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卻被多數父母捧為最“負責”的教育方法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成為一個好家長,但卻常常把控制型的教養方式冠以愛的名義,甚至不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願將關愛和控制等同,相信多數父母都說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卻被多數父母捧為最“負責”的教育方法

《小歡喜》開播後收視率居高不下,劇中那個清秀可人的英子讓我們很同情,從小就生活在媽媽嚴格的控制下,媽媽全天48小時、360度看管,從衣食住行到學習成績,從興趣愛好到人生規劃。隔著屏幕,我們都能感到媽媽的控制給英子帶來的窒息感,長期的壓抑讓她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去跳海。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卻被多數父母捧為最“負責”的教育方法

很多父母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希望他未來的路能順風順水,希望自己吃過的苦,她不要再吃,希望自己遇到的風險,他能躲開,希望用自己總結的人生經驗幫助她規劃人生。甚至有很多的父母,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願望,讓孩子來繼續完成。不管他是否抗議,最後都會因為一句我是為了你好而承受控制。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的一生就像被別人擺佈的木偶,自己完全沒有選擇人生的權利,考大學都要被父母強逼著考師範學校,原因是老師是父母認為老師是最適合女生的工作。

婚後喪偶式育兒和婆婆的各種指揮和操控讓她崩潰,生活沒有給她一點自由和自尊,最後金智英被無形的壓力折磨到發瘋。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卻被多數父母捧為最“負責”的教育方法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被鬧鐘控制的孩子,他嘶吼著,你們總說給我的是最好的卻從來沒有問我想不想要,龍應臺曾經說過,“如果你把孩子盯得太緊,那麼你就會成為他的絆腳石。”

“控制型”父母對孩子的危害

一、孩子叛逆

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小的時候聽話,長大了以後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能就會產生關係緊張,不願意與父母溝通。甚至嚴重的不與父母來往,來逃離控制。

二、失去自我,沒有自信

父母對孩子有太強的控制慾,所以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聽父母的意見,時間長了就會沒有自己的想法,遇到選擇時容易被別人的意見左右。也可能會出現遇到困難時對生活失去信心,易患上抑鬱。

還有些孩子會出現自卑沒有自信的心理,從小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常常是被父母的決定控制導致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信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長期的自卑也更容易造成社交能力弱,性格更加孤僻。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卻被多數父母捧為最“負責”的教育方法


三、性格懦弱或有暴力行為

從小被控制會變得不夠自信,過度地依賴別人形成討好型人格。長期被控制造成的壓抑情緒也可能會出現暴力行為,遇到問題用極端的方法來解決。

當然,在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父母總是擔心現在的放任就是對他未來的不負責。尊重和自由不等於可以對孩子放縱和不關心,放任型的父母與孩子建立的溝通較少,父母給了足夠的尊重和自由,這少了引導和關愛。樊登老師也說過,放任型的父母容易教養出極度缺乏團隊歸屬感的孩子或懶散型的孩子。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卻被多數父母捧為最“負責”的教育方法


控制型和放任型的教養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有時間有尊嚴地生活。但是我們也要放下焦慮,正確引導,努力學習培養出一個有獨立思考、獨立人格、積極陽光、充滿正能量的孩子。

正如泰戈爾所言“讓我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他,同時又給他光輝燦爛和自由”

我是逗寶媽媽,是一名多平臺育兒創作者,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不斷學習和分享,也承蒙粉絲和讀者的厚愛,一直在關注和支持著我一路前行,你的點贊和分享就是我不斷更新的動力,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