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真是這樣嗎?

一直以來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小編碩士剛入學的時候就聽說過這句“傳世名言”。可實際的情況是,小編在畢業的時候見到了太多畢不了業的碩士,也看到了很多沒考上的“博士”。

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真是這樣嗎?

其實,這句話在前些年還是說的比較有映射力的,起碼在某985的學校,之前的學長們都順利畢業了,送出去的盲審文章沒有不過的,最少也是個及格的分數(可以參與答辯的分數),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後面的學生帶來了很大的“麻痺”感,甚至有的導師在審自己學生的畢業論文時也出現了“麻痺”感,因為,大家已經熟悉和默認了“潛規則”,就是盲審肯定會過,這樣的情況只會導致畢業生的論文越來越差,學術素養越來越低。

但這種情況隨著2019年初的一件事的發生徹底改變了(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一句話,多少當年的畢業生在無數個夜裡拼命的修改著自己的畢業論文),國家教育部門開始對碩博士的畢業論文進行嚴查,甚至開始對往屆的畢業論文也進行嚴查。但當年的好多畢業生還是不能把這件事和自己聯繫起來,還是沒有從那種“潛規則”的麻痺感中走出來,結果就是,班裡歷史性的有7%的同學論文盲審不過,突然間,所有人都“驚醒”了,通過的人在“慶幸”,而未通過的人只能“懊惱追悔”。更沒想到的是,本以為自己班中的情況是比較嚴重的了,結果,班級的情況在學校已經算很好的了,有的班級的不通過率甚至超過了40%,幾乎接近一半的學生不能準時畢業。接下來學校也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盲審論文不過的導師停招研究生一年,可時間不能倒退,規則不能修改,不過的學生已經沒辦法準時畢業,那個時候,大家突然明白,“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已經成為了過去時。到第二年(聽同實驗室的師弟講述的),學校對研究生的培養抓的更加嚴格了,有個碩士生更是因為掛了三科被直接勸退。翻翻畢業那段時間的微博,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抱怨”,其實,仔細想想,這不應該是最正常的現象嗎?這不應該才是一個學生該有的生活和樣子嗎?從長遠看,某件事情的發生,雖是學術界的“悲哀”,也是學術界的機會,相信這已經給很多學生敲響了警鐘,不努力,你真的可能畢不了業。

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真是這樣嗎?

再來說說“沒有考不上的博士”。的確,前些年競爭壓力小的時候,博士很容易考,基本上和自己導師一說就可以直接轉博,就算考取外校老師的博士基本上見一面,聊一聊,也都能夠錄取,但這些年情況也變了,隨著就業形勢變得嚴峻,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學校繼續深造,考博的壓力陡然增加,都知道,博士的考試和碩士不一樣,碩士的考試必須統考過線,導師的作用其實不是特別大,但博士幾乎是導師全權決定的,如果他有名額,而你又符合他的要求,那你的成功率就會很大,否則很難被錄取。要知道,導師招博士,說到底是要你為他實現你的價值,要能給他帶來幫助,無論是寫論文還是做項目,所以,你的碩士成績就變的尤為重要,如果說你碩士就有了幾篇頂會,那不錄取你錄取誰?再看看這些年大學校博士的報考和錄取比例,真的不是想考就能考上的。有人說可以走“小路子”,我想說,在實際情況中,可能性真的很小,好學校的博士生導師,哪個手上沒有個百萬甚至千萬的項目,你走小路子,送多少?當然,你說你送百萬,可以,那真的可以,就像去年曝光的美國學術界一樣,百萬美金上哈佛,但是,如果小編有百萬,肯定會去投資別的事情的(僅個人意見)。

以普通的學校為例,博士考試先要過學校初審,查看你的碩士成果(發表兩篇核心及以上,不含錄用),英語水平(通過六級),這就決定著你碩士期間的工作量,如果你碩士什麼成果都沒有,想考博士還是很難的,所以“沒有考不上的博士”也不適用於當前時代了,相信以後也不會。

因此,“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真的已經成為歷史了,我國有句古話,“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從個人未來發展角度,還是從學生的本質工作角度,都應該在學校的時候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