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为什么没有被处死?

翀少1


1938年12月8日,汪精卫打算乘机离开重庆,不巧的是蒋介石从抗战前线返回重庆,并且通知汪精卫到南岸黄山官邸谈话。汪精卫十分不安,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去见蒋介石。与蒋介石会面后,两人陷入了一番激励地争吵,汪精卫坚持对日主和的政策,而蒋介石则坚持抗战到底,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汪精卫回到自己的住所与自己的同党寻思出逃机会,12月18日,汪精卫以演讲为名带着自己老婆陈璧君和曾仲鸣等人乘机飞往昆明,起飞之前,汪精卫还通知自己的心腹陈公博,要求陈公博必须赶到昆明。

汪精卫飞到昆明后,给蒋介石发电报,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要求在昆明多留一天,然后再返回重庆。19日下午,汪精卫一行人乘机逃到越南河内,之后发表公开信,劝蒋介石投降,并公开叛国投敌,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全国掀起了讨汪运动。

陈璧君和汪精卫

谁都没想到,这个曾经的热血少年居然会叛国投敌,当初为了革命,汪精卫可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抱着炸弹去炸摄政王载沣的人。

在天津幽居的载沣心里肯定不是滋味,1910年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来到北京刺杀他,不料事情败露,汪精卫等人被清廷逮捕,在狱中,汪精卫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决心,把刺杀的所有罪责都揽在自己和黄复生的身上,这使得肃亲王善耆和摄政王载沣大感意外,最后以“误解朝廷政策”的罪名将其关押,免了汪精卫的死罪,1911年10月清廷释放汪精卫。

载沣肯定想不通当初如此热血的爱国男儿,今天居然叛国投敌,早知现在,载沣当初该定汪精卫一个死罪。

载沣在香港时的合影

至于摄政王载沣当时为何不处死汪精卫,其中起大作用的是肃亲王善耆,汪精卫出狱后曾说:“就我命的是肃亲王,每当回忆此事,我总想到清末了不起的政治家。”善耆认为处死汪精卫等人会激起革命党的愤怒,不利用国家局势的发展,载沣则认可善耆的想法。

善耆是皇亲贵族,但他不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从小习武,英武过人,锐意改革,是我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他曾说“如果我不是出生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汪精卫被逮捕后,善耆负责审理这个案件,善耆在审案期间看到汪精卫手书的革命书籍和求死决心,心中生了不杀之意,他觉得此时杀几个革命党已经无济于事,不如采取怀柔的政策,他的想法得到了载沣的认可,汪精卫得以免除死罪。

肃亲王善耆

善耆看汪精卫是一个人才,经常去狱中给汪精卫做思想工作,希望汪精卫能为他所用。1911年10月清廷宣布解除党禁、特赦国事犯,善耆借此机会,建议清廷释放汪精卫。

善耆虽然是一个能人,但是对朝廷愚忠,最后还间接培养了两个大汉奸,一个是他的女儿川岛芳子,一个就是汪精卫。


司马长史


汪精卫是清朝晚期的知识分子,出身书香门第,熟读四书五经,曾经考取过秀才。早年以优异成绩被大清朝廷派往日本公费留学。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很快成为其骨干。汪精卫是中国最早的革命者之一,可以说早期的他曾经是中国的民族英雄。后来与蒋介石争夺国民政府领袖失败后,逐渐亲日。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日本政府,在日方扶持下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成为中国第一大汉奸。

当年慈禧太后去世后,三岁溥仪成为大清国的皇帝,载沣出任摄政王。负责管理朝中政事。摄政王载沣在执政期间推崇西方理念,提出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观点。这些政治观点很快受到全国上下的一片反对。汪精卫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出对摄政王载沣进行行刺的想法。这充分体现了革命党人推翻腐朽清政府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最为可惜的是,汪精卫和其他革命党人在行刺之前,由于经验不足,被清政府发现。致使汪精卫与革命党同事均被逮捕入狱。狱中的汪精卫更是表现出革命党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概深深震撼着当时的大清审判官肃亲王。肃亲王曾多次在狱中提审汪精卫,劝说汪精卫改变政治观点,汪精卫都是不为所动。



肃亲王在杀与不杀的选择中思索再三,最后选择对汪精卫等人免除死刑,改判终身监禁。为何出现这种局面呢,一方面肃亲王认为杀掉汪精卫后,很有可能引来更多革命党人的报复,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情绪。那样对朝廷来说更加危险。另一方面如果不杀汪精卫,也可以体现大清国对反对者的仁慈之心,大有笼络国民之心的嫌疑。毕竟当时的满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濒临大厦将倾的局面。这就是汪精卫等其他革命党人得以不死的历史原因吧。

另有说肃亲王还是比较喜爱汪精卫的个性。对他视死如归的革命信仰那是赞赏有加,爱惜汪精卫这个人才,因而才动了怜悯之心。不论何种原因,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载沣之后,确实没有召来杀头之罪。


折返888


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以失败而告终,可是他的运气非常要好,在狱中碰见了贵人,于是就捡回了一条命。1905年他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0年1月与黄复生等一起抵达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目的就是为了暗杀摄政王做准备,光绪的弟弟、溥仪的父亲当时摄政王王载丰,刺杀失败后,被关进大牢。面对审讯,他与黄复生争相当主犯,而且汪精卫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思维敏捷,洋洋洒洒的千字作答,使主审官章宗祥、善耆惜才、爱才之心徒起,



对她的才干感慨不已,有心成全,出手相救。当时清朝刑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原来十大罪恶,已经取消等环境下,在他俩的斡旋中出现了转机,未被判死刑,而且在狱里受到颇丰后的优待。同时汪精卫的才干也引起了肃清王的重视,查看了他俩的供词后,深被汪精卫才华所吸引,再加之清廷又怕革命党的报复,采取更大范围的刺杀行动,于是劝说摄政王饶恕他二人不死,才保住汪精卫、黄复生的性命。清廷为了掩人耳目,以汪、黄“误解清廷政策”为由,免除汪、黄二人死罪,判处二人终身监禁,就这样捡回两条命。所以说,临死不屈,用自己的才华打动主审官的邻惜之心,峰回路转,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争取了才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和谐13167922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刺客未必会被判处死刑。

大家看过小说《鹿鼎记》吧。

当时康熙就让韦小宝将刺客放掉,然后加以追踪。

韦小宝说放掉刺客岂不是便宜了他们。

康熙说:刺客虽然犯上叛逆,但只是奉命行事,小角色而已,杀不杀无关大局。

道理也是一样。

杀死刺客的目的一般是三点:

第一,敲山震虎,让刺客背后的势力害怕,不敢继续行刺。

第二,杀给老百姓看,告诉他们谋反的下场。

第三,刺客可能是内部政敌派来的,涉及复杂内部斗争,尽快杀了好灭口,不让外界知道实情。

可惜,当时这些条件都不具备。

汪精卫行刺是1910年,当时满清风雨飘摇,武装起义四起,离灭亡不远了。

执政的摄政王载沣是个草包,连自己小家都管不好,何谈国家。

肃亲王之流虽有些才干,都是老派人士,根本不能应付目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式。

之前满清杀了很多革命党,甚至把同情革命党的记者都活活用板子打死,造成世界舆论哗然,仍然满清残暴。

此时的老百姓早已看腻了凌迟等酷刑,1910年满清连酷刑都废除了,杀了汪精卫又能有什么震慑力。

至于敲山震虎,让刺客背后的势力害怕,显然也不可能。

当时革命党委托卧底同盟会会员程家柽(他是肃亲王的家庭教师)忽悠肃亲王: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你杀了他们,革命党必然要报仇,将你作为行刺对象。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您也没有好处。肃亲王当时也认为杀了汪于事无补,加上也恐惧自身安全,就稀里糊涂同意了。

至于摄政王载沣本来就是糊涂蛋,听肃亲王一说,也就同意了。

在载沣看来,将汪精卫永久关押就等于死刑。杀了汪精卫,说不定第二天就有革命党继续行刺他报仇。

载沣此人胸无大志,把做摄政王当做苦差,恨不得早点交权回家享受富裕晚年,当然不愿意惹上杀身之祸。

其实说来说去,当时他们都知道满清估计要完了,不愿意把事情做绝,想留有余地,最终也都是善终。

倒是有傻鸟并不明白这点。

革命者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击毙了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两江总督端方决定残杀徐锡麟,将他剖腹挖心,活着砸碎睾丸,惨死。

革命党大怒,将他列为头号敌人。仅仅4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端方本人被起义军乱刀分尸,头颅还被游街示众。

当事人回忆,士兵们像杀猪一样,将端方按倒在一条长椅上,有的按头,有的按脚。

随后,新军士兵用马刀,将端方活活砍死。不仅仅是砍死,还是乱刀分尸。

行刑时,马刀不够锋利,连砍多刀才斩下头颅。端方的头颅,被泡在煤油里,装在木桶中去武昌示众。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

看看,端方就是一个大傻鸟。

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萨沙


1910年4月2号深夜,帝都警察厅接到群众举报,有3个人在甘水桥那鬼鬼祟祟打洞,不知道在干什么。

甘水桥是北京的好地方,现在房价都过十万了,当时能住在那一块的非富即贵,所以警察很快到达现场,发现遗留炸弹一枚。这可是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当时南方革命党闹的十分猖獗,炸弹袭击事件此起彼伏,但是敢到北京来埋炸弹的还是头一遭。很快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捕,经过审问,两人交代:他们是来刺杀当时朝廷一把手摄政王载沣的!

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爹,光绪死后溥仪即位,载沣晋升为摄政王,当时溥仪年幼,载沣就是实际上的一把手!

三名刺客身份也被公布:汪兆铭,黄复生,喻培伦!其中喻培伦跑了。

汪兆铭不说,就是汪精卫,其他两位熟悉历史的朋友也应该知道。

黄复生:早期革命党人,炸弹大王,当年为了做炸弹,把自己差点炸死,眼睛都炸瞎了,为了纪念自己死里逃生,改名“复生”。

喻培伦:早期革命党人,炸弹大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中汪兆铭当时可是风流人物,小伙年方27,出身官宦世家,长的玉树临风,还是广东中考状元(府试第一名),5年前刚加入了同盟会,受到孙大炮的赏识,且尚未婚配。

怎么好好的活腻了,跑到北京来刺杀摄政王。

在这要说一句,不能因为汪精卫后来做了大汉奸就把人家一辈子给否定了,年轻时候的汪精卫绝对是一腔热血,因为天天在报纸上怼康有为梁启超一帮保皇派,被梁启超回怼,说革命党一些高层就知道躲在海外遥控国内暴动,享受在前,流血在后。搞的汪精卫十分不爽,为了证明梁启超是错的,他联系黄复生还有喻培伦决定干一票大的:炸死摄政王载沣。

出发之前,女朋友沈璧君无以为报,以身相许,说实话:如果当时汪精卫死了,这事绝对是可以媲美林觉民《与妻书》的千古爱情绝唱。

可惜汪精卫没有死!

为什么呢?判决书显示: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免除汪黄二人死罪,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刺杀摄政王是个误会!听起来简直太仁慈了,要知道那可是杀人不眨眼的封建社会,1903年,记者沈荩因为把《中俄密约》发到报社刊登,被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令未审先杀,而且先用棍子打的血肉横飞,再绞杀。

这才几年,就变得如此宽宏大量?人家汪精卫绝命诗都写了很多首了,其中一篇更是风靡一时: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后世许多人做了分析,认为是处理案件的肃亲王善耆与汪精卫交谈以后惺惺相惜,为他说情,朝廷惜才爱才,最终没有杀汪精卫。

这种说法高估了封建王朝的道德水平,低估了当时的形式。

载沣虽然是摄政王,其实与汪精卫是同龄人,当时也不过是个27岁的小伙子,对于治理国家,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实力,而南方革命党越闹越厉害,迫不得已搞出的皇族内阁被天下人嘲笑,眼看大厦将倾,他有心推动改革,但是朝廷那些顽固派对他爱理不理。

这时候的载沣,急需支援,尤其是南方汉人,他希望借助汉人的力量扩大自己的民意基础,获取更大的权力,为改革铺路,正巧赶上了汪精卫刺杀事件,在载沣和肃亲王善耆看来,汪精卫不过是个革命党的小喽啰,杀了他反倒是成全了革命党人的威名,如果可以借此机会炒作一把,刀下留人,说不定还能提升自己的美誉度,比起杀人更有利。

于是肃亲王善耆多次到监狱与汪精卫详谈,一来二去,双方竟然惺惺相惜,汪精卫说肃亲王善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肃亲王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双方俨然相见恨晚。

最终汪精卫黄复生保住了性命。一年以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为了挽回局势,释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卫和黄复生都在列,北京社会各界民众1000余人的夹道欢迎。



日慕乡关


很少有未遂的刺杀事件能像汪精卫行刺摄政王载沣那样,有那么多的看点!那么多的造化弄人!

故事的开头就相当的耐人寻味。

有一段时间,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人对孙中山倡导的革命事业提出了严重质疑。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称:“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话说的相当刻薄,你们这些家伙只是忽悠别人去送死,自己则躲在高楼华屋里享受别人的馈赠之财——

梁启超的话音刚落,章炳麟更是抓住了把柄,日本友人馈赠的两万日元,孙中山只给《民报》留下两千块活动经费,其余的自个全都带走了。

究竟是你花钱重要还是革命事业花钱重要?

这一切都被热血青年汪精卫看在了眼里。为了证明老大以及老大的团队不是梁启超、章炳麟所说的那种人,汪精卫决定效仿荆轲。

你说我们贪生怕死还搞贪污,那哥们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壮士一去兮不回还。”

就这样,汪精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直奔京城、刺杀摄政王的赴死之旅。

与他同行的不光有志同道合的革命小伙伴黄复生、喻培伦,还有一位红颜知己陈璧君。

那时的陈璧君是汪精卫的铁粉,铁到为得君心愿随君死的地步。将迷恋升华成生死一诺,必须承认,陈璧君在当时成就了一段佳话,若汪精卫真的慷慨就义了,此佳话必成千古美谈。

无奈,早死三年是完人,多活几载成妖孽。

还是回到他们的慷慨赴死之旅。

在当时,如何将喻培伦制好的炸弹带入京城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严峻考验。

过程很精彩。一个叫郑毓秀的美女同盟会员帮了大忙,这姐妹找来个一直苦苦追求她的法国外交官,让法国佬干了回拎箱子送炸弹进城的活。

1910年2月10日,法国佬拎着藏有炸弹的箱子过安检,清狗没敢查。

将炸弹成功带入京城后,汪精卫和黄复生租了个房子,并随即开了个“守真照相馆”作掩护。过去的照相馆堪称地下活动的理想地,在暗室内组装个炸弹、配个炸药包啥的,很安全。

一切进展的似乎很顺利。

炸弹组装好,路线勘察完,接下来就该轮到真玩命了。

针对摄政王载沣的刺杀方案,汪精卫设计的不算精妙,但足够慷慨。先由黄复生、喻培伦在载沣回家的必经之路银锭桥埋下炸弹,完事后,汪精卫握着引爆电线藏进附近阴沟,待载沣上桥,一拉线,同归于尽,一块报销。

运气好,汪精卫慷慨就义不成问题。

遗憾地是,命运似乎不想让汪精卫成为那个慷慨就义的民初英雄。

首先他们选择埋炸弹的日子就跟开玩笑是的,3月31日,直接一个愚人节的前奏。

结果还真就出现了个愚人节式的人物。正当黄喻两人趁黑鬼鬼祟祟在桥底下埋炸弹的时候,一位老哥出来撒夜尿,结果撒着撒着就瞅见了正在干坏事的俩小同志。

皇城根下觉悟高!撒尿老哥一嗓子喊过去,很不镇定的俩小同志吓的是撒腿就跑。

撒尿老哥摸过去一看,好家伙!立功了!有重大发现!

这是当晚银锭桥底的好戏,守真照相馆里也有好戏。

就在黄喻二人遭遇搅局之时,汪精卫和陈璧君正在演绎此生无憾——四哥,你明白就要慷慨赴死了,也没啥好送的,就让我陪你睡一晚吧。

可让这俩位没想到的是,这边的好事刚办完,那边的好事却已漏了个底朝天。

大概是几位小同志低估了清狗的办案能力,他们原以为清狗查不到守真照相馆,哪知道清狗里也有办案能手,他们顺着炸弹上的螺丝钉查到了卖螺丝钉的铁匠铺,又顺着铁匠铺查到了买螺丝钉的守真照相馆。

4月16日,照相馆被围,汪精卫被抓。

负责审理此案的是川岛芳子他爹,肃亲王善耆。按说老家伙对行刺大清当权贵胄这种事应该深恶痛绝,必杀之而后快才对,可谁能料到死硬派老顽固非但没有深恶痛绝,相反深深地被汪精卫的慷慨气度给折服了。

本人不认为所谓的满清想以德服人,想借此收拾当下人心是汪精卫逃过一死的主要原因,这些说法是决定放过汪精卫之后附加上去的理由,我更愿意相信,就是那种舍身取义的死硬慷慨击中了善耆这个老家伙。

这老家伙又何尝不是个死硬分子呢?

要相信,共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尤其是互为敌人之间的共鸣更是如此!

当然,汪精卫能逃过一死,还有载沣的因素。这位当时和汪精卫同龄的幼嫩主政者实在缺乏真正的主张与铁腕,从想杀袁世凯最终不敢放弃,应杀汪精卫最终又纠结放弃就能看出来,这家伙完全就是个左右摇摆的软柿子。

再说到汪精卫,你说曾写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热血慷慨之人后来怎么就叛国投敌了呢?

实在不是因为他怕什么!

归根结底,他根本不适合走他后来走的那条路,他是误入歧途了!

这歧途不是从他叛国投敌那一刻才开始的,而是老早就开始了。

他的才情,可诗,可风流,可快意,但不适合争权夺利,更不适合做领袖。

所以说,走一条根本不属于自己的路,玩自己根本玩不转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让自己面目全非、万劫不复!


黑句本


汪精卫以暗杀摄政王载沣一举成名,他在狱中所作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更显激昂悲壮,然而他的性格却是优柔善变的,还就注定了他以“烈士”登上历史舞台,以“汉奸”结束政治生命。


1909年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侮,水生火热之即,为了救中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极大地震慑了清政府,而渴望民主的革命党人也将目标锁定在了实际统治者身上。

汪精卫在1909年初到日本,在东京他与黄复生,喻培伦,黎仲实,曾醒等7人组成了一个暗杀团体,他们筹款,买炸药,学习爆破技术,秘密地进行着暗杀前的准备。1910年初,汪精卫等人悉数潜入北京,他们在琉璃厂开设了一个守真影相馆作掩护,并在东北园租了一间房屋以用作大家集合、商讨的场所。


开始也没有特定的暗杀目标,先计划谋刺庆亲王奕劻,由于警卫过严作罢,又谋划炸死载洵、载涛两贝勒,因无从下手而放弃,最后,汪精卫建议炸死摄政王载沣,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载沣是大清的实际掌权人,杀死他影响大,也会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一定的混乱,于是一切谋划围绕着炸死载沣而展开。

他们侦察到载沣住的醇王府和鸦儿胡同之间有座石板桥,载沣每天上朝必从此桥经过,这地方又比较僻静,没什么人家,于是决定在桥墩下放炸药炸,为了加大炸药的力度,他们在骡马市大街太永铁铺定制了一个可盛五十磅炸药的“铁西瓜”。暗杀团会议决定,由黄复生、喻培伦去安放“铁西瓜”,到时由汪精卫负责引爆。


4月1日夜,黄、喻两人在桥下挖好坑,然后埋好“铁西瓜”,由于敷设的电线太短,只能隔夜再来按装,结果,第二夜再来时引起了暗探的怀疑,两人正在敷设,忽发现有人偷看,惊慌之中赶忙跑开,不一会警察赶到,经搜查发现了埋在桥下的“铁西瓜”炸弹,暗杀计划以失败而告终。警察查到了铸造“铁西瓜”的铁匠铺,又顺藤查到了守真影相馆以及他们的集会屋,汪精卫、黄复生等人被逮捕。

载沣本来是想处死汪精卫以儆效尤,这时同盟会有个叫程家柽的会员正在肃王善耆府中任家庭教师,他对善耆分析说“大清杀汪、黄,只不过泄一时之气,并不能根本杜绝革命党的活动,反而引起他们的报复行动,非朝廷之福,不如不杀,反而能体现政府的宽大为怀,从而减少革命党人对朝廷的敌对势态”,善耆一想说的在理,于是找载沣去商量,载沣想想也是这个理,不杀他们起码可以让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不那么激烈,到最后也可以有个协商、谈判的可能,于是清廷下令将汪精卫、黄复生交法部永远监禁,这样汪精卫逃过了被杀头的命远。


武昌起义胜利后,汪、黄两人被清政府释放。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1904年9月,汪精卫与朱执信、胡展堂等在日本求学,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的一员。1907年至1909年,孙中山领导的各次起义先后失败了,一部分革命党人也因此意志消沉,清廷和改良派对此欣喜若狂,更加大肆鼓动吹吁和玩弄“立宪”的骗局。

面对这种形势,汪精卫决定赴北京进行暗杀活动。1909 年12 月,汪精卫携同陈璧君、喻培伦等人赶赴北京伺机进行暗杀活动。他们密议,决定刺杀清摄政王载沣。当时载沣居住在后海北岸醇王府。他每天上下朝都要经过银锭桥。汪精卫等人决定将炸弹埋于桥下。

▲摄政王载沣

但是不巧,银锭桥下的炸弹被人发现,并报了警。第二天,北京各报纷纷刊载这一消息。民政部尚书善耆、步军统领正党毓朗及警察厅厅丞章宗祥等即亲往银锭桥勘查。发现盛药的铁罐为中国货,旋即查问城内各铁铺,很快得知是鸿太永铁铺为守真照相馆特地制造的。经铁铺掌柜确认,汪精卫、黄复生等很快被捕。

▲汪精卫

汪精卫被捕后,他索来纸和笔墨,奋笔疾书、痛斥了清廷假“立宪”之骗局。汪精卫暗杀载沣,载沣对此极为震怒,欲杀汪而后快。但肃亲王认为,当此立宪时期,杀死革命党人,只能激起其他革命党人更加激烈的反抗,不如从轻判处,以收缓和民心和拉拢革命党人之效。

清廷遂判汪、黄无期徒刑。与此同时,孙中山、胡汉民、陈璧君等人也展开行动,设法营救。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自治。摇摇欲坠的清政府一方面调兵遣将,起用袁世凯加紧对武汉地区革命党人进攻,企图将革命镇压下去。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推行安抚政策,以此来缓和反清情绪。于10月30日宣布“开放党禁,以示宽大,而固人心。”由此,汪精卫等人获释。汪精卫也因1901年谋刺摄政王而声名显赫,世人皆知。

▲这两句话是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上的题词,而汪精卫从他的政治遗嘱中也提炼出这两句话。


ReaderX


“卿本佳人,奈何为贼”对这位乱世中风云人物最贴切的描述,才华出众的革命派人员,为中国的崛起不懈的努力,只可惜在与蒋介石的争权之中失败后,怒投日本,成为后人所憎恶的汉奸走狗!

银锭桥刺杀案件

年轻的时候谁还没有疯狂过呢?汪精卫正是年少轻狂下,被梁启超和康有为讽刺下,展开了一场刺杀晚清摄政王载沣的疯狂计划。

汪精卫通过关系了解到,载沣每天都要路过银锭桥,因为那是他进宫入朝的必经之路,所以1910年汪精卫伙同黄复生将自制炸药埋藏在这座桥下。不知是汪精卫等人运气太差,还是载沣命数未尽,竟然被巡查的军警识破,两人也没来得及跑掉就被抓了起了,心有余悸的载沣立马将他两关起来,即日问斩,可没想到最后载沣无奈地将他们二人平安无事的放走了。

汪、黄二人平安而返

摄政王载沣主政时期,满清的气数早已经日薄西山了,此时清朝不仅面对外国列强的虎视眈眈,还有民间百姓各种暗潮涌动的势力以及袁世凯一派的窥视,因此载沣表面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则是个纸老虎处处受人牵制。

所以无罪释放汪、黄二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日本方面力保汪、黄二人,因此肃亲王善耆对他们两人厚待有加,一方面为了讨好日本人,一方面也是为了树立在皇室宗族里的地位。

二、民间的舆论压力实在太大了,要是慈禧在世,自然会很容易镇压住了,只可惜载沣这个人实在太平庸了,一步步退让和妥协,致使民间实力日益庞大,直至可以影响朝政。

三、袁世凯等人的暗中操盘,因为袁世凯早已经看得出,未来的天下不会再属于爱新觉罗,而是拥有新思想新浪潮的人物中,因此袁世凯极力接触革命党人物,以为自己谋后来。

在这多方面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无罪释放汪精卫等人!


淡墨青史


汪精卫为什么刺杀摄政王载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汪精卫为什么刺杀摄政王载沣?从这个问题中我们能稍微了解汪精卫这个人,对待革命忠诚态度!

汪精卫,这是他的笔名,原名“兆铭”,跟鲁迅一样儿,文章写的好,所以大家都习惯的记住了他的笔名,汪精卫出生贫困,但是出于书香门第,这也是他文笔好的原因吧,去日本留学,认识了孙中山,也被孙中山所赏识,加入了同盟会,也一直担任机关报的编辑。说到这里跟刺杀摄政王载沣好像没什么关系!继续看下去!



这要跟保皇党的梁启超有关系,同盟会已成立,也进行许多起义,但是都失败了,梁启超发表了对此批评孙中山的同盟会暴力革命的言论,同盟领袖身在海外,琐事别人在国内搞暴力革命,白白送死,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汪精卫怀揣革命理想的人,岂能容忍这样儿的言论批评,于是汪精卫携几个革命小伙伴谋划刺杀摄政王载沣的计划,因为当时摄政王载沣掌握旧王朝的实权,擒贼先擒王,刺杀摄政王载沣无非是最好的人选,也是最有效的推翻旧王朝的方法。可惜的是计划还未实施完成,中途被人发现,谋杀未果被清王朝逮捕。

摄政王载沣是看清大势的伟大政治家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大叔浩浩荡荡,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载沣就是个看清大势的人。



在载沣执政期间,也积极改革,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力挽救大清局势,在武昌起义之后,载沣看大势已去,也不苦与挣扎了,顺势而去了。

回到主题,汪精卫被捕之后,抱着誓死的决心,也不抱着能活着的心态,于是把所有责任一揽于自己身上,载沣想竟有如此不怕死之人?况且有有才有志之人,如果能为己所用,当是等好事儿,但是说服无果,汪精卫并没有此意。在当时刺杀按照大清法律是必死无疑的,但是也没有杀了他,当时也存在压力所迫,如果杀了汪精卫,怕有更多的革命党前来进行刺杀,所以改死刑为永远监禁,到后来被释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