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給灶王爺“封口費”,趙高封鎖秦始皇駕崩的後果很嚴重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稱“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

灶神又稱灶王爺,灶王爺是什麼角色,他是神話傳說中等級最低的地仙。

為什麼要給灶王爺“封口費”,趙高封鎖秦始皇駕崩的後果很嚴重

對於民間來講,灶神是很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常駐人家,與百姓朝夕相處,除了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還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官。

《論語·八佾》:王孫賈問日:“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日:“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意思是指與其供奉家神,不如供奉灶神。比喻與其敬奉空有身份地位的人,不如敬奉地位低卻有實權的人。如果不討好灶神,他就會向上天告你的惡狀。由於凡人與玉帝無法溝通,所以,玉帝那兒只能任憑灶神胡言亂語,凡人“無所禱也”。

灶神告什麼狀,玉帝就會給你定下什麼懲罰。葛洪《抱朴子·微旨》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也就是說,誰要是得罪了灶神,嚴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輕微的也要少活三天。試想,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是讓人畏懼。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要昇天報告一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為灶王爺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這就是所謂的祭灶。

為什麼要給灶王爺“封口費”,趙高封鎖秦始皇駕崩的後果很嚴重

民間將“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這一套人世生活經驗,也用在了對灶神的供奉上。

祭灶時,麥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為了讓灶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而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來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只能說個含含糊糊。

宋代范成大《祭灶詩》即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範氏以詼諧的筆調為我們勾畫了一幅饒有趣味的祭灶圖。宋人以這種請吃請喝、“送紅包”的形式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長短,最好再帶些年禮回來。這哪裡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禮行賄。

為什麼要給灶王爺“封口費”,趙高封鎖秦始皇駕崩的後果很嚴重

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

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灶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祭灶這天,坤寧宮設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燭供品,殿廷中設燎爐、拜褥。

像中國民間一樣,在灶君臨昇天彙報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說八道。祭灶時,宮殿監奏請皇帝到坤寧宮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禮。禮畢,宮殿監再奏請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禮。

為什麼要給灶王爺“封口費”,趙高封鎖秦始皇駕崩的後果很嚴重

秦始皇

所謂消息,多指對於發生的某一事件的言說。事件發生以後,對於事件的言說如何進行傳播,才能稱之為“消息”。否則,那個事件也只是一個自生自滅的事件而已。

比如一隻在草原上主宰著一個很大家族的雄獅,被另一隻雄獅子奪了王位,假如沒有人類的發現與傳播,又有誰知道那個在人類看來是“驚天動地”的事件呢?

正因為這個言說事件的消息,要依靠傳播才能成為“消息”。所以,掐斷了傳播的渠道,便達到了封鎖消息的目的。

一些人之所以要封鎖消息,原因在於他們不想讓人們知道那個已經發生了的事件。不想讓人知道,是因為他們或者是要從這個事件中謀利,或者是因為這個事件,一旦傳播出去對自己不利。當然,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即既要從中謀利,又因對己不利而不想讓人知道。

為什麼要給灶王爺“封口費”,趙高封鎖秦始皇駕崩的後果很嚴重

趙高

古代最著名的封鎖消息的事情,是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做出來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第五次東巡的路上,趙高便與李斯等採取秘不發喪的行動,害怕屍體發臭,就用鮑魚掩蓋臭味,隱瞞秦皇死訊,嚴密封鎖了秦始皇已死的消息,直到二公子胡亥登上王位才公佈。這可謂是封鎖消息從中謀利。

一般情況下,專制君王的宮庭中,有著太多這種封鎖消息的勾當,其中的原因,很多是既從中謀利,又不想讓人知道那謀利的經過,因為有些事做得血腥而又骯髒,與他們權力到手之後的表白,相差太遠,太上不得檯面,所以惟一的辦法便是封鎖消息,防止真相的外露。

為什麼一些消息一旦傳播開來,會使那些封鎖消息的人感到害怕?因為事件真相的消息,傳播開來之後,會形成輿論。

所謂輿論,托克維爾說輿論就是民情。一個消息傳播開來,民眾聞知,便會引起情感與理智上的反應,或喜或怒,或哀或樂。

能夠使人喜樂的消息,是不會封鎖的,非但不封,還要刻意地反覆傳播。所以,凡是能得到“封鎖待遇”的消息,絕大多數是一旦讓民眾聞知,便會產生悲憤不平情感的消息。比如趙高封鎖秦始皇死亡的消息,民眾一旦知道了真相,立時便會對殺掉大公子扶蘇而換上二公子胡亥感到不平,後來真相畢露,不就有民眾扯了扶蘇的旗子來造反的麼?

為什麼要給灶王爺“封口費”,趙高封鎖秦始皇駕崩的後果很嚴重

扶蘇和李斯

美國前總統林肯說:“一個人有可能在某一個時刻欺騙某一個人或者所有的人,但絕不可能在所有時候欺騙所有的人。”因為,你越是想在所有時候欺騙所有的人,你必定會在所有時候引起所有人的激憤與不平。對於一個政體來說,到了這個時候,其結果將會是什麼,可想而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趙高發動沙丘政變,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被趙高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趙高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公元前207年秦朝被滅亡,秦朝從公元前221年到前207年,僅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