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下葬当天,大雨倾盆,朱元璋大怒,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救了大家?

福垊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公元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了。朱元璋一边命人祭祀,祈祷求福,一边征求天下良医,前来诊治。寝食难安……



马皇后倒安慰起朱元璋,“人生来就会死的,这是命中注定。祈祷又有什么用呢?医生又怎能让人复生?倘若我吃了药,对病没有什么效果,希望陛下不要因此缘故降罪诸位医生。”

最终,医治无效,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岁。临终遗言: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家有贤妻,犹如国有良将……朱元璋的大脚皇后没了,他放声痛哭。自此,便没有再立后。



曾经,朱元璋被郭子兴幽禁,饮食断绝。马大脚奋不顾身,将炊饼藏在衣内。朱元璋因此度日。但马大脚却因热腾的炊饼,烫焦了肌肤;

曾经,朱元璋被陈友谅追击,而马大脚背着伤重的他逃跑;

两人相识在微末,崛起于布衣,阅历忧患。然马皇后总能多方弥缝,以脱朱元璋于难,相濡以沫。非马皇后德齐一,安有朱元璋今日?



马大脚成了皇后,爱民如子,仁德远扬,备受爱敬。做好女人的分内事,料理后宫诸事,照顾朱元璋,又时时刻刻劝谏他。洪武十三年,宋濂牵扯进胡惟庸案,被定为死罪。马皇后知道后,劝说朱元璋,宋濂早已告老还乡,肯定不知道子孙事。朱元璋没听。等吃饭时,马皇后却不吃肉,不喝酒,也不开口说话,十分反常。朱元璋问缘故,马皇后说,宋先生教导过我儿子,如今将死,我正为他祈福。宋濂这才得免一死。

一切,仿佛定格在了昨天。但是,一切又仿佛都在眼前。斯人已逝,恍如隔世。怅然若失也好,悲伤难过也罢。朱元璋都不得不面对现实。



马皇后出殡当日,天象恶劣。那时,天降大雨,狂风肆意怒吼,电闪雷鸣,霍嚓作响。不祥之兆,不祥之兆……前车之鉴,数不胜数,众人俯首,战战兢兢。

朱元璋脸上不乐,眉宇间散发着一股令人颤抖的杀意。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何况唯一让朱元璋听话的人,此时正躺着。朱元璋脸色难看,是要见血的。



形势危急,高僧宗泐高喊:

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朱元璋听后大悦。顷刻之间,雨过天晴。群臣呼喊“皇后千岁……”

仅仅20个字,便化腐朽为神奇,将众人从鬼门关拉回。一字千金,语言魅力四射。事后,朱元璋赐宗泐白银百两。

这座陵被朱元璋定名为孝陵,世称“明孝陵”。仿佛寓意以孝治天下,又仿佛是在纪念孝慈皇后马氏。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参考资料:《明史》、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徐祯卿的《剪胜野闻》。


史小二记


洪武十五年(1382)农历八月丙戌日(八月二十四),马皇后因病逝世,享年51岁,殡葬这天大雨倾盆。

朱元璋望着天空长叹:“老天啊!您到底啥意思呀?能不能让我把我心爱的皇后下葬了再下雨?”朱元璋望着阴暗的天空,听着哗哗的大雨更加悲伤。


他忍不住又一次想起往事,边哭边自言自语。自己家世代农民,从小家中贫寒,给地主家放牛,当过和尚,要过饭,非常凄惨。特别是小时候父母双亡,失去亲人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万幸投靠了郭子兴,才幸运地在1352年娶到了马秀英这个好妻子,让自己重新得到亲人的关爱。

有一次自己受诬陷被郭子兴禁闭在空室,饥饿难忍,是自己的结发妻子马秀英偷饼子给送了过去,热腾腾的脆饼把肉都烫焦了。(“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明史》)。她又不惜钱财买通她的义母和义父郭子兴,让我老朱脱离了那个小密室,从困境中走出来。朱元璋想到这里已是满脸泪水。


在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妻子马秀英追随左右南征北战与自己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善良的马秀英还多次相劝我老朱不要扰民,更不要滥杀。她还亲手为将士们缝衣做鞋。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兵东下,直逼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郊),强敌兵临城下,官民都准备逃跑,眼看军心不稳,她却镇静自若,散尽自己的小金库,犒赏将士稳定了军心,这才让我老朱打了胜仗!


有一次,自己在与陈友谅对战时,一不小心被陈友谅追击受伤,大脚的马秀英背起我就飞快地跑,累的几乎无法呼吸,几次差点跌倒,这才让我这条老命得以存活。

后来她被立为皇后仍然操持着我老朱的一日三餐,无微不至,多次用各种手法劝阻我老朱不要滥杀大臣,救了很多的官员。对后宫嫔妃非常友爱,把其他皇子视如己出。

特别是她病危的那段日子,让我老朱心焦,又无可奈何,她竟然拒绝吃药,对我的苦苦相劝她竟说:

“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她在人生的尽头,还在为诸医着想,并希望我老朱能够招贤纳言,让大臣和百姓好好生活。难得的好皇后啊。

想到这里,朱元璋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泪流满面痛哭不止,险些昏厥,哭着说:“老身何以为怀”(没有你我以后该咋办?!)

眼看送葬队伍就要出发了,大雨还是下个不停,朱元璋由悲痛变的恼怒起来说:“如果葬礼不能顺利举行,所有人员都要陪葬!”此时的朱元璋正准备让太监拟圣旨。

在场的人都被吓傻了,顿时哀嚎声、痛哭声震耳欲聋。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和尚站了出来,他是僧录司右善世高僧宗泐(le)大师,他对朱元璋说: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因为马皇后的贤良淑德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众佛众神都为马皇后掉眼泪,他们在为马皇后送行,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不舍得离开黎民百姓。她在流泪和我们告别呀,有这样的好皇后是天下万民的福气。


朱元璋本身就是和尚出身,崇信佛教,他认为高僧说的很有道理,又一想如果马皇后活着也不希望看到自己滥杀无辜,于是就赦免了所有人的死罪。

文章资料出自:剪胜野闻 (明)徐祯卿 撰

太祖尝自叙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 受诏应声曰:「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小姐姐讲史




马皇后下葬当天,满朝文武大臣相送,队伍浩浩荡荡,朱元璋独自坐在马车里,悲恸万分,黯然神伤。

当殡葬队伍出到南京城门,朱元璋听到街道两道传来哭天抢地的声音,诧异地掀开马车的帘布向外看,只见街道两旁站满老百姓,身穿孝服,哭泣不已。

朱元璋问马车旁的丞相李善长:“爱卿,缘何京城百姓如此孝义,夹道相送,如丧考妣,甚感天动地。”

丞相李善长回复说:“皆因马皇后母仪天下,仁慈大爱,往日好善布施,宽容百姓,懂其悲苦,常济其于水深火热,极得百姓爱戴,今马皇后薨逝,故于此自觉夹道相送。”

朱元璋闻罢,肝肠寸断,回忆起与马皇后患难与共的时岁,回忆起马皇后的贤惠与慈悲,更是哀叹不已。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共患难生活。

朱元璋幼年,父母双方,家境贫穷,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乞丐,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直到二十五岁才投到郭子兴的起义军,并拜其为义父。

而马皇后出世不久,母亲因病逝世,父亲杀人避仇,将她送给郭子兴照顾,逃亡他乡。郭子兴收其为义女。

在郭子兴的撮合下,1352年,二十七岁的朱元璋与二十岁的马皇后成婚,并生下了朱标,一家三口在战乱中生活,艰难万分。

郭子兴脾性暴躁,生性多疑,有次怒骂朱元璋,并囚禁起来,不许进食。马皇后为救朱元璋,偷偷摸摸的“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为他送食,同时散尽自己的积蓄,送给郭子兴的妻妾,请求她俩在义父面前说些好话,这才使得朱元璋得以释放。两人相见时,拥抱而泣,身无分文,而身旁的朱标在嗷嗷待哺,饿得哇哇哭叫。

马皇后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一边细心照顾着朱标,还有朱元璋的侄子、义子,上上下下几十号人,一边帮助朱元璋处理来往的文书,在朱元璋焦躁不安时,心平气和地安慰他,在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时候鼓励他,甚至能献谋献策,替朱元璋解决很多难题。



朱元璋登基之后,马皇后不忘初衷,母仪天下,仁慈善良,将后宫之事处理得妥妥当当。

马皇后对待嫔妃,从不摆架子,一视同仁,以身作则,勤劳节俭,教育孩子们时,无论是自己的子女,还是嫔妃的子女,甚至朱元璋的侄子、义子,她都是告诉他们戒骄戒躁,重视仁义礼智信。这一切让朱元璋能集中精力处理朝政,朱元璋常感叹,自己前世不知如何修来的福,得此贤妻。

马皇后对待开国功臣更是仁义,深知朱元璋多疑,她常及时出手,挽救无辜大臣,免受毒害,比如刘伯温。朱元璋也常是感激马皇后的冷静与仁慈,让自己的错误不致于陷得太深。

爱民如子是马皇后的一向作风,朱元璋轻易要处死的臣子,在她看来,罪不及死,于是苦口婆心劝导朱元璋,使得郭景祥的儿子、李文忠、宋濂等人保得性命。而对待普通老百姓上,她更是好善布施,送衣送粮,常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使得百姓对朱元璋的印象褒扬有加,颇让朱元璋感激涕零。



马皇后葬礼当天,大雨倾盆,朱元璋大怒,众人险些掉脑袋。

当朱元璋还在沉浸在痛苦之中,突然电闪雷鸣,滂沱大雨,这在当时九月份的南京而言,非常反常,朱元璋大怒,马皇后与自己一世患难夫妻,岂容葬礼之上,雨淋悲惨,便找来相关官员,呵斥缘何选此不良之日进行葬礼,若说不出正当理由,立即问斩。

当众人吓得不知所措时,负责法事的高僧宗泐大师出来说:“此乃吉兆,马皇后一生笃信我佛,如菩萨慈航倒驾,爱民如子,普济众生,功德无量,人神共敬,此雨乃神佛之泪矣”。

说罢,宗泐大师与众和尚继续念着佛经,并且说“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须臾,雨停了下来,且天空祥云缭绕,七色彩虹横跨,非常祥和。朱元璋一看,倍觉马皇后不凡,如天仙降世辅助自己成就大业,于怒火方停了下来,免了众人死罪。


我就是竹韵


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秀英的爱情传奇,堪称古代帝王婚姻之典范。然而这位助力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的结发之妻,却没能陪伴对她爱恋极深的朱元璋到最后。五十一岁便撒手人寰,给朱元璋留下了无尽的思痛。

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之妻,原名叫马秀英,归德府宿州人,是朱元璋上司郭子兴的养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义父郭子兴的主持下,将二十岁的马秀英嫁给了时任红巾军将领的二十四岁的朱元璋。

马秀英与朱元璋的感情很深,在朱元璋日后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马秀英作为朱元璋的内助是居功至伟。朱元璋在参军之前,家中亲人已所剩无几,晚辈中仅剩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马秀英将其收养视为己出。

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猜忌的一段日子里,马秀英不离不弃,将自己的私房钱送给养母让其给朱元璋说好话。朱元璋被圈禁起来后,还是马秀英为其备食送水。马秀英的对朱元璋的患难之情,深深的触动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南下打天下之时,马秀英将后勤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每每在危难之时,马秀英都能挺身而出,稳定军心民心。在物资最贫乏之时,马秀英变卖家当来犒劳将士。为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立下不朽功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马秀英被册封为皇后。马皇后在和平年代同样是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帮手,她对所有的养子都视为己出,对所有的后宫嫔妃都视为姐妹,就连朱元璋的膳食也是亲自操办。

每次在朱元璋因繁琐政务而生气时,马皇后都是悉心劝导。在她的委婉劝阻之下,有许多大臣将领免遭朱元璋处罚。如李文忠、宋濂、沈万三等人,都是因马皇后而得福。在爱民如子上,马皇后要强于朱元璋。

马皇后一生勤俭持家,即使到后来贵为皇后,也是亲自带领后宫嫔妃刺绣和纺织。朱元璋虽然跟着马皇后也是粗茶淡饭,但对这位朴实的夫人是敬佩有加、感情甚笃。深受感动的朱元璋将其比做东汉明德皇后。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突然抱病不起。朱元璋非常着急,命太医全力医治,否则统统问罪。马皇后虽然重病在身,但还是力劝朱元璋不要怪罪太医们,她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话让朱元璋老泪纵横。

四个月后,医治无效的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岁。一个月后葬入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马皇后的病逝,对朱元璋来说就是个晴天霹雳,这让朱元璋因伤心过度而病倒。从此以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过皇后。

对于这位结发之妻的丧礼,朱元璋以超规格来办理,足以说明二人之感情。根据史料记载,马皇后的丧葬仪式是按照宋朝仪式进行的。马皇后的守丧期为27天,丧事的整个程序比较复杂,各种规矩与细节都很多。

不但王公大臣要为马皇后披麻戴孝,就连普通百姓也要禁止屠宰四十九天。马皇后是八月初十病逝的,九月下葬的。根据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一书记载,在马皇后下葬的当天,发生了天气反常的神秘怪异天象。

就在马皇后的灵柩准备运往应天东郊的明孝陵下葬那天,一大早还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变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且伴有瓢泼大雨。这让当时的送葬队伍和抬灵柩的杠夫极为狼狈,大家都担心朱元璋会暴怒杀人。

为何说当时的天气反常呢?对于农历九月份的应天,也就是现今的南京来说,这种电闪雷鸣的大雨天非常少见,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朱元璋本身爱疑神疑鬼,再加上悲痛欲绝的心情,这让朱元璋很是生气。

于是将送葬队伍中诵经念佛的大师宗泐(lè)叫过来询问缘由,宗泐先是给马皇后诵了一段经,以便马皇后能安心的葬入明孝陵。然后对朱元璋悲痛的说:“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马皇后的病逝,上天也极为悲痛,降下了雨泪,以鸣雷的方式来悼念马皇后,就连西方诸佛都是前来相送。说来也巧,宗泐大师话音刚落,怪异的天象瞬间全无,这才让大家悬着的心放下。

朱元璋龙颜大悦,命人立即“诏赐白金百两”。正是宗泐大师的一席话,才使得朱元璋的心情有所放松,也稳定了送葬队伍的人心。至于说是不是救了大家,这个已无法考证,我想朱元璋还没有糊涂到这种地步。

马皇后临终时对朱元璋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希望陛下能求取贤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致死都不忘惦念朱元璋,这也是朱元璋能接受宗泐大师开导的原因。


野史也是史


马秀英,孝慈高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评价非常高的一位皇后。

现在的女人大多都愿意“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远坐在自行车上笑”。而马皇后却不是这样,认定了一个人,就跟了他一辈子。最后却拥有天下最好的。

在朱元璋什么都不是的时候,马秀英就喜欢上了朱元璋。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刚刚参加起义军没有多久,几乎没有什么军功,但是马秀英就是喜欢他,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吧。

在朱元璋犯错误被关禁闭的时候,马秀英为了能够让朱元璋吃口热乎的大饼,把大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还把自己的的皮肤给烫坏了。

这样的马秀英,朱元璋能不珍惜吗?就算后来做了皇帝,朱元璋终其一生,也只有马秀英一位皇后。可见二人情深意切。

两人可以说是相爱一生,马皇后也成了唯一一个可以叫朱元璋:重八的人。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生病,但是却拒绝太医的医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马皇后仁慈,她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治不好了,太医也是没有办法的。如果太医来治了,最后依然没有治好,等到她去世的那一天,朱元璋也会杀死所有给她医治的人。所以,马皇后为了保住太医的命,就不接受医治了。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逝。

此时的明皇陵刚刚开始修建一年有余,仅仅地宫建好了,其他的的地方还在建设之中。

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伤心欲绝,南京城内一片哀鸿,举国上下无不难过。

但是人死如灯灭,没有办法的事情。

到了出殡这一天,南京突降大雨,朱元璋很不高兴。

一是大雨会把所有的葬礼礼节打乱,二是让马皇后走的不体面。

可是谁也没有办法,只能冒雨进行。

农村有句俗语“雨打灵,辈辈穷,雨打墓,辈辈富”,大雨打扰了马皇后的灵柩,朱元璋自然是震怒了。甚至放言:如果大雨不停,让你们所有人都陪葬。

这所有人,既有文武百官,又有普通军士、丫鬟。



皇帝一言九鼎,可是雨就是不停,谁也没有办法。

这个时候一位高僧对朱元璋说了一段话,救了所有人。

高僧说“大雨不停,也是皇后的仁德感动了上天,老天爷也难过不已,以雨水为泪水,来送皇后一程。”

朱元璋听后心中怒气稍平。

这位高僧是宗泐法师,他的话救了所有人,也算是马皇后留给人们的最后一个恩典吧。

就这样,马皇后葬入了地宫之内,并且取孝字命名为:明孝陵。

葬礼也在此以后完美的结束了。

关于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故事,也结束了。但是朱元璋的相思没有结束,世人对于马皇后的仁德传颂没有结束。


观复一鉴


马皇后是朱元璋平生喜欢的人,二人从年轻时候走到了一起,共同经历了几十年的时光,期间一起征战,经历了许多生死时刻,她甚至还救过重伤之中的老朱。俩人的感情早已不止是夫妻,那是比亲人还要亲密的人。

在她死后,当天竟然下起了大雨,甚至不能顺利下葬,于是老朱大怒,扬言要斩杀随行的大臣,幸亏有位和尚聪明非常,一句话救了周围的大臣。

和尚到底说了什么,能救下这么多人?

在我国,人们娶亲、下葬,那都是要根据人的生死时间来选择时候的,特别是在帝王家,讲究更多。就算是现在,在很多地方都普遍认为,不管是娶亲还是下葬,晴天那是最好。

如果娶亲的时候,一直闪电不断,大雨倾盆,那两家人必然会感到担心,如果是人死后下大雨,人们就会认为这人坏透了。而且除了这种认识外,如果下葬的时候下雨太大,墓室里面会倒灌雨水,不利于棺木、尸体保存,甚至在埋下不久后会发生坍塌。

于是当时老朱越想越生气,这是老天故意和自己作对,不让他把老婆顺利安葬吗?他心中怒火没地方发泄,于是农民的凶狠此时就表露了出来——今天不能下葬,我就杀光你们!

老朱是个很能杀的人,当年不但杀尽蒙古人,击杀陈友谅等势力,开国了还杀了很多大臣,他说杀,那肯定是要杀了。

于是大家都紧张起来:下雨这种事,我们要怎么管?一时间气氛紧张,人们都在想对策。就在大家没有对策的时候,突然做法事的和尚想到了一个法子,他走上去和老朱说了一句话。

“陛下,这雨其实下得很对。皇后这么贤惠,前半生和您打天下,后来默默地为您主持后宫,平时还那么节省,一定是她的美德感动了上天,上天这是在流泪,所以才下个没完啊!”

老朱一听,心里很是高兴。其实他刚才说了狠话也后悔,真要砍了这么多大臣,恐怕朝廷要动乱了。于是他赶紧下坡:确实啊,皇后那么好,老天一定是为她的死而伤心流泪!于是他也不说杀人的事情了,一帮大臣这才捡了一条命。

那么,朱元璋为何这么疼爱皇后呢?

首先,皇后是在他身份低贱时候嫁给他的,多年来一直支持他,是个贤贤惠的老婆。其次,有一次老朱重伤,没人去管他,最后还是老婆背着他逃了出去,救命之恩,没齿难忘!

最后,朱元璋称帝后,后宫也有一堆,皇后却没有吃醋、反对,而是一直帮他稳定后宫。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贤惠的老婆,而在她弥留之际,她自知没法救治,还拒绝了治疗,表现出了豁达的态度。正是因为这样,在她死后,老朱因为怀念他,此后近20年余生中,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对她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他爱皇后,所以和尚为皇后说好话,他立马就原谅了所有人。


小小嬴政


大明王朝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农历八月初八那天,大明王朝的马皇后病故,时年五十一岁。马皇后不仅在当时,直至今日,诸多官方史书,对马皇后都不吝溢美之词,而实际上,马皇后也当得起这些称赞。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身边多了很多女人,她们年轻、漂亮、温柔,可是不论什么时候,马皇后中宫之主的位置稳如磐石,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一生不立皇后。

(马皇后当有如此慈悲)

朱元璋的出身,可谓是底层中的底层了。元朝曾经分过社会等级,九儒十丐,朱元璋就做过乞丐。出人头地,他想都没有想过,至于家庭的温暖,他也没有感受过。他都25岁了还没能娶妻,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马秀英能够给予朱元璋的,已经超出了夫妻情分太多了。不管朱元璋坐到了多高的位置,他的赤子之心永远都留在马皇后那里。

所以,当马皇后去世,朱元璋的痛苦难以名状,辍朝三日,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在数月之前,他的皇长孙也病逝了,如今他的发妻也走了。朱元璋那年已经55岁了,他即便手握生杀大权,却终不能让他们起死回生。他的伤心是情真意切的,因为他虽成了天家,却更有普通人的情感,只有马皇后一辈子叫他“重八”。

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按照汉族北方习俗,出殡时,棺材放进墓穴,永远再也见不到死者,只能看到死者的坟墓。出殡之前,佛教相信幸运的人能够一下子升天。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们是没有那么幸运,需要至少7天—49天灵魂才能够找到归宿。

文武百官自然知道朱元璋对马皇后情深义重,逢此国丧,丧事办理的也是格外隆重。皇子皇孙哭祭,文武百官守孝,整个南京城一片肃穆。

(朱元璋哀痛不已)

出殡当日,却突然下起了暴雨。按照习俗,出殡是人死后魂魄归于另一个世界,而出殡仪式就是送“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逝者的灵位或者遗体被雨水淋着,那么就会导致逝者不能安歇。后代子孙就不会受到先人的护佑,还会辈辈受苦,出现连续的穷人。所谓“雨淋灵,辈辈穷”,这种情况的一旦发生很难破解,毕竟古代也没有人工干预天气的技术手段。

朱元璋说自己是淮右布衣,做过农民,自然知道这里面的说法。他暴跳如雷,作为皇帝倒不是说害怕“辈辈穷”,而是担心影响了马皇后的安息,不能好好地送她最后一程。眼看着雨越下越大,礼部和内务府的人都赶来进谏朱元璋另择吉日出殡。朱元璋一生好强,如何能肯?他拿出了皇帝的威风,颁下旨意,如果雨不能停,所有操持丧葬事宜的人一概处死。

前前后后忙活丧事的人,不分职位高低,等级贵贱,约莫有一千余人,如果天公不做美,这些人断然没了活路。这些人跪求上苍,哭哭嚷嚷,可是一点用处没有,雨还是越下越大。

马皇后性情仁孝,见不得人受苦受难。在她病重时,朱元璋召来了全国名医给她会诊,可是她都拒绝了。宫人不解,哭求皇后就医。马皇后说:“我自知大限将至,恐不得免。如果让这些医生医治,我死后,他们必然会被皇上迁怒,招来杀身之祸。”

如今,朱元璋因出殡事而迁怒众人,或将不可免,如果慈悲为怀的马皇后知道此种情形,想必更不得安息了。

正在众人惴惴不安,担心性命难保时,一个和尚站了出来。


(当时的得道高僧宗泐)

这个和尚叫做宗泐,是明朝初年著名的僧人,名望重于一时。他八岁出家,十四岁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此后成为江南名僧。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为息兵江南,怀柔远人,征江南有道僧人。宗泐应召称旨,住天界寺,朱元璋因此认识了他,后来还打算让他做官,宗泐婉拒了,说自己想终老佛门。

朱元璋没有强求,就让他在1378年去西域求经,到中土弘扬佛法。他一去五年,路途十四万八千里,终于取得了《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经。由此,名声大振,成为当时有名的得道高僧,受到朱元璋的热情接见,还做诗送给了他。朱元璋小时在皇觉寺出家,对于得道高僧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宗泐归国不久,就赶上了马皇后国丧。有皇家上宾之礼的宗泐,深知马皇后慈悲,朗声说:“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完全是因为马皇后的贤德感动了上天,就连上天都为皇后掉眼泪啊,各路神仙都来送皇后上路呢。”

(马皇后一生保护了很多人)

朱元璋情绪平复之后,虽然心情悲痛,但是也知道迁怒无辜人等不对,见宗教届领袖宗泐如此说,就顺势免除了众人的罪过,出殡在雨中完成,也是遂了马皇后的最后一件功德。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深坐宫中,感到无比的凄凉孤苦,他说:“老身何以为怀?”天家威严,此时也化为了高处不胜寒。蓦然回首,已经无人再敢叫他“重八”,他的仁慈的那一半,也随着马皇后去了。以后的大明王朝,在他的铁腕治理下,掀起了腥风血雨。大明王朝“刚烈”的秉性,就此塑造完成。

如若马皇后能与朱元璋偕老终生,大明王朝的气质会不会有不一样?不服来战的铁血气质成就了最有骨气的大明朝。可惜过刚易折,大明王朝后来栽的几次大跟头也都与此有关。


而知而行的历史


朱元璋用了15年的时间,从一个要饭的乞丐当上了坐拥数万里如画江山的皇帝,他在当上了皇帝之后,为了扩充朱家皇室的人口,给自己的后宫纳了很多妃嫔。

不过,不论后宫里又多少女人,他心中最爱的女人始终只有一个——马皇后。

朱元璋在皇觉寺当了几年和尚后,突然觉得人生不能这么得过且过,于是,他便离开了皇觉寺,去了濠州投入了郭子兴的麾下。

马皇后正是郭子兴的养女,朱元璋也是因为颇得郭子兴赏识,才得以去马皇后为妻。

不过,当时郭子兴的儿子嫉妒见自己老弟这么信任和赏识朱元璋,心里很不舒服,所以便找了个借口将朱元璋关了禁闭,不给吃也不给喝。马皇后听说此事后,便每日偷偷地给朱元璋送饼。

这一日,马皇后一如往常地烙好了饼,正要送去给朱元璋时,不料却被小郭的亲信给看到了,马皇后情急之下便将烫烫的饼藏到了怀里,结果自己被烫伤了。

可见,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确实很深。

但是,即便他们的感情再怎么深,也终会有生离死别的一天,只是朱元璋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匆忙,这么让人猝不及防。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突然病倒了,朱元璋急得直喊:快传御医,快,快去叫御医过来给皇后看病!

站在一旁的小太监听了朱元璋的命令,急忙回了一声“是”,然后便慌慌忙忙地跑了出去,没过多久,这个小太监便又跑着回来向朱元璋禀报:皇上,御医已经来了,在殿外候着呢。

朱元璋“啪”地一个巴掌拍过去:御医来了,还不快让他进来,耽误了给皇后看病,饶不了你!

御医匆匆忙忙地进来给马皇后诊了脉,却摇了摇头:皇上,皇后的病,臣也无能为力了,唉。

朱元璋一急,看着御医狠狠地说:你再说一遍,治不好皇后的病,朕养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候马皇后突然声音虚弱地喊了一声:皇上......

朱元璋听到马皇后在喊自己,便知道是她不愿意看到自己苛责御医,所以他使劲挥了挥衣袖,让御医退下了。

后来,朝中群臣听说马皇后病了,也很着急,这世上要说还有谁能够劝得住,或者说镇得住朱元璋这个皇帝的话,也只有马皇后一人了。

如果马皇后突然死了的话,谁以后要是不小心惹恼了朱元璋,还有谁能够站出来给自己说情?

当然,朝臣也确实打心眼里尊敬这个贤惠的马皇后。

所以,他们在听说马皇后病重之后,便纷纷上书给朱元璋:皇帝呀,我们希望你能够举办一场祭祀以祈祷皇后能够早日康复,好好找几个好的医生给皇后看病,一定要治好皇后的病呀!

朱元璋为此还挺感动,可是,当他正准备这么做的时候,马皇后却虚弱地抬起了手拉住了他,对他说:人呀,生死皆是命,祭祀和祈祷又有什么用?更何况,我这病医生也救不了了。如果我吃了医生给我开的药却没有效果的话,你是不是又要以此惩罚医生了?算了吧。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嘴唇动了动,哽咽得说不出一个字。

马皇后的病眼看着越来越重,生命也危在旦夕,朱元璋握着她的手轻声问到:皇后,你还有什么心愿,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马皇后撑着最后一口气,气喘吁吁地对朱元璋说:我只希望皇上能够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儿孙也能贤明,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罢。

这句话一说完,马皇后顿时撒手人寰。

朱元璋悲恸地喊了一声:皇后,你走了我怎么办呀!

此后,朱元璋再也没有立别的妃嫔为皇后,马皇后在他心中的位置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取代。

马皇后一生贤惠,屡屡劝谏朱元璋,可谓是一个人人尊敬的贤皇后。

可是,在她下葬的这一日,天气竟骤然一变,狂风呼啸,豆雨抛洒,电闪雷鸣,朱元璋见此情形,顿时一怒——好呀,皇后这么贤惠,临终之时仍不忘天下人,可是你这贼天竟敢在她下葬的时候如此肆虐,是不是想让皇后不得安息!

想到这,朱元璋怒喝一声:来人,去将和尚宗泐给我叫过来!

宗泐听说皇帝正在为马皇后葬礼一事发怒,所以听到传召后便急匆匆地赶了过来,朱元璋一见到宗泐,便黑着脸劈头盖脸地狠狠地说了一句:宗泐,皇后今日下葬,可是这贼天竟然下起了狂风骤雨,你来宣唱偈语,让这该死的风雨停下来,让皇后能够安然下葬,否则的话,你们便统统去给皇后陪葬吧!

宗泐听完朱元璋的话,心头一紧,双手相合,唱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后说道:皇后薨逝,这雨是天为皇后的离去感到悲痛而落下的泪,雷鸣是天地在为皇后哀哭,皇后的贤惠早已为天上众佛所知,纷纷称她为“马如来”,今日皇后下葬,众佛特地来送她最后一程,这才引来了狂风骤雨。

宗泐看到朱元璋的脸色变好了,又说了一句:皇后之死,实让天地同哀。

只见宗泐话音一落,顿时雨过天晴,碧空万里如洗,朱元璋心中顿时高兴了起来,便不再迁怒于他人。

马皇后的葬礼也得以完美收官。

后来,朱元璋又特意召见了和尚宗泐,赏赐了百两白金给宗泐。


宁糊涂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在朱元璋起步之初,曾陪伴其同甘苦、共患难,历尽艰辛,吃尽苦头,并多次救下朱元璋的性命,后来更有仁孝之名,二人可谓恩爱有加,情深义重。马皇后下葬当天,朱元璋本就伤痛不已,又见天下大雨,因此大怒。这时一个和尚的一句话,却浇灭了朱元璋心中的怒火。

同甘苦

据《明史·后妃列传》记载: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的时候,遭到其子的诬陷,被关了禁闭,还不给饭吃,想将朱元璋活活饿死。马秀英得信后,悄悄进入厨房,将两张刚烙好的烧饼偷偷揣进怀中,打算送给丈夫。

马秀英的前脚刚刚跨出厨房门槛,便与郭子兴的夫人张氏(义母)撞个满怀。张氏见马秀英神色有异,想要匆忙离开。因此一把拉住,假装说有事相商。就这么一会功夫的耽搁,马秀英已是额头出汗,手捂胸部,神情痛苦。张氏急忙将马秀英扶进屋中,询问她是何缘故。马秀英这才将朱元璋被冤枉关押,又不给饭吃的事情哭诉了出来。这时,当张氏帮着马秀英解开衣服,想要拿出烧饼时,却发现滚烫的烧饼已经粘在了乳房,肉都快给烫烂了。

随后,张氏含泪帮马秀英敷药的同时,又叫厨子给朱元璋送去食物,郭子兴也因此将朱元璋释放。

共患难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期间,由于陈友谅军势强盛,城中许多官员和百姓心中慌乱,纷纷收拾细软打算出逃。在这万分危机时刻,马秀英反而镇定自若,将自己的全部首饰、金银等财物拿出来,用于犒赏守城将士,从而有效稳定了军心民心,城池也得以保住。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妃》记载:朱元璋和陈友谅作战之时,不甚腿脚受伤,眼看将要成为敌军俘虏。这时,马秀英冲了出来,一把背起朱元璋迅速逃离,从而保住了朱元璋的性命。为此,太子朱标还找来画师将此事画成一幅画,时常藏在身上。每当朱标犯错,朱元璋想要惩罚之时,朱标只要拿出此画,朱元璋的火气便会瞬间消失。

贤内助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喜怒无常,而马皇后却经常能够通过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并能以理相劝,极大减少了朱元璋犯错的机率。

一次,朱元璋一脸怒容地回到皇宫,并将大殿上发生的事情讲给马皇后听。原来,杨宪奏报镇守严州的朱元璋义子李文忠不遵法度,有违礼制,应当予以严惩。马皇后听后,不慌不忙进行分析:一者,李文忠向来贤明,从无过错,如果只听杨宪一面之词,显然有失公允;二者,严州处于对敌重镇,临阵换将,容易造成军心不稳。所以,应当慎思细察,再做决断。

果不其然,经过朱元璋秘密调查,李文忠并无过失,后来还屡建功绩。

明事理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想要对马皇后的族人进行封赐官爵,但是马皇后认为“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律。”因此给予拒绝。

1382年8月,马皇后病重之时,大臣们想要进行祭祀祈祷,并打算征诏天下良医前来诊治。这时,马秀英拉着朱元璋的手劝慰道:“生死有命,祈祷祭祀又有何用。宫中太医尚且无法,何必给天下医者惹来杀身之祸。

据《国朝·高皇帝》记载:不几日,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下葬当日,朱元璋本就伤心不已,谁知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大雨,因此大怒,不知多少人将要遭殃。这时,主持葬礼的高僧宗泐诵念一声佛号,对着朱元璋道:“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朱元璋听后,怒气顿消。

人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像马皇后这样的女人,又有那个男人不惜、不疼、不爱,朱元璋因雨发怒也就很正常了,而宗泐和尚的一首诗也更显绝妙,瞬间将一场暴风雨化于无形,不愧为得道高僧。


祥子谈历史


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马秀英,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享年五十岁,下葬时,大雨倾盆,朱元璋以为是凶兆,恨天恨地,想杀人殉葬以泻心头之恨。

就在朱元璋心生杀机之际,他和马皇后恩恩爱爱30年的情景,浮现在了眼前。

想当年20岁的马秀英,在义父郭子兴的主持下,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他。

两个苦命的人从此连在了一起,妻子马秀英本来家道殷实,但是因为父亲乐善好施,散尽家财,日子捉襟见肘。



后来为了躲避仇人的追杀,马秀英之父把马秀英托付给好兄弟郭子兴后,客死他乡。幸好郭子兴对马秀英视如己出,并收为养女,尽心培养得马秀英能作诗作画,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而他更是苦命的娃,小时候什么苦都吃过,放牛,要饭,出家。在父母双亡之后,没钱没地让父母安葬,幸好有一个小地主刘继祖可怜自己,仗义疏财,赠坟地,自己才葬了父母。当然他后来回报刘继祖,给他追封官位,给他子孙土地与钱财,让他家世代享受朝廷的恩惠,那是后话。

后来娶了马秀英,他才有了家,才过起了有人疼有人爱的日子。

想当年他驰骋沙场时,马秀英不离左右,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在迷茫彷徨的时候开导他,在手足无措的时候,给他出主意。

想起当年,郭子兴爱听信谗言,对他经常疑忌,曾经把他投放到监狱里,并且不给饭吃。马秀英把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让他们帮着说点好话。



那次马秀英还把一张刚烙好的大饼放在自己的怀里,偷偷的送给他吃。大饼再热,即使烫坏了马秀英的皮肤,她也没有拿出来,直到送到他手里。

同时马秀英还劝他不要扰民,更不要滥杀。

在征战的年代,马秀英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秀英镇定如常,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来犒赏士兵,稳定军心。

曾经在战场上,他受了伤,马秀英背起自己狂奔而去,而救了自己一命。

他与马秀英育有五子,幼子朱橚最让人不省心,性格放荡,被封为周定王。马皇后便派江贵妃随往监督,还把自己的旧布衣脱下来交给江贵妃,并赐木杖一根嘱咐:

周定王有过错,可以披衣杖责。如敢违抗,驰报朝廷。"

自此,朱橚见着慈母的旧布衣,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为。即使对待他的义子沐英、李文忠等,马秀英也慈爱有加,视为己出。

马秀英考虑事情周到细致,曾经有人告密说参军郭景祥的儿子拿着槊想杀他的父亲,朱元璋就要杀了这个逆子。

马秀英说,郭景祥只有这一个孩子,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吧!朱元璋认真了解情况后,发现他果然是冤枉的。

如此种种,历历在目,马秀英大爱天下,勤俭节约,尽心尽力的辅佐自己,教育子女,爱护群臣。即使在病重时,马秀英也拒绝吃药,原因就是怕医生治不好自己的病,他怪罪医生,迁怒于医生。



马秀英真正称得上是母仪天下的皇后。陪葬几个又如何?想到这里朱元璋正要宣布找几个人陪葬。

这时,高僧宗泐(le)大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对朱元璋说:今天天降大雨,是上天也被感动了,这是上天的眼泪,是感动于马皇后的贤良淑德,天上的神仙和地上的人们一起来给马皇后送行。这是吉兆呀!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朱元璋才转阴为晴,下令继续送葬。所有的人也都长出了一口气,在心中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