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身比洪秀全还贫苦的朱元璋能抵挡金陵小天堂,而洪秀全不行?

豪哥杂谈


这是因为:

1,洪秀全并不是社会最底层,好歹也是个穷秀才,不如要过饭的朱元璋对民间疾苦更有感触,更珍惜大业不易。

2,称王问题上,就可以看得出洪是个好大喜功之人,而朱元璋更为谨慎,是个务实不务虚的做事之人。洪才造反就敢称天王,朱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高下立见。

3,朱比洪更有领导实力。朱元璋玩权术,玩的是大智慧,而洪秀全玩权术,只能说是小聪明。洪秀全大玩权术,玩出了一个天京变乱,成了天国走下坡路的标志,而朱元璋玩权术对底下人鸟尽弓藏之时,天下几人敢不伏诛。到底是从一堆义军和元朝中间周旋混出来的人精,淘汰赛里的胜出者,朱元璋更懂得怎么知人用人杀人,而洪秀全,却连东王这些人都镇不住,都快把自己混成了吉祥物。

4,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一时横扫半壁江山,但所到之处毁庙破寺毁史书典籍等激进行为以及天国上层的腐化堕落等,已经让自己越来越不得人心。而朱元璋,知道团结天下人心,也知道整肃吏治,帝国从上到下基本能做到政清人和,不像太平天国,从上烂到下,洪秀全自己这个天王就上梁不正。

5,国家政权,搞政教合一这一套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很难行得通,而且,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外来事物,在中国水土不服。朱元璋有没有靠宗教起家我不知道,但是,大明定国以后绝对不是宗教国家。

你说,拜上帝教那一套,骗骗底下人也就差不多了,可是洪秀全呢,骗着骗着,连自己都信了,在天京即将破城、奄奄一息之时,还念叨着升天,面对援尽粮绝的臣民,还幻想着召唤天兵,还指望着底下人吃草喝露水呢。

总之,朱元璋造反,把自己铸就成了一代雄主,而洪秀全,把天国弄成了一个昙花一现的暴发户,论治国理政,还不如东王当家。


吐蕃国护法国师鸠摩智


太平天国和朱元璋起义军的性质不同,洪秀全起义和朱元璋起义的背景不同,洪秀全和朱元璋的性格不同,决定了洪秀全和朱元璋完全不同的结局。

太平天国想要建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国家,洪秀全提出的很多口号,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太平天国最初提出了“人人平均”的口号,结果在太平天国建立后,太平天国的上层统治者纷纷吃喝享乐,普通百姓却要把全部收入上缴“圣库”,这种变相的掠夺方式,让太平天国逐渐失去了民心。

太平天国还进行了男女分治,建立了“男营”和“女营”,洪秀全要求全部百姓都要“禁欲”。结果洪秀全娶了八十多个老婆,天王府女眷数千人,杨秀清娶了六十多个老婆,东王府女眷也有数千人。太平天国的“理想国家”性质,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在创业的时候,非常懂得拉拢民心,他提出的很多政策,都比较符合当时百姓的需求。朱元璋不仅要求起义军善待普通百姓,即使是被俘虏的元朝官员,只要放弃了抵抗,朱元璋也予以优待。

明朝的税收非常低,明朝的领土是宋朝的数倍,但是财政收入不到宋朝的十分之一。得民心者的天下,朱元璋的起义军一直非常贴近百姓,制定的政策符合现实,因此朱元璋才能够一统天下。

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清朝的统治相对稳定,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很多地方都组织了团营抵抗太平军。实际上真正镇压太平天国的人,就是江淮地区的地方武装。

而朱元璋起义时期,元朝统治者压迫人民,各地百姓都奋起反抗,农民起义此消彼长。各地百姓都比较支持起义,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对手,也是其他的农民起义军,而不是忠于元朝的地主武装。

洪秀全贪图享乐,在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就做起了甩手掌柜,每天躺在温柔乡里面享乐。而朱元璋一生都勤俭节约,朱元璋非常的勤劳,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十个小时。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在平定天下之后,还坚持做一些针线活。

朱元璋的勤劳,同洪秀全的奢侈形成鲜明的对比,洪秀全攻占天京后11年没有出京,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者尚且贪图享乐,太平天国又怎么能不失败呢?


史海泛舟摆渡人


我觉得是出身地域的问题,地域决定了两人的成就。

朱元璋出身在安徽省凤阳县,属于长江以北地域,也算中原大地,幼时家里贫穷,曾做过地主家的放牛倌,之后还进过庙堂,当了几天和尚,25岁了,还娶不到媳妇,于是破罐子破摔,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拎着脑袋造反,北方的地域,造就了他倔强的性格,那就是不把皇帝拉下马,不姓朱。不把万恶的旧社会打破,不姓朱,于是,坚强的毅力,让他先后击败了损友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了南方大地,之后,他再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挥师北上,经过二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灭掉大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皇朝政权,国号“大明”,从此荣华富贵,享受不尽。

而我们的洪秀全,洪哥,是客家人,出身在富裕的广东沿海地区,家里还是耕读世家,所以生活条件比较不错,从小没有受过什么大苦,也没有挨过饿。心底对社会从来没有深恶痛绝过,只是在他连续考了几十年的科举,仍考不中,才愤愤不平,揭竿而起,要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这也正是广东地区的人,从骨子里喜欢经商的特质,洪哥非常具有这种典型的气质,先捞一把再说,于是,在几年时间,我们的洪哥就轻轻松松,积攒了大半个中国的财富,来得太容易了,于是,先和兄弟们享享福先,定都南京,然而,松懈了得斗志,再也回不来了,最后,商人特性得他们,自己把自己给吃垮了,玩垮了。


平安读书


因为朱元璋会打仗,且和平解决二号人物。这是他俩的根本差别。朱元璋=洪秀全+杨秀清。

咋一看,朱元璋和洪秀全很像:

两个都有宗教背景,一个白莲教,一个拜上帝教。

两人命运都苦,一个寒门子弟,一个落地秀才。

两人都是流动作战定都金陵。

两人都处理掉了二号人物。

两人都进行强大社会控制与动员,如寡妇营对应男女分居。

两人都喜欢搞理论创作,朱元璋有御制文集,洪秀全有《原道救世歌》等。

要说不一样,洪秀全是有学历的人,比朱元璋有文化多了。那为啥命运殊途呢?

1、朱元璋会打仗

朱元璋和洪秀全帐下名将云集,独当一面的将领有很多。

但区别就是,朱元璋是最优秀的统帅。在渡江作战,集庆作战,龙湾作战,鄱阳湖之战,战争从小到大,甚至到决战,朱元璋都亲自参与。主力北伐时候,朱元璋也亲自到开封会商战略。

(朱元璋的地盘)

可以说朱元璋运筹帷幄可以,统兵数十万纵横天下可以,冲锋陷阵也可以。属于全能型的军事人才。

而洪秀全在这一点上就欠缺了,军事方面全权由二号人物杨秀清负责,在不知不觉中,杨秀清的世俗权力自然就强化了。那一二号人物的矛盾处理就更难了。理论之争简单,乱世政治斗争是要依靠实力的

2、处理二号人物

客观而言,朱元璋在军队里的地位最初可没有洪秀全高,在渡江后,郭天叙、张天祐先后战死,朱元璋才成了事实上的一把手。

二号人物邵荣也逐渐提高,且“粗勇善战”,是一员名将,处州兵变,龙湾之战立下赫赫战功。但朱元璋在处置邵荣的时候就平和多了。

七月,邵荣回京。八月,荣与参政赵某谋为不轨,元帅宋某以谋事首告。太祖命壮士执邵荣、赵某,连锁,置酒待之,问曰:“我与尔等同起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荣答曰:“我等同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不饮酒,止是追悔而泣。太祖亦泪下。赵某呼邵荣曰:“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太祖欲禁锢终身,听其自死。太祖命缢杀之,籍其家。
--《国初事迹》

朱元璋杀邵荣有点像努尔哈赤杀舒尔哈齐,李自成杀罗汝才。其自身就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且控制军权,在对二号人物处置后,基本不会大动干戈,内部更容易实现整合。

(洪秀全的地盘)

洪秀全就是另一面了,通过诸王解决杨秀清,自己又杀北王、燕王,到石达开出走为止,太平天国的老底子基本消耗一空,且引发从上到下的信仰危机。

总结:

在战争为主的时期,军事斗争剧烈,权力很容易造成不平衡,甚至严重的内斗,。

而深谙军事的统领,基本就可以避免这一困境了。

洪秀全和朱元璋的差距是不会打仗,对军权控制的差别,也导致内部斗争的差别,最终影响其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邵荣事迹钩沉》《明太祖实录》

上闻处州之乱,命平章邵荣率兵往讨之……平章邵荣等兵至处州,令院判张斌等分攻四门……平章邵荣及元帅王佑、胡深等兵攻处州,烧其东门,军士登城而入……以王佑守之,荣乃还。--《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壬寅年三月丁未朔、癸酉、四月己卯》上调常遇春拒长张于龙湾,邵荣拒五王于石灰山,徐达居中应援。数战不利,上调邵荣兵沿江西截战。友谅兵前后不能顾,遂大败……五王仅免,登舟而遁。兵登舟不及,死者不可胜计。--俞本《纪事录》

一枚明粉


不得不说这是和一个人的志向远不远大有关系。

洪秀全比起朱元璋来,朱元璋自始至终都没有迷失自我,主要是朱元璋身边有一群能人善将在辅佐,他每当要犯错的时候,都会有人及时提醒他。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消灭元朝的统治,恢复汉人的江山。

所以,只要达不到这个目标,朱元璋的战争就要一直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这个领导人,不敢松懈,他手下的那群大臣,就不敢停止杀伐攻打。

正是在这一方面,朱元璋超越了洪秀全,所以,朱元璋能抵挡住金陵的小天堂,而洪秀全不行。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反过来再看洪秀全的所做作为,就知道他必定会失败的了。

本来占领南京之后,洪秀全应该一鼓作气,继续北伐,只有这样洪秀全才有可能和大清拼上一拼。到最后,可能鹿死谁手,都不一定呢?

但是事实上,洪秀全定都南京之后,他就开始过上了享乐的生活了。他着眼于眼前的荣华富贵,开始不思进取了。

甚至在占领南京之后,他就开始当起了土皇帝,给自己建立了一座豪华的宫殿,在这个宫殿里,他还豢养了三千名宫女。

从此,洪秀全在这样的温柔乡里,开始堕落了起来。

这么说吧,自从他到了南京城,建立了自己的天王府之后,直到他去世,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有出过天王府一步。

你说摊上洪秀全这样的领导人,太平天国怎么可能成功呢?

正是因为洪秀全这个最高领导人,不思进取了。所以,他们的手下,在开疆拓土方面也没有那么积极了。

太平军里不但但是天王洪秀全如此,就是二把手的杨秀清也是一样。按理说杨秀清的军事才能还是不错的。

从广西金田到他们占领南京,都是杨秀清在打先锋。但是,到了他们建都南京之后,杨秀清这个二把手,也开始和洪秀全一样,享乐起来。

这还不是最为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洪秀全在南京城和杨秀清整天斗来斗去,都想当老大。

你看外面的江山还没坐稳固,他们就开始了内斗。

结果,大家都知道,太平军败就是败在了自己的内斗上。洪秀全伙同北王韦昌辉杀了东王杨秀清。

北王韦昌辉又和翼王石达开闹矛盾,石达开一怒之下又杀了韦昌辉。太平军里总共就这么几个会打仗的人。

内讧死了两个,之后,石达开又给洪秀全分道扬镳了。可以说这时候的太平军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

所以,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反过来我们再看朱元璋就不是这样了,朱元璋从始至终对军队都是具有绝对的掌控权的,他的手下对他一直都是唯命是从的。

在杀伐攻打方面,可以说只要他的一声令下,就没有不敢违抗他的命令的。这样的朱元璋,想不成就一番帝业也是很难的。

当然了还有一点就是,元朝的统治太过黑暗了,当时所有的汉人,都在反对元朝的统治,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大部分人的民心,所以,他们的失败也就是注定的了。

清朝和元朝不一样,清朝吸取了元朝灭亡的经验,当时的汉人还是支持他们的,所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开始为大清剿灭洪秀全。

最终,洪秀全就是败在了汉人的手里,败在了湘军的手里,败在了曾国藩的手里。


历史中百科






百花长廊


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一个抵挡住了金陵小天堂的诱惑,建立大明王朝;一个在金陵小天堂贪图享乐,雄心壮志消失与温柔乡中。

朱元璋本人雄才大略,能够以身作则,上梁正,则下梁自正。

朱元璋本人英明神武,有雄心壮志,有长远的规划,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朱元璋这个名字就有诛灭元朝的利器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本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为了理想而奋斗。

朱元璋本人能够以身作则,所以能够保证其领导的团队也报仇良好的作风,所以朱元璋可以抵挡住金陵小天堂的诱惑。

朱元璋从小兵做起,九死一生而成为义军领袖,个人威武无人能及,能够领导好,管理好团队。

朱元璋是从小兵做起,九死一生才能成为义军领袖,个人能力超群,英明神武,个人威望非常高,这一点是洪秀全不能相比的。

朱元璋因为个人威望高,能够一言九鼎,能够依法治理队伍,所以能够保证其团队的纪律严明,所以朱元璋能够抵挡金陵小天堂的诱惑。


花开花落缓行客


最根本的原因是朱元璋有一个很好的贤内助,马皇后。而且朱元璋是典型的怕老婆。所以朱元璋称帝后,不敢沉溺美色。而太平天国洪秀全,到南京后就沉溺于美色而不可自拔。这是典型的,穷书生,没女朋友,一单暴富后,就会有一种报复性心里,想要彻底放纵。这是原因其一。原因其二,朱元璋甚至自己的江山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打下来的,而是有很多贤人良将帮助他一起打下来的。这些人随时有可能推翻他的。所以江山没坐稳,后代的事情没立稳,朱元璋不敢放纵。而洪秀全则以为是自己功劳,后面的几个良将出走和反叛,也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朱元璋比起洪秀全更加居安思危,想的更远更深。这和朱元璋从小的经历,和自己接触的人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元璋接触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等一的人。特别是朱元璋身边的军事刘伯温。一定程度上也拉高了朱元璋好几个档次。而洪秀全则没有这种机遇。种种因素导致了太平天国走向失败无可避免。


视觉猎手


讲真:论军事才干,论治国才干,落榜学生洪秀全比大老粗朱元璋差着十万八千里!朱元璋开国十八省,洪秀全开埠五省还不是完整的省。朱明十二帝的大帝国近三百年,何等辉煌,洪太只一个天皇地方割据王国十余年,江南残破。一个天上日头皇,一个地上草头王!怎么比?


林涛海嘨


据说明太祖在废掉丞相后,曾经写过一首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稳固自己打下来江山,朱元璋可谓是费尽苦心,被累的够呛。相比于朱元璋被累成狗,洪秀全可就舒服多了。金田起义成功后(刚刚打下一个村),洪秀全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自己可以娶八十一个老婆。等永安封王后(打下了一个县),他还真的给自己娶了十几个当地的天后娘娘。于是在太平军一路流窜作战时,一路上还要带着洪天王的娘娘一起跑,烦都快烦死了。

明太祖和洪秀全的这种区别,其实就是创业者对自我定位的区别:到底是想成为新贵族?还是就只是想做一个爆发户?那么,朱新贵和洪爆发的区别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有三点方面。



第一:出身和人生履历不一样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抵住诱惑,是因为他的出身确实太贫苦了。朱元璋十五岁时,家里除了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以外,全部都饿死、病死了。在做了十年的和尚后,二十五岁时才参加红巾军,走上造反之路。所以并不是朱元璋想造反,他只是为生活所迫,逼着他不得不选择造反这条出路。但凡是能吃饱饭,他都不会造反。而在造反后,朱元璋都是亲力亲为,这就更加的让他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他知道苦日子和创业是什么滋味,也就知道该怎么珍惜自己这得之不易的富贵生活。



反观洪秀全,他与朱元璋的人生履历是完全不一样的。洪秀全出生于耕读世家,不能说是大富大贵,但起码吃饱饭是没问题的。洪秀全之所以要造反,是因为他对富贵生活有很大的向往。但是屡次试不中,靠读书考科举这条路行不通了,他才决定靠传播邪教思想,让自己当一个教主式的领导人。这个时候的洪秀全,离真正的创业还早的很!

后来洪秀全整理了自己的思想,去到广州传播拜上帝教。问题是广州是什么地方?广州人又不是没见过真正的基督教,岂会被洪秀全的这种二把刀给蒙骗?所以,洪秀全转而到了广西山区去继续忽悠人。但是问题又来了!广西山区的生活太艰苦,洪秀全吃不了这种苦。于是他把传教的工作交给了好朋友冯云山,然后他自己跑回广东了。由此也看得出来,洪秀全的传教,其实很失败的!拜上帝教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是冯云山的功劳,跟洪秀全没什么关系。

通过对比朱元璋和洪秀全的人生履历,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是贫苦出身,十年放牛娃,十年和尚,十年领兵打仗,是这种复杂且曲折的人生经历,铸造了朱元璋刚毅的性格。反观洪秀全,他就没有这种人生经历。当年冯云山在广西传播拜上帝教时,也是各种辛酸苦辣都尝遍了。而洪秀全呢?最艰苦的时候他一般都是不在的(回广东老家自耕去了)。一直到冯云山把拜上帝教搞得初具规模了,洪秀全才跑回广西当教主。

这就好比人家种树他乘凉,人家种果子他摘桃。没有汗水,怎么会珍惜呢?



第二:能力水平和态度不一样


朱元璋在能力强是不用质疑的,在废掉丞相后还能保证国家不乱,这就很有两把刷子了。

后世皇帝中只有雍正能跟朱元璋比,这两位都是工作狂人。至于说态度,朱元璋对自己打下来的基业,有点魔障似的着迷。容不得任何人染指。

反观洪秀全,问题就来了。除了创立拜上帝教是他的成果外,接下来的所有事情都跟他没关系了!传播拜上帝教:南王冯云山的功劳;组建并发展太平军: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功劳;筹集军费:北王韦昌辉的功劳。洪秀全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实就是起了一个头儿。太平天国能割据东南,跟他没关系,那都是杨秀清的贡献。

忠王李秀成后来的回忆,长期以来,洪秀全只是一尊宗教偶像。金田起义后,因为战争的原因,以杨秀清和萧朝贵为代表的军事领袖的地位上升,洪秀全和冯云山为代表的宗教领袖的地位下降。冯云山原本是二把手,为了妥协也不得不向广西本土实力派杨秀清和萧朝贵们妥协。结果是:教主洪秀全仍居一把手,副教主冯云山则由二把手退居四把手,杨秀清和萧朝贵分别上升为二、三把手。

但是一把手洪秀全实际上从未掌握实权,总揽了军政大权的人是二把手杨秀清。比如后来出师北伐发布的檄文《奉天讨胡檄》上,居然也只用了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名义,而见不到洪秀全的名字。换言之,洪秀全就是一个精神领袖

杨秀清太能干了,而洪秀全天生又不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洪秀全的创业积极性严重的不足,既然什么事都可以交给别人,那自己干脆就什么都别管了。一心一意的玩女人,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岂不快哉?何必要操那些闲心呢?


第三:眼界和克制力不一样

其实说实话,朱元璋的眼界也未必高。但是他在社会上闯荡和磨砺过,社会经验让朱元璋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就大事,必须要有地主和文化人的支持。搞定了这些人,才能让他们帮助自己搞定小老百姓。于是在朱元璋的身边聚集了刘伯温、朱升、叶兑、章溢、李善长这些大名士。在这些名士的指点下,尤其是朱升的指点下(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朱元璋很少走弯路,相对来说对自己的欲望比较克制。所有人都称公了,他才称吴公;拿下了南京城,才敢称吴王,还不敢宣布定都;直到打败了陈友谅才敢称帝,建立明朝。

至于洪秀全呢?他搞的搞拜上帝,是反对儒家学说的。结果就因此得罪了儒家知识分子。搞土地改革,又得罪了地主阶级。而拜上帝又拜的离经叛道,西方的正统基督教国家也不支持他。满清本来不怎么样,但是因为有洪秀全的衬托,反倒高大上了。

又经过曾国藩的一番忽悠,老百姓反而认为满清才是中华正统。杨秀清倒是有一点见识,他反对迫害儒生,但是没有卵用,这与太平天国的国策相悖。

所以洪秀全和朱元璋相比,他的眼界是有很大问题的。很多人说洪秀全进了南京城才开始孵化堕落,其实并不是!他早在广西流窜时就已经堕落了。

占领了一个村(金田)就敢起义,占领了一个乡(永安)就敢称王。在永安封王后,就开始给自己寻妻找老婆!进了南京城后,洪秀全自认为的人生巅峰也就是如此了。拿下北京?洪秀全倒是想过,可是他没有这种志向。拿下南京就足够了,他其实压根就没有想那么多。



总的来说,朱元璋和洪秀全压根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明太祖是千古一帝,洪秀全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别说是跟明太祖比了,跟李自成比也有差距,起码人家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