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的軍靴都是長筒靴嗎?

蘇灝天


說到軍裝、就事論事的講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制服的確合體、威風、漂亮、配套齊全……



納粹頭子希特勒為了實現其“稱王稱霸”野心、為了吸引更多的戰爭狂熱分子加入到軍隊、曾經親自參與軍服的設計狂言到:要讓“熱爾曼”優秀的官兵身穿世界上最漂亮、最威風的制服征服世界……。
在服裝製作工藝極其講究、軍官的所有服裝由裁剪師上門量身定做、制服裁得體配套服裝齊全。

面料以呢子為主、配套有禮服、四季常服、各軍兵種作訓服、由於過度追求“完美主義”對制服的狂熱、納粹德國時期曾經制服氾濫……

納粹德國的官兵穿長筒皮靴是標配、這與制服的整體搭配一致有關係、跟氣候環境也息息相關。



(納粹德國官兵的各類型服裝系列)(前線春秋季作戰靴系列)


(納粹德國春秋季作戰皮靴)
(納粹德國士兵:單兵準備)

(納粹德國士兵標準裝備)


(納粹德國士兵著常服情景)


()(納粹德國官兵的標配長筒皮靴)

成也漂亮威風的制服、敗也這一身制服…因為、過度追求“剪裁得體”量身打造、制服緊繃身體、戰場上機動動作施展不開、這些戰術動作受到服裝束縛、二戰後期為了適應戰場環境對軍服進行過一些改良……


孔乙己亂彈


基本前期德軍標配就是長筒靴,後來戰線越來越長了,德軍的軍靴開始分地區分兵種配發了。


這個所謂長筒靴就是德軍的M39軍靴,這個幾乎就是德軍標配,基本每個德軍都有。隨著戰爭逐步擴大,從1940年以後,不同地區的士兵開始配發不同的軍靴。從北非到動線,氣候上,天差地別,軍靴不可能一樣。你不可能要求,北非那麼熱,然後士兵穿著長筒靴吧。北非的德軍配發的是帆布軍靴,有高筒和低筒的區分,不同環境不同天氣穿的,區分上就在這個高低。這個最直接的原因是,北非的德軍穿著長筒靴容易的皮膚病一類的東西,帆布靴穿著要好得多。而德軍山地部隊配發的是山地靴,也是短款的,鞋跟上增加了防滑釘,這個是配發綁腿的。

德軍最常見的其實是那個短軍靴,這最初其實是德軍訓練時用的,並不是行軍靴和作戰靴。但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非常喜歡這種軍靴,加上長筒靴配發不足,這種短筒靴開始統一配發。東線德軍穿的最多的,其實就是這種短靴,穿上的時候還要配合帆布做的綁腿。1941年以後參軍的德軍士兵,基本都是穿這一款。


軍武文齋


不是的,德軍軍靴的設計非常複雜,全軍各個兵種都有自己的軍靴。戰鬥機飛行員有飛行軍靴;坦克兵等機械化兵種有專門的短軍靴;步兵有步兵戰鬥軍靴等!不僅如此,由於二戰時期德軍的作戰跨度極大,德軍還根據作戰地域不同的特點為不同地區的德軍制作了作戰靴。比如蘇聯戰場德軍的軍靴就非常的注重保暖性,裡邊加上了厚厚的毛氈。而非洲戰場上德軍的軍靴則注重鞋底的接觸面,這樣可以更方便的在沙漠中行軍。

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德軍的戰靴都非常的牢固。






解放戰爭永垂不朽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看過電影《辛格勒名單》嗎?

裡面有一個場景。

一個猶太人找到另一個猶太商人,說他的1萬個鞋油包裝有問題,導致德國無法使用。

看到這裡我們有些奇怪?

德軍要這麼多鞋油幹嘛?

都在前線打仗,鞋油又不能吃,為什麼還要作為必須的補給品?

很簡單,因為德軍都是穿靴子的。

早在一戰之前,德軍陸軍官兵都是穿軍靴的。

士兵穿中高統皮靴,不是長筒靴。

而當時軍官一般騎馬,所以給馬褲和長統馬靴。

靴子是中幫綁帶皮靴,褐色牛皮面,防滑膠底。

二戰爆發前,德軍相比一戰有了很大變化,開始機械化。

遺憾的是,德軍直到戰爭結束也遠遠沒有實現機械化。

當時官兵仍然以軍靴為主,並且有很多種類型。

東線德軍士兵在蘇聯戰場,穿的是防寒靴,下部皮面,上部毛毯氈,兩個帶扣可加緊。

非洲軍戰士選擇了棕綠或土黃色帆布制的靴子,有效地避免了穿皮靴引起皮膚炎。

在1941年之前,德軍官兵的軍靴都是中高跟。

但從1941年開始中、高統軍靴產品緊缺,軍工廠生產了部分低幫靴,開始大量裝備。

這種軍靴主要按照德軍短軍靴樣式製作。

這種短軍靴,本來是德軍從1937年開始裝備的訓練靴。

靴子重量比較輕,適合訓練中減少體力消耗。

靴幫高14到16釐米,5個或者6個鞋帶孔,仍然是牛皮製造。

從1941年開始,德軍出現了短軍靴。

除了以上的以外,德國山地部隊很早開始裝備山地短靴。

山地作戰,難以穿著笨重的長靴。

至於德國空降部隊,也是一樣,短靴更方便。

總體來說,德軍的這套行頭在二戰不但數一數二的美觀,也很實用。


薩沙


二戰中,德軍的軍靴是長筒靴最常見,但是並不只有長筒靴一種。
德軍行軍靴一開始靴筒高35到41釐米,但是1939年開始,靴筒的高度降到29釐米,以節約皮革。在靴筒的兩側內部還有兩個提手,方便穿脫。在德軍的步兵部隊中,行軍靴用的比較多,特別是軍官,士兵一開始也都是穿行軍靴,不過後來很多時候士兵都是穿短靴了。

德軍的長筒皮靴正式的名字叫做行軍靴,靴筒高35-41釐米,這種皮靴可以追溯到俾斯麥時代,從普魯士王國時期就開始使用。應該說,中歐國家的軍隊配發長筒皮靴是有一定的傳統,一方面是方便士兵騎馬,還有就是在泥濘的環境中,長筒皮靴對腳部的保護要比高幫皮鞋好很多,在一戰的塹壕戰中,德軍方面的戰壕足患者比英軍方面要少,應該說是長筒靴對於腳部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德國的軍服傳統就是配長筒靴的。

這種短靴還有兩個型號一個是M37,一個是M44,兩者大同小異,M44型短靴屬於戰爭後期的簡化生產型,不過質量也不錯。

德國的行軍靴是配發給所有的德國軍人,但是在一些環境下,長筒皮靴過於笨重,而且比較熱,在這些情況下,德軍也是有其他的軍靴配發。
山地部隊作戰的時候也是穿著短靴。


短靴是和綁腿一起穿著的。
德國人的綁腿。

到了戰爭的後期,德軍一線士兵普遍都是使用短靴和綁腿了。
到了東線的冬天,自然是要配發氈靴了。

德國的山地部隊在作戰時就是穿著山地靴和綁腿的組合,德國的這種山地靴,是在民用登山靴的基礎上上生產的,主要是鞋底有防滑的鞋釘,而且後跟有凹槽以方便蹬滑雪板。
非洲軍的長筒靴的靴筒是帆布做的。

除了山地部隊,傘兵也是穿短靴的,畢竟穿著長筒靴跳傘不太方便。而德國的非洲軍穿的長靴有很多事帆布的,德國的行軍靴是根據歐洲的氣候條件設計的,到了北非沙漠地區,這種靴子太熱,太悶。


有痰


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過:“行軍的靴子樣子和行軍時的腳步聲,是軍隊的有力武器。”因此,德軍非常注重士兵的服飾,哪怕是一雙軍鞋也不例外。

二戰時的德軍是世界唯一一個連普通士兵都配發皮靴的軍隊。二戰時德軍軍官和騎兵都是長筒軍靴,黨衛軍創立初期使用繫帶式長筒摩托靴,隆美爾的非洲軍配備了特製的沙漠靴,沙漠靴分為高腰和低腰兩種,均為繫帶式。

僅僅從軍靴就可以看出,二戰時的德國裝備有多麼的精良!











辰哥嘚吧嘚


有長靴,也有短靴。

這個小小靴子啊,裡面也有大文章,就像日本鬼子鞋釘和鞋帶孔數目的變化暗示出日本在戰爭下國力疲乏的信號,納粹德國軍隊在戰爭前期黑色牛皮高幫皮靴到後期粗糙矮幫皮鞋的變化,也暗示著德國人資源的捉襟見肘。

最經典的就是行軍靴了,配上馬褲,帥炸一幫懷春少女。


這種靴子呢是由優質的黑色牛皮製成的,靴腰高35至41釐米,帶有雙層鞋底,鞋底帶有35至45個加強鞋釘,而皮靴的後跟則用一個凹型的鐵環環住用來固定,這種靴子供步兵在野外使用並且配發給所有國防軍人員。

在1939年11月9日納粹即發佈了命令,將鞋腰從39釐米縮減至29釐米,最後大約到了1941年7月,這種改版後的靴子成了專用的軍靴。



而短靴則是後來居上。短靴的歷史是在1901年普魯士軍靴式樣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的,在1914年進行改進後配發給德意志帝國機槍連。從1937年3月起,短靴開始專用於部隊外出或訓練時使用,但在1941年中期情況有所改變,到了1944年,長筒的行軍靴就開始不佔主導地位了。



除此之外,短靴的著名代表還包括山地靴,這種山地靴採用的大底帶有防滑釘和鞋釘,內襯採用光滑的皮革,還有加強的內包頭。


近距離鏡頭下看到的鞋跟的凹槽是用來蹬滑雪板的。

在蘇聯寒冬環境的影響下,德國人也推出了氈靴和毛氈套鞋。

當然,無論長靴短靴,起碼顏色都是正經的軍隊經典色彩,沒有哪個騷的過戈林大元帥的紅色大皮靴……



普魯士之魂


研究二戰德軍單兵裝備要專業一些,實際上德軍的長筒靴正式名稱為“行軍靴”,它與M35鋼盔一起,成為二戰德軍士兵的標誌性穿戴。然而隨著戰爭的深入,德國軍隊的不斷擴編造成資源緊張,以及特殊作戰用途的需要,德軍的軍靴在戰爭中不僅質量有所下降,也同時製作和裝備了其他款式的產品,所以,二戰德軍的軍靴不全是長筒靴,如果將命題劃定在戰爭初期可能會準確些。

(希姆萊的長筒軍靴)

行軍靴

德國軍隊的長筒“行軍靴”歷史非常悠久,它的成型可以追溯到俾斯麥統一德國時期甚至更早,這是一種黑色牛皮高幫皮靴,靴幫高35到41釐米,帶有雙層鞋底,鞋底上帶有35--45個加強鞋釘,皮靴的前尖釘有鐵質鞋掌,後跟用一塊“凹型鐵”環繞加強,不僅做工精良,而且非常的結實牢固。看過電影裡德軍士兵腳踹猶太人的鏡頭吧?如今想一想都會覺著疼。

馬褲加長筒皮靴自然很是威武,但是長筒太耗費牛皮材料了,因此德國國防軍總司令部在1939年11月9日下達訓令,要求將士兵的行軍靴的“鞋幫”從39釐米下調為29釐米(軍官不受此限),這就是二戰爆發後我們發現德軍士兵有矮腰靴的原因。但這一訓令並沒有得到很徹底的執行,於是出現了長筒靴“高度”個別部隊不盡相同的情況。



(黨衛隊的長筒軍靴)

在行軍靴的靴筒內側還有兩條4釐米*13釐米的棉質提帶,方便軍人穿靴和脫靴,頂端有生產的廠家和出廠日期。在二戰爆發前由於德軍數量尚未爆炸性增長(1938年為界),因此長筒的行軍靴成為德軍官兵的禮服標配,和平時期每一年半可以領取兩雙,也是個耗費較大的軍備品。

但是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行軍靴被固定為步兵部隊的野戰專業軍靴,其他軍種儘量不使用這樣過於耗材的軍靴,不過希姆萊的黨衛隊是例外的,因為黨衛隊的軍飛預算獨立,他們有條件繼續裝備大量的長筒軍靴。



(德軍士兵的行軍靴)

短軍靴

這是德軍1937年左右裝備的一種訓練用靴,屬於士兵的常服標配,主要在兵營裡、假期外出和軍事訓練中使用,它沿襲於1901年的普魯士軍靴,靴幫高14到16釐米,5個或者6個鞋帶孔,仍然是牛皮製造,靴底與行軍靴基本一致。短軍靴早期全部是黑色的,後期款出現了不上色的情況,說明德國人也沒有時間和精力追求極致了。另外,戰場的複雜性也催生了短軍靴的使用,你不能要求在炎熱的北非,士兵們還得穿著不透氣的長筒軍靴。

蘇德戰爭爆發後,更加方便靈活的短軍靴被東線士兵所喜愛,再加上長筒靴的製造數量不足,因此到戰爭後期的1944年前後,很多德軍士兵在戰場上都穿著這種短軍靴。短軍靴一般與綁腿配合使用,這是用雙層帆布製作的專用綁腿,上面有皮扣和皮革增強,與我們常見的日軍或者國軍綁腿有天壤之別,1940年開始列裝配發,主要就是因為德軍不再全部穿著長筒靴了。



(傘兵部隊的短軍靴)

M44軍靴

這是戰爭末期的1944年德國生產的變種型軍靴,非常類似於山地靴,質量仍然不錯。皮製矮腰及天然皮革顏色,主要改進是在增加了套頭、加厚了鞋跟,鞋幫內側有襯邊,使M44軍靴穿著舒適且堅固耐用,廣泛應用於德軍各種部隊,可以理解為德軍在戰爭末期的一種簡化版軍靴。

山地靴

這是德軍山地部隊的專用軍靴,皮製矮腰且為天然皮革顏色,鞋跟上至少有12個防滑釘,同時有凹槽用來蹬滑雪板,鞋眼增加到7個。德軍山地部隊通常會穿著山地靴和綁腿、短襪的套裝,以保護腳部在山地行軍作戰中儘量避免受傷。

(德軍山地部隊)

另外由於蘇德戰場冬季作戰的需要,德軍還在1941年以後研製了專用的“氈靴”和“毛氈套鞋”,這都是莫斯科戰役血的教訓換來的產品,雖然看起來略顯笨重,但保暖效果很好,戰爭中生存和實用才是第一位的,而美觀要退居次席。

在二戰的進程中,德軍的軍靴質量是逐步下降的,從另外一個層面闡明瞭德國戰爭資源的不足,從戰爭初期整齊並“富有侵略性”的黑色長筒牛皮靴到後期粗糙的矮腰天然皮革色,反映著德國軍工業的江河日下和軍隊素質的下滑,歸根到底,德國還是缺乏發動世界大戰的人口與物資基礎。

(武裝黨衛軍的行軍靴)


度度狼gg



軍靴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德軍穿著軍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時代,當時的歐洲地區在春冬時節,由於雨雪的融化,道路會泥濘不堪,士兵在行軍時經常腳會陷入其中,增加行軍的困難,同時腳長時間寖泡在泥水裡,士兵們因此患上各種病症,因此德軍配備了高幫的軍靴。

在一戰中英法士兵穿的就是低幫鞋,所以英法士兵因為患上各種腳病,而非戰鬥減員。低幫鞋相對於高幫的軍靴,缺點在於:

1、鞋子容易進入各種沙粒,從而磨腳,影響行軍。

2、低幫鞋無法保護腳踝和腳腕,在行軍時容易崴腳,同時沒有高幫的保護,容易被樹枝石頭等劃傷腳部。

二戰時德軍採用的高幫軍靴有力的增加了德軍戰鬥力。德軍在二戰時一般是軍官穿長筒靴,士兵穿短筒靴。


好奇而已716


當然不是。在二戰初期M35型鋼盔同行軍靴是一名德國軍人的形象,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的逐漸潰敗,我們在德軍的裝備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M35型鋼盔在1935年被引進德軍,僅僅兩年生產的數量就高達1400萬頂,受德軍嚴謹思想的影響,M35型鋼盔的製造非常的複雜,首先要鋼盔的原材料進行幾次的機械衝壓,然後再進行卷邊,回火熱處理,經過這些步驟,鋼盔的輪廓才說大體的完成。然後再進過一系列的處理,最後經人工裝備完成。但是戰爭的重負壓得德國已經筋疲力盡,不得不一再簡配,隨後推出的M40型鋼盔,但是這個還是太奢侈,隨後又研製出更加簡化的M42型鋼盔,這款鋼盔也成為了德軍使用最廣泛的鋼盔,直接4步熱衝壓成型,取消一切繁瑣的步驟,用最高的效率為戰爭服務。

M35型鋼盔

除了鋼盔,反應德國現實狀況的就是行軍靴了。希特勒為了吸引當時的年輕人來當兵,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宏偉藍圖,特意將軍裝,軍靴設計的精美帥氣,因此在戰爭初期帥氣的高筒靴,精美的軍裝成為當時德國年輕人當兵的原因之一,但是同一再簡化的鋼盔一樣,深陷戰爭泥潭的德國對行軍靴一再簡化。其實短靴在德軍中也有歷史傳統,在1914年就曾給德國的機槍連配發過改進於1901年普魯士軍靴的短靴。

M44型軍靴

1925年以後逐漸被行軍靴所替代,短靴退居二線,在兵營或者訓練時使用,在作戰並不穿戴,只有某些特殊的兵種穿戴,例如鐵道兵,傘兵等等。但是在1944年,情況發生了變化,舊式的行軍靴又佔據的主導地位。值得一提的是M44型軍靴儘管是1944年(也就是德國投降的前一年)製造的,但是質量仍然相當好,但是鞋底鞋釘的數量相對於M39型軍靴已經減少到32顆,比M39型軍靴少了12顆。

迷倒當時萬千德國少女的行軍靴,全部由優質的黑牛皮製造,鞋高腰高35~41釐米,後為節省資源被要求縮短至29釐米,說實話這也不短,鞋的前方還帶有前腳掌,後跟用一個凹型鐵環繞加強,有意思的是在鞋子的底部還會用,菱形斷面的木釘來進行固定,優點是當鞋子浸水後,這些木釘會吸水膨脹,增強鞋底的堅固性,但是缺點就是容易腐爛,不過在戰爭初期士兵每18個月就會獲得兩雙行軍靴,倒是不用擔心沒有鞋子穿。

縮短後的行軍靴和未縮短時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