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一个磊磊


不可否认有些人具备与生俱来的某些本领!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中历练,这些人具备先天的某些素质,而且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悟性也挺高,所以进步会很快!没人教过汉高祖刘邦,但他的驭人之术相当了得,没人指导过武则天,她让大唐一度改变了国号,没人点拨过牛顿,他一个物理人为了研究物理方便,自己创立了微积分,让许多人以教微积分为工作,有了饭碗。我们不否认后天努力,到我们信奉爱迪生的一句话: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过,据说我们只引用了他的一半。好像后面还有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爱迪生

光靠天分,不学习吃老本,迟早就会成为伤仲永里的仲永,所以天分加勤奋才是成功的捷径!


洪业55111912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要说元末明初的最强将领,非徐达、常遇春莫属,这两位帮助朱元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徐达的是难得的帅才,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游刃有余,常遇春则是明军的利刃,所到之处锐不可当,没有攻克不下的城池。

徐达、常遇春都对兵法极其精通,在战场上对时机把握十分准确,能抓住敌人片刻破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说这两位将军都是名校毕业,经过专业学习培训,那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惊世骇俗了。

实际上,徐达、常遇春都得野路子出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后台势力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学习培训。

史料记载: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徐达的家里世代务农,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徐达长相不错,胸有大志,且孔武有力,还有一身好武艺。

史料记载: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常遇春是怀远人,力大无穷,善于骑射,曾经因吃不上饭落草为寇,之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既然徐达、常遇春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也没有什么深厚背景,为何他们打仗会这么牛?

天赋异禀,天生是打仗的料

在这个什么都要讲究天分的时代,努力好像就变得可有可无,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封侯拜相,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一生奋斗不息,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换做另一批人,可能很快就能突破。徐达、常遇春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天生就是为了战争存在的,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徐达可能还在耕田,常遇春可能还在打家劫舍,朝不保夕。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金朝创始人完颜阿骨打,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宋、辽早已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完颜阿骨打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而当完颜阿骨打拿起武器,准备反抗辽国的时候,变成了一位孔武有力、智谋出众的战略家。仅仅用11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当时最强大的辽国,并令宋朝在金军的脚下颤抖。难道有人教过完颜阿骨打兵书战策,有人手把手教地教他排兵布阵,明显没有的。

打仗这事情很考验天分,如果不是这块料,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完颜阿骨打征战一生,创立的金朝,可谓一代豪杰。

在那混乱的元末,吃饱饭都是个大问题,从军成了很多人的饭碗,毕竟当兵得给饭吃,否则怎么打仗。徐达、常遇春能跟随朱元璋,大多也是被形势所迫,当时朱元璋造反之前还做过和尚,并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做下决定。

没有人想打仗,也没有人想过那命悬一线的日子,而徐达、常遇春异于常人,他们的天赋过人,他们的武艺高强,命中注定他们就能名留青史,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作战勇猛,悍不畏死

要想成为将军,必须从小兵做起,那么在军中要升官,要立威,依靠的是什么?是军功。如果统兵百万,取得战略性战争胜利,可能会改变改变整个历史进程,此将军必会青史留名。

而如果只是一个小兵,想要升官发财,那就得在战场上卖命,杀敌越多,立的功劳就越大,就越可能被领导看中,越有可能升官。这一切最起码的前提是不怕死,临终逃脱可能不仅不会升官,还会被杀头。

徐达、常遇春皆是悍不畏死的之辈,自从他们从军之后,就把脑都栓在裤腰带上,在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有可能活下来。

史料记载:

“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郭子兴是朱元璋最早的起义领导,而郭子兴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孙德崖也是红巾军领袖,原本郭子兴和孙德崖不睦。两军交战之时,朱元璋却被孙德崖抓住了,这个事情就难办了。在天下纷乱之时,杀几个起义军领袖也无关痛痒,如果当时朱元璋被杀,也就没有之后的大明了。

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替代朱元璋被俘,朱元璋转危为安。这样的结果是徐达将面前生死考验,换来的是朱元璋对徐达的重用。好在最后徐达也平安归来,说起来平淡无奇,事实则是生死时速,人的命只有一条,死了不会和游戏一样可以从来。

徐达不怕死,常遇春同样如此。徐达是个是智将,常遇春可以说是个猛将,当然同样不欠缺智谋。

史料记载:

“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当时元兵陈兵采石矶,这里是渡江的必经之路,船离着岸边还有三丈多,无法靠岸。常遇春驾驭小船,直接冲向元军,手持矛戈,当敌人抓住他的戈头的时候,常遇春趁势跳上岸,就这么冲杀进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被杀得大败。

战场之上,领导在旁观看,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常遇春勇冠三军,单人冲进敌阵,杀退敌人。此时的常遇春是个小兵,正是因为他的勇武才受到重用。军中是勇者的天下,是强者的天下,要想加官进爵,不怕死是最起码的素质。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当徐达、常遇春从小兵升任部队中层干部,或者高层军官之时,他们的勇武就不一定能派的上用场了,其他一切都要依靠头脑。

此时的将领需要的不停地学习,徐达、常遇春从小没有学过兵法,而他们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迅速让小兵变为将军,将军变为统帅。

史料记载: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

常遇春不仅武艺高强,还是个还神射手,多次用他的弓箭挽救战局。当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指挥布局,一旦决策失误,牺牲可能是成千上万条人命,所以必定要极为谨慎。

在明军进攻太原之时,扩廓帖木儿来救援,扩廓帖木儿元军中水平最高的将领,他面对的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已经集结完毕,但步兵还没有到,如果直接开战可能损失严重,夜袭才是上策。”

开战之后,元军大败,徐达、常遇春用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并获得四万部队,太原被攻克。谁都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哪怕天赋异禀,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徐达、常遇春就是善于学习的将领,他们在战争中总结经验,磨练兵法,直至成为最强将领。

从一介平民到百万兵马的统帅,徐达、常遇春做到了,他们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天下,他们也被封为开国功臣。名将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勇气和智慧才能开创新的事业。

说到底,一代名将的养成,是踩着众多拦在他们面前倒下的人爬上来的,运气很重要,跟对人也很重要。


杨角风发作


解放战争后期,形势已经明朗,国民党败局已定。有人问朱老总,为什么国民党那么多黄埔军校毕业的会打不过解放军那些没有上过军校的将领?朱老总说,我们的将领也是军校毕业的,青山学校。意思是说,解放军的将领是在实战中成长的。

自古以来,特别是冷兵器时代,打战并不难。不会纸上谈兵的人,不一定不会带兵打仗。军事说白了就是打群架,不需要储备太多的知识,只要兵强马壮,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加上有伟大统帅运筹帷幄掌舵,带兵打仗真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

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的尉迟恭、秦琼,明朝的徐达、常遇春,都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关键是跟对了人,大的方向有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决定,当手下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不就是打群架吗?哪有那么难?刘伯承元帅经常讲的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具体带兵作战的人,勇敢才是第一位的。

经常说兵法,兵法其实并非绝对科学,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组织严密的一支大军摆在你面前,你有没有本事吃掉?除非你实际上就那么强大。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抢掠了五次,哪一次不是大摇大摆、来去自由?明军讲兵法有用吗?来一支吃掉你一支,实力就摆在那里。

徐达和常遇春确实能打,也确实没有什么文化,他们的作战计划都是朱元璋召集谋臣多次研判制定的。该怎么打,走哪条线路?朱元璋都制定好了。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大军出发平定云南。出发前,朱元璋召集他们多次研究作战计划,后勤保障怎么安排,在哪里要宿营,在哪里要布岗哨,在哪里要喂马,都交代清楚了。在这样伟大的统帅手下做事,你甚至无脑执行,也能胜利。


坐看东南了


在史书当中,从来就没有记载徐达和常遇春两人精通兵法,精通兵法和善于带兵打仗完全是两码事。

智谋无双的人不一定特别擅长带兵打仗,最好的例子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打仗也不赖,但依旧没有传的那么神。而带兵打仗很厉害的人,也不一定精通兵法,徐达和常遇春就是如此。


史书当中只是说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却没有说他们使用过哪些奇谋,这应该不是史书有缺漏,而是他们在谋略这方面确实没有亮点可寻。

我们这里以徐达为例。

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很高,说他:“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通俗点来说就是讲他文武双全。

这里面的“勇”指的当然是勇气,而这里的“谋”指的应该不是说他经常出谋划策,而是说他善于治军。

徐达一直都是恩威并施,所以在军中有很高的声望,士兵们都愿意听他的话。

他在治军的时候,对士兵们的要求很高,规定他们必须要遵守纪律。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非常可怕的。

徐达的军队因为管理严格,所以他们从来都不会欺压百姓,因此他们在民间有很高的声望,每次战斗的时候都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


纪律严格体现在战斗当中,就是执行能力强。无论徐达的谋略是否强悍,他们的士兵只要做到整齐划一,在对战当中就已经是处于优势了。

接下来咱们聊聊,为何徐达出身低微,但是治军的本事如此厉害。

徐达家境不好,可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从小就胸怀大志,希望成为一方豪杰。很多人都对他持否定态度,但是他的内心非常坚定,内心从来就没有动摇过。他买不起书,但是他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学习。

毕竟,想要实现自我提升,书籍不是必需品,奋进的心和不懈的努力更为重要。

随着徐达地位的提升,他汲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他可以请教他人,也可以阅读典籍。

在很多人看来,徐达是一步登天。实际上,徐达崛起是有过程的。

开始的时候,徐达只是指挥二十多个人。后来他跟着朱元璋四处征战,学习了不少的东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知识储备量也是与日俱增,因此他的能力增强了很多,至少指挥军队已经不在话下了。



开始的时候他是惨胜,随着指挥能力的提高,他在保证战争胜利的时候开始注重伤亡率,也就是想办法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史书当中没有刻意强调时间的漫长,所以大家才会觉得徐达是突然变得非常厉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徐达有天分。努力固然重要,但那些千古留名的人大多都是天赋加努力,其中天赋所占比重往往更大。这件事听起来有些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徐达的起点,或许是很多将领的终点。


夏目历史君


为什么常遇春、徐达这些草根出身的人物都会精通兵法?这个问题问得本身就有问题!不是我咬文嚼字,你这本身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问题!精通兵法跟草根出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草根出身和精通兵法有什么不搭配的吗?

精通兵法,简言之就是熟练掌握用兵技巧,在战场上挥洒自如。草根,通俗讲就是出身不高,普通老百姓子弟,而非贵族子弟。题主之议,潜台词就是贵族子弟天然具有优越性,天然就应该比普通百姓子弟更能干,更有用兵的能力。显然,这是错误的!

当然,题主也有可能是指,徐达、常遇春这样的草根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因而难以掌握熟练的兵法技巧。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古人有一种说法叫作“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读书作用的质疑,是另一种读书无用论。的确,有很多知识是仅靠读书不能掌握的。比如马云,读书并不多,但却创造了绝大多数读书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古代战场的用兵也是这样,关键在于实战,而非书本。关羽、张飞、赵云等历史名将,哪一个又是名门出身呢?俗语说得好,在实战的大风大浪中才能锤炼出真正的高手!

战胜白起,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但是却创造了长平之战的大胜,而且一辈子没有打过败仗!名将卫青,成名前当过马车夫,读书更是无从说起,但却打得匈奴人抱头鼠窜。反观那些出身高贵,接受了系统教育的人物,却往往难以创造伟大战绩。赵括就是这样,出身名将家庭,从小接受系统教育,纸面上的战术理论,用兵技术出神入化,名满天下。可是到了战场,却一把输得精光,英明扫地不说,关键是葬送了国家命运!可恼,可叹。

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接受实践考验的知识难说是真理。徐达也好,常遇春也好,这样的名将虽出身草根,但确实是在实战中成长出来的将领。

大浪淘沙,他们成为一代名将是历史规律决定的!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周周说古今


只能说实践出真知吧。所谓军事能力,其实就是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心理能力。

面对各种局势,进行分析,然后从中找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而战局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兵法不会灵活运用,还不如不学。所以,历史上有纸上谈兵的说法。

事实上,我们看最推崇兵法的是什么时候呢?

是战国。为什么呢?

因为战国之前,大家打仗是不搞兵法的,是讲军礼,大家把部队拉出来,大家就开打吧,什么设埋伏,搞疑兵都没有的,反而用这种方法的反而被认为是不礼。

宋襄公连半渡之兵都不会攻击。

到了战国,因为战争越来越残酷,往往是一国之存亡,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打仗的方法,什么孙子兵法就是这时候研究出来的。这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你用,别人不用,那当然有用啊,到了后面,你也耍诈,他也耍诈,兵法上的效果就没那么突出了。

可以说,兵法在战国就达到了极致,现在的任何战争,任何伎俩都可以在孙子兵法中找到。

方法就是那些方法,怎么区分高下呢,那就考验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可以通过很多办法去得到,比如关羽读的是春秋,这根本就不是兵法啊,但他把春秋当兵法用,这应该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正儿八经读过兵法的大概是曹操啦,曹操给兵法作注,但他的兵法也不光是看书就行的,早期的曹操也是屡战屡败,没有展露出什么军事天才,而是被打的多了,这才厉害起来。

还有努尔哈赤,据说是看三国演义学的兵法。同样一本书,在有的人眼里是杀死时间的,有的人眼里就是兵法,不信,有的人看金瓶梅都能看出职场术来。

再到近代,两位最会打仗的,林彪是黄黄埔军校毕业的,而粟裕是没上过军校的。但粟裕打起来仗来,花样可能比林彪更多。这就是实践中总结。

还有毛泽东,人家也没上过军校,不也一样会指挥。

所以,徐达、常遇春这些人虽然没读过兵书,但不代表着人家不懂兵法,反而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战争方法。而且徐达这个人也爱学习,他经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可见他也是了解过兵法的。


脑洞历史观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对兵法的理解,从知识角度上来说,兵法是前人的用兵总结出来的经验,被记录于纸上流传。

如:《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卫公兵法》、《孙子兵法辑本》、《纪效新书》等,都是古代用兵总结出来的方略和战术。如果能够吸收前人的用兵经验,自然可以少走弯路,更快的成为一个用兵行家。

但徐达、常遇春等皆是农民出生,入军前大字不识一个,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战斗中得出来的经验,这也是一种财富,这是古代的名将成长的第二条路。

在战争中学习经验

不过这样的成长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运气和上进心。

  • 运气:

    战争不比街头流氓打架,打伤打惨很经常,但是杀死的人比较少,而战场上动不动就是几万到几十万人的厮杀,刀剑如林、箭矢如雨,缺胳膊少腿是常事,一不小心命就没了。如果第一次上战场就牺牲了,那总结经验什么的便是来生的事情了。

  • 上进心:战场厮杀中如果只是想着如何保命、如何逃跑,就算运气很好,充其量不过是个老兵油子。想成为一代名将,带着手下赢得胜利,自己对于战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每场战斗结束后都要仔细琢磨,哪里做错了,哪里该保持,这是名将必备的提升自己的方式。

须知,战场瞬息变化,最考验将领的应变能力和对战局的把握,这次指挥失误运气好没死,不等于下次还有这样的运气。

徐达便是具备着运气和上进心

  • 1353年,才22岁的徐达扔了手里锄头跟着朱元璋走上了他成为军神的道路。起初,徐达还只是个小头目,但在次年的徐州之战中,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渐渐的受到朱元璋的关注,在往后的战场上,徐达运气还不错,经历多场恶战偶尔负伤,但并无大碍。

  • 1355年,一场危机跟上了朱元璋,而徐达凭借这场危机,凭靠自己的胆量和智慧,硬把危机转化成人生巅峰的阶梯。事情是这样的:与郭子兴一起反元的孙德崖,慢慢与郭子兴产生了矛盾,还曾囚禁了郭子兴。次年二月,郭子兴与孙德崖终于死皮脸皮兵戎相见,郭子兴抓了孙德崖,而孙德崖部队扣了朱元璋。得知情况后,徐达毅然自身进入敌营,劝服对方把自己作为人质,让朱元璋回营解决纠纷。

这次交换人质的事件让朱元璋感动不已,从此后对徐达表现出了无比的信任。徐达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率军平采石、攻太、夺集庆,连战连胜,硬是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名将的宝座。


待1366年之时,徐达已然成为朱元璋手下第一个王牌,每次关乎命运的恶战都由徐达亲自率兵摆平。一路走来,

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成了他们的踏脚石。徐达从一个小兵开始,经历了步战、水战、骑战等各种战场模式,他没有什么仙人指路、没有师父带领,只有通过战争这种血肉磨盘来累积用兵经验,不断琢磨求精,才有以后的百战百胜,才被后人称为“军神”。

最后再说一句,战争是因时而变,兵书看的再多不如上战场厮杀一番,赵括倒是熟读兵书,经常说的他父亲赵奢哑口无言,最后的结局如何,大家都知道。

“在战争中学习经验”这才是名将之道,这条充满血与泪的路,徐达走过,毛主席也走过。


大国布衣


先说在元朝的时候,安徽有这个我国南方最大的元朝官方军马场,在军马场有大量的牧奴。

而常遇春,徐达就出身在安徽,常遇春本人,勇力绝人,而且手臂很长,善于射箭。很早的时候就在山寨里,带领队伍到处械斗,对抗官军和民团。后来在1355年4月,25岁的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此时,常遇春已经在山寨团伙里面积累的带兵能力。

在朱元璋部队经过2年,实战锻炼,成为先锋。徐达则是身材高大,颧骨突出,神武勇猛。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的时候,1353年,22岁的徐达就投奔了朱元璋。


常遇春和徐达都属于天赋非常好的人才,而且在朱元璋军队,从打农民军康茂才,元军当中的三流部队陈也先,破蛮子海牙水师,大战张士诚等等战役,到1359年,经过4-5年的锻炼,徐达和常遇春已经成为行伍出身的帅才和将才。

如果我们看太平天国战争,也会发现,石达开,萧朝贵等人从1851年起义,天天钻山沟,占据县城一直到1853年发动大进军,军事指挥水平也是在阶梯形提升的。也就是既有天赋,又有实践,还有后天的学习,导致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军事指挥水平不断上涨。其实就如同腾讯,百度,京东,阿里那个老板是商学院毕业的?都是天赋,实践加上学习能力。



到1359年大战陈友谅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已经成为当时的顶级名将。到1367年北伐,徐达,常遇春经过12-14年的锻炼,学习和实践,终于自如指挥大兵团北上,一举打败元朝主力军团。


历史救生圈


并没有史书记载徐达和常遇春精通兵法吧?

别说精通兵法了,我们知道徐达和常遇春都出生贫苦。这里要注意他们是真的出生贫苦,是那种一生下来就连吃饭都是问题的贫苦,毕竟他们小时候的玩伴是当放牛娃和乞丐的朱元璋。而不是小说故事里那种虽然嘴巴叫着出生贫苦,却还买的起破书,能识字的贫苦,他们两个是在跟着朱元璋打仗发达前根本就是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的那种(朱元璋也是当和尚后才有点文化,再后来发达后经过别人教的)。


这么说吧,在那个时代,小孩能够识字都是家里假贫苦卖惨的,而他们两个是真贫苦。别说精通兵法,你就是《武穆遗书》放他们面前,读懂是一回事,能不能看懂上面的字都是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何止徐达常遇春、包括李文忠这“大明排名前三的开国功臣”都是豆大字不认识的(李文忠还好,因为是朱元璋亲侄子所以14岁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给他找了两个私人教师)为啥能在那个时代这么牛逼?

其实很简单,那个时代比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的生存本领更强。元末时期,社会动荡,可以说是历史真正的“草莽时代”。在那个背景下,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大字不识的张士诚、渔民的儿子陈友谅都成为了那个乱世的枭雄,他们凭借的当然不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武穆遗书》”,而是硬怼无敌的“屠龙宝刀”,这就是“草莽时代”的特点。


三观粉碎机


不得不说有些东西是学不会的,例如打仗,有些人天生就是这块料,这种人可以张嘴说出一箩筐,例如:霍去病、卫青、韩信、项羽、李勣、王阳明,包括题主说的徐达、常遇春等等。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领域扩充一下,不局限于军事领域,例如《计算机编程艺术》的作者高纳德,原本是学音乐的,就因为假期留校打工的时候看到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IBM650,偷偷溜到了机房里与之大战三天三夜,至此完全搞懂计算机编程原理。随后写出了程序员界的葵花宝典——《计算机编程艺术》系列丛书,连同有天才之称的比尔盖茨都要花好几个月才能研究完,并且还要加上一句感叹“谁要是搞懂了这本书别忘了给我打个电话”。

以上举得例子有点极端,大部分可能是本来就有这种才能再加上一定的所谓学习过程,注意这个学习过程不一定是学院式的系统学习,也可能是自己思考加实践,又或者种种让他这种才能能够系统表现出来的过程,随之就是飞快成长为该领域拔山扛鼎的领袖人物。但是前提是他得有这种潜力,否则即便如何努力学习也不过换来一句孟夫子的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会打仗的人一定是天生就有这方面的才能,他如果能够系统化的学习,那么当他看到那些精湛的战争艺术理论时就会会心的说一句果然如此,当他看到那些与现实已经不相适应的理论时也能够详加分别并使之能够指导实际作战。或者即便没有机会系统的学习只要是有需要他也能或者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通过对现有操作的观察飞快的成长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而没有这种才能的人即便是系统化的学习,面对实际情况时也只能或者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或者生搬硬套纸上谈兵沦为笑柄。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才,即便是付出99%的汗水也白费”

所以徐达和常遇春又或者任何一位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而表现出战争天才的名将莫不如此,原本有此天赋,要是没有机会接触军事便罢,一旦实际需要便能飞快的通过各种对其他人可能根本没有帮助的过程成长起来,成为军界闪耀的新星,光耀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