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毛筆,這是至關重要的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稱,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配圖與正文無關)

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毛筆,這是至關重要的

毛筆是漢族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勤勞智慧的漢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來,它為創造漢族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漢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初用兔毛,後亦用羊、鼬、狼、雞、鼠等動物毛,筆管以竹或其它質料製成。頭圓而尖,用於傳統的書寫和圖畫。毛筆是漢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毛筆的運用上有很多說話,今天我就來說說毛筆的用法。


毛筆的筆頭,主要由筆鋒和副毫組成。所謂筆鋒,是指筆頭中心一簇長而尖的部分,所謂副毫,是指包裹在筆鋒四周的一些較短的毛。  

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毛筆,這是至關重要的

在運筆過程中,筆鋒與副毫髮揮著不同的作用。筆鋒是筆毫中最富有彈性的地方,它決定著筆畫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筆鋒主筋骨”之說。但是光有筋骨而無血肉的毛筆字是不美的,所以歷代書家在書寫時都不是單用筆鋒的(而且筆鋒與副毫也無法截然分開),而須兼用副毫。副毫控制著筆畫的粗細。副毫與紙的接觸越多,筆畫越顯豐滿。故又有“副毫豐血肉”之說。


書家在運筆過程中,總是根據自己的審美觀來協調運用筆鋒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勁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豐腴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毛筆,這是至關重要的

毛筆的筆頭,按其部位大體又可分為三部分:筆尖(鋒穎處)、筆肚(中間部位)、筆根(與筆桿相接處)。再把筆尖至筆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筆尖的三分之一這一段就稱一分筆,從筆肚到筆尖這一段稱三分筆,中間部位到筆尖這一段稱二分筆。  


顯然,使用一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纖細、瘦勁。如初唐時的書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書”也是突出的範例;使用二分筆書寫,筆畫則顯得圓潤、俊健。

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毛筆,這是至關重要的

如晚唐的柳公權、元代的趙孟順多采用二分筆;使用三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豐腴、渾厚。如中唐的顏真卿、宋代的蘇東坡。  


一般說來,使用三分筆寫字,是用筆的極限。古人有“使筆不過腰”的說法。如“過腰”用筆,一是極易出現“墨豬”,而且筆鋒提起時無法彈回;二是容易導致筆鋒開叉收不攏;三是大大縮短筆的使用壽命。對於初習字者,往往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不敢鋪毫,單用筆鋒書寫,字顯得纖弱無力;二是肆意鋪毫,甚至用筆根書寫,字顯得臃腫、贅疣。所以,初習字者應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筆位。

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毛筆,這是至關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