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砸缸之1|為什麼是趙無恤?

《資治通鑑》開篇,從東周威烈王23年講起,今天我們講的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東周時代的晉國。當時晉國有趙氏、智氏、魏氏、韓氏四大貴族。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期,諸侯國裡大貴族們相互之間的傾軋,往往會帶來整個家族的覆滅,其實,中國幾千年歷史,這樣傾軋和團滅一直是主題之一。

趙氏的趙鞅(史稱趙簡子)是掌握晉國軍政大權的上卿大夫。雖然身居高位,但對趙氏家族的命運還是很擔心。所以,趙鞅就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寄託在他的大兒子趙伯魯和小兒子趙無恤的身上,他要選一個合適的接班人出來。當時管選接班人叫“立後”,是立後人,不是立皇后。

趙家的家教當然是很優秀的,也是很嚴格的,但紙上得來終覺淺,趙鞅一直在想辦法用實際行動檢驗兩個兒子,看誰行,誰不行,於是有一次,他把一堆為人處事的道理寫成訓誡,差不多就是古代的心靈雞湯吧,寫好了分別刻在兩塊竹簡上,兩個兒子一人一塊,告訴他們,“要小心記住哦,以後要考試的”。但從此後3年裡趙鞅對此事黑不提白不提,看樣子自己也把這事給忘了。

但是,3年後突然有一天,趙鞅把倆兒子叫到跟前,說:“給我背當年給你倆竹簡上的訓誡”。大兒子趙伯魯已經什麼都想不起來了,竹簡也早就丟得不知去向,但是趙無恤,這個平時不吱聲不唸語的小兒子居然馬上從衣袖裡拿出竹簡,還能把竹簡上的內容背得滾瓜爛熟,這令老爹趙鞅驚喜非常。

當年的少年趙無恤,就是這樣被老爹指定為接班人的,其實,也不能說趙伯魯有多愚蠢,他做的就是一個常人所為,是趙無恤太認真太有心計,小小年紀的所做所為,超出常人許多。趙鞅要找到家族的掌門人,要找到可以跟智氏對抗的人,當然非趙無恤莫屬。

人們都想知道,當年老爹趙鞅在竹簡上給兩個兒子到底留了什麼內容,《資治通鑑》裡面也沒寫,但在我看來,其實竹簡上的內容並不重要,因為趙簡子考驗的,本來也是兩個兒子做事的能力,趙無恤,勝在能比大哥多思多想多做,而並不勝在他有多聰明,但許多事實已經證明,人如果能時時處處,多思多想多做,其實是一種大聰明。

趙無恤出生於約公元前505年,到公元前475年,他的爸爸趙鞅死後,他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趙氏一族的掌門人,並世襲了趙鞅晉卿的職務,那一年他3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