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些?

万事通小子


一座座墓碑承载了我们的思念,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有形的仪式,才让我们无形的思念有所安放。人生在世,谁都逃不出出生、成长、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必然。

于是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杂的丧礼制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虽然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这些繁杂的丧礼制度也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简要了解一下,古代丧葬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上古时期的丧葬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实证,上古时期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常常尸体被丢弃在山野沟壑中。有时因为食物的缺乏,甚至出现食人的残忍现象。

据《孟子滕文公》中记载到:"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食用死者尸体的事情己经不再发生。另外,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人们觉得把死者的尸体抛在荒野任由野兽蚊虫咬噬于心不忍,才出现了埋葬死者的现象。

上古时期虽然开始埋葬死者,但还没有丧礼习俗可言。后来出现了原始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丧葬也由以前简单的埋葬仪式,而被加进了很多宗教崇拜的东西。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制度不断被加入新的内涵、思想、文化,在仪式上也逐渐繁琐,不断演变成为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琐的礼节。

夏商周时期

周朝时期,丧俗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己经逐步完成,据《礼记》中记载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古时的先民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行魄归于地。"周朝丧葬制度日益完备而严谨。"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周公之制,节目详备,哭泣僻踊皆有法。"这个时候丧礼己成为古代五礼制度之一,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一部分。

据《周礼》记载,居于五礼中第二的凶礼,是指诸侯国之间天灾人祸时的相互哀悼、慰问及救助之事,原包括丧、荒、吊等五个方面。"由此可见丧葬制度的发展,丧礼在凶礼中占据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但文明观念与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代,产生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关于丧葬的礼俗也在这个时代初步形成。儒家思想中对于生死的看法对当时的丧葬制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中认为"事死如生",在生和死之间,人们对于死者的重视,对于丧葬的重视逐渐加深 。并且在春秋以来,已经出现侍妾殉葬之风。

在《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颗不以父妾为父殉葬,说明此风由来已久。

战国以来,盛行以木俑、陶俑随葬,以俑人代活人。以木、陶器代替活人殉葬,这是生产力发展、奴隶地位提高的表现,也是奴隶长期斗争的结果,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对于"礼"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厚葬之风尤为繁盛。

秦朝由于受到当时统治者成仙、求长生的迷信思想影响,当时的地方上"巫觋"之风盛行,如秦简《日书》:"女日死。女日葬,必复之。男子亦然。"就记载了人们择日安葬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使死去的鬼魂不会回来找生者的麻烦。

这种迷信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丧葬的礼仪,同时赋予了丧葬活动一中神秘的色彩。

汉朝殡葬礼仪在继承秦朝的礼制层面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记载这时的丧葬礼仪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段:一是出葬之前。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殆、哭丧、停尸等;第二阶段是葬礼,包含告别祭典、出殡、下葬等内容;最后一个阶段是安葬后的礼节。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极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对外交流的发展和佛教的兴盛,人们的丧葬观念也有所变化。尤其是佛教思想中的生死轮回观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唐朝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丧葬更加奢靡。

总体来说,隋唐丧葬的礼仪虽承袭前朝但有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当时最广泛的丧葬仪式有六十六道之多,特别明显的是当时的墓室设计宏大,随葬品不仅数量多,质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于各种仪式进行了官方的规范,其中也包括丧礼制度。在《开宝通礼》、《政和新礼》的礼制中规定丧葬的称谓、随葬品、棺荐、墓田的面积等要根据亡者的不同等级而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奢华的葬礼,宋朝的丧葬逐步走向相对正常化。

同时,葬礼中出现的几种礼俗很值得注意:一种是烧纸钱和纸明器。这种风俗始于唐朝,在宋朝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人们认为这是死者在阴间所使用的钱币,如果有丧事就可以赠送纸币纸绢。在宋朝这一礼俗极为普遍,甚至出现了相关的生产行业,这种礼俗在今天还普遍存在。

元明清时期

到了元明清三代,中国的丧葬礼仪己经完备。在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是:元和清是两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造成此时与之前的文化统一现象有所差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丧葬习俗也有了新的变革。清末时期,水陆道场等超度亡灵的行为,和仪仗执事等风光排场的礼俗己经发展到了很是奢华的程度。

时至今日,我们在为逝去的举行葬礼之时,已经没有十分繁琐的程序和礼制,但不变的是,依旧对亡者的思念。


煮酒君


1.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在山西高平的一座农家小院里,男主人贾德胜在院子里挖掘菜窖的时候发现了这座墓。墓葬保存很好,用砖砌筑。在墓室里有砖砌的仿木结构,还绘制着许多精美的壁画。但是墓室里空无一人,也就是说,这座墓是提前修砌的,在偏远一点的西北地区农村,现在还有这样的习俗。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墓主人却没有下葬进来。

(墓顶的藻井结构)

(墓室内的门道、门上方有砖砌的斗拱结构)

由于缺少随葬品或其他能够帮助判断年代的资料,这座墓的具体年代还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是五代末到北宋初年的,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座金代墓。

这座墓最让人触动的,其实是墓室墙壁上的两行题词——

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可能很多人听过曹操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听过关汉卿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但是真正在一座象征着死亡的墓室里,看到这样崭新如昨日书写一般的诗句,仍然会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感”。古今中外,对时光消逝的感慨一直未变。

2.灾难中的“母子”

严格说,这并不是墓葬,而是一处遗址。它位于青海民和县喇家村,因此也被称为喇家遗址

这座遗址距今约有4000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房屋遗迹,在屋子里,有很多人骨。据判断,这座遗址毁于地震和洪水。

在其中的一座房子里,发现了一具成人骨骼和一具小孩骨骼,成人至死都紧紧拥抱着孩子。

曾经有人认为,这是一对母子或母女,可后来的DNA检测显示,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当灾难突然来临,成人选择尽可能保护弱者,也是人类的本能吧。


可能前面说的有点沉重,这里说个轻松的。在喇家遗址中居然发现了一碗面,可谓中华第一面,也就是下面展示的。

可惜的是,出土后不久,面条就迅速腐朽了,只留下照片。


考古军中马前卒


旅游时参观过的古代墓葬,个人感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令人十分好奇的。主要是陕西的秦始皇陵和乾陵。对秦始皇陵,《史记》的描述是它最好的宣传,它到底在多深、有多广、有多少水银,令人难以想像。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各国珍宝都归了秦。从考古发掘的春秋战国诸侯墓来看,无一不是大宝库,这就令人更加难以想像秦始皇陵中到底有多少宝贝了。乾陵的神奇在于它的大,在于传说中历经三次被盗未能成功,在于它是唯一一座两个皇帝的合葬墓,有多少国宝陪葬其中也令人难以想像。

第二类,令人大开眼界的。这样的古墓实在太多了,比如,妇好墓仅玉器就出土了755件,是新石器时期玉器到商代晚期玉器的群英荟萃;广州南越王墓仅玉组佩就有11套之多,是战国玉器和西汉玉器的争奇斗艳;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16节活环龙形玉带,都令人拍手称奇;定陵则是国家主动发掘的唯一一座帝陵,出土的金银器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沃晋国墓地、韩城芮国墓地,那些鲜红的西玛珠串,也十分养眼。

第三类,令人毛骨悚然的。这方面恐怕要数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也许是参观之前就知道该墓殉人有近二百人,参观时情不自禁地感觉后背发凉。


战汉古玉




1.秦始皇兵马俑墓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无论是陵墓规模,品类,工艺,都是属于大而多,多而精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级别。当年参观的时候,被其兵俑阵势和制作的生动形象感染。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的聪明智慧真的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2.大唐秦王陵,是宝鸡的省文物保护单位。上学的时候和同学一块参观过。现在依然记得地宫的镇墓兽,十二生肖像,墓顶的北斗七星图。当时和同学觉得十二生肖,北斗七星,这些传统文化早就被生活化,是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




以上是本人参观过的墓葬系列感触颇深的两个陵墓。其它很多全国有名的陵墓,由于没有参观过,就不作评论了。


右手芙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

西安,秦始皇的《兵马俑》。

河南安阳商代武丁时期的《妇好墓》。

四川德阳的《三星堆》。


汇雁1


墓有重开日,人无年少时!


斗斗豆豆141614516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秦公一号大墓,挖掘用了数十年,采用活人殉葬的形式,秦景公的大墓让人震惊,还有箱葬的形式,其中一八十六具尸体,有一百六十具属于自愿殉葬。


秦始皇兵马俑,这个当属世界奇迹,到现在秦始皇陵地宫还没有开发,但是地宫的规模让人叹为观止,江河湖海的水银,让人惊叹当时的人所建的这座大墓,技艺超群


还有河南的那几个墓葬,出土的文物也足以震惊世界,让人感叹当时的社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