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是寫小說的,村上春樹可以獲得那麼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作為金粉,先生在世的時候,很希望他能拿到諾獎。可惜現在也沒機會了……

下面開始理智分析問題,金庸為什麼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寫的是武俠!

金庸作品成也武俠、敗亦武俠,正因為武俠小說這一特殊文學載體的桎梏,讓金庸先生至今尚未獲得與其創作能力、作品受歡迎程度相符合的文壇地位。作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勝莫言和村上春樹的金庸,每次評選諾貝爾獎時卻悄然無聲。

通俗文學的弊端

金庸的武俠小說屬於通俗文學這一大類,而通俗文學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太過於市井大眾化、太過於“下里巴人”,本身就和文學象牙塔中,那些學者們崇尚的“陽春白雪”,南轅北轍,水火不容。

而諾貝爾文學獎多頒給那些有現實意義的,富有哲理性的,文字藝術感強的作家。

武俠文學載體的桎梏

在武俠世界中,因為武功高手們擁有“武功”這種特權,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遠高於沒有武功的普通大眾的存在,無論是俠客還是魔頭。

而在這樣的武俠江湖裡,絕不可能會是接近真實歷史的世界,而只會是一個星月無光,強者為尊,而弱者毫無人權的社會。

但這樣的世界觀是和時代不符的,諾貝爾文學獎所推崇的是向上的,反抗的,趨向於人人平等的世界觀,社會不應該通過武力的高低來分出三六九等。

外國讀者的接受度

金庸構架的小說世界,本身是依託於漫長的中國歷史而存在,許多真實歷史的帝王將相,知名人物。而金庸小說的主人公,甚至直接參與了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

這就對外國的讀者有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了解中國的基本歷史,清楚一些中國古代的風俗習慣,而這也影響到了作品的普及度。

金庸的作品在華人世界大受歡迎,但在國外的影響力有限,可能與此也有關係。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書海悟賞


凡有華人飲水處,便有金老爺子筆下人物的傳說。金庸小說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可謂是笑傲江湖。然而,都是寫小說的,村上春樹可以獲得那麼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呢?


第一,諾貝爾獎有一條規定,參評的作者要一直致力於文學作品的創作。眾所周知,金庸先生在1972年刊登完《鹿鼎記》後就宣佈封筆,所以金庸先生參評諾貝爾文學獎是不符合規定的。而1972年的時候香港還沒回歸祖國,金庸先生包括在此之前不參加評選,也可能是出於避免政治上敏感的考慮。

第二,武俠小說一直被視為不入流的文學,地位尷尬。

武俠小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視為市井文學,難登大雅之堂。當代的一些比較知名的作家,包括李敖、王朔、易中天,都瞧不起武俠小說,認為武俠小說和現代社會脫節,會敗壞群眾的鬥志。這種看法確實有失偏頗,值得商榷。

第三,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是文學作品好壞的標準,好作品都值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們知道,由於國際形勢的複雜,諾貝爾文學獎的評比常常被某些大國當做政治打壓的工具,公正性正在慢慢缺失。



所以,金老爺子不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又不影響我們對他的喜歡,老百姓喜歡的才是最有價值的,不是嗎?


菸斗的傳說


先提及這件事:莫言是自1901年諾獎創立以來,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作家,其後,對他褒貶不一。持讚賞意見和反感意見者皆而有之。後者,併為心目中與諾獎無緣的大作家們鳴不平!例如魯迅:早在1927年臺靜農提到自己的老師為候選人一事,魯迅說:“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到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入圍的5人中,最後秘密投票他是第一名,結果因他去世!(諾獎,不獎勵已去世之人!);而把諾獎頒給了日本的川端康成。沈從文:1987、1988年最後候選名單中入選。但也屬於剛離世;因之,也同樣失之交臂。又如,為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作家吶喊伸張正義。再如,托爾斯泰、易卜生、哈代、契柯夫、卡夫卡、高爾基等著名作家都與諾獎無緣。試想,公眾特別是思想活躍的年輕人,能服氣嗎?能服眾嗎?他們的作品難道不是上乘之作?然而,你心氣再不順,那畢竟是無法變更的結果。

不少人困擾發問,這世界怎麼啦?評委也讓人質疑?怎麼大受公眾追捧地作家卻與諾獎擦肩而過?有人說外國人不懂漢語、不瞭解中華文化底蘊,翻譯也不到位……等等議論?其實,評審組共有5人組成。不光有外國漢學家,也有中國人——馬悅然先生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故應擯棄“不懂、不瞭解”的誤解與偏見。那麼,該如何理解這一獎項的評判呢?可以推測一下,不同國度特別是西方人的觀念,豈會不受意識形態、政治因素、西方世界觀和價值取向的影響?定然會的。何況,諾貝爾家族後人、瑞典文學院,都順應早年制定的規則標準和義務,須按諾獎發起國的旨意從事。由此看去,當則不難理解人家為何是那樣的一種評定結果。而並非是我們所想象地“應被授予人”。因之,諾貝爾文學獎或多或少攜有西方意識色彩,被人所詬病、飽受爭議並不為奇。

再看村上春樹,其幾次被提名,可惜終未能獲諾獎。他的《挪威的森林》作品風靡全球。雖迎合了現代西方人口味和意識流,但評委中多數力壓少數——其文,展望未來,光明度方面,似乎仍有欠缺?……村上春樹接連遭遇打擊,即使再會寫作,也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其心境可想而知。金庸大俠的作品在國內外華人圈,特別是小青年中大受歡迎!細讀琢磨後,娛樂性大於其它。敘事大抵與當今有些脫節?中國功夫、武俠、地盤、打打殺殺、武藝超強蓋世!勝者為王,敗者為冦。市井市儈,三教九流爭雄,天下難得太平……按西方人“認知”揣測,能入列為候選人嗎?何況1972年他即停筆(封筆40餘年)也成了羈絆。

諾貝爾文學獎設立的宗旨為:授予那些“近年來創作的或近年來顯示出其意義的在文學方面創作出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諾貝爾的遺囑:“……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看來,金庸大俠的作品不契合評委的成就要求?每年的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一天分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和挪威的奧斯陸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國王與王后均會出席盛會。筆者於2016年5月,分別參觀了這兩國兩處頒獎之地,評定製度規則、歷屆獲獎人的生平事蹟、成就,都有簡介及成冊材料供遊客索取閱覽。

圖示,斯德哥爾摩、(宴會廳);奧斯陸諾獎頒獎之地:





可月


非常感謝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村上春樹,從06年開始到14年,連續九年都能夠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每次都是遺憾錯過,因此被戲稱為“著名陪跑員”。也不知道是運氣原因還是確實不符合諾獎的評審標準。村上春樹的作品非常暢銷,不過諾獎的評選標準並非是以是否暢銷來判定的。每次能夠提名,但是有沒有獲獎,主要還是他的語言風格有著一種淡淡的感傷,如果深度挖掘的話,就會發現人類深處有著非常大的苦悶和孤獨,所以或許是看在能夠打動人類深處靈魂的原因,所以才會被提名。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他其實並沒有對於社會現象的有著很深的嗅覺,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無視社會矛盾,淡看人生的態度。那麼與諾獎失之交臂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來說說金庸先生,他的作品都是武俠小說,很多都是基於中國古代為背景,那麼這樣的文化背景也讓很多的中國人認可了金庸先生的小說,但是翻譯過來的過就會有不少的問題,就像之前國內非常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多對於我們來說笑點十足的語句,翻譯成英語之後,就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這也就導致了金庸先生的小說在翻譯之後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就單單拿“降龍十八掌”來說,要怎麼翻譯,雖然硬翻還是能夠翻譯出來那個意思,但是總是感覺不對味道的。還有很多在我們開來通俗易懂的詞語,到了國外,也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比如:內裡,門派和少林寺。因為我們很多都是瞭解的,所以一聽就知道了,也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情景。而且按照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特點,在很多的章節中都會有結語出現,多為詩句古文,還有很多的中國特有詞語,比如“凌波微步”,“九陰真經”,“天山折梅手”,這樣的詞語真的是為難英語。

而且諾貝爾文學獎在二戰以來,很多都是頒發給後現代主義的作品,或者說是更多的頒發給那些在思想上有著深刻意義的文學作品。而這一點,剛好是金庸先生的小說所欠缺的,畢竟國人肯定都喜歡爽文,而不是鋪陳半天,然後再講上半天的的大道理,這樣的武俠,或許早已經消失在茫茫大海中了。

當然了,其實金庸先生的作品也有很多的意義,比如愛國情懷,家國理念等等。無論是否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庸先生的作品永遠是我們喜愛的武俠世界。


神科堂


看了好多人的評論,都說金庸老爺子寫的娛樂為主,不夠深刻。然而,怕不是不深刻,而是你們讀不懂金庸老爺子的文化底蘊。就拿喬峰使的降龍十八掌來說,普通人看了什麼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好像聽的挺爽的。然而又有幾個人知道這些名字取自易經。又有幾個人知道這些卦辭是代表什麼意思。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能把文學與商業共同兼容其實是很難得。況且金庸老先生深厚的歷史文化功底。諾貝爾文學獎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得了諾貝爾獎的是好作品,然而不能說沒得諾貝爾獎的就一定不是好作品。應該說,沒得獎的好作品應該更多。


暴躁的昌平君


為什麼都是寫小說的,村上春樹可以獲得那麼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我就此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回答一下村上春樹多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原因: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從2006-2014年連續九年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小說作品是美國式的文學,而諾貝爾文學獎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一個獎項。在歐洲人看來,美式作品缺乏傳統與知性美。而作為日本人,村上春樹的作品寫的非常多,雖然也有日本獨有的特點,在日本受歡迎。他的作品包含了政治抗議因素,反戰,反獨裁,反思想統治。相比之下,“村上春樹的藝術世界,與鮑勃·迪倫是完全相反的”。在日本文學界看來,村上春樹是“都市文明中的孤獨者”。人們大都喜愛村上作品以及村上本人。,因為,村上很有人氣,村上的人氣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積攢的。或者說,那個時代才屬於村上春樹。1988年出版的《舞舞舞》和1994-1995年出版的《發條鳥年代記》,讓村上春樹達到了人氣的最高峰。這也是,村上村數多次獲得貝爾獎提名的原因。

其次,再說金庸大俠為什麼一次提名也沒有。因為諾貝爾文學獎是西方國家操縱的一個文學獎項,由其自身的評判標準,當然是以西方價值觀為首選的。瞭解一下獲獎的人員就可以看出,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要具有強烈的西方價值觀念。另外,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文化是相牴觸的,受到國家紛爭、地域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金庸其小說的理念是以東方特別是華人的思維和生活品味而寫的,與西方所謂價值觀相差甚遠。再說,金庸還是一個愛國的中國老作家,他不會為迎合西方的理念而犧牲自己的信念。因而這些當今瘋魔華人世界的武俠作品,帶著濃厚的故土鄉情的金庸的作品武俠類小說,儘管受到東方人的歡迎,但是不被西方人追崇。另外,我國的老舍也被文學獎提名過,而沈從文,巴金,林語堂他們,也一樣被譽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競爭者。這些人的作品,雖然風格都不大一樣,但是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是關於近現代,反映國人生活的狀況,還有對現實的不滿和批判。從1905年到如今,每一屆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是獎勵給那些現實主義作家,特別是那些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或者是理想主義的作品。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典型的的東方現實或虛幻的武俠作品,也就與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標準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魯源


為什麼都是寫小說的,村上春樹可以獲得那麼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

這個提問很有意思,下來俺來談談俺個人的觀點。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兩個大前提:

第一、金庸是香港作家,是用華語寫作的,創作的小說是武俠題材;村上春樹是日本現實主義作家,創作的小說是嚴肅文學,就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題材。

第二、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皇家學院設立的獎項,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在文學方面創作出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咱先來說村上春樹這個作家為啥成為諾獎陪跑人

明白了上面的兩大前提,就可以捋順為啥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八九成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以至於,輿論界給村上春樹起了一個綽號:“諾獎陪跑人”。

很顯然,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是描寫現實世界的,就是通過現實世界,表達出作家的這個世界的一種人文關懷,是通過文學藝術構架起一個理想的王國。

我們都知道,文學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一個作家從現實世界裡高度概括提煉出的人物情節,在文學表達的手法上、可以誇張,可以離奇、可以荒誕、也可以魔幻,但這所有的文學藝術手法,必須要符合現實主義邏輯,就是虛構出的一個真實的現實世界。

小說裡虛構出的這個世界,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力量,給人以理想,這部小說能讓全人類讀者閱讀後,產生一種向著美好的嚮往和期許。

咱再來說說香港作家金庸

金庸無疑是華語中讀者最為廣泛的作家。但金庸的小說不屬於嚴肅的現實主義題材,是在我們華語讀者圈裡的一種純娛樂的武俠題材。

金庸小說裡那些人物的蓋世武功,神秘莫測的絕招,在華人之外的讀者圈子裡,就是一種“玄學”,一種胡編亂造,那些人物表現出的武功是沒用現實根據的。金庸小說裡那些武功不叫誇張,叫誇大。誇張是作家在真實的基礎上的提煉而成;誇大就是沒有跟進的臆測任意沒有邏輯的誇大。

西方文化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邏輯性”,而金庸那些武俠小說是按照中國傳統文化去寫的。就是說,金庸想讓郭靖怎麼樣,郭靖就怎麼樣。金庸武俠小說裡,那些人物的蓋世武功,奇妙劍術,完全是脫離了實際的空想,就不可能實現,太虛假。

可以也因此,金庸的小說在華語閱讀者之外,並不流行,因為不符合華語之外的人群閱讀趣味或者說文學邏輯。只有咱們眾多的華人把金庸的武俠小說當成娛樂來讀,娛樂就是哈哈一笑而已。

所以金庸的武俠小說,在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意識裡,還不能用諾獎評定“在文學方面創作出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這個標準來衡量,所以金庸這位作家紅這麼久了,作品也很暢想,而不被諾獎評委們提名。

個人觀點總結:村上春樹的小說是寫現實生活的,他的小說是構建了一個人類共同理想的世界,符合諾獎評定的標準,所以村上春樹經常被諾獎提名;而金庸的小說是玩的,用我們過去的話說,是通俗小說,就是和嚴肅文學差了一個檔次。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藉此提問,拋磚引玉,請你留言聊聊你的觀點。


小丫讀評


為什麼都是寫小說的,村上春樹可以獲得那麼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其實這和諾貝爾文學獎規則有關

諾貝爾獎是瑞典化學家,炸藥大王諾貝爾用其大部分資產設立的國際大獎,主要分為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週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

至於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規則,在1900年6月29日公佈的《諾貝爾基金會規章》中規定:“不僅包含純文學,並且包含在方式和風格上具有文學價值的其他文學作品”,從而使文學獎擴展到了整個人文學科的領域。

由此看來,其實金庸老爺子的作品是完全能夠參加評選的,至於為何金庸沒有入選,小編以為理由有二

其一,諾貝爾文學獎近來的獲獎作品其實基本上都是比較高冷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沒有太多的受眾,但實際上有著不小的社會價值,因此才能受到評審會的青睞。

其二,金庸老爺子和村上春樹比起來有一問題,那就是金庸的作品以武俠小說為主,這裡面很多東西充滿了中國元素,翻譯成英文後人家可能都不認識,影響力不大;再說金庸老爺子都封筆多年,並不符合評審會的入選標準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不能比的,諾貝爾文學獎自設立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評獎規則。依照諾貝爾本人的遺囑,文學獎必須頒給“在文學創作方面有最佳理想傾向的人”。這怎麼理解呢?也就是說,獲獎者的小說不是給普通人看的,而是讓人產生一種對社會、對制度有所思考的。

依我來看,諾貝爾評獎的原則不看小說銷量,不看小說關注度,只看小說在主題上是否具備一定的社會性。此外,小說的文學技巧是否新穎也是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所以你會發現近年來得獎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屬於高冷作品,不僅晦澀難懂,而且缺少娛樂性。以這樣的標準去套金庸的作品,連諾貝爾文學獎的入門級別都達不到。即便是村上春樹,數次獲得提名,也因為其作品缺少深刻的社會性而與諾獎失之交臂。

此外,諾貝爾文學獎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球作家,但是它的評審委員基本上都是西方人,所以多年來,對於來自於東方的文學作品或多或少還是呈現一種排斥的心理。在西方評委看來,東方國家,包括中國、韓國、日本的小說不能稱之為文學,只能稱之為通俗作品,內容簡單,寫作技巧簡單,十分膚淺,難登大雅之堂。

況且,金庸從1972年以後就封筆了,一個已經封筆了幾十年的作家,是不會得到評獎委員會關注的。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語言習慣問題,金庸的小說植根於華人土壤,只要是箇中國人就能明白小說寫的是什麼。可是如果要拿去評獎,就必須把金庸的小說翻譯成英語,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了。

因為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些特定名稱根本無法翻譯,或者說,強行翻譯出來以後,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凌波微步”、“六脈神劍”、“任督二脈”等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兩句中國人都懂意思的話,請問用英語怎麼翻譯?

既然無法翻譯,也就沒有辦法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眼簾,也就談不上評獎了。說來說去,這還是一種意識形態之爭,西方人對於文學的觀點跟中國人大相徑庭。我們的標準是所有人都能看,且看得懂,能夠體現地域文化,通俗且具備正能量。

而西方人覺得,好的小說應該把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放在第一位,而不能無原則的取悅大眾。金庸先生不願意也不可能為了取悅諾獎而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他從頭到尾都是華人世界最優秀的武俠小說作家,這一點無需什麼評獎委員會認定。

最後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在內的整個諾貝爾獎評審近年來都被西方國家操縱,成為他們反對我們的工具。凡是和他們理念不同的國家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入圍的可能。

而那些平時比較聽話的國家,他們的作家作品入圍的機率變得很大。所以諾貝爾獎,我們看看就好,就當是娛樂一下,千萬不要當真。更不能捨本逐末,丟失了自己的本真。


小小嬴政


村上春樹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立水認為有以下原因:

審美不同

中西文化差異較大,西方文學較為開放,文學作品亦是如此,文筆之間描述大膽,針對性強,但若細心品味,難獲其中之優。不像《紅樓夢》每讀一遍,都會有異樣的感覺,別樣的收穫,一本書能當做多本來讀。

從生活方式,人文文化,到審美存在太多不可避免的差異,對於“刀劍”而言,他們應該更喜歡“槍械”。


題材的受制

武俠小說,被歸納為通俗文學,被稱作為“市井文學”。

但作為一個金庸武俠的愛好者,我認為金庸先生的作品對於書中所承載的歷史背景褒貶以及封建社會中那些傳統的封建思想的批判,還有之後那不屈於“無理”的俠義精神,使人看後熱血沸騰。

村上春樹的作品有深度,我看過他的《挪威的森林》,作品很好,但卻難逃脫“情情愛愛”。而情深之中難免會生出異樣的孤獨,這種為逃離孤獨感的自我救贖,覺得太過晦澀。


固執的文學審美及難以預料的因素

經典雖一直延續,那是因為經典。但在經典的基礎上時代也在不停創新,在百年之前,不曾有人想過《哈雷波特》的問世,這是一部典型的西方文學作品,而且被翻拍為電影,傳閱度之高讓人難以想象,不過作為文學作品來說,可能它缺乏應有的“深意”,但絕不能說它沒有價值,這本書所展現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它的影響貌似並不低於哪一部獲獎的作品。金庸先生的作品亦是如此。

文學作品不是靠借簡簡單單的幾個人就能加一判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環境,喜好不一。

還有各種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等等。

也難以做到絕對的公平公正。


結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有自己的喜好,作為文學作品的評定,很難用一個單純的獎項來證明,它需要時代的傳承,讀著的傳閱來證明其本身應有的價值。

結合上述的分析,立水對這個問題總結如下:

村上春樹之所以多次提名是因為其作品繼承的日式的悲情寫作風格,悲的讓人憐憫。

而金庸先生的作品未被提名,測是因為那固執的審美所產生的題材限制。

我是立水!請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