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提到的名將為什麼不是趙雲魏延?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向寵?

圈外扒姐


如果你知道諸葛亮寫《出師表》的背景,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諸葛亮寫《出師表》時,是他準備北伐曹魏時,向劉禪上的摺子。重點是北伐,還有上表對象是劉禪。

諸葛亮北伐,自然要把蜀漢能打仗的將領都帶走,如趙雲魏延。而留在朝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比如向寵。

雖然向寵能力一般,但也沒有特別差,而且對蜀漢非常忠心。劉備在世時,非常信任向寵。劉備伐吳時,也帶著向寵。當東吳名將陸遜火燒連營時,蜀軍慘敗,蜀軍各部都損失慘重,只有向寵所部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劉備稱帝后,任命向寵為中部督,負責蜀漢宮廷的警衛工作,責任重大,也說明劉備對他的信任。

這一點,在《出師表》裡有明確的體現: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

時值諸葛亮北伐的軍國大事,諸葛亮當然是要把蜀漢的拔尖人才都帶走,和曹魏死磕。至於向寵這樣中規中矩的人才,諸葛亮顯然不會帶著他。

諸葛亮特意提到向寵,一則是因為劉備非常信任向寵,他是劉備的人馬,而非諸葛亮的人馬,這樣才會讓劉禪好接受。如果諸葛亮推薦自己的人馬,難免有控制劉禪之嫌,劉禪恐怕很難接受。

二是蜀漢朝廷畢竟也需要人,諸葛亮如果把所有人才都帶走了,那麼劉禪萬一有什麼事該找誰商量呢,難道飛鴿傳書給諸葛亮嗎?恐怕黃花菜都涼了。雖然向寵是中人之姿,但也不是很差勁,應付宮廷之事應該沒有問題。

因為趙雲魏延能力出眾,所以諸葛亮北伐時必須帶著他們。可是劉禪和朝廷也需要有人啊,於是諸葛亮就推薦了向寵,能力不算特別差,而且劉禪也能接受。

所以說,多讀點書還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問這樣沒頭腦的問題。


袁衛宇


首先說兩點。其一,《出師表》有前後兩份,實際上在《後出師表》是有提到趙雲的,《前出師表》則沒有。其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只提到將軍向寵,並非他有多麼出色,而是因為他是留守人員,其他出色的將領都隨諸葛亮出征了。

以下詳說之。

第一,《前出師表》提到的名將為什麼沒有趙雲、魏延,只有向寵?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是這樣寫的: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這份《出師表》的目的,除了解釋為什麼要興兵北伐之外,就是對劉禪的敦敦教誨,告誡他在自己北伐期間應該要怎麼做?這裡說的是“宮中府中”之事,而非軍旅之事。諸葛亮的意思是說,劉禪對軍事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向寵。而當時其他名將如趙雲、魏延等,都在諸葛亮軍中,你叫劉禪怎麼問呢?

為什麼要問向寵呢?在劉禪即位後,向寵被封為都亭侯,被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向寵就是宮廷禁衛軍的總首領,是劉禪身邊的人,有疑問問他,是最合適不過的。

第二,向寵有什麼本事?

向寵在三國史上,其實知名度不高。但是在缺乏軍事人才的蜀國,他還是一定地位的。向寵曾擔任牙門將,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遭到慘敗。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各營損失慘重,獨向寵的部隊保持完整的建制。因此,劉備對向寵頗為讚賞,稱讚他有才幹。後來,向寵受封都亭侯,在諸葛北伐時,出任中領軍。

中領軍是相當高的職位,這個官職最早是在公元207年曹操設置,典禁軍之事,也就是禁軍的最高統領。後來蜀國也依魏制,設立中領軍。中領軍屬於高級軍事長官,我們看看魏國哪些人曾擔任過中領軍,就可略窺一二,比如夏侯淵、曹真、曹休等都曾擔任中領軍,足以見此職之重要性。

我們總是記得在戰場上大展身手的名將,但對皇帝來說,身邊的禁軍首領更重要,不僅要有才幹,也要忠誠,也要有極強的應變能力,倘若宮廷有變亂,皇帝依靠只能是身邊的禁軍了。

第三,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的將領,趙雲是排在第一

《出師表》有前後兩份,前出師表沒提到趙雲,因為趙雲不是留守將領;後出師表則有提到一長串的將領,都是過世的將領。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後出師表》與《前出師表》有所不同,主要是解釋為什麼在敵強我弱之下,還要堅持北伐。諸葛亮提到一點是隨著能征慣戰的宿將的去世,高級將領已是青黃不接。在列舉去世的將領中,趙雲是排在第一位的。

當然,文中沒有提到魏延、王平等其他將領,因為他們還健在。

因此,在兩份《出師表》中羅列的將領名單,其實是針對不同情況所說的,不代表諸葛亮對所有將領的評判,這一點是要注意的。


君山話史


《出師表》是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名篇,晦澀難懂,要命的是還要全文背誦,想當年,為了背誦這篇佳作也是抓耳撓腮,頓足捶胸啊!

再次讀《出師表》,竟然讀出了異樣的感覺。發現《出師表》的口吻,不像是下級對上級,倒像是上級訓斥下級似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出師表》的大意就是,先帝打江山多麼多麼不容易,你要多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我要帶兵打仗去了,你在家好好待著,不要亂來。

像不像一個家長在訓斥兒子。一般家長怎麼訓斥兒子的呢?大體是這樣的:

你爹在外打拼相當不容易,你要多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不要整天和差生鬼混。我這就要出去幹活了,你在家好好做作業,不準打遊戲。



劉禪見到諸葛亮就像老鼠見到貓似的,誰喜歡嘮叨來嘮叨去的,婆婆媽媽的沒完沒了唐僧啊?

通篇《出師表》,居然有十三處“先帝”,“陛下”二字僅有六處,全都是先帝怎麼怎麼好,先帝怎麼怎麼棒,先帝怎麼怎麼不易。

劉禪耳朵都聽的長繭子了,嘴上不敢說,心中暗罵:“先帝這麼完美,你怎麼不隨他而去啊!”

劉禪不喜歡諸葛亮,以至於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大臣前往奔喪,也沒提給諸葛亮立廟的事,後來,蜀國百姓一起請願,劉禪這才同意立廟。



《出師表》裡面大臣提到了四個,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向寵。

向寵名不見經傳,也沒有過人表現,諸葛亮為何對他如此推崇備至呢?

向寵就幹過一件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他跟著劉備去打東吳,結果蜀軍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全軍覆沒,劉備大敗而回,但向寵帶的兵卻完好無損。後來,劉備誇讚向寵小夥子不錯。

僅憑劉備一句話,就判定向寵人不錯,似乎有點牽強!諸葛亮貌似不夠嚴謹啊!



但仔細分析向寵的身世,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向寵他叔是向朗,向朗他爹是司馬徽,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好朋友。

孔明啊,孔明,說好的公私分明的呢?


一半秋色


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麼複雜,我們也不用過度解讀諸葛亮的意思,其實我們只要仔細分析諸葛亮的立場,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於趙雲魏延,向寵的確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麼個人,我們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囉嗦幾句給大家介紹一下向寵這個人:

向寵有個叔叔叫向朗,向朗這個人在荊州很有名望,師從司馬徽,他和徐庶、龐統的私交很好,自然也是諸葛亮的好友。在建安十三年向朗就跟著劉備打天下了,算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當年馬謖街亭失守,北伐失利。向朗犯了包庇馬謖逃亡,知情不報的大罪,諸葛亮也沒捨得殺了向朗,只是貶職懲罰。所以有向朗這個關係在,向寵和諸葛亮的接觸自然沒有太大阻力。

再說這向寵的確也有兩把刷子,章武元年蜀吳爆發著名的夷陵之戰,經過雙方長期的對峙,最終吳國儒將陸遜巧用火攻,大破蜀漢軍。蜀漢各個營地損失慘重,唯有向寵所帶領的部隊完好無損,得到了劉備的肯定。

劉備死後,諸葛亮權傾朝野,向寵雖然並無功績,但是關係硬加上有先帝劉備的稱讚,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先封都亭侯,後升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的宿衛軍,宿衛軍在當時不會去前線打仗,就是專門保護帝王的軍種,等同我們常說的禁衛軍、御林軍。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為什麼諸葛亮把這樣一個保安頭頭寫進了《出師表》裡卻沒有提及魏延和趙雲這樣的大將呢?

首先,對於諸葛亮排擠趙雲、魏延的說法,我個人表示反對,趙雲和諸葛亮作為開國元老,兩人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彼此評價都是溢美之詞。

諸葛亮和魏延的確有點矛盾,但是兩個人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分歧。只是魏延對諸葛亮領兵作戰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滿,這才是兩者鬧彆扭的源點。回過頭來說,提拔向寵也不等於排擠趙魏,難不成不用有能力的人了?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看諸葛亮的立場,諸葛亮《出師表》所表的對象是劉禪,《出師表》就是寫給他看的。而當時諸葛亮的任務是舉國北伐,像趙雲、鄧芝、馬謖、吳懿這種有名有號的全都跟著諸葛亮到前線去了,魏延就更別說了,人家當的就是漢中的守門員。

所以腹地剩下近乎都是負責後勤,行政管理的文臣,向寵身為皇帝貼身保安大隊長几乎是唯一一個有領兵作戰經驗的武將。諸葛亮想要劉禪汲取經驗、虛心學習的對象除了向寵也沒有別的選擇。因為別人都去前線了,十萬八千里的,就是劉禪想取經問道也沒有那個條件。

所以,諸葛亮提到向寵:

“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原因就是劉禪身邊,沒有其他的大將,只有向寵還像個樣子,除了他,沒有諮詢其他人的選擇。

其次,向寵雖然有點本事,但是並無功勳,倍受提拔做到中部督的位置上已經破格了。諸葛亮想要再次提拔這個親信,培養成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再出面就不太合適。畢竟這蜀漢不是姓諸葛的,《出師表》上提一嘴,也是拉了向寵一把。但凡向寵會來事,能夠和劉禪相處融洽,憑藉自己的才能收到劉禪的賞識,再升幾級也不是不可能。最好能當個皇帝的老師,這樣再加上費禕、董允,更有利於以諸葛亮為核心的集團主持內部矛盾錯綜複雜的蜀漢。

當然,諸葛亮也是為了穩定後方,有自己人把持,也就是朝廷有人,諸葛亮外出打仗也才放心嘛。

向寵倒也做得不錯,但可惜的是後來向寵死於平定漢嘉地區的叛亂的過程中,不過那個時候諸葛亮也已經死了。所以向寵作為諸葛亮集團的一分子,為蜀漢的穩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最後捐軀為國,的確是一個可敬可用的將領。

三國鼎立的時代,培養國家的新鮮血液的任務,在我看來蜀漢比魏吳都要嚴峻得多。所以無論是現實條件還是政治目還是國情需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名向寵都是合情合理的。

至於趙雲和魏延,跟向寵都不是一個輩分的,也不在蜀漢的權力中心,提他倆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畢竟《出師表》是給劉禪看的,目的是讓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宮裡面賢臣不多,小人橫行,向寵顯然是靠得住的賢臣,提他也就順理成章了。

向寵最終與蠻夷作戰身亡,清代學者端木埰曾寫了這麼一句評價向寵早逝的話:

“諸賢早逝,宿將只一趙雲,內治只一蔣琬,向寵、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將相之任。”

想來,也是惋惜了……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有點難度。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只向後主劉禪推薦了一個將領,那就是將軍向寵。

這個向寵,籍籍無名,在將星燦爛的三國時代,實在太不出眾。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在北伐之前的重要時刻,要向劉禪推薦一個這樣平庸的將領呢?又為什麼不推薦其他名將呢?

首先,我們來回答為什麼不推薦其他將領的問題

很簡單,因為蜀漢的名將都跟隨諸葛亮北伐去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五虎上將已去其四。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都追隨先主去了。只剩下趙雲一個。他奉命與鄧芝做疑兵聲東擊西去了。

剩下的將領,原荊州方面的,有魏延、馬謖、向朗,原蜀中的將領有吳壹、張休、李盛、黃襲,漢中投降的王平等等,凡是能打的,諸葛亮都帶走了。只好矬子裡面拔將軍,把向寵推薦給劉禪了。

其次,向寵自身素質過硬。

向寵是荊州人,他的哥哥向朗,是諸葛亮的好朋友。這樣的人,絕對可靠。會全心全意維護劉禪的蜀漢政權。

而且向寵確實很能幹,“暢曉軍事”,曾經受到過劉備的表揚,劉備很認可他的才幹。

向寵還有一個最大的有點,就是性格平和,善於團結人。這是諸葛亮最看重的。“性行淑均”“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諸葛亮出征在外,最怕的就是後院起火。向寵性格平和,統管後方人馬,能夠使隊伍和睦。這是最大的貢獻了。


上將噯福斯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這就是諸葛亮《前出師表》中對向寵的評價,認為通曉軍事,連先帝劉備都認為其很有才能,讓後主劉禪軍營中事情,可以全部諮詢向寵。


一、向寵何許人也

向寵是向朗兄長之子。劉備時歷任牙門將,在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大敗之際,唯獨向寵所率隊伍完好無損,被劉備稱讚能幹。

劉禪即位後,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因為向寵在軍隊中深得人心,被大家共同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

所以,諸葛亮在北伐時,向後主劉禪推薦向寵,一是向寵有軍事才能;二是向寵深得軍心;三是向寵的職位就是負責宮廷安全。

還有一個事例就證明向寵深得部下軍心,在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當向寵的屬下得知向寵被害後,返兵奮力衝殺,把向寵的遺體奪回,然後送回成都安葬。

二、趙雲、魏延都去哪了

這篇《前出師表》寫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之際,此次出征諸葛亮擬奪取魏的長安,然後一舉圖定中原,恢復漢室江山。

而此時趙雲、魏延隨諸葛亮轉駐漢中,魏延還被升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按理趙雲一直被劉備委託負責家眷及後方安全事務,因此,才有趙雲兩次在長坂坡從魏軍中、攔江從孫夫人手中救下劉禪的功績。但自劉備入蜀以來,趙雲由後方轉為前方跟隨出征,多次參與征戰,也在沒有參與劉備宮廷安全工作。


此時趙雲身為鎮東將軍、永昌亭侯,在此次北伐過程中,趙雲、鄧芝為疑軍兵出斜谷道,佔據箕谷,吸引魏大將軍曹真率領主力大軍阻擋;而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兵出祁山,最後由於馬謖失街亭,致使祁山戰場主力北伐失敗。此戰之後第二年,趙雲就病故。

而魏延一直跟隨諸葛亮出征,一直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封南鄭侯。建興十二年(234年),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與長史楊儀素有嫌隙,此次由楊儀主持軍務,魏延拒不從命,最後被馬岱斬殺。


安定郡小書生


對於不太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人,向寵估計也就是個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卻在《出師表》中對他進行了高度評價,諸葛亮在表中是這樣說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意義就是說,向寵性格好,知曉軍事,先帝劉備曾認為他很有才能,眾大臣也對他的評價非常高,所以宮中宿衛之事,可以全部交給他來負責,他必然能夠做得讓大家都滿意。

這裡,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說不管是趙雲還是魏延,才幹能力都比向寵強上好幾倍,諸葛亮為什麼不提他們呢?

其實呢,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在他準備第一次北伐時上奏給劉禪的,目的是推薦一些人來協助劉禪處理宮中各項事情,以保證都城的穩定和太平,這樣也好讓諸葛亮不用擔心後方出亂子。



當時的魏延、趙雲、馬謖、王平、楊儀等人,都即將跟隨諸葛亮一同北伐,諸葛亮自然沒辦法把他們推薦給劉禪,因為推薦也沒用,劉禪如果在後方遇到問題,也找不到魏延和趙雲的人影。

反觀向寵,還有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營,所以諸葛亮在臨走之前,就把他們推薦給了劉禪,讓劉禪把宮中的事情交給他們來處理。而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諸葛亮對他們比較知根知底,相當而言會比較放心。

對於費禕、董允兩人,因為知名度比較高,在蜀漢後期又是位高權重,所以很少有人對他倆產生懷疑,但是向寵呢,諸葛亮為什麼覺得他是保衛宮廷安全的不二人選呢?這其中的原因,就如諸葛亮自己說的,向寵首先是劉備看上的人,當年夷陵慘敗時,劉備的大軍都狼狽往回逃,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劉備稱其能幹。



這層意義上來,

諸葛亮給向寵推薦的保衛皇宮的人選,並不是諸葛亮的嫡系,而是劉備看上的人,這樣對劉禪來說,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接受,不會引起他內心的反感。其次,向寵做事穩重,軍紀嚴明,但性格卻有很好,和大家的關係都處的比較好。

我們都知道,京城裡都住著高官、皇親國戚。當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亂,紀律又不好,遇到危險,怎麼保衛京城的安全呢?同時,因為京城高官比較多,而且宿衛皇宮的將士很多都是權貴子弟,如果負責人做人做事太嚴肅,很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和排斥,而向寵做事穩重的同時,性格又非常好,大家都比較佩服他。

所以,等到諸葛亮北伐時,向寵就被升遷為中領軍,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而在寵負責保衛京城後,京城就基本上沒出過大事,更沒發生過什麼亂子,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向寵確實是宿衛皇宮的不二人選。

後來,等到諸葛亮去世後,朝廷調遣向寵南下平定蠻夷之亂,結果他在混戰中被蠻夷所殺,這其實也再一次證明,向寵畢竟適合京城保衛,而不適合帶兵野戰。諸葛亮當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沒有帶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現。


我是趙帥鍋


在《三國演義》裡面,向寵的名字只出現過一次,就是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諸葛亮向後主劉禪舉薦向寵: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段話的背景是什麼。這是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發動北伐的前夕,給後主劉禪寫的信。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樑柱,他一走,蜀國必定會生亂,諸葛亮自然也清楚,所以,提前進行人事安排,給劉禪推薦一個合適的班底,能在北伐期間,穩定蜀國。所以,諸葛亮舉薦向寵的目的,就是相信向寵能穩定蜀國的留守軍隊,不會出什麼亂子。

這段話中,諸葛亮給了向寵很高的評價,不止是諸葛亮,連先主劉備也十分看好他。但就是這麼個厲害的人物,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以至於給人“名不見經傳”的感覺呢?其實,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向寵主要活躍在後三國時代,第二是向寵很少參加對外征戰,主要是掌管蜀國後方,穩定蠻夷部落。

我們所熟知的三國名將,大都是來自於《三國演義》,問題是,《三國演義》主要描寫的是三國時代前期的紛爭權謀,裡面的很多名將都是活躍在三國前期,比如蜀國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國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還有吳國的“江表十二虎臣”,包括程普、周泰、甘寧、淩統、徐盛等,當然,相比起來,吳國的江表十二虎臣還有有很大的水分的。

諸葛亮出師北伐時,這些人要不早已戰死沙場,要不老邁體弱,已經不能再勝任軍營事物了。像蜀國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已經去世,剩下趙雲,也已經垂垂老矣,諸葛亮寫北伐寫出師表是在建興五年(227年),兩年後,即229年,趙雲就去世。至於魏延,劉備打下漢中時,魏延被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之後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保持了漢中的穩定。諸葛亮北伐後,魏延都會隨行,充當先鋒。在後期蜀國人才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是難得的一員猛將,諸葛亮自然也不會把他放在後方。

向寵初次嶄露頭角是在劉備討伐東吳期間,這時候向寵的官職是牙門將,大概相當於主將賬下的偏將。擔任牙門將的人一定要有勇有謀,蜀國的大將魏延、王平都曾擔任過牙門將。由於劉備輕敵冒進,被陸遜用火攻打敗,一時間,劉備大軍兵敗如山倒,各自逃竄。各部均損失慘重,唯獨向寵一部保持完好,從而被劉備稱讚。建興元年(223年),劉禪即位,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後來被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大概是禁軍統領。

延熙三年(240年),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由於向寵平時深得部下軍心,所以在向寵的屬下得知向寵被害後,返兵奮力衝殺,把向寵的遺體奪回,送回成都安葬。向寵愛兵如子,作戰身先士卒,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性行淑均”,也是恰如其分。


一卷青史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向寵,而不是趙雲,魏延,原因很簡單,諸葛亮要帶趙雲和魏延出征,而不是向寵。可是,諸葛亮為何要提“名不見經傳”的向寵,而不是其他的留守大將呢?看看向寵此時的職務“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後為中部督,典宿衛兵。”《三國志.向寵傳》。所以,向寵之職,在於蜀漢安危之腹心,倘若有別有用心之人擔任,便可直接挾持劉禪,掣肘諸葛亮,動搖了蜀漢的根基。那麼,向寵又憑什麼讓諸葛亮信任,並擔當如此重要的職務呢?



首先從向寵的家世說起,他可是根正苗紅的荊州集團人物,這還不止,從他叔叔向朗和諸葛亮,馬謖的交往來看,向氏家族是大族,和馬氏,諸葛氏都有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思。一伐中,擔任丞相長史的向朗,還曾經一度包庇戰敗惹禍的馬謖,被諸葛亮免職,但是不久就被複用為光祿勳,後又為左將軍。不單是向朗,向寵,向朗之子向條,景耀中擔任御史中丞,歸晉後成為江陽太守,南中軍司馬;向寵之弟向充,歷任蜀漢射聲校尉尚書,歸晉後任梓潼太守。所以,向氏家族還是混得不錯的。言歸正傳,在蜀漢先混起來自然是向朗,劉備讓他都督秭歸,夷道,巫縣等四縣軍事,因此作為向朗之侄的向寵,受到蜀漢的提拔,培養,和其家族,自身,特別是向朗的影響是免不了的。



首先,向朗對向寵的入仕肯定起一些作用,因為向寵成名於劉備的夷陵之敗,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向寵一營完好無損。這裡,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向寵確實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第二,向寵能全身而退,證明對夷陵,秭歸一帶十分熟悉,源於向寵可能就是在向朗主持四縣軍務時入的職。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第三點,向寵的軍事管理思想就是源於向朗。根據《三國志.向朗傳》注引《襄陽記》:

朗遺言戒子曰:"傳稱師克在和不在眾,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

意思是,《左傳》說,得勝之軍靠的不是部隊多少,而是要看眾人能不能團結一致,天地和諧,萬物自然滋生,團結就是力量云云。再看《出師表》對向寵的描述: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

可見,向寵和向朗的軍事思想一致。



再看向寵的履歷表現,和另外一個大將更是相似,誰呢?就是趙雲。劉備入蜀時,趙雲留在荊州擔任別部司馬,就是負責部隊的日常管理,訓練工作;劉備入成都,趙雲為翊軍將軍,統帥禁軍;建興元年,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到了一伐時,趙雲就徹底從幕後走到臺前,作為偏師北伐。向寵就是一伐前後,接棒趙雲,升任中領軍,成為護衛宮中,統領禁軍的大將。另外,向寵在夷陵之戰全身而退,趙雲在箕谷之戰也是如此。

所以,向寵不是名不見經傳,而是後起之秀,蜀漢和諸葛亮是把他作為重要的後備將領培養,《出師表》自然要和費禕,董允,兩個跨代接班人相提並論了。另外,就是宮中管理和安危都交給董允,向寵等人,諸葛亮五次北伐才能不擔心後方問題。可惜向寵後來犧牲在和叛亂的夷人作戰中,否則地位可能會在姜維,諸葛瞻之上,也沒黃皓什麼事了。


大飛熊騎士


如果知道這篇文章,是出師之前,為安定後方,而給劉禪上的勸勉書,就明白為什麼不提趙雲與魏延以及其他將軍,因為趙、魏等軍人,屬於前方,屬諸葛亮自己管轄調遣,不用提及。

故而,名為《出師表》,其實相當於《誡子書》,相當於千年後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告誡劉禪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別給北伐拖後腿。

文中不厭其煩地用了十幾個“先帝”,意思是,我說的話是你老爸的的意思,我是看在你老爸的份上,才如此兢兢業業,否則我就在“南陽”過著閒雲野鶴一般逍遙自在的神仙日子。你一定要把你老爸的“遺德”發揚光大,否則就是不肖子孫。你得聽從我們的意見,否則就“以塞忠諫之路”,這樣做,也是為了你老爸的遺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出師之前,安定後方,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宮中”是指劉禪的職責範圍,“府中”是丞相府,自然是諸葛亮自己的職責範圍。意思是,你的人你管,我的人我管。正因諸葛亮,擔心後方不穩,才具體叮囑宮內之事,大力推舉郭攸之、費禕、董允及將軍向寵這些在後方的人,這些人都曾受到先帝的表揚與簡拔

諸葛亮當然有他擔心後方(宮中)的苦衷,在此先回顧一下給劉禪上《出師表》的時代背景。

208年,因藉助劉琦的一萬兵馬,劉備才有資本與孫權聯合,才有了荊州這個落腳點。隨後經過5年多的風風雨雨,於214年得了益州,繼而又經過4年多的苦戰,218年攻佔漢中。可好日子只是剛剛看見了一絲曙光,轉眼之間又滑落到亡國的邊緣

。一年後,即219年關羽全軍覆沒,荊州丟了。關羽全軍覆沒三年後,頭腦不冷靜的劉備,於222年伐吳,在夷陵之戰又是全軍覆沒。

諸葛亮殫精竭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呈現興旺景象,故而他能“深入不毛”南征孟獲,也自信稱“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可此時的蜀漢也只是大病初癒,用今天的話說,只能吃補藥,不能吃洩藥

。何況曹丕不是孟獲,中原不是不毛之地。

宮中府中,不能俱為一體的危害事例,在當時也有。

例如,198年,曹操南征張繡。曹操獲勝後,因宮內出事北撤,被賈詡抓主“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遭張繡追擊而慘敗。

諸葛亮的擔心,也的的確確發生在自己身上。231年,諸葛亮圍祁山,與司馬懿鬥智鬥勇之時,劉禪聽信謠言,給諸葛亮下旨退兵。

《出師表》分前、後兩篇,(有人認為《後出師表》是偽作,《三國志》也未收錄。但大多人仍認為是出自諸葛亮之手。)

前、後兩篇對比,《後表》明顯沒有《前表》的自信。如果說《前表》主要勸誡劉禪需繼承“先帝遺德”,那麼《後表》則主要分析時局不利,人才匱乏。

《後出師表》提及了許多武將,但是在訴苦,例如提及趙雲:“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

《後出師表》還提及了“關羽毀敗”。也難怪,260年,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