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三叉戟”潛射導彈配備低當量核彈頭,已隨潛艇在海底巡弋

美國新一代戰術核武器悄無聲息中已經在美國海軍正式服役。據美國海軍技術網1月30日報道,這種代號W76-2的低當量核彈頭已部署到“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上,未來可用於威懾或實施戰術核打擊。有俄媒直言,美國已開始利用新型戰術核武器威脅俄羅斯!

美國為“三叉戟”潛射導彈配備低當量核彈頭,已隨潛艇在海底巡弋

美國“三叉戟”潛射導彈發射畫面

新核彈已列裝

最早披露W76-2核彈頭列裝情況的是美國科學家聯盟網站。該網站發佈的評估報告稱,美國海軍“田納西”號戰略核潛艇在2019年底赴格魯吉亞海域進行戰略巡航時,攜帶有“一款新式武器”,即傳說中的新型W76-2低當量核彈頭。

  在美國2018年2月發佈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特朗普政府就提出發展低當量戰術核武器的需求,並宣佈生產W76-2核彈頭的計劃,它將主要用於替換現役“俄亥俄”級核潛艇搭載的“三叉戟II”潛射導彈的W76-1核彈頭。從2019年2月開始,首批W76-2核彈頭在得克薩斯州的潘太克斯工廠投入生產,首批約50枚。當年11月,美國能源部證實,這批核彈頭已生產完畢,並移交給美國海軍。報道認為,“田納西”號攜帶的W76-2就屬於首批新型核彈頭。

美國為“三叉戟”潛射導彈配備低當量核彈頭,已隨潛艇在海底巡弋

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美國科學家聯盟核武器信息項目主任漢斯·克里斯滕森表示,美國政府官員已經證實此事,並同意在一定範圍內公開W76-2核彈頭的部署情況,以此傳遞美國新戰術核武器的威懾信息。五角大樓則拒絕就該報告發表正式評論,“美國的政策是,既不確認也不否認在任何一般或特定地點存在或不存在核武器。”

威力減小卻可震懾對手

美國海軍技術網稱,從表面上看,W76-2與現役核潛艇上的核彈頭沒有什麼區別,但威力和設計卻完全不同。現役W76-1核彈頭爆炸威力達10萬噸TNT當量,屬於戰略級核彈頭;而W76-2核彈頭不僅重量比較輕,而且爆炸當量僅相當於5000噸TNT,只有美國二戰時投放在日本的核彈威力的1/3!

  另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稱,首枚W76-2核彈頭隨同戰略核潛艇參加巡航,目前正在大西洋海底巡弋,預計將在今年2月返航。第二艘攜帶該武器的美國核潛艇也可能到太平洋巡邏,這些信息本身帶有濃厚的威懾意味。

美國為“三叉戟”潛射導彈配備低當量核彈頭,已隨潛艇在海底巡弋

根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的評估,“田納西”號潛艇上的20枚導彈中有一到兩枚配備了W76-2低當量核彈頭。每個核彈頭的爆炸當量為5千噸,每枚導彈可攜帶多個彈頭。剩下的其他導彈攜帶的是爆炸當量為90千噸和455千噸的彈頭,每枚導彈最多可攜帶8個彈頭。

W76-2核彈頭的列裝,標誌著美國核武器的使用門檻進一步降低。克里斯滕森認為,“W76-2核彈頭的列裝,是對美國現役核彈頭的降維調整,意味著美國核武器政策出現了一個非常劇烈的思維轉變!”

報道稱:“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冷戰時期的作戰辦法。過去都是在以這種理由辯解每件戰術核武器的正當性,稱需要更低的當量和快速打擊能力來進行威懾。按照美國的說法,如今低當量W76-2彈頭給了美國一件更容易使用、更能有效實現威懾的武器,這與以前公佈的核戰略沒有任何區別。”

有分析認為,W76-2核彈頭的列裝,既是為威懾俄羅斯,同時也對伊朗等國具有明顯的影響。這意味著在一定的條件下,美國不排除對伊朗或其它“無賴國家”使用這種低當量核武器。

恐引發核軍備競賽

“美國開始利用潛射戰術核武器威脅俄羅斯。”俄羅斯塔斯社1月31日稱,低當量的W76-2彈頭給了美國一件更容易使用,也更有效實現威懾的武器。實際上,使用低當量核彈頭和戰略核彈頭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對俄羅斯實施核打擊的結果將是無法想象的!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則報道稱,俄軍事分析家維克多·巴拉涅茨認為,美國人認為這種核武器更“人道”,對他國實施核打擊時造成的破壞不會像戰略核武器那樣大。但美國很清楚,俄羅斯有能力對美國的這種打擊進行報復性回擊,俄羅斯也擁有類似的戰術核武器。

美國為“三叉戟”潛射導彈配備低當量核彈頭,已隨潛艇在海底巡弋

這是美國“民兵”洲際導彈的核彈頭

俄羅斯軍事專家列昂尼德·涅爾西相表示,美國發射戰術核彈頭時,俄軍導彈預警系統將無法區分是戰術核彈頭,還是戰略核彈頭。因此美國這種冒險行動的結果,可能造成俄羅斯對美境內戰略核武器進行大規模的報復性反擊。

據一位匿名軍事專家對此評論道,“低當量核武器更具威懾力”的觀點是偽命題,它改變不了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和危險性。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就開始發展核炮彈、核地雷、近程核導彈、核火箭、核炸彈等,但這些戰術核武器並未給美國帶來安全,因為蘇聯也緊跟其後發展了大量戰術核武器。今天的美國想重拾低當量核武器,其實質是一種不理智的核訛詐、核威懾行為,極有可能引發新一輪核軍備競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