也不能獨自存活。
軍攻克上海縣城後,對閩粵人士開始了嚴厲的懲罰。除了殘酷的殺戮和通緝外,每間閩粵會館被摧毀,其先人墳墓被剷平,並對留在上海的閩粵商人課以重稅——也就是說,清廷要把所有閩粵人都逐出滬上。從此,作為一股勢力,閩粵人再也沒有重新進入上海,他們留下的空缺,將由逃避太平軍兵災而來的蘇州人和寧波人填補。
小刀會暴動對上海最大的影響,除了毀滅縣城外,就是打破了之前“華洋隔絕”的局面。租界本來只有華人五百,都是些僕人雜役。小刀會暴動甫起,租界一夜之間就湧進兩萬本地人。其後太平軍兵鋒橫掃蘇南、浙北,當地紳商紛紛逃入原本他們不屑進又不敢進的“夷場”,租界人口暴漲至五十萬,地價有上漲百倍之多者。租界內的官方行政系統——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法租界的公董局相繼成立,警務處及下屬巡捕房也隨之建立。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太平軍失敗後,到19世紀70年代,租界的華人紛紛還鄉,但還有二十萬人留了下來。從此上海進入一個平穩發展期,各種社會勢力重新發生、組合、均衡。毛澤東曾說過,秘密社團是“政治和經濟鬥爭的互助團體”,其主要成員是“失了土地的農民和失了工作機會的手工業工人”。的確,洪門和小刀會被消滅後,一股新的幫會力量正在無業遊民間悄悄地生長。


如今的上海延安東路,在1914年前是一條黃浦江的支流,即赫赫有名的“洋涇浜”。川沙、南匯、奉賢等郊縣的農民搖著小船,滿載著農產品從浦江而來,泊在洋涇浜的鄭家木橋畔,與兩岸的居民交易。
這條也是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界河,因此形成了“三不管”的局面。最開始時,有一些上海話稱之為“小癟三”的混混在此乞討、敲詐甚至搶劫,來做生意的農民大聲呼救,若是法租界的巡捕趕來,這些小地痞就踏上鄭家木橋逃到公共租界,反之,則從公共租界逃到法租界。
漸漸地,流浪兒、浪蕩子、青皮流氓會聚於此。租界警方也曾合力遣散,甚至用拖船將他們“流放”到浦東。但沒多久就恢復原樣,而且愈發混亂汙穢,簡直是盜賊淵藪。因此,“鄭家木橋小癟三”成為了上海人家喻戶曉的俗語,用來指稱那些無恥無畏又屢教不改的小混混。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正在租界當局為此煩惱的時候,一個法捕房的“包打聽”——上海人對便衣探員的俗稱——將這事兒麻利地解決了,他就是黃金榮。
此時是1905年,鄭家木橋周圍的青皮已經結成了幾個幫派。黃金榮當差十年,相當有破案經驗,而且出手豪爽,善於花錢籠絡“線人”。這樣,沒幾天就瞭解到,這些小混混無論跟哪個老大,大都聽一個叫程子卿的鎮江人的號令。
據說程子卿雖然身材瘦削,卻膂力過人,因此黃金榮見他的時候,帶了好幾個弟兄。程一聽是巡捕找上了門,並沒有反抗。不過令他吃驚的是,這個一臉麻子、頗有點矮胖的巡捕沒把他抓到大自鳴鐘捕房,反而進了法大馬路聚寶樓的一個小包間。在這裡,黃金榮要和他談一個交易。
條件很簡單,黃氏承諾和程結拜弟兄,並介紹進法捕房當差,只要他把手下的徒眾組織起來,不再敲詐搶劫,而是規規矩矩地向在鄭家木橋賣貨的農民徵收管理費。黃金榮並非幫會中人,但這一做法開啟了上海秘密社團日後四十餘年的行為慣例,那就是背靠租界當局的政治勢力,在灰色地帶以保護者而非掠奪者的身份出現,一方面維護市面安定,另一方面得以上下其手,大發其財。順便也可以幫租界當局處理一些用法律手段無法解決的難題。




當時的上海,具有城市規模才三十餘年,華洋雜處,中西交融,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遇過的窘境,因此,無論市民文化、社會倫理還是日常規則,都在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形成。黃金榮在20世紀初,為幫會釐定了生存法則,自己也受益其中。從此,他依靠秘密社團的力量,屢破奇案,又能保持租界的日常安定,被譽為“租界治安的長城”。五十歲那年,他升任法租界警務處督察長。在租界的行政體系中,華人地位向來不高,黃氏能夠身居如此警界高位,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殊榮。
黃金榮不是個貪財的人,但他派出去不少夥計和“線人”在外面打聽盜賊線索與行動,這筆很大的開銷都由他自己私人支付,因此難免飢不擇食,因手頭緊張而濫收門徒,以得人“孝敬”。這也成了幫會廣開山門良莠不分的濫觴。但是做了督察長以後,黃氏明顯謹慎很多,而且出手襄助也大多以政治投資為主。1922年6月,他就幫了蔣介石一把。三十年後,在一份交給中共上海軍管會的《悔過書》中,黃金榮這樣寫道:“蔣介石是我朋友虞洽卿介紹認識的,因為蔣介石那時候在交易所做事,有人欠蔣介石錢,由虞洽卿介紹託我代他討債的。”蔣氏當時只是個普通的交易所商人,而黃氏以督察長之尊,竟然願意幫他討債,可見,黃已經看到了蔣氏背後的孫中山和國民黨的力量。


許多回憶錄眾口一詞,都說黃金榮屬於“青幫三大亨”之一。其實,黃氏剛剛混跡江湖的時候,青幫還沒到上海灘發展,等他進入警界,因紀律約束更沒可能加入任何幫會。或許因為他所交往的大多是青幫名人,故而旁人也就以訛傳訛,混為一談了。
青幫原本的勢力範圍是以淮安府清江浦為中心,沿運河兩岸向北延伸,成員以蘇北、安徽、山東人為主。直到清末,大字輩的青幫“老頭子”才逐漸把注意力投向上海。當時的上海生機盎然又魚龍混雜,許多富商求人身保障,都以加入青幫為榮。連反清的革命黨為了更有利於安全地工作,也紛紛入會拜師。陳其美、蔣介石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夕一起加入的青幫,他們的師父即是大字輩的張仁奎。張氏有個徒孫也很有名,即悟字輩的杜月笙。
不過對於普通遊民來說,加入青幫並不能有什麼幫助。1911年4月,已入會三四年的杜月笙被巡捕房抓了起來,罪名是“冒探索詐”。從1908年開始,上海租界所有的鴉片煙館關閉,任何旅館浴室如果收容客人吸鴉片,即屬違法。杜氏探聽到某旅店有住客在抽鴉片,就上前向店主敲詐五個大洋,不慎被附近的巡捕逮住。可見當時青幫基層人員謀生之不易,而且即使被捕,也不見幫內人士施以援手。

這次被捕的羞辱氣得杜月笙大病一場,在床上躺了足足四個月才康復。從此他覺得幫會並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想要出人頭地還得投靠有權有勢的大人物,而那些大人物中,只有一位肯傾心結交底層遊民,他就是黃金榮。
杜月笙很快如願以償進了黃宅。不過雖然生活安定,卻沒什麼前途。住的是灶披間,乾的是雜役活。但沒幾年機會就來了,法租界的一紙禁令改變了他的命運。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杜公館
1917年,租界內的煙館和煙土行全部關閉,反而激起猖獗的黑市交易。有鑑於此,法租界決定實施煙土公賣制度。杜月笙聽到消息,提出聯合張嘯林成立“三鑫公司”以包銷鴉片,讓黃金榮居於幕後,協調和租界當局,尤其是巡捕房的關係。
因為值錢,鴉片經常會遇到流匪搶劫,所以做煙土生意的要點不在“銷”,而在“運”。為防止半途劫道,杜月笙為三鑫公司組建了保鏢隊伍,成員清一色都是他那些來自底層的青幫小弟兄。這些人都是混混青皮出身,沒什麼文化,倒也頭腦靈活,而且身手矯捷,心狠手辣,他們押運的鴉片,沒什麼搶匪敢動腦筋。
以包銷煙土賺取“第一桶金”後,杜月笙轉而開立賭場。這也是租界當局既不禁又不管的灰色地帶,所以無論賭客還是賭場本身,非常容易受到搶劫。有些混混還懷揣炸彈衝進賭場,不給錢就拉出引信同歸於盡。這樣,杜月笙的“保鏢隊伍”又派上了用場。
如此販毒庇賭的“好日子”過了十年,杜月笙一躍而成上海灘大亨,法租界公董局也請他擔任華董。但此時的法國政府已經接到了許多舉報,其中有公共租界工部局和警務處提供的翔實證據,對法租界當局的貪腐昏庸盡情揭露,並指出青幫日益坐大,已經危及當局的權威。有鑑於此,巴黎於1932年突然更換了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和法捕房正副總監,一場類似四十年後香港“廉政風暴”的反貪行動開始了。


租界當局對杜月笙的第一波打擊,便是免去他公董局華董的職務,然後嚴禁菸賭。杜氏倒也是處變不驚,給新上任的巡捕房總監法伯裡送去了一幅“金臺面”——由二千兩黃金打造的全套宴會餐具。不料法伯裡毫不領情,還要杜月笙在《申報》《新聞報》上為此舉公開道歉,並保證永不再犯,否則將其逐出法租界。
從現在來看,這是時勢逼著杜月笙“轉型”。幸好三年前,他“生平第一次規規矩矩辦的事業”中匯銀行已經開業,而且運營良好。既然不能重操舊業,杜氏只能心無旁騖,在金融業上做起了正經生意。


上海皇帝杜月笙為何親手消滅了青幫?


杜月笙雖然在上海灘呼風喚雨,權威赫赫,畢竟目不識丁,且是“白相人”(滬語“不務正業的二流子”)出身,因此上海的知名實業家對他都敬而遠之。而一旦全心投入金融業和工商業,那些實業家發現,他待人熱情誠懇,俠義為懷,又多謀善斷,心機深沉,在生意上是好夥伴,在生活中是好朋友,在處事時是好參謀。尤其他的口頭禪“閒話一句”,的確談笑中排難解紛,為很多上層人士解決了不少麻煩。這使得實業家們對幫會和“白相人”刮目相看,著名金融家陳光甫、錢新之還在他的影響下加入了青幫。
眾所周知,幫會本來是無業遊民的互助組織,無論成員還是作風都有著濃厚的底層氣息,但隨著杜月笙轉入正行,他的一班徒眾也紛紛“上岸”。工商實業家的加入,更是稀釋了青幫的下層成分。杜月笙還不滿足於此,他要求徒眾不要再叫他“師父”或“老頭子”,而要叫“先生”,他把徒弟也稱作“學生”。這位“先生”還要求“學生”們不得一身短打、吊兒郎當,而要長衫馬褂,文質彬彬。杜月笙自己就是這麼做的。在現存的所有照片中,都能看到他衣冠楚楚,儀態儼然,根本不像秘密社團的頭子,而像開山立派的宗師。


方法論大於世界觀。既然幫會已經消解了其來自底層的粗鄙和暴虐,那麼,當初產生的由頭和能量已經不復存在,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正是杜月笙自己一手消滅了青幫。弔詭之處正在於此,由不是青幫門徒的黃金榮開創的青幫時代,被青幫門徒杜月笙親手結束。
杜月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從一個小癟三混進十里洋場,成為上海最大的黑幫幫主,成為了現代實業家、社會名流與地方領袖,成為當時活躍的政治風雲人物。杜月笙有過人的投機沾營本領與玩弄權術的狡詐,對前清遺老、軍閥政客、黨國高層、社會名流,乃至金融工商鉅子,無不執禮甚恭,傾力結交。而蔣氏高層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無不結為杜氏豪門密友。杜月笙心裡一直對文化嚮往和敬畏,發跡後與文化界甚密,能在知識界、文化界也周旋得遊刃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