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的黄帝故里为什么得不到有些人的认可?

关公2581


我觉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1、黄帝时期过于久远。

黄帝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900~前4420年,近1500年的跨度,而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历史还不是很明确,出土的文物和商朝对夏朝的记载都不能准确的说明夏朝的存在。而黄帝则更为久远,传下来的故事可以当做神话来看待,不能让人信服。史书对黄帝的记载也在几千年之后了,没有可靠的文物资料,只能间接说明有这样一个政权存在。很多人抓住这一点,不相信新郑黄帝故里的合理性。

2、黄帝是一个部落首领的称号。

黄帝并不是只有一个人,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名号。史书上记载黄帝经过了10世,一个黄帝平均150岁,这不太符合现实。我的理解是黄帝至少有四代,分别称为有熊氏,轩辕氏,缙云氏和帝鸿氏。

其中一代黄帝在新郑和新密这一带建立了有熊国,属于仰韶遗址,是有熊氏黄帝;发明战车用来打仗的一代黄帝称为轩辕氏黄帝;帝鸿氏指的是蚩尤,可能是和蚩尤打过仗后留下来的一代黄帝,在今山西河北一带;缙云氏位于浙江省,属于良渚文化,是缙云氏黄帝在此的后人。

黄帝部落早期从陕西向东向南迁徙,所以很多地方都有黄帝出生、驾崩和战斗的记录,分辨不出到底是哪一个黄帝,只能用黄帝来代称,这就造成了各地有很多黄帝的记录,造成了后世的混乱认知。

3、黄帝陵与黄帝故里

黄帝陵是黄帝崩,葬桥山的一个衣冠冢,历代都有公祭仪式,神话传说变成了真实历史,不过它发挥了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作用,有很大的功劳。关于新郑的拜祖仪式,近年来才变得宏大,国家大力扶持,史学界也在此主持了很多的黄帝论坛,证明此地是黄帝的出生地。一个是祭一个是拜,互不冲突,但是有很多人不认可,不了解,提到新郑,总会用新郑祭祖这样的词,实属不恰当。

4、地域歧视。

从古至今,对人文始祖黄帝的祭拜不曾停止,国家对黄帝的祭拜当做一件重要的政治活动来举行。目的是增强民族聚集力,维护氏族血脉传承,巩固政权合法性,维护统治力量。民间有很多地方对先祖的祭拜活动,这对国家对民族来讲是一件好事。否认其它地方的祭拜活动,抨击其为了经济而造假,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更有甚者,借此抨击河南人,这就是明显的地域歧视了,已经不在学术讨论的范围之内了,这种人就是典型的键盘侠,把对生活的不满发泄到网络上,对有利于自己的言论放大,不利于自己的观点大加抨击。

西安有300万河南人,很多是逃荒逃过去的,西安接纳了他们,但仍有一小部分人对他们心生恶意,这些人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和普通西安人没什么区别了,抨击他们的手段就是历史了,这种人是最可恶的,破坏民族地域团结,可能是日本间谍,大家要注意防范。


新闻风暴眼


新郑黄帝故里,已经进入教科书,背景是中科院2014年的课题研究,确定了元前4414年,15岁的黄帝在新郑有熊登基,作为黄帝元年。论文发表于2015年初,题目是言与行并,用历法和科学推理,推策出黄帝元年是元前4414年丁亥。中科院的公信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论文提到,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庞大学术权威团体。至此,新郑黄帝故里造假已经成为谣言。

实际上古文献记载的内容,很多自古就有争议,如何辨别,采信那些证词?需要专业的判断力,比如姬水究竟是在渭水流域,还是出自新郑大嵔山?寿丘究竟是今天的曲阜的寿张县,还是新郑的轩辕之丘?这些自古就有争议,这要看专家组意见,不是我们个人能讲清楚的。

比如黄帝出自寿丘的说法,明代的太长少卿郑环就指出,是出自新郑轩辕之丘,而非寿丘。蚩尤就是东夷的领袖,蚩尤是在阳谷县,曲阜一定是蚩尤的地盘,黄帝出生于寿丘的可信性有多大?根据推策,黄帝杀蚩尤于元前4392年于冀中,为什么在山东寿丘时,轩辕部落没有和蚩尤氏族的九黎族打起来呢?还让蚩尤成为东夷的领袖?疑点太多。

史书记载

汉,焦延寿《焦氏易林》:“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5]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授国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6]

《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御览》百五十五),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水经・洧水》注)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7]

魏,郦道元《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8]

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9]

唐,杜佑《通典》:“新郑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10]

宋,《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11]

从以上文献来看,史传的有熊地望大致在今河南新郑的周边,这里也曾经是祝融之墟。[10]

关于新郑是黄帝故里,黄帝帝都的古文献记录,太多

[1]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2] 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3] 战国,《世本》:“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只要对黄帝稍稍有所了解,没有人不知道黄帝有熊这四个字,黄帝有熊早已深入人心,出现在水经注,山海经等权威文献之中,可以说新郑是黄帝故里,主要是靠权威文献证明,还有新郑的具茨山,风后岭,天心石等遗迹来佐证的,有些人常常说,水泥建筑都还没干,可是,新郑的黄帝故里主要靠文献证据,根本就不关现代建筑的事,你说得越是有气势,大家越是觉着你没抓住重点,文献


老杨141007668


看到上面的朋友争论黄帝部族在哪里。骂人有点过了,用事实说话一追究便知:

黄帝部族陕西说,主要有两点:

其一,《国语·晋书》有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姜水,一说是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姬水,有言渭水或渭水支流;有言新郑潩水。盖炎黄部族原先皆起于黄土高原,后逐渐分离开始向东发展。故这应该是早期炎黄所在之地。

其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名留青史。汉、唐、宋、明、清各代设有祠、园、庙,黄帝陵居于山顶。

《史记·封禅书》云,其来年冬,上(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太山,先类祠太一。

可以肯定桥山为纪念黄帝是衣冠冢。

黄帝部族新郑说:

主要证据:

其一,有熊国所在。

汉,焦延寿《焦氏易林》:“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授国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

《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御览》百五十五),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水经・洧水》注)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魏,郦道元《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唐,杜佑《通典》:“新郑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

宋,《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从以上文献来看,史传的有熊地望大致在今河南新郑的周边,这里也曾经是祝融之墟,当无疑议。

其二,有蟜氏: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有蟜氏,姒姓部落之一,是上古时代汉神话族传说中炎黄二帝的母族,位于河南洛阳市嵩县境,也是有崇氏(崇伯鲧)及夏后氏的活动中心。

有蟜氏是蜜蜂为图腾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

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为洛阳北邙山之首,位于洛阳孟津县横水镇张庄村平逢山。

辅证,

黄帝四妃,西陵氏、方雷氏有地望,彤鱼氏、嫫母未知:

(1)西陵氏,嫘祖。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

《武威汉简·王杖十简》载:“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

《汉书·地理志》载:汝南郡有“西平”县。

《水经注·潕水》载:“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可见,西汉时期的“西平县”本名西陵县。

黄帝妻家“西陵氏”,直到商周时期这个部族仍居住在今河南西平一带。这就是“西平”本名西陵的根本原因。

西平,位于汝南,漯河南边,距新郑不过100多公里,不算远。

(2)方雷氏

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

《汉书》记载:方雷氏,黄帝妃。黄帝妃方雷氏是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雷的女儿,雷因借轩辕之兵大败蚩尤,所以把女儿许配给轩辕。

方雷氏,地望在嵩山一带,距新郑也不远。

辅证,

《庄子·徐无鬼》言:“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

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

襄城之野,不用说襄城地界,挨着禹州,距新郑亦不过60公里。襄城南不过5里即为首山。

首山: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

首山,位于襄城县南5里,为八百里伏牛之首,故名首山。

有熊国活动范围: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禹州市地名志》记述:具茨山在禹州北部,蜿蜒东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分为两 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上古时候没有区域概念,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凭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线,标明有熊国的地域范围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可见有熊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新郑、新密、禹州周边范围之内。


西胡狗肉


这说明文化即资源,文化即生产力,为什么不相信,为什么会有争议,这里边大有文章可做。近年来旅游业火爆,如果一些景点能再融入文化背景,就更能吸引游客。所以,各地纷纷把历史名人有关的景点也给挖掘了出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国民族讲究认祖归宗,对黄帝的敬仰和崇拜自不必说。因此凡是与黄帝搭上边的景点都被开发了,但是,黄陵与黄帝的出生地却是万万不能随意开发的,必须能与历史记载相佐证方可。河南人认为黄帝出生地在河南,依据是史料的记载,陕西依据的是有黄帝陵。双方的依据都有道理,但是年代太久远了,又没法论证,就算陕西有黄帝陵也不能就认定黄帝就是陕西那旮瘩的,因为古时候交通不方便,他万一是巡视时驾崩在陕西,也说不定。反正是不管是哪里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在陕西拜的跟在河南拜的是同一位,大家就近咋方便拜就咋拜吧!


翟永立


2006年前还是轩辕黄帝庙呢,2006后就变成黄帝故里了,一个没二十年的水泥建筑你能相信他是真的吗



执觞话清晨


呵呵!还有人相信诸葛亮出自现在的南阳吗!


欧玛31034695


杂胡们,黄帝是华夏人神灵,造假神灵伪故里是要遭报应的,杂胡们快拆伪故里。別让猪温扩大,别让杂胡温疫大暴发。


用户3287572430704


我们河南人也不想做过多解释!自己去看视频吧!



卟鳥倪丶


原因很简单,是某些西安人嫉妒心理作祟而已。

一、首先某些西安人始终在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

黄帝父亲是谁?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应该让《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来回答。

司马迁那肯定距离那些朝代比我们近,我相信悟空问答没有一个人比司马迁年纪大吧!

除此之外悟空问答,也没有一个人比司马迁是更正宗的陕西人吧!

所以说司马迁说的肯定比问答上的这些渣渣说的有道理,所以说你姓查还是信司马迁?

二、全国黄帝陵有五座,分别在河北、甘肃、河南、陕西、北京。

衣冠冢只有一个,就是陕西黄帝陵。

首先可以排除陕西黄帝陵。

三、桥山,几座黄帝陵,也并非只有陕西黄陵有桥山。

姬水,甚至没有得到《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认可。

四、

陕西黄帝陵门票100元,河南黄帝故里免费对外开放🤣,先别说河南的是不是造假,反正陕西是绝对拿着老祖宗的招牌经营经济,


用户67724358697


认识到黄帝故里也能挣钱的时间太短,要知道这也能挣钱,还会等到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