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的另一面:明君的光环下难以遮住的不堪往事

我的上一篇文章 分析了一代名将周亚夫的死因。表面上看,周亚夫的死与他自己居功自傲和倔强的个性有关,也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我们也能从周亚夫的悲剧中看出汉景帝刘启的寡恩薄情。

汉景帝刘启,和他的父亲汉文帝刘恒携手缔造了大汉王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他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中央集权,与民修养生息,发展经济,为后续的汉武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很高,用“一代明君”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也不为过。

但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发现,景帝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如此之多的不堪往事。汉景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是个刻薄寡薄情的人吗?小编试着来为大家解读。

汉景帝刘启的另一面:明君的光环下难以遮住的不堪往事

汉景帝

砸死吴国太子,为七国之乱埋下引子

当初,景帝的父亲刘恒以代王的身份入继大统,是为汉文帝。其实,在刘启之前,文帝还有四个儿子,当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好,景帝前面的四个哥哥先后都病死了。文帝登基后,群臣奏请立太子,汉文帝就在在世的皇子中选中了年龄最长的刘启,封为太子。并挑选有学问的老师来培养他,晁错就是其中的一位。

古代的娱乐活动很少,宫中多流行弈棋。景帝在当太子的时候,也很喜欢下棋的游戏。可这个爱好却为他带来了一场灾祸。

原来,刘启当上太子后,除了平时的功课,还要承担一定的接待工作。尤其是作为皇室亲属的刘姓诸侯王来京时,文帝忙不过来,便请太子负责接待事宜。文帝也是想借机锻炼一下太子的待人接物的能力,让他多历练历练。

这一次,刘启接待的是吴国太子刘贤。吴国是西汉初年的刘姓诸侯封国,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国在当时,统辖三郡五十二城,国都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是个十分富庶的诸侯国。

按辈分,刘贤是刘启的堂兄弟。两个少年年龄相仿,刘启便领着刘贤在宫中游玩。刘启邀刘贤弈棋。二人杀得难分难解,为棋路起了争执。史书记载,刘贤的师傅是楚人,因此刘贤从小就养成了蛮横轻佻的个性。而刘启青春年少,也正是争强好胜的年龄。再加上两人当天都喝了点酒,便撕扯起来。刘启贵为天朝太子,自然会有些轻视作为诸侯国太子的刘贤,就拿起棋盘来打刘贤,不想力气没收住,一下子竟把刘贤给砸死了。

这下子可闯大祸了。文帝派人向吴王刘濞通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把刘贤的尸体送回吴国安葬。刘濞很生气,对朝廷的使者说道,天下都是我们刘家的,死在哪就藏在哪吧。刘濞又派人把儿子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刘濞虽然碍于皇帝的权势不敢立时发难,但开始对文帝父子十分憎恨,并暗暗起了谋反之心。

忘恩负义,腰斩恩师

景帝继位后,提拔自己的老师晁错为内史,对他十分的宠信。晁错靠着自己是景帝老师的身份,经常单独觐见景帝,讨论时政。景帝对他言听计从,信赖有加。晁错趁机向景帝提出削藩的提议。

事实上,在文帝还在位的时候,晁错就曾经多次向文帝提出过削藩的建议。但文帝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并没有采纳。如今,自己的学生当了皇帝,晁错又旧事重提,得到了景帝的认可。

当初,汉高祖刘邦在逐步剪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大封刘氏宗亲为王。到文帝的时候,刘姓诸侯王的势力开始坐大。刘姓诸侯国几乎占据了大汉王朝的半壁江山。吴王刘濞,作为众多诸侯中最强大的势力,已经开始和朝廷分庭抗礼。

汉景帝刘启的另一面:明君的光环下难以遮住的不堪往事

特别是刘濞和朝廷之间还有着杀子之仇,这也让景帝对他又多了一分忌惮。因此,晁错在这个时候提出削藩之策,也正中景帝的下怀。晁错对景帝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这更坚定了景帝的削藩决心。

公元前155年,继位刚满两年的景帝下达了削藩诏书。矛头直指势力最大的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削去吴国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和楚国的东海郡和薛郡,同时被削的还有赵国和胶西国。

削藩诏令下达才十多天的时间,吴王刘濞起兵叛乱的消息就传回了长安。紧接着,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纷纷宣布起兵,加入“清君侧”的行列。虽然景帝对于削藩诏令的副作用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但一下子这么多诸侯国都反了,还是让他有些不知所措。尤其是,叛军“诛杀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让他原本坚定的内心闪过一丝动摇。朝廷之中已经开始出现请求诛杀晁错,以令叛军出师无名的呼声。

叛军进军神速,吴楚联军已经包围了梁国的都城睢阳,梁王刘武的求救信一封接着一封。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更重要的是,他的母亲窦太后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窦太后的意志成为影响决策的关键要素,也最终决定了晁错的命运。

已经在家候旨多日的晁错终于等来了朝廷的使者。朝廷使者让他立即入朝,皇帝有要事相商。晁错欣喜异常,景帝终于还是下定了平叛的决心。这几日,朝中不时传来对他不利的消息,皇帝明显也对他冷落了许多。晁错立即换上朝服,带着早已经写好的平叛表奏,乘上使者的马车,出发了。

马车一路前行,走到了长安东市附近。当坐在马车里面的晁错还在思考等会儿如何反驳妥协派的荒谬言辞时,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晁错探出头来,询问停车的缘故。使者却从衣袖中抽出一封诏书,要晁错接旨。晁错隐约感到一丝不祥之感……

可怜晁错,身上尚且穿着朝服,就被赶下马车,换上了囚车,直接押赴刑场,等待他的是腰斩的酷刑。

对以皇位为诱饵,对亲弟过河拆桥

景帝满以为斩了晁错,便会消除东方七国的怒气,令他们出师无名。谁知道,刘濞一伙仍没有一丝退兵的迹象。梁王刘武的求救信还是一天一封,从没间断过。前两天,他顶住母亲窦太后的压力,同意了太尉周亚夫的进军方案:不直接救援睢阳,而是绕道昌邑,直插叛军后方,断其粮道,令叛军不战自乱。

梁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睢阳一旦有失,叛军便会长驱直入,直抵函谷关了。景帝虽然同意了周亚夫的作战计划,但手里还是捏了一把汗。只有梁王刘武能够顶住叛军的攻势,周亚夫的作战方案才能成功。

要想让弟弟为自己死守睢阳,就不能不对他的求援做出回应。于是,景帝便让梁王的求援使者给他带回去了一封信。信中首先对他安抚了一番,要他继续坚守,说朝廷的援军指日就到。然而这些对梁王来说都是可说可不是的废话,信中对梁王最大的激励便是景帝对他的许诺——只要他能够阻挡住吴楚联军,将来要按兄终弟及的方式把皇位传给他。

汉景帝刘启的另一面:明君的光环下难以遮住的不堪往事

刘濞

皇位的诱惑像一颗美味的诱饵,让刘武这条鱼儿为之发狂。在诱饵的刺激下,刘武彻底的发狂了,他抵住了叛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足足坚持了两个多月,为周亚夫的进军争取了时间。周亚夫不负众望,一举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没过多久,叛军不战自溃。就这样,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了。梁王刘武和太尉周亚夫都立下大功。但刘武怨恨周亚夫当初手握重兵,对自己见死不救,因此对周亚夫心怀怨恨。但他不知道的是,无论是周亚夫,还是他自己,都知道景帝手里的棋子罢了。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刘武一腔热血,对继承皇位满怀希望。结果第二年,天真的刘武就被现实无情的打击了。公元前153年,景帝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这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刘武被无情的抛弃了。

三年后,刘荣因为母亲的原因被废除了太子之位。梁王刘武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他再次进京联络母亲窦太后,争取皇储的位置,结果却再次碰了一鼻子灰。景帝操纵朝臣,以“民意”为由,再次将刘武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没过不久,景帝正式册立胶东王刘彻为新太子,彻底断送了刘武的皇帝梦。

以谋反罪逼死功臣周亚夫

周亚夫作为是平定七国之乱最大的功臣,在战后被景帝委以重任,升任丞相一职,对他言听计从。但这老头有个毛病,就是性子太倔,认死理。这让景帝在一些事情的操作上很是为难。在周亚夫的丞相任期内发生的三件事,让二人彻底走向了决裂。

第一件事便是上文中提到的改立太子之事。景帝在付诸实施之前,曾经找过周亚夫商量。但周亚夫认为,自古废长立幼,会引起国家动荡,便没有认同景帝的动议。景帝最后绕过丞相周亚夫,直接宣布了改立太子的诏书。二人因此闹得不欢而散。

汉景帝刘启的另一面:明君的光环下难以遮住的不堪往事

周亚夫

第二件事,景帝年间,有五个匈奴将军投降汉朝,景帝便想封他们为列候,借此来宣示大汉王朝的恩德。当他拿此事跟周亚夫商量时,再次被周亚夫驳回。周亚夫甚至搬出了汉高祖刘邦当年的白马盟誓,来阻止景帝。在景帝的眼里,丞相周亚夫不过是一个迂腐的倔老头。景帝再次乾纲独断,越过丞相,直接把无人封了候。周亚夫也生气了,既然皇帝不听我的建议,那还要我这个丞相有什么用,便向景帝提出了辞职。让他没想到的是,景帝想都没想,直接批准了。

后来(第三件事),景帝向看看这老头脾气改了没有,便邀请在家赋闲的周亚夫道宫中赴宴。周亚夫欣然前往,结果宴席上摆了肉,却没有提供餐具。景帝这是有意要出周亚夫的洋相。周亚夫便向现场管事的要筷子,一下子激怒了景帝(应该是佯装发怒)。景帝道,难道这还不能让你满足吗?实际上是意有所指,你是立下大功,但没有我的支持,你什么都得不到。周亚夫只好不情愿的向景帝下跪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字,周亚夫就站了起来,还没到景帝再说话,便头也不回的走了,显然是生了很大的气。这样一来,景帝也真的生气了,对左右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辅佐少主(刘彻)呢?感情他是在为儿子挑选托孤大臣。

既然已经得出了周亚夫无法辅佐少主的结论,景帝便想找个借口去收拾他。正在这个关口上,就收到有人举报周家谋反的消息。

原来,周亚夫的儿子周阳给自己的父亲准备随葬品时,采购了一匹铠甲。在古代,铠甲属于军用物资,民间是不允许私藏的。周阳本来是私下置办,结果他事情办得不漂亮,在工钱的问题时和佣工讨价还价,一下子惹恼了佣工,便被佣工给举报了。

景帝心想,正愁没有机会动你,你就送上门来了,便三下五除二把周亚夫给下了狱。周亚夫的倔脾气又犯了,在狱中不吃不喝,绝食而死。

可怜周亚夫,为朝廷立下如此大功,却没能得到善终。你说周亚夫死得冤不冤,小编认为冤。景帝明明知道所谓周亚夫的“谋反”,不过是个恶作剧,但依然对他不依不饶,利用周亚夫本身倔强的个性,最终把他逼上了绝路。

说到这里,汉景帝的为人如何,大家心里有数了吧?或许你认为景帝是个什么样的人,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