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援鄂醫療隊家屬的守望與奉獻——千言萬語,化作一句“等你回家”

□ 本報記者 常青

“剛知道他要去武漢的時候,是他打電話讓我幫他收拾行李,那是大年三十的下午,距他出發還剩幾個小時”。2月1日下午,在於丹玉濟南市的家裡,她向記者講述著丈夫劉春利作為我省首批醫療隊成員出發援助武漢時的情景。

作為省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六病區副主任,劉春利在疫情暴發之初便做好戰鬥在一線、支援到一線的準備,只是沒想到從報名去武漢到集結出發只用了短短几天時間。同為醫務工作者的于丹玉在齊魯醫院急診科工作,年三十那天她剛值了一個24小時班,初一又聽聞丈夫奔赴一線的消息。從接到丈夫電話,到收拾行李,再到在家門口送丈夫集合,于丹玉沒有一句反對,沒有一句埋怨,只對丈夫說了句“注意安全,等你回家”。

劉春利走後,于丹玉接到了公公婆婆的電話,老兩口看了電視才知道兒子出發去了湖北,一瞬間擔憂害怕湧上了心頭。于丹玉只得不停勸慰老人,讓他們放心。劉春利走後,她和丈夫通了兩次電話,得知黃岡的情況並不樂觀,病人多,物資短缺,處境艱苦,這幾天又要去縣裡工作,條件將變得更加惡劣。電話裡,于丹玉嚥下了所有思念與恐懼,為了讓丈夫安心,她反覆說的幾句話是家裡一切都好,你一定要注意防護。然而在朋友圈偶爾看到黃岡市物資供應不足的消息卻突然淚溼雙眼。

在於丹玉家中,空蕩的家裡只有她一人孤單的身影。“幾乎每年過年我們都需要值班,女兒也早早讓姥姥帶回河北過年了,她已經6歲了,都不記得我們三口是不是一起過過一次年。”自劉春利走後,他沒有和女兒聯繫過一次,面對女兒通過視頻的詢問,于丹玉告訴年幼的女兒,爸爸是去對抗一種很厲害的傳染病了,視頻那頭女兒稚嫩地給爸爸鼓勁,希望他能戰勝病毒早點回家。“我想她是習慣了,從小到大爸爸媽媽給她的陪伴很少,答應的事總也做不到,一到過年就得被送走”。

採訪中,于丹玉一直十分克制隱忍。當記者問到有沒有什麼話想對丈夫說時,她卻突然紅了眼眶。同為醫生,她比其他家屬更理解和支持丈夫的選擇,更明白這個職業擔負的責任和使命。但她也是妻子、是母親、是女人,堅強的背後是一人在家過年的孤獨,是與家人分隔三地的無可奈何,是很想和丈夫說句我想你了,我希望你早些回來的欲言又止。于丹玉死死繃住的不讓情感氾濫的那根線,始終把公眾利益置於小家團圓之上的奉獻精神令人無比動容。

採訪結束,記者在於丹玉的家門上看到了兩張祈求平安順遂的門神像。于丹玉說這是過年前女兒畫的,她就貼到了門上。新的一年來了,她希望一家人都能平安喜樂,戰勝疫情的那天早些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