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岁魏忠贤不死,明朝至少还可以稳坐30年”。对此你怎么看?

钦差大人李卫


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为稳固政权时采取的方式也是有很多差异的,而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帝王,都需要做好制衡,这样才可以平衡朝堂上的关系,让朝政治理更加顺利,这也是古代帝王的权术,在明朝,当时皇权和官僚集团之间的抗衡十分激烈,皇帝对于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是有直接治理权利的,但是对于内部的官僚集团皇帝无法直接掌控,所以当官僚集团的权利过大时,皇帝的话语权便会分散,为此就需要注重官僚集团中的制约和平衡,这一点嘉靖皇帝做的非常好,可是崇祯皇帝就没有做到。

在明朝灭亡之后,有人认为,如果魏忠贤可以多活几年,也许明朝还可以延续下去,那么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呢?在魏忠贤还在时,他手中的权利非常大,他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魏忠贤不仅代表宦官集团,其实也是站在皇帝这一方的。而当时和魏忠贤集团相抗衡的就是东林党,这个集团一直反对魏忠贤,两派始终处于相争相对立的局面,而这样就达到了一种平衡,让皇权保持在更高的位置上。

也可以说魏忠贤就是制约官僚集团的存在,有魏忠贤在,就可以帮助提升皇权的地位,而当魏忠贤离开后,东林党一方独大,皇权就受到了制约,这个时候皇帝就要听东林党的话,在处理朝政做决定时非常的被动。崇祯皇帝在登基后,他马上就对魏忠贤进行了处决,解决掉魏忠贤之后,其实崇祯皇帝面临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东林党。

看到魏忠贤倒台东林党欢喜雀跃,马上对魏忠贤的余党进行打压和铲除,与此同时隶属于皇帝管辖范围内的权利机构开始形同虚设,对崇祯皇帝的统治十分不利,也让崇祯皇帝无法及时获取情报信息,当时的崇祯皇帝一直处于东林党的操控下,让朝堂的统治失去了平衡。

另外从能力方面来看,虽然魏忠贤是一个奸臣,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魏忠贤确实有一些才能,魏忠贤当时虽然贪污,但是也让国家的财库有所收入,这样大明在征战期间是有钱打仗的。可是东林党的能力就不如魏忠贤,而且他们敛财的方式更加残忍,当时百姓被东林党压榨的十分可怜

,这些都是加速明朝灭亡的直接因素,如果魏忠贤可以多活几年,也许真的能让大明王朝续命。


历史课课代表


不杀魏忠贤明朝亡的更早,万历的争国本事件一下就导致了两代皇帝的低文化,太子十多岁才入阁学习基本上是半文盲,并且间接的导致了阉党与文人集团天平的失衡,御史杨涟参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结果惨死,之后又有前六君子,后七君子,等案件,苏州人民把衣服当掉求锦衣卫放过周起顺结果参与的五人惨死,此时阉党已经玩火自焚。之后打败东林党高第担任辽东经略,迁辽东军民,毁屯田,弃聚点可以说是祸国殃民,不灭阉党崇祯就只是一个傀儡,国家大权在魏忠贤手上不可能让明朝度过二十多年,我想了一下明朝可以说和苏联有点相似,没有去改变自己的重要制度,明朝亡时上没有钱下过苦日子而中间的人是在祸国殃民中饱私囊,可以说历史大多是这样先进取代落后,智慧取代无知,但武力用不能消灭一个人,努尔哈赤时兵强马壮但又怎样一生除了屠杀没有什么傲人之处,并且他永不能打败明朝,相反皇太极吸收人才,孔有德的大炮,吴三桂的骑兵……可以说明朝的灭亡不是单一元素导致的,而是多种条件综合的结果,经济,军事,皇帝的懒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农业税的弊端,气候的寒冷,人性的丑陋,制度自身的难以改变与缺陷……我很喜欢吕思勉先生的话历史是事物变化的过程者


里根60359345


魏忠贤后记应该是胜利的文人写的吧!可靠性,可信度各位大佬自己脑补。

在这里爱为说三个观点,搏大家一笑之言。

1 ,魏忠贤能出人头地,不是个傻子吧?大家都是明白人,魏忠贤巴结大领导(天启)为国家增加税收,得罪了几乎整个官绅阶层,唯独没给屁民加赋。史上这样干的基本都是文人,可敬的,青史留名的——商鞅,王安石等等。对了最近的就是大明最牛❌❌的张居正,搞了一个一条鞭法。最后是万历帝恨的鞭尸他,我就想问问谁戳的这个头,谁万历耳边挑唆的恨。

2 魏忠贤贪得无厌,欺压百官,弄得是大明天下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号称九千岁。却没有良田万亩,庞大的家族群,一群干儿子干孙子——文人居多。😂也没被称为华亭啊,松江啊……就是清末老袁都是项城啊。大家可以看看正义的徐阶徐首辅家的财产,徐首辅可是清官中清官啊。

3 天启从小就是当太子培养的,受的是帝王教育,崇祯也就是遇见个好大哥,好嫂子要不以明朝的惯例是应该当( ) 养吧!括号里面自己脑补,16岁临危受命,三下五去二搞死魏忠贤,英明神武,完了……真的是完了,以后就是败笔百出,再也没有英明一次,神武一回。明末多少非东林党人能堪大用的,就是东林的孙老大人也……不说是能力缆狂澜,最少也能守土固防吧,结果呢?别的不说,首辅都能是走马灯啊!

爱为浅见,各位斧正!

谢谢谢谢


爱为


这个说法简直就是张口就来。搞得好像魏忠贤是大明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一样,既然他这么厉害,权力这么大,为毛还会被崇祯轻而易举就除掉?这有点说不过去吧。

难道说魏忠贤真人如其名,又忠又贤,皇帝要他死,他就毫无挣扎,妥妥地赴死?如果这么看明代特色的宦官政治,那就太肤浅了。

说到底,魏忠贤之阉党跟东林党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大家或许都存有那么点国家大义,也都忠君,但前提是这些个事情不能够妨碍到其揽权牟利。

魏忠贤的存在,以及其权势发展的过程,都离不开其权力的根源天启。天启所代表的皇权,才是魏忠贤赖以维持其权力运作的根基,没有天启的支持,他是不可能形成阉党这个政治团体的。那些依附于魏忠贤的,并非是因为魏忠贤人格魅力有多大,也不是个人能力多么了得突出,而是在被东林排斥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魏忠贤这条道路,何况这还是一条比文官论资排辈升迁还要快很多的捷径呢?

天启死了,魏忠贤的死期也就到了,纵观整个明代的政局,又有哪个权势滔天的大太监,能够掌权到下一任皇帝时期的?

答案是肯定是,没有一个!这是明代宦官政治所决定的。太监的权力的运作代表的是皇权,皇帝对太监的信任来源于他们之间深厚的主仆关系,并非臣僚关系。但是维系这种政治关系的,很大程度过于依赖皇帝的私人情感,比较脆弱,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就只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局面。

魏忠贤和崇祯之间有感情么?显然没有。而魏忠贤作为前朝大太监,是需要让位给崇祯的大伴曹化淳跟王承恩的。而在政治上,无论如何阉党这股势力,也到了必须打压的时候,毕竟其在士林的名声已经臭掉了,崇祯不介意利用魏忠贤来增强新君嗣立后的政治威望。

嘉靖通过大礼仪事件来彻底掌控朝局,万历亲政后清算张居正,这两个例子其实都说明了新君要掌握朝局,是需要那么一个事情来提升权威的。崇祯干掉魏忠贤也是一样,且一石三鸟。其一,扶持自己的亲信太监掌握二十四监,使得内廷彻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其二,树立自己贤明君主的人设,其三,获得东林舆论的支持,以及整顿自万历以来乌烟瘴气的党争坏局。

然后崇祯自信过了头,朝局的风气并没有扭转,反而演变成东林一家独大,一致排外的局面。明朝并非缺了魏忠贤就不能续命,而在于,崇祯没有安排另外一个在明面上制衡东林的势力,使得双方互相掣肘,从而保证自己的人事任命,国策方针,能够贯彻执行。

或者也可以彻底铲除东林党,结束党同伐异的局面,但这个难度比给要咽气的大明续命还要艰难。崇祯其实已经很悲催了,他上位的时候,国家早就千疮百孔,人人心中只有私利,敢于做事,有能力做事的陷入党争的泥潭无法自拔,加上崇祯性子急,脾气暴躁,见不到效果,动辄就是人头落地或流放充军的,所以大明后面的那17年,也是病急乱投医。

魏忠贤跟王振、曹吉祥、刘瑾之流其实没什么区别,对于国事上的贡献,一则是维持君主宠信的需要,二则是打击政敌的需要,第三可能才是真的有点爱国的意思吧。


江畔初见月


魏忠贤大家想必都非常了解,混混出身净身入宫,被客氏天启信任后交付大权。网上很多人说东林党废除了魏忠贤的商税导致财政紧缩,东林党废除商税是对的,只是在天启六年,而且不是废除商税,是废除魏忠贤的加收商税,两者不一样。

魏忠贤的成绩更多的是加派杂项关税盐铁课的加派,从下面的图就能看出杂项这些税收在崇祯年间下滑一半就知道了。魏忠贤还提出“捐俸助工,会典可据,在京尚书以下,在外州县正官以上,俱捐俸薪一年,余俱免捐。魏忠贤强行要求官员捐钱。还有“税差羡余亦照正额之数,每两解一钱。”这是魏忠贤对提解羡余的看法,征收天下官员的灰色收入。

大家都知道高迎祥李自成的义军在前期朝堂对其征讨大部分都是胜利,可是义军确是越大越多,朝廷越大越穷就是东林党把魏忠贤加派的各个项目全部废除了,要知道这些可是从勋贵官绅身上拿钱的,这些收钱的项目减少了,国家花钱的项目可没有减少,怎么办?只好全部摊派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越加越穷没有了活路,这也是李自成失败那么多次都还能重新招募义军东山再起的重要原因。

魏忠贤虽然贪,但是能帮国家敛财,能够抗衡文官不至于一家独大保持朝政平衡,所以说魏忠贤不死明朝还能支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是行得通的。



我是隔壁小王


这种说法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是很多人出于对东林党的厌恶转而去吹捧其对手的产物。

首先,按照大多数史学家比较认可的观点,即明亡始于万历。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认为万历十五年是明朝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而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明史讲义》也认为明亡始于万历。



前人学者的总结,明亡于万历的几个原因第一是万历的怠政,造成整个国家机器出现了严重的混乱,第二原因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的三饷加派,加剧了土地兼并和农民的负担,为明末农民起义种下了种子,第三就是萨尔浒之战的溃败,满清的崛起最终成为明朝最大的边患。

除此之外,明末的气候变化等其他原因共同构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而魏忠贤是什么人?有什么政绩能让明续命三十年?可以说,从现有史料,这个说法完全是荒谬的。



这种说法的真正流行,也就是这十几年来网络上将东林党塑造成一群代表江南地主阶级利益、把农民征税征死也不肯向江南商人们征税的官僚书呆子,而将魏公公及其阉党塑造成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这也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明史研究中表现之一。

魏忠贤此人的所为,借用剑桥中华史明朝卷当中的一句话:“对于魏忠贤,很难有什么好话说。”

在经济上,魏忠贤从来未有扭转过明朝的财政状况,相反,在明朝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还怂恿天启帝重修三大殿。

三大殿自万历失火后一直未有修缮,就算怠政的万历,也知道修缮三大殿要耗银无算。

天启初年,东林党执政期间一直拒绝修缮三大殿。但是天启五年东林被魏忠贤扑杀后,

魏忠贤却重建三大殿,工程持续两年多,耗银累计六百万两,而天启五年三饷加派也不过四百余万两。




天启六年,魏忠贤等阉党提出加派税差耗余,后又加带征、捐助、搜刮等名目,以明实录天启六年四月为例,魏忠贤命南京搜刮各府库银解充殿工及兵饷、令山东巡抚摊派各地捐赞银、令四川加派矿税毫银三分等等。魏忠贤的各取豪夺,让明朝百姓在三饷加派基础上的赋税变得更加严重。

而魏忠贤除了滥用无算,自己也中饱私囊。为魏忠贤说话的人往往说,魏忠贤抄家只抄到了三万九千两银,根本没有贪污。

这种说法其实也不靠谱,例如为魏忠贤管家的李永贞,根据《崇祯长编》记录抄了二十九万两银子。一个管家都有二十九万两银子,何况魏忠贤?而且,魏忠贤作为内侍,抄家所得是纳入内帑,崇祯拿了魏忠贤的银子,在崇祯初年多次有使用的记录。



有人统计过,崇祯初年发的200余万两内帑基本都抄家抄来的,因为天启七年时候,天启帝在回复大臣时说:

兵兴以来,帑藏悬磬……复查边储岁解不缺,外发帑又二千万,已同逝波,究无实济。

可见天启帝时内帑已经没钱,而崇祯在登基后派发的内帑,基本都是抄了魏忠贤同阉党几个主要人物的家的银子。

除了银子,根据熹宗实录,仅仅有记录天启帝赏赐给魏忠贤的庄田就有六千五百顷,这还并不包括魏忠贤在老家肃宁侵吞豪夺的田地。

魏公公除了钱、土地、还有一个耗费无数银子的大墓,清朝有位叫张瑗的,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臣奉命巡视西城,前往西山一带查阅,至香山碧云寺,寺后峻宇缭墙,覆压数里,郁葱绵亘,金碧辉煌。疑是前代王侯寝宫,询之土人,乃知为故明罪恶滔天磔尸身后逆?魏忠贤之墓。”

可见魏公公的陵墓,修的都已经让后人慨叹不已。

不知道这样的魏忠贤,有何德何能可以让大明续命三十年?



至于魏忠贤对大兴诏狱,用各种残酷手段杀死反对者,并将反对者以东林点将录的形式一一列入,逐个折磨致死,更是破坏了整个明朝政治形态。

明朝党争,尽管双方势同水火,但是主要是个“争”字,例如东林党利用京察,将不喜欢的楚党浙党踢出朝廷,这都是正常的争斗,但是魏忠贤上台,以流氓的方式,对任何阻碍自己的人实施肉体毁灭,将明朝的政治生态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乃至崇祯曾经有过“自天启始,人尽行私,而比忠公绝少”这样的慨叹。



所以,仅仅从政治及经济的角度,魏忠贤就不可能为明朝续命三十年,更不要说在军事上,魏忠贤的阉党,仅仅为了私利就可以将熊延弼杀死而让王化贞没事。

可以说,如果没有魏忠贤的折腾,大明朝还有可能活多那么几年都不一定。


凤妖


魏忠贤不死,明朝能稳坐多少年不知道,但是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会沦落至此。

明朝的后期,两大党派纷争不断,一派是以魏忠贤为首的人,另一派就是东林党。魏忠贤尚在的时候,东林党派系处处受到打压,各种事情上面都没有什么话语权。崇祯选择处死魏忠贤之后,东林党瞬间就生龙活虎了起来,对魏忠贤一派的人肆意追捕,厂位这一本来作为皇帝的耳目的机构直接相当于作废,崇祯后面的信息完全是闭塞的。只能对东林党听之任之。

东林党走的最大的一步昏招就是废掉了工商税,这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末期国库空虚,连兵饷都发不起。魏忠贤在的时候,贪虽然贪,但是他手上有钱,国库也有钱,就和清朝的和珅差不多,是巨贪没有错,但是他能办事。魏忠贤着重于对工商业的豪绅征收税收,对于农民这样的寻常百姓群体税负低下,而东林党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他们代表的财阀的利益,所以废止了工商税,少了工商税的大头之后,选择在寻常百姓那里下功夫,这一来而去的,税负大幅度的提高,闹得民不聊生。


明朝的灭亡确实和很多因素有关系。所以魏忠贤并不可能稳住明朝的局势,但是他在的时候,明朝起码不会连军饷都发不起。没有军队的国家还能叫做国家么。


简族


说这个话的对明朝的历史根本不了解,魏忠贤在崇祯帝继位前已经大权独揽,因为先帝朱允文在世时,根本对治理国家没有兴趣,却对木匠活非常感兴趣,朱允文生母去世的早,父亲更是对他比较骄纵,他有个乳母从小代着他,乳母没有文化,他又不爱读书导致自己也就比文盲好一点,但是他对乳母非常的依赖,即使当了皇帝也将乳母留在身边,魏忠贤原先是个小混混,为了躲赌债才狠心进的宫,他非常聪明善于专营,跟小皇帝的乳母结为夫妻,就是如同宫女太监的结合所谓的对食,因此得到了皇帝信任,他虽然是个文盲,但是职务却是秉笔太监,兼着东厂一把手,他的长处在小皇帝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吃喝玩乐是他进宫前的长项,所以皇帝很喜欢这个大太监,并且让他代为批阅奏章,渐渐的他就把持了朝政。

崇祯帝继位之后,魏忠贤使出浑身解数,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催情迷香都用上了,崇祯当时的情况很危险,一朝不慎就有生命危险,为了除掉魏忠贤也是隐忍不发,直到时机成熟才将腌党一举拿下,所以魏忠贤不除崇祯估计就是傀儡皇帝,但是除掉阉党后,崇祯没有处理好势力的平衡关系,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明朝的政策隐患土地兼并又暴露了,后期是年年灾祸,民不聊生,崇祯的性格又是好杀,出了事情就杀人,从来不承担责任,搞得最后剩下的大臣都是不干事的,因为不干事才能不犯错,最后明朝内忧外患,烽烟四起,崇祯被逼自杀。



紫玄修行


不能说稳坐,但至少会比魏忠贤不在要强得多。

魏忠贤代表着皇权和太监集团,也代表着明末能和东林党集团抗衡的其它地域集团。魏忠贤在不在代表着皇权和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是否能维持政治平衡。魏忠贤在,则皇权还能有制衡文官集团的帮手,魏忠贤死,则表明皇权的妥协。

崇祯朝的情况依据现在很多史料的披露也很清楚,就是文官、士绅集团和宗室集团的土地兼并把大明朝给拖垮的,可崇祯皇帝在干掉魏忠贤后没有任何能制衡这些利益集团的方法和手段,连锦衣卫都给他废掉了,把自己变成了瞎子和聋子。即使国家农业税收出了大问题,也因为商税和矿税被废除而毫无办法。这些都是魏忠贤集团在时能搞定的。

魏忠贤若在,则太监集团和北方士绅集团还能团结在一起,不管是为了在朝中的地位也好,或者自身的金钱利益也好,他们都会想办法稳定国家财政,以此来证明比南方的东林党做的更好,同理,东林党要想维持在崇祯心里的地位,也必须努力稳定国家财政,两边互相制衡,才有可能让国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魏忠贤死了,他一死,南方东林集团独大,想怎么忽悠崇祯就怎么忽悠,崇祯又没出过北京城,哪知道民间疾苦,就这么着被忽悠到亡国。

所以,魏忠贤不是代表他个人,他代表着平衡,崇祯把他干掉,也就是干掉了平衡,大明怎么能不亡?


种花家孤寡老人


能不能30年不知道,但一定还能续命好些年。不会亡的那么快!

详细资料已经有大神写出来了,大明灭亡最重要的根本原因综合起来就是:

没钱,没权!

明朝其实是灭亡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手里的,崇祯死的时候,吴三桂还在守山海关的,之后才叛变的。建奴那会还没有入关。

没钱:

疯狂收税:李自成能做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崇祯朝廷未抵挡建奴势力拼命加增税银,导致民不聊生。全国各地争相起义。

其实也挺讽刺的,大明末期那会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站在历史的最高点左右了,流通白银存量占据地球总量的70%以上还多,京城那些大官皇亲国戚随便拉出一个不说几千万两白银,几百万还是随随便便的,几千万的还真有那么几个。

但国家存亡关头崇祯号召捐款,比如他岳父哭天抢地喊穷,死活就捐300两,李自成来了给他抄家一家伙拉出7千万两..

没权:

而搜刮的民脂民膏却有很大一部分被官吏贪污了,官员权力基本失去控制,崇祯的命令能不能出紫禁城都是个问题。失去约束的欲望有多可怕,这是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红旗下的孩子无法理解的。

没权的后果还是造成了没钱。

权力都在东林党集团手里,而东林党利益集团代表的是地主,官僚,大商会。崇祯只能压榨平民,那还是因为这符合东林党的利益,过手的钱总要留一大半的!

不顾平民死活的去收税,用一个词形容再合适不过了:饮鸩止渴!渴还没解人就毒死了。


再来理一理为啥魏忠贤掌权大明还不会灭亡

其实这很好理解的:

魏忠贤的阉党代表的是皇权,一定会极力维护崇祯的统治。而崇祯还是立志治理好国家的。

最简单的就是:

崇祯没钱找文官大臣,那些大臣会说:我们也没钱啊,穷的一件衣服穿十年啊!

崇祯想找大地主要钱,大臣会说:千万不可啊,祖训,不可与民争利。

那些大臣还会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找平民收税,,

东林党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如果崇祯找魏忠贤要钱,魏忠贤作为执掌东厂情报机构,很清楚哪些些阶层有钱,并且阉党和东林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魏忠贤会抓住东林党的辫子死命搞,很轻松就能筹集几百几千万两。毕竟那会大明是真的富有。

并且在赈灾方面,监军方面派出的监察都是东厂的太监,和地方官僚不是一个体系的。能很大程度上杜绝贪污。至少还有一点约束的。

比如魏忠贤执政时候抗洪建堤坝监察太监们晚上都是睡堤坝上面的,如果是豆腐渣工程第一个死的就是监察太监。那些太监手握大权,也是贪生怕死的。

貌似还出过溃堤事件,很是死了一批太监,导致那些太监对当地官僚看的也特别紧。


可以说魏忠贤活着的时候,矛盾争斗只存在官僚阶级,对平民影响不是特别大

,古代人民只要有口饭吃,没有谁能蛊惑他们造反的。

没有农民起义,大明就能集中资源对抗建奴势力,其实建奴那会生产水平差了大明不知道多少条大街,拖也能把建奴拖垮。

可惜,崇祯的政治才能太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