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淮揚菜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哪些菜最有名?

國學解碼


1、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是江蘇地區的傳統名菜

2、蟹粉獅子頭,是江蘇揚州地區的特色傳統名吃

3、大煮乾絲,又稱雞汁煮乾絲,傳統名菜

4、白袍蝦仁,這道佳餚與軟兜長魚並稱為淮炒兩峰,當年它曾被選為開國第一宴的頭道熱菜

5、平橋豆腐,是江蘇淮安的一道名菜

6、開洋蒲菜,是以香蒲莖製成的傳統名菜

7、文思豆腐,是一道有著悠久歷史得江蘇傳統名菜,起源於揚州和淮安

8、拆燴鰱魚頭,是江蘇地區傳統名菜

9、水晶餚肉,又名水晶餚蹄、鎮江餚肉,是江蘇鎮江市一道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玄學堂


1、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是江蘇地區的傳統名菜

2、蟹粉獅子頭,是江蘇揚州地區的特色傳統名吃

3、大煮乾絲,又稱雞汁煮乾絲,傳統名菜

4、白袍蝦仁,這道佳餚與軟兜長魚並稱為淮炒兩峰,當年它曾被選為開國第一宴的頭道熱菜

5、平橋豆腐,是江蘇淮安的一道名菜

6、開洋蒲菜,是以香蒲莖製成的傳統名菜

7、文思豆腐,是一道有著悠久歷史得江蘇傳統名菜,起源於揚州和淮安

8、拆燴鰱魚頭,是江蘇地區傳統名菜

9、水晶餚肉,又名水晶餚蹄、鎮江餚肉,是江蘇鎮江市一道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











迎著風雨衝


1.原料鮮活——江南揚州位於長江沿岸,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這裡與長江交匯,有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璀璨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裡共輝。市境跨京杭大運河兩岸,一年四季,水產禽蔬野味不斷。所以,淮揚菜的原料以鮮活為主,這也為在烹法上擅長燉燜,調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質基礎。淮揚菜幾乎每道菜對原料都有嚴格選料要求,同時也讓原料的特點在製作菜餚時得到充分的發揮。而蘇北淮安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干流等9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2.刀工精細——四大菜系中,淮揚菜刀工最精細,一塊2釐米厚的方幹,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絲如發。冷菜製作、拼擺手法要求極高,一個扇面三拼,抽縫、扇面、疊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擺難度極大。精細的刀工,嫻熟的拼擺,加上精當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揚菜如同精雕細鑿的工藝品。\r\r 3.注重本味——淮揚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鹹、色、濃特點,形成了自己甜鹹適中,鹹中微甜的風味。由於淮揚菜以鮮活產品為原料,固而在調味時追求清淡,從而能突出原料的本味。4.火工講究——淮揚菜餚根據古人提出的“以火為紀”的烹飪綱領,鼎中之變精妙微纖,通過火工的調節體現菜餚的鮮、香、酥、脆、嫩、糯、細、爛等不同特色。淮揚菜擅長燉燜燒煮,因為這幾種方法能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淮揚菜以燉燜燒煮為主的名菜有蟹粉獅子頭、清燉圓魚、沙鍋野鴨、三套鴨、大煮乾絲等。\r\r 5.富於變化——就淮揚菜製作菜餚的工藝來看,富於變化,想象力豐富。一款三套鴨,家鴨套野鴨,野鴨套菜鴿,用火腿、冬筍作輔,逐層套制,三位一體。淮揚菜富於變化的特點,可見一斑。淮揚菜系製作菜餚很少用山珍海味,名菜多用當地產的普通原料,沒有居高臨下的氣派,也不平淡無味,無論是選料、刀工、調味等都中規中矩、精工細作、講求韻味,淮揚菜製作就像寫詩作畫,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改革開放後國宴都是以淮揚菜為主,究其原因:一是因其精美與精細,包括刀功、火候、搭配、造型等等,無一不體現功夫;二是食材樸實,取之容易,不像粵系代表菜等採用生猛海鮮,甚至是國際性保護動物,比如魚翅等現已被禁用的食品;三是味道偏淡或甜,不像川菜等味重,可能會有賓客不適。但維揚菜也因其精細,做工耗時,口味偏淡或甜,在大眾社會,反而沒有川菜、湘菜等入門較快的菜系熱門。江蘇淮揚菜十大名菜——\r\r\r 1.清燉蟹粉獅子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是膾炙人口的揚州名菜之一。相傳已有近千年歷史。所謂“獅子頭”,用揚州話說即是大肉。如果用北京方話說,即是大肉丸子。因為大肉烹製成熟後,表面一層的肥肉末已大體溶化或半溶化,而瘦肉末則相對顯得凸起,恍惚給人以毛毛糙糙之感。於是,富有幽默感的人便稱之為“獅子頭”了。清燉蟹粉獅子頭是淮揚名菜,獅子頭肥嫩異常,蟹粉鮮香,青菜酥爛清口,食後清香滿口,齒頰留香,令人久久不能忘懷,此乃“揚州三頭”之一。同時具有補虛養身調理、氣血雙補調理、健脾開胃調理、營養不良調理之功效。\r\r\r\r\r 2.大煮乾絲——大煮乾絲又稱雞汁煮乾絲,是一道既清爽,又有營養的佳餚,其風味之美,歷來被推為席上美饌,是淮陽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為淮揚方幹,刀工要求極為精細,多種佐料的鮮香味經過烹調,複合到豆腐乾絲裡,吃起來爽口開胃,異常珍美,百食不厭。此菜色彩美觀,乾絲鮮嫩綿軟,湯汁鮮醇。\r\r \r\r 3.水晶餚蹄——水晶餚蹄,又名水晶餚肉,是江蘇鎮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鎮江“宴春酒樓”的水晶餚蹄,更是名不虛傳。水晶餚蹄上桌時,可根據不同肉質切出不同名目的餚肉,如“眼鏡餚”,“玉帶鉤餚”、“添燈棒餚”、“三角稜餚”等。水晶餚蹄成菜後肉紅皮白,光滑晶瑩,滷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食用時,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等特點,佐以薑絲和鎮江香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有詩讚曰:“風光無限數今朝,更愛京口肉食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r\r\r\r 4.松鼠鱖魚——“松鼠鱖魚”是蘇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餚。用鱖魚制菜各地早有,一般以清蒸或紅燒為主,而製做形似松鼠的鱖魚菜餚則首先是蘇州地區。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微服至蘇州松鶴樓菜館用膳,廚師用鯉魚出骨,在魚肉上刻花紋,加調味稍醃後,拖上蛋黃糊,入熱油鍋嫩炸成熟後,澆上熬熱的糖醋滷汁,形狀似鼠,外脆裡嫩,酸甜可口。乾隆皇帝吃後很滿意。後來蘇州官府傳出乾隆在松鶴樓吃魚的事,此菜便名揚蘇州。其後,經營者又用鱖魚製作,故稱“松鼠鱖魚”,不久此菜便流傳江南各地。此菜從創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它已聞名中外,成為中國最著名的菜餚之一。\r\r\r\r 5.梁溪脆鱔——梁溪脆鱔,又名無錫脆鱔。是江蘇鱔餚中別具一格的傳統名菜,飲譽海內外。梁溪脆鱔初創於清同治年間,系惠山直街一姓朱的油貨攤主發明流傳下來的。由鱔絲經兩次油炸而成,外觀醬褐色,烏光發亮,口味甜中帶成,鬆脆適口,即使保存幾天,也不致發軟。口感鬆脆、味濃汁酸。脆鱔亦名甜鱔,相傳始創於太平天國時期,清末民初,脆鱔已用作筵席大菜。1920年後,開設在惠山的“二泉園”店主朱秉心對家傳脆鱔製法悉心研究,使之愈加爽酥、鮮美,頗具特色,遠近聞名,因朱秉心習慣於戴著大眼鏡做菜,因此人們又稱此菜為“大眼鏡脆鱔”。 \r\r\r 6.雙皮刀魚——雙皮刀魚是一道典型的淮揚菜,它無骨無刺,肉質極為細嫩,其味鮮美,同時具有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養肝補血、澤膚養髮健美的功效。清代詞人林蘭痴在《刊上三百吟》中雲:“皮裡蜂芒肉裡勻,精工搜剔在全身“。指的就是加工雙皮刀魚的過程,故此菜亦稱為“摸刺刀魚”。此菜刀魚保持原形,元骨元刺,肉質極為細嫩,其味鮮美。雙皮刀魚與松鼠鱖魚、清蒸鰣魚並稱江南三味。 \r\r\r 7.百花酒燜肉——百花酒為鎮江名酒,味甜而香,醇濃質厚,富有營養。用以燜燒豬肉,風味極佳。此菜選用豬肉五花中肋,先經烘烤,後放入砂鍋加百花酒燜燉。讓酒滲入,色澤金黃,酥爛醇香,營養豐富。百花酒又名“貢酒”。已有1400多年曆史,具有酸、甜、甘、辣、醇五大特色。原料系用糯米,細麥曲和近百種野花釀製而成。其色深黃,其氣清香,其味滋勞,加之能活血養氣,暖胃祛寒,又成為老年人營養補品。1908年,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國際金質獎章。 \r\r\r 8.拆燴鰱魚頭——“拆燴鰱魚頭”是鎮江和揚州地區的一道傳統名菜。相傳清末一財主請客,買來十餘斤重的鰱魚,要廚師將魚肉段做菜上席,將魚頭煮給民工吃。廚師將魚頭剁下一劈兩爿產放入清水鍋裡煮至斷生取出,拆去魚骨,加鮮湯烹製成菜。民工吃後感到魚肉肥嫩,湯味極為鮮美,連連稱讚廚師手藝高超。後來廚師在選料和製法上加以改進,在店裡掛牌供應“拆燴鰱魚頭”這道菜。顧客品嚐後都覺得此菜鮮美異常。該菜由此名揚江蘇,成為鎮揚地區最著名的一款菜餚。拆燴鰱魚頭以鰱魚頭為主要材料,烹飪以燴菜為主,口味屬於鹹鮮味。口感:皮糯粘膩滑,魚肉肥嫩,湯汁稠濃,口味鮮美,營養豐富,為冬令佳餚。 \r\r\r 9.清蒸鰣魚——“清蒸鰣魚”是道古菜,據有關資料記載,典出東漢一個動人的故事。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動員嚴光入朝輔佐。嚴光數說他悠閒自樂的隱居生活,津津有味他講他垂釣時鮮鰣魚清蒸下酒的美味。講得劉秀亦不覺口中生津,連連稱是。嚴光終以難捨鰣魚美味,婉言謝絕了再去做官。 \r\r\r 10.野鴨菜飯——屬於江蘇名菜,口味特點:飯粒呈牙黃色,輔以多種原料同煮,其味互補,食口油潤,滋味鮮美,飯菜兼優。野鴨風味殊異,將野鴨拔毛去雜,洗淨切塊,或蒸,或燉,或滷,或炒,皆成美味。“野鴨菜飯”更是風味獨特,清香四溢,野味十足,且不為一般人所知。野鴨菜飯色澤翠綠,肥而不膩,其味鮮美異常,還能補神益氣,平胃消食。\r\r \r


火嘴哥


1、鴿蛋海參

味型:鮮鹹。

特點:海參軟糯,鴿蛋鮮嫩,湯汁濃郁,味道鮮美。

2、雞腿扒烏參

味型:鹹鮮。

特點:海參醇糯,雞腿酥爛,湯汁醇厚。

3、土步魚燴海參

味型:鮮鹹

特點:魚肉滑嫩,海參軟糯,湯濃味鮮。

4、羊腩燒海參

味型:鮮鹹

特點:羊肉肥嫩鮮香,烏參軟糯味厚,鮮美異常。

5、雞粥鮑魚

味型:鹹鮮。

特點:雞粥細膩,鮑魚軟糯,味道鮮美。

6、鮑脯鱉掌

味型:鮮鹹

特點:鮑魚鮮美,鱉掌酥爛,汁濃味厚,營養豐富。

製作單位: 淮安賓館

7、雞包魚翅

味型:鹹鮮。

特點:形態完整美觀,口味香鮮肥美,魚翅軟糯,雞肉酥爛。

8、蟹粉魚翅

味型:鹹鮮。

特點:魚翅軟糯,香鮮腴美,色澤黃亮。

9、蟹粉芙蓉翅

味型:鮮鹹

特點:芙蓉潔白軟嫩,魚翅軟糯,蟹粉鮮美。

單位: 淮安賓館

10、濃湯魚唇

味型:鮮鹹

特點:魚唇軟糯,湯濃味美。

11、三鮮燴魷魚

味型:鹹鮮。

特點:色澤分明,魷魚軟嫩,湯鮮味美。

單位: 淮安迎賓館

12、淮揚一品盅

味型:鮮鹹

特點:湯清味醇,營養豐富

13、蝦蟹獅子頭

味型:鮮鹹

特點:蝦圓潔白酥嫩,湯鮮味醇。

14、翡翠蝦仁

味型:鮮鹹。

特點:蝦仁鮮嫩,色澤翠綠,口味鹹鮮。

15、盱眙龍蝦

味型:麻、辣、甜、香。

特點:色澤紅潤,肉質鮮嫩,麻味厚實,辣味獨特。

16、秧草拆燒魚頭

味型:鹹鮮

特點:魚肉肥嫩,秧草碧綠。

17、蟹粉魚雲

味型:鮮鹹。

特點:色澤黃亮,蟹粉鮮香,魚雲細嫩。

18、清炒蟹粉

味型:鮮鹹。

特點:色澤黃亮,蟹香味鮮

老鐵這些大餐夠吃的了吧?


山丘百家生活會


淮安,是開國總理周恩來的家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淮揚菜之鄉、中國食品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經濟發展百強市。

經過歷史長河的積澱,淮安創成了軟兜長魚、平橋豆腐、開洋蒲菜、白袍蝦仁以及煨臍門、獅子頭、大燒馬鞍橋、生炒蝴蝶片、清蒸淮白魚、梨汁淮山、淮山鴨羹、欽工肉圓、 漣水雞糕、高溝捆蹄、淮安蟹黃湯包、淮安茶饊、朱橋甲魚羹、碼頭湯羊肉、蔣壩酸湯魚圓等菜品為主的淮菜系,併成為淮揚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安東駿


我回答:淮揚菜流行於淮安、揚州 ,鎮江一帶,淮揚菜注重於刀工,刀工細膩,口味清淡。主要菜品有粉蒸獅子頭,軟兜魚,拆燴鰱魚,平橋豆腐,文思豆腐,三套鴨,蝦子蒲菜文樓湯包等。

淮揚菜系淮安,揚州,鎮江三風味菜的總稱,淮即淮菜,淮安代表淮河區域。揚即揚菜,揚州,鎮江一帶代表揚江區域,淮揚菜系形成於明清。回答完畢。


順溜人生


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發源於揚州、淮安。菜系充滿淮、揚特點。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淮揚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以頂尖烹藝為支撐,以本味本色為上乘,以妙契眾口為追求,雅俗共賞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獨特理念。

淮揚菜中,“揚”即揚菜,以揚州一帶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淮”即淮菜,以淮安一帶為代表的淮河流域。

揚州、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揚菜系指以揚州府和淮安府為中心的淮揚地域性菜系,形成於揚州、淮安等地區。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揚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

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緻,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乾絲、三套鴨、軟兜長魚、水晶餚肉、松鼠鱖魚、梁溪脆鱔等。其菜品細緻精美,格調高雅。

菜系特點

風味特色

口味清鮮平和,鹹甜濃淡適中,南北皆宜。並且,淮揚菜的選料尤為注重鮮活、鮮嫩;製作精細,注意刀工,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調味清淡味,強調本味,重視調湯,風味清鮮;色彩鮮豔,清爽悅目;造型美觀,別緻新穎,生動逼真;菜式繁多,體系龐大;做工精細,特別講究刀工,注重菜品形態和雕刻;色香味形俱佳。

淮安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選料講究時令新鮮,原料以河鮮比重較大,“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烹飪善用火候,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風格雅麗。

揚州菜以其皮薄、汁濃、味鮮的各色點心聞名,俗語道:“川菜揚點”。

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軟兜長魚、淮安茶饊、大煮乾絲、三套鴨、水晶餚肉等。其菜品細緻精美,格調高雅

原料鮮活

淮安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干流等9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

揚州位於長江沿岸,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這裡與長江交匯,有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璀璨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裡共輝。市境跨京杭大運河兩岸,一年四季,水產禽蔬野味不斷。所以,淮揚菜的原料以鮮活為主,這也為在烹法上擅長燉燜,調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質基礎。淮揚菜幾乎每道菜對原料都有嚴格選料要求,同時也讓原料的特點在製作菜餚時得到充分的發揮。

刀工精細

四大菜系中,淮揚菜刀工最精細,一塊2釐米厚的方幹,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絲如發。冷菜製作、拼擺手法要求極高,一個扇面三拼,抽縫、扇面、疊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擺難度極大。精細的刀工,嫻熟的拼擺,加上精當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揚菜如同精雕細鑿的工藝品。

注重本味

淮揚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鹹、色、濃特點,形成了自己甜鹹適中,鹹中微甜的風味。由於淮揚菜以鮮活產品為原料,固而在調味時追求清淡,從而能突出原料的本味。

火工講究

淮揚菜餚根據古人提出的“以火為紀”的烹飪綱領,鼎中之變精妙微纖,通過火工的調節體現菜餚的鮮、香、酥、脆、嫩、糯、細、爛等不同特色。淮揚菜擅長燉燜燒煮,因為這幾種方法能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淮揚菜以燉燜燒煮為主的名菜有蟹粉獅子頭、清燉圓魚、沙鍋野鴨、三套鴨、大煮乾絲等。

富於變化

就淮揚菜製作菜餚的工藝來看,富於變化,想象力豐富。一款三套鴨,家鴨套野鴨,野鴨套菜鴿,用火腿、冬筍作輔,逐層套制,三位一體。淮揚菜富於變化的特點,可見一斑。淮揚菜系製作菜餚很少用山珍海味,名菜多用當地產的普通原料,沒有居高臨下的氣派,也不平淡無味,無論是選料、刀工、調味等都中規中矩、精工細作、講求韻味,淮揚菜製作就像寫詩作畫,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經典菜品

清燉蟹粉獅子頭

原料:豬肋條肉800克,青菜心12棵,蟹粉100克,紹酒10克,精鹽20克,味精1.5克,蔥薑汁15克,幹澱粉50克。

做法:一、豬肉刮淨、出骨、去皮。將肥肉和瘦肉先分別細切粗斬成細粒,用酒、鹽、蔥薑汁、幹澱粉、蟹粉75克拌勻,做成6個大肉圓,將剩餘蟹粉分別粘在肉圓上,放在湯裡,上籠蒸50分鐘,使肉圓中的油脂溢出。二、將切好的青菜心用熱油鍋煸至呈翠綠色取出。取沙鍋一隻,鍋底安放一塊熟肉皮(皮朝上),將煸好的青菜心倒入,再放入蒸好的獅子頭和蒸出的湯汁,上面用青菜葉子蓋好,蓋上鍋蓋,上火燒滾後,移小火上燉20分鐘即成。食用時將青菜葉去掉,放味精,連沙鍋上桌。

特點:肉圓肥而不膩,青菜酥爛清口,蟹粉鮮香,肥嫩異常。

文思豆腐

原料:豆腐(450克), 冬筍(10克),雞胸脯肉(50克),火腿(25克),香菇(鮮)(25克),生菜(15克),鹽(4克),味精(3克)

做法:

一 、將豆腐削去老皮,切成細絲,用沸水焯去黃水和豆腥味;二、把香菇去蒂,洗淨,切成細絲;三、冬筍去皮,洗淨,煮熟,切成細絲;四、雞脯肉用清水沖洗乾淨,煮熟,切成細絲;五、熟火腿切成細絲;六、生菜葉擇洗乾淨,用水焯熟,切成細絲;七、香菇絲放入碗內,加雞清湯50毫升,上籠蒸熟;八、將鍋置火上,舀入雞清湯200毫升燒沸,投入香菇絲、冬筍絲、火腿絲、雞絲、青菜葉絲,加入精鹽燒沸,盛湯碗內加味精;九、另取鍋置火上,舀入雞清湯500毫升,沸後投入豆腐絲,待豆腐絲浮上湯麵,即用漏勺撈起盛入湯碗內上桌。口味:鹹鮮味特點:刀工精細,軟嫩清醇,入口即化,是對廚師刀工的考校。

扒燒整豬頭

典故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法海寺的一位蓮法師,擅長烹調,燒的豬頭肥嫩香甜,常以他親手燒製的扒燒豬頭款待施主,食之美不可言,譽為味壓江南。 兒童們因為和尚會燒豬頭,還編了一首歌謠傳唱。其實釋門創教,弟子沿門 託缽,並無專門吃素的習慣。後來釋加弟子提婆達多單立門戶,提出不吃乳 蛋魚肉葷物。梁武帝時,大立佛教,開始了佛教徒不吃葷吃素的齋戒制度。 後來蓮法師把這手絕藝,傳給廟裡的一個廚師。廚師學會此法,在外面 開了飯館,專門烹製扒燒整豬頭。製成後先把頭肉和舌頭放入盤中,再將腮 肉、豬耳、眼睛按原位裝上,成一整豬頭形,然後澆上原湯汁,保持了法海寺蓮法師的手法和風味流傳下來。關於這一傳說,雖無明文記載,但卻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證。清代的《揚州風土詞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詞。其中有一首寫道:“揚州好,法海寺閒遊。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這就可以看出,揚州法海寺的“扒燒整豬頭”的確是很有名的。 特點:1. 扒燒整豬頭,是揚州菜中素享盛名的“三頭”之一。“三頭”即“拆燴鰱魚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其中尤以“扒燒整豬頭”歷史較為悠久,聲譽最高。2. 此菜成品要保持”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色澤紅亮、肥嫩香甜,軟糯醇口,油而不膩,香氣濃郁,甜中帶鹹,風味不凡。 原料:豬頭(6500克),醬油(250克 ) ,冰糖(500克) ,姜(50克), 八角(15克), 香菜(10克) ,料酒(1000克),香醋(200克),小蔥(100克),桂皮(25克),茴香籽[小茴香籽](10克)。 製作過程:1. 姜洗淨,切片;2. 蔥洗淨,打成結;3. 香菜擇洗乾淨,消毒,備用;4. 將豬頭鑷淨毛,放入清水中刮洗乾淨;5. 豬面朝下放在砧板上,從後腦中間劈開,剔去骨頭和豬腦,放入清水中浸泡約兩小時,漂淨血汙;6. 入沸水鍋中煮約20 分鐘,撈出,放入清水中刮洗,用刀刮淨豬睫毛,挖出眼珠,割下豬耳,切下兩腮肉,再切去豬嘴,剔除淋巴肉,颳去舌膜;7.再將眼、耳、腮、舌和頭肉一起放入鍋內,加滿清水,用旺火煮兩次,每次煮約20 分鐘,至七成熟取出;8. 把桂皮、大料、茴香籽放入紗布袋中紮好口,成香料袋;9. 鍋中用竹箅墊底,鋪上薑片、蔥結,將豬眼、耳、舌、腮、頭肉按順序放入鍋內,再加冰糖、醬油、料酒、香醋、香料袋、清水,清水以浸過豬頭為度,蓋上鍋蓋,用旺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燜約2 小時,直至湯稠肉爛;10.將豬舌頭放在大圓盤中間,頭肉面部朝上蓋住舌頭,再將腮肉、豬耳、眼球按豬頭的原來部位裝好,成整豬頭形,澆上原汁,綴上香菜葉即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