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心中的月亮——劉亞洋的志願者支教之路

導語:

劉亞洋說,支教,表面上看是我一個人的行為,但又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事。我的支教,無意中代替著那些善良、嚮往美好的人們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為自己能夠做這樣一件事而感到高興。劉亞洋將自己的理想和熱血灑在了雲南、廣西偏遠的山村小學,將最燦爛的生命光澤留給了那裡的孩子們……他像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講述的在一所寄宿學校任教的老師馬修,給山區的孩子們一個發現自己價值的平臺,使孩子們充滿信心地面對未來……

藏在心中的月亮——刘亚洋的志愿者支教之路

2016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武聯完全小學。週末,劉亞洋親手為這些來學校玩耍的孩子們做了米線,大家一起分享快樂時光。

藏在心中的月亮——刘亚洋的志愿者支教之路

對於劉亞洋來說,這些貧困山鄉的孩子是那樣質樸純真,和他們在一起度過的每一天都溫暖而難忘。

藏在心中的月亮——刘亚洋的志愿者支教之路

2015年1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龍榮小學二年級教室。午餐時,劉玉丹端著飯盒,邊吃飯邊仔細端詳世界地圖。這日常的一幕深深打動了劉亞洋,也更加堅定了他支教的信心,他要讓孩子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藏在心中的月亮——刘亚洋的志愿者支教之路

孩子們為劉老師送上了親手做的索瑪花環。別小看這一束嬌嫩柔美的索瑪花環,它代表的是孩子們的一片深情。

藏在心中的月亮——刘亚洋的志愿者支教之路

2016年10月16日,去武聯完全小學學生家家訪途中的劉亞洋幫老鄉收割水稻。 (本版圖片由劉亞洋提供)

見到劉亞洋本人是在一個春日的下午,他輕輕推開辦公室的門,自我介紹說,我是劉亞洋,之前約好了。我忙將他讓到沙發上,他微笑地坐在那裡,略有些尷尬,一時不知說什麼好。根本看不出來他在政府機關工作了30年的練達,並做過格爾木市委的秘書長。他顯得很純粹,謙和的背後略帶一點點理想主義的色彩。家常似的交談中我知道,劉亞洋2014年10月退休了,退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實現自己多年的夙願:去做一名在偏遠山區鄉村志願支教的教師。這個決定並非一時的衝動,當年他考上青海師範大學時就有一個夢想,做一個普通的中小學教師,並自信自己會是一名出色的教師。但命運似乎一直跟自己拗著一股勁,30年的工作生涯,就是沒有適當的機會做一名教師。

人,最無法泯滅的是青春時建立的夢想,30年的工作生涯,附著在劉亞洋生命中的經驗與厚度已很穩固,恰逢退休有了閒暇時光,加上家人的理解、朋友們的關注與默默支持,劉亞洋充滿信心地在互聯網上諮詢了義務支教的相關事宜,聯絡了社會公益組織,提出了支教申請,接著他就通過了支教資格審查、面試、試講。他重溫了教育學、兒童心理學、教材教法等大學課程,為踏上支教行程, 做好了前期準備。

就這樣,2015年3月,劉亞洋打點行裝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志願者支教生涯。他先後在雲南、廣西的三所山村小學做支教老師。第一所是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爛泥箐鄉犛牛坪小學;第二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龍榮小學;第三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武聯完全小學。

劉亞洋支教的這三所小學都屬於偏遠山區,是彝族、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遠離縣鄉,交通極為不便,週末放假了,搭不上便車,只能揹著行囊步行幾十公里的山路去鎮上或縣城。不僅如此,這裡氣候寒冷惡劣,沒有電視、網絡信號。日常生活中的困難更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因為早晚溫差很大,即使是夏天也寒涼異常,只能依偎在火塘邊,才能感受些許暖意。夏天,尤其是廣西山區各種蚊蟲叮咬,弄得滿身瘡皰,疼癢難忍。記得有一次沖涼時,忽然從屋頂掉下來一條青蛇,嚇得劉亞洋慌忙穿衣逃離……經常是休息日、節假日,老師們都回家了,只剩他一人,要自己去買菜,自己下廚,度過一個個孤單、寂靜的週末和節日。每每此時他都自問自答,經受著初始的脆弱以及內心的拷問……

後來劉亞洋就發現,構成最初挑戰的還不是山區簡陋、落後的生活環境,而是如何改變這裡的人對支教老師的誤解,他們認為志願者都是為了自身的某種利益來“走過場”的。劉亞洋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動轉變他們的這一看法。

在犛牛坪小學時,初來乍到,有許多困難擺在他的面前。他擔任了五年級科學課、一年級語文課的教學任務。除了完成自己擔任的教學任務外,他主動擔當了全校老師的“替補隊員”,一有其他老師請假,他便主動去代課。還應學校的要求,承擔了三年級作文課和學校禁毒教育等大課任務。這一學期,犛牛坪小學在全鄉學校期末評比中,獲得了總評成績第一名的好成績。老師們都說,這其中有劉老師的很大貢獻。他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專業細緻的職業素養,關愛孩子、樂於助人的行為,受到學校師生和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兩年支教中,劉亞洋積極進行學生家訪,瞭解他們的生活,和他們做朋友。在彝族家庭的火塘邊,在瑤族的土樓裡,在壯族的水田中與村民們聊家常,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假期或平時有閒暇時他與村民們一起挖紅薯,砍甘蔗,割水稻;甚至幫著他們做壽宴……這期間劉亞洋走遍了學校周邊的山山水水,經常和同學們一起從八公里外的山林中撿拾柴火併揹回學校。每次背柴時他都覺得自己已經成為地道的當地人,不然怎麼能背動這麼一大捆柴火呢?一段時間的積極融入,他與這片土地、這裡的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人一有了感情,什麼就都改變了,起初不能吃的苦,全都慢慢經歷了過來,脆弱的心靈逐漸變得堅強,體力也跟上去了,力量也有了。支教工作的局面逐步打開了。

有一次,與龍榮小學的孩子們聊天,有同學問他,你們那裡最好吃的是什麼?劉亞洋想了一下說:大蒸包。因為當地的許多孩子都沒嘗過北方風味的大蒸包。他給孩子們許諾,給他們做一次在青海常吃的大蒸包,孩子們立時就歡呼起來。話說沒幾天,劉亞洋就到鎮上買來肉餡,接著和麵擀皮,做了一次他覺得此生最地道的大蒸包。當一個個薄皮大餡肉包出籠時,撲鼻而來的香味吸引了每一個孩子,看著孩子們吃包子時油汪汪的小嘴兒,看著他們心滿意足的神態,那一刻劉亞洋甩著痠疼的胳膊,像完成了一次重大任務,頗有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漸漸地學校領導和同事看他的眼光變了,都主動與他打招呼,與他交流教學經驗,“你們城裡來的老師,經驗比我們豐富,以後教學上多指點啊……”孩子們開始圍攏在劉亞洋身邊問這問那,久久不願離去。看到這些改變,劉亞洋很欣慰,自己的真情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作為支教老師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提高山區小學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成績,尤其是針對成績較差的學生的轉變和提升。劉亞洋覺得,既然去支教,那就不僅僅是個過程,還要有實際的教學成果。著眼點就是提高那些學習並不好的學生的成績和能力,使得他們在學習上有根本的轉變。他深知這個挑戰是嚴峻的。

第二學期,支教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龍榮小學。學校地處偏遠,群山環抱,距離鎮子有四十公里,一樣的沒有任何信號。學校每年都會有學生流失,全校只有57名學生,多為留守、貧困學生。劉亞洋到了學校,接手了三年級班8名學生的全科教師的教學任務,這所小學的學生基礎較差,小學校各項基本制度不健全,空白較多。劉亞洋報到後參與了學校新學期管理制度的制訂,積極出謀劃策,並在全校首開了音樂課、體育課;建立了課間操制度,恢復了學校晨晚曲播放,整頓學生營養午餐的就餐秩序。對於自己承擔的教學任務,他更是傾注了心力,採取了多種方法,著力提高學生的成績,除了不影響正常教學進度外,還要額外對全班學生強基礎、補短板。他連續不停地備課上課,重點關注了學習相對差的學生的提高,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了以養興趣、除厭學、補基礎為主要內容的幫扶措施。每當看到差生學習上的一點點進步,他都及時加以表揚,以增添他們的自信。

楊昌乾,是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很聰明,可學習成績一般偏下,尤其是語文,成績更差,很少按時完成作業。劉亞洋接手班級後,沒有責罵孩子,而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儘快完成作業的方法。也怪了,這孩子居然很聽楊老師的話,作業好多了。楊昌乾特別愛說話,課堂上總是積極發言,但從不舉手,都是直接就喊著說。經常沒等劉亞洋說完問題,他就開始搶著回答。劉亞洋沒有簡單地不許他發言,也沒有對他額外提出舉手啊站起來啊等等要求,反而表揚了他的積極態度。尤其是鼓勵他在語文課堂上的發言,耐心糾正他的拼音發音。楊昌乾說他念不好課文,劉亞洋就給他更多的朗讀機會。

漸漸地,劉亞洋明顯感到楊昌乾的細微變化,不僅學習態度好多了,而且成績也有所提高。劉亞洋為這種變化暗自高興。有一天數學課上,劉亞洋講到,假如出現讓你們提出一個問題並計算時,尤其是考試的時候,你不會寫其中的字怎麼辦,你可以寫拼音,拼音也不會寫,你還可以畫簡單的圖,比如一口鍋,就可以畫個鍋的樣子時,楊昌乾搶著說:“老師,你太聰明瞭!”同學們大笑起來,劉亞洋也笑了,說:“謝謝楊昌乾同學表揚我聰明啊。但是我沒他聰明。”大家笑得更歡了。

一段時間後,班上幾名相對落後的同學均有不同程度的轉變,成績也有了提高。尤其是兩個被公認為“啥也不會的”學生,語文和數學平均成績分別達到33.5分和32.5分,這成績著實令劉亞洋欣慰。他相信,如果假以時日,他們的學習成績一定會大大提高。

學期結束時,不但劉亞洋帶的三年級班語文、數學成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學校還對支教老師有了全面的瞭解,向支教組織提出下學期再申請更多支教老師的要求。可以說,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績樹立起支教老師的形象。

就這樣,劉亞洋在支教過程中認真總結經驗,不斷變換教學方法,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安排時間,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創立了彈性作業機制,建立了學生之間的互助對子,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成績。在最後一所學校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武聯完全小學支教時,全班平均成績從接手時的雙科平均成績不到40分,提高到語文65.4分、數學59.8分,第二個學期結束時更是達到語文73.4分、數學73.3分!這個成績在全鎮同年級學期評比中名列前茅。這不僅是學習成績上及格,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在能力上、方法上有了進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些都要得益於劉亞洋採取了一系列科學得當的教學教育方法,讓孩子們輕鬆地學習、快樂地學習。其間他還教會了全校同學“七彩陽光”的廣播操,並將自己在青海學會的藏族鍋莊舞教給孩子們跳……他的班級,甚至整個學校的氣氛都被他的熱情所激發,校園裡充滿了歌聲、笑聲以及孩子們嬉戲的身影,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他就像彝族人家的那一方火塘,雖沒多麼燦爛,卻熱氣騰騰,讓周邊的人們感到溫暖。他像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講述的在一所寄宿學校任教的老師馬修,給山區的孩子們一個發現自己價值的平臺,使孩子們充滿信心地面對未來……

至今讓劉亞洋無法割捨的是那些來自山區的孩子們。他們大多是彝族、瑤族、壯族的孩子們,他們那質樸、單純、天真無邪的一張張笑臉時常從劉亞洋的腦海裡掠過。每當節假日他走進村莊,就會遇到幾個學校的孩子。他們像見到親人一樣奔過來,爭搶著拉劉老師去自己家,並與他分享村裡的“大事”,那感覺劉老師儼然就是村裡的一分子。

有一天中午,劉亞洋正在房間裡看書,忽聽到門外喊:“‘油’老師‘油’老師,你出來一下。”他出門一看是三年級的楊昌乾同學,手裡拎著一隻不大不小的髒兮兮的塑料袋,說:“給你的。”劉亞洋打開袋子,見裡面是十五六個小拇指般大小、紅紅綠綠的辣椒。他有點感動,說:“中午這麼短的時間,你回家了?”他說:“嗯嗯。這是我家地裡的,給你吃。”劉亞洋連聲說謝謝,並說你摘了家裡人會罵你的。楊昌乾大聲說:“不會的。我和奶奶說了,你吃你吃。”邊說邊跑遠了。

楊昌乾的家離學校不是很遠,但要翻一座大山,一個來回至少得四十多分鐘。他是午飯後跑去家裡,摘了這辣椒,又跑回學校的。看著這破舊的塑料袋,看著這十來只小小的辣椒,劉亞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暗自感慨:為師如此,夫復何求?

最讓劉亞洋難忘的是孩子們送花環那件事。那是2015年4月9日下午,第一二節是五年級科學課。劉亞洋拿著課本、教案,提著地球儀,提前五分鐘往教室走去。上了二樓,轉過樓角,在孩子們的吵鬧聲中走進教室,吵鬧聲明顯減弱了許多,他把教材、教具放在講臺上,等待上課鈴聲響起。

不多一會兒,上課鈴聲大作。待孩子們坐定,劉亞洋走到講臺前,例行的課前儀式後,他開始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的第一步驟。剛剛進入新課內容,就聽見王龍芳在門外喊“報告”,他順口說著“請進”,眼光甚至都沒看一下門口,繼續著預定的進程。

等他發現下面孩子們異樣興奮的神情和目光,下意識地轉過頭時,才看見王龍芳捧著一串用索瑪花瓣穿成的花環、楊國英捧著一大束索瑪花正向他走來。那花環,足足有兩尺多長,一根長長的絲線將一枚枚鮮豔的花瓣穿在了一起,花瓣中有許多的花骨朵兒,底端還細心地繫上了一枚從哪兒摘下的幸運草型的裝飾片。花環粉粉嫩嫩,撲鼻而來的花香溢滿整個教室。那一捧索瑪花束,被一根草莖捆紮著,簇擁的花朵,嬌嫩的花蕊,奼紫嫣紅,像一隻燦爛的小火炬。

劉亞洋一時沒反應過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驚訝地張著嘴,呆呆地看著眼前這一切。兩位女生一齊朗聲說道:“劉老師,謝謝您教我們。您辛苦了。”他像夢中驚醒一般,下意識地接過索瑪花束,一手正要接過花環時,王龍芳調皮地把雙手輕輕一閃,迅速將那花環套在了劉亞洋的脖子上。下面的同學嘻嘻地笑出聲來。

等她倆走回座位,劉亞洋還手舉著花束,脖頸上帶著花環,滿臉通紅,眼睛裡盪漾著淚花,心中充滿了感動……半晌,他才從驚喜與感動中緩過神來,把花束放著講桌上,把花環輕輕摘下,擺在窗臺上,然後說“謝謝你們。謝謝同學們。非常感謝……”想再多說幾句,實在是不知從哪兒說起,只能按捺著洶湧澎湃的情緒,不敢看講臺下一張張黝黑的小臉兒,低頭看著備課本上的內容,繼續那被意外驚喜打斷了的課程。

回到宿舍,劉亞洋將花束插進杯子裡,花環擺在桌子上,內心洋溢著幸福與滿足。心想:當一名老師,真好。

2016年9月1日,武聯完全小學的第二個學期開學了。劉亞洋看見何豔芳牽著奶奶的手,先是到校長那裡說著什麼,然後兩人又蹲坐在黃皮果樹下,似乎在等待。何豔芳不是他教的學生。但他知道她。她很文靜,基本上不說什麼話。當時她是武聯完全小學一年級班的。由於不教她們班,何豔芳很少和劉亞洋說話。後來有一次她被同學撞倒,腦門兒碰到旗杆臺上,住了院。週末,劉亞洋去縣城休整,想起來還有個住院的學生,就買了牛奶水果去看她,算是有些熟了。

聽老師們講,她們班只有三個學生,她是其中學習成績最好的。媽媽離家出走後又改嫁到很遠,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劉亞洋去過她家,家裡很窮,最值錢的是一匹老馬。

等校園裡報到工作基本結束,人也稀疏了很多。他猛然發現,何豔芳和她奶奶還在那棵黃皮果樹下呢,只是多了校長、何豔芳的班主任老師,他們圍在一起說著什麼。他有些好奇,便走過去。壯語劉亞洋聽不懂,但聽了幾句也大致明白了。開學報到何豔芳需要交的雜費(包括書本費、早餐費等)是468元錢,但奶奶家裡沒有錢,交不上。學校沒有這筆費用,也沒辦法減免。這種情況又不是第一次見,劉亞洋沒有猶豫,回到宿舍,取了500元錢,回到她們跟前,把錢遞給了奶奶,說這錢我替何豔芳交了吧。何豔芳奶奶接過錢,連聲說著謝謝,校長和班主任也說謝謝劉老師,何豔芳只是抬頭看著劉亞洋,眼神裡滿是意外。

過了好幾天,上完課回到宿舍,劉亞洋發現房間牆角多了一隻蛇皮袋,打開,裡面是大約一臉盆的帶殼花生。那花生顯然是剛挖出來的,還粘著不少泥土。他有點納悶兒,正奇怪,隔壁的老師過來說何豔芳的奶奶來了,讓老師把花生轉交給劉老師。還說這是他們自家地裡長的,剛收穫了送來讓你吃。

抓一把出來,吹去泥土剝開殼,當地的花生是小粒兒的,黃豆般大小,果衣鮮紅鮮紅,煞是美麗。嚼在嘴裡,帶著剛收穫的脆生生的馨香,那味道,讓他回味良久。兩年的支教生活快結束了,他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都能獲得彌足珍貴的回報。每一次的回報都讓劉亞洋熱淚盈眶……

兩年的支教,轉眼就過去了。除了第一學期以外,劉亞洋帶了三個學期的全科教學任務,兩年裡,他實際完成了三年半的工作量。每當說起這一點,劉亞洋深感自豪,臉上洋溢著驕傲和喜悅。儘管日子是艱苦的,但劉亞洋卻怡然自得。他終於走上了講臺,把自己的所學所想一字一句地教給了孩子,當了一回真正的老師,踐行了初心,完成了夙願,實現了夢想。義務支教,最讓劉亞洋欣然的,是在不計得失、沒有功利的情況下,一心一意地教書,一心一意地和孩子們相處。那些質樸的山區孩子,那些立竿見影的進步,與孩子們、同事們、鄉民們之間的友誼,都讓他真切地體會到志願支教的意義。

志願支教是一種奉獻。兩年裡,只有兩個學期支教組織發放了每學期1000元補貼,除此再沒有任何報酬。每個學期起始,他要自己承擔路費。由於學校不能洗澡,每個星期,他都要去縣城或鎮上休整,要花費住宿費,要購買各種工作生活用品,購買他認為需要的教學用品。支教組織原則上負責支教老師的吃住,可劉亞洋看到自己是和當地老師一起就餐,而老師們則要輪流承擔餐費,便主動加入餐費輪值,每星期都要額外購買雞鴨魚肉等,給老師們改善生活。

在龍榮小學,他發現當地的孩子們一年四季都穿著破舊的塑料涼鞋,就主動給孩子們捐助了休閒鞋和學習用具。在武聯完全小學,學校課間操沒有擴音設備,他聯繫支教組織,給學校捐贈了音響設備,小學校從此便有了悠揚的樂曲。看到貧困學生,他都要積極主動地為他們做點兒什麼,他組織學生們去困難學生家一起幫工;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孩子;給因病因事落下課程的孩子補課……

劉亞洋說,只有這樣做,他才感到快樂和安心。

短短的兩年支教生活,劉亞洋先後去了三所村級小學,終於完成了在自己心中盤桓已久的青春夢。這個夢,像一枚皎潔的月亮,始終掛在他心靈的上空。他並沒有想著成為一名人們普遍認為的“高尚”的人,對於他來說,“教師”這個職業能讓他感到踏實和有成就感。

他說,“我不過是圓了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夢想而已,但身邊的人們卻讓我收穫了更多關愛。” 支教的兩年中,他的家人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他的同事、朋友也在各方面支持鼓勵著他。聽說他要發起捐助,兩個朋友立即捐了款;有一次正打電話時忽然欠費停機,他的三個朋友同時給他的手機上充了三千元的話費。在山區工作生活,走夜路沒有路燈,他的同學就寄來了一隻強光手電;還有山東的朋友專門郵來了蝦仁海鮮。那份熱切,那份關懷,那份牽掛,都成了永久的感動。劉亞洋說:“支教,表面上看是我一個人的行為,但又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事。我的支教,無意中是代替著那些善良、嚮往美好的人們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為自己能夠做這樣一件事而感到高興。”

對劉亞洋的採訪結束後,我花了兩天時間,認真讀完了劉亞洋的散文隨筆集《月亮在飛》,這本書記錄了劉亞洋作為志願者在雲南廣西支教期間遇到的人與事,還包括他的一些生活隨筆。其中幾篇很是讓我感動。那穿插於字裡行間的悲憫之心,使劉亞洋同時具有了一種社會責任與擔當的品質。在支教生活本來就十分艱難枯燥的情況下,他依然樂觀並勤勤懇懇地工作著。讀著這些澄明、有美感、富有哲理的散文、隨筆,讓我更真切地體味到了一個人的支教生活……

閱讀《月亮在飛》的過程,我就看到了藏在劉亞洋心中的那顆“月亮”,它不僅僅代表著劉亞洋的夢想,還包含著劉亞洋的沉思;雖然劉亞洋說,這是一本寫給孩子的書,但我覺得這是一本不受年齡限制的“生命自述”,更是一本“自我認知”的好書。退休後的劉亞洋,沒有再選擇找別的返聘工作,甚至都沒有產生過這樣的念頭,他義無反顧去實現自己既平凡又偉大的夢想。在他看來,這是自己靈魂的一個天然訴求。這個訴求,在這樣一個時代是多麼可貴……美國著名詩人弗羅斯特說:“林中有兩條岔開的小路,而我,選擇了那人跡罕至的一條,於是,便有了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劉亞洋將自己的理想和熱血灑在了雲南、廣西偏遠的山村小學,將最燦爛的生命光輝留給了那裡的孩子們……支教所構成的經歷,使劉亞洋深刻認識到“人的生命該這樣度過”的意義。難怪他會告訴我:支教,是自己給自己人生的一份厚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