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灶用的大铁锅,有六印八印的,多大为一印?这个印是啥意思?

凤儿95958


在我们西北地区,对于这个印有很多种说法,但最直白的一种说法是”印“和”人“的谐音,别看过去条件不好,但家里的人口一点不少,一家7、8口人都很正常,因此那时候去铁匠铺打铁锅的时候,老师傅总会问你家几口”印“吃饭,如果6口就打6印的,如果8口就打8印的,但很少有人打单数的,因为农村人习惯好事成双都打双数”印“的。



过去的大铁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大锅饭也是从那时来的,一家人围着一个锅,各自捧着各自的晚,吃起来不亦乐乎。而对于铁锅的大小,我们那时也还有一些别的方法来计算,因为当时都是铁匠铺打铁锅,而铁匠铺当时一般都是有自己的一个量具,我们也称为”印子“,这种量具是铁匠铺根据人们平时打铁锅的平均尺寸所做的一个标尺,但这个量具是有区域性的。而这个”印子“在使用的时候一个印子就代表一印的尺寸,我们这的一印为10厘米,8印大锅就是80厘米,但铁匠每回都会多做出10厘米,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在过去衡量单位还没有既定标准时候,农民不管是打造农具还是做农耕,都会根据自己的手掌或者脚步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比如翻地的时候,我们不会说翻几公分深,而是翻几尺深,量腰围的时候,都是用手掌做成的”揸“来衡量,就是食指和拇指水平抻值最大的距离为一揸。这些模糊的计量方法虽然没有准确性,但千百年来也是给我们的农耕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是喜欢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丈量,毕竟这种方法用起来还算得心应手。

以上就是小农人对于这个大铁锅印的一些个人理解,如果说的有不妥的地方,还请各位条友进行点评哦!


布衣小农人


现在家庭由于人口少,饭量也少了,所以一般年轻人家里很少有用八印锅的。过去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家里孩子多,谁家都是大家大口,那时候的人又特别能吃饭,使用小锅的话,根本不够吃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用八印的大锅。俺家老爹当年在村里翻砂厂干过,他说过去铸造一口八印的成品锅,锅口直径是二尺二,净重是22斤,现在去土产公司买一口八印的铁锅,不再有那么厚的了。市场上卖的铁锅更薄,二十斤都不到,不过锅口的直径还是二尺二,所以现在的铁锅很不耐用,因为铁皮太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围着八印的锅圈糊玉米面饼子,奶奶做的饼子要比一般人做的好吃,她做的饼子里面,都多多多少少掺杂一点豆面,所以做出来的玉米面饼子特别好吃。或许是使用习惯了的缘故,也或许是家里的灶口已经定了那么大的尺寸,现在的农村老人,还是喜欢使用八印锅。就拿我们家老爹来说吧,现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我一直劝说他换上一口小锅,可是他不听,多少年来一直用着一口八印的大锅。

我只知道“印”是一个数量单位,究竟多大为一印,我也说不好。因为我老爹曾经在翻砂厂里干过,也铸造过铁锅,所以我以为他能明白一些。就问他多大为一印?老爹说他年龄大了,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八印的锅是二尺二,而且他们那时候,为了清楚的分辨锅的大小,铸造的时候,六印的锅就同时铸造六个印记,八印的锅就铸造上八个印记,以此类推。

锅,在农村人眼里有着另一层不同的含义,锅就是过日子的象征。家里乔迁新居以后,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就是亲戚朋友都要去稳锅。稳锅的意思就是,从今天起要在新房子里面开始生活过日子了。特别是刚成家的新婚夫妻,自己单独另起锅灶的时候,双方父母是一定要来稳锅的,一般由女方父母买一口新锅,再买几张大饼,寓意以后的日子兴旺发达。

农村人无论有多么大的仇恨,砸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给人家砸锅,砸了锅就是不让人家过了的意思。我们村有个老头很倔,对儿子媳妇也特别苛刻,就因为媳妇说的一句话不中听,去儿子家里给把锅砸了,媳妇大哭着说,这是不怕他们家过了。老头砸了锅以后,却扬长而去。


灵子


在农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这里还是保留了过去的传统,家家户户还是依然使用着大铁锅做饭菜的,我们这里还是用柴火烧菜,所以大铁锅是必不可少的。


用土灶烧柴火做菜特别香,我也很喜欢用用这种方式做菜,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家里来的客人比较多,用大铁锅炒菜最合适了,而且做出来的菜特别香,记得城里来大伯娘,他们都称赞我们农村土灶铁锅做菜真的很好吃,在我们这里,很多农家乐也是用大铁锅柴火炒菜的,很多城里人都喜欢吃我们这里的农家菜,所以我们村里农家乐生意也挺好的。

至于说农村大铁锅用印来计量的,我还第一回听说的,我也问过我奶奶,她说每个地方农村的叫法不一样,奶奶说过去去外地探访亲戚时,确实听说用印这回事,用印来计量铁锅的说法是个别地方的风俗习惯,而且各地不统一,有人说是一印是一周岁孩子的一个脚印,或者是一掌,或者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仞。因为把印说成仞了。



奶奶说听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说法,就是一印是一人的意思,比如我们用的5印锅意思是说够5个人做饭的铁锅,则6印就是6人锅,8印就是8人的锅,以此类推。所以说一印为多少?这个印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各地的说法都不一样,也不好做过多的解释。还是遵从你们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比较好吧。


不过现在很多农村,铁锅没有用“印”的说法了,我们习惯用尺的的说法,我们买锅的时候,卖锅的老板就会问我们买几尺的铁锅,我记得当时我家买的是1.6尺和1.8尺的锅。一般铁锅的尺寸有1.6尺、1.8尺、2.2尺、2.6尺...等等。尺是长度计量单位,1尺是33.3厘米,1.6尺的铁锅就是1.6*33.3=53.28厘米。所以有人说一印大概是8-12厘米,其实也可以这样解释的,那么1.6尺的铁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5印锅。对于铁锅用印的说法,你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三农天地


在我们东北,现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仍然有使用大锅的习惯。大锅饭、铁锅炖大鹅、大铁锅炒菜都有与众不同的好味道。

铁锅的大小以“刃”区分。东北农家的铁锅一般分为6印、7刃、8刃、10刃和12刃。那么铁锅的一刃到底有多大?

有人说“刃”指的是铁锅上口的直径。成年人一手宽为一刃。也有人说以新生儿的脚长为一刃。一刃长约0.08~0.1米左右。这种说法显然不对。6刃铁锅上口直径近0.57米,8刃铁锅上口直径在0.65米左右,1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0.7米左右,7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1.2米左右,10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1.3米左右。以上数据根本没有规律所循。按以此种说法6刃~10刃铁锅还免强说得过去。按此种说法100刃铁锅上口直径岂不要达到10米?与实际1.3米左右差距太大。

还有人说铁锅的“刃”指的是锅的深浅,这种说法更不值得一驳。

所以我认为区别铁锅大小的“刃”不可能是长度单位。

还有人说铁锅的“刃”其实是“人”字读白了,6刃锅是六个人吃饭用的,8刃锅是8个人吃饭用的……依此类推。实际上8刃铁锅煮满饭足够30人吃一顿,这种说法也无规律所循,显然说不通。

也有人说,铁锅的“刃”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并无规律所循。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凡事皆有因。铁锅按“刃”区别大小一定有规律所循。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铁锅的“刃”是不是容积单位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做了一个试验,分别将6刃、8刃、10刃铁锅加满水,称得三口锅中水的重量分别为21千克左右;28千克左右;35千克左右。从中找出规律,铁锅每“刃”可盛水约为3.5千克。按照这一规律可知100刃铁锅盛满水约为350千克。

虽然找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的约定是怎么来的?从何时开始?这些都无从考证。希望网友们指点迷津。


盘锦阳哥


问:农村土灶用的大铁锅,有六印八印的,多大为一印?这个印是啥意思?

过去的锅和盆不是在商店卖,是由走街串巷做行走买卖的吆喝着卖,也有串乡铸铁锅的。

卖锅的不是担着挑儿就是推着木独轮车,担挑儿卖锅卖的比较小,最大就是八印锅,推独轮车卖锅就能大到十一印锅,如果是赶牛车卖锅,锅还可以大一些。

无论怎么卖锅,运锅的时候都是大锅套小锅一个个和套娃一样,这样摞起来运走,那就是八印锅套七印锅,七印锅套六印锅,六印锅套五印锅等。

出来买锅的用哪个尺寸的锅,他就给你拿哪个尺寸的锅,你用最小的锅,他就给你拿套在最里边的一印锅,你用口大一些的锅,他就给你拿第二第三第六或第八,真到你满意为止。这一口套一口就是从一印到十一印或更大。

家庭用锅就是根据屋里垒的灶台安锅的,一般家庭的灶台只能安五印到八印锅的,再大了灶台安不下,再小了不好看,有的人家是一个灶台上并排安两口锅,一口大锅是七印锅,另一口小锅是一印到三印的小锅。三印到五印的锅一般是在地里瓜棚下安的。

夏天院里的凉灶一般都是五印锅和六印锅。

十一印以上的锅,就不是家庭用锅了,那是吃大锅饭,和磨豆腐,磨香油的作坊用锅了。

锅的"印″并不是一个计量位,它沒有准确的长度,就是一个套一个。

可这个印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从六印到十一印说的。这里说的"印″,就是刚出生的婴儿的脚印,最长就是古尺的二寸八,这样算每印二寸八,每印二寸八,六印大约就是一尺七,七印大约就是二尺,八印大约就是二尺二。

五印以下和十一印以上就不是按二寸八算的了。

说到六印锅,想起过去一个故事,说是过去有父子二人到大清河里去摸鱼,儿子摸着摸着,突然喊他爸:"爸,快来,这里扣着一个六印锅″!他爸跑过去,二人使劲翻过来,原来是一只二三百年的大王八,长成了一口六印锅那么大!


生产队长老杨


农村土灶用的大铁锅,有六印八印的,印肯定是指铁锅内直径,到底多大是一“印”呢?“印”到底是啥意思,我看到有很多说法,那一种说法才是最准确的呢?

最常见的说法是“印”就英语“in”的谐音,一印就是一英寸,换成公式制是1英寸等于2.54厘米。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小时候农村家里做饭的大铁锅是12印,还有一口大铁锅是18印,那个18印的铁锅比12印的大多了,经常用来煮猪草用的。一般做饭用不到。这些都是多大的锅都是妈妈告诉我的。



按照1英寸等于2.5厘米的说法,我计算了一下,我家12印的大铁锅应该是300厘米的直径,所以说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最正确的。这个尺寸和我家12印的大铁锅刚好吻合。



还有一种说法,“印”是农村约定成俗的说法。“印”是“仞”的谐音,东北人咬不清字,就说成了“印”。大概一印就是10到12厘米的样子。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按这个说法我家12印的大铁锅就是120到140厘米,这显然和实际上差别太大,我记忆当中我家那口大铁锅直径一米左右,上下差不了几厘米。



现在的人们一般不用大铁锅做饭了,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早已抢占了做饭市场。只有很少的农村家里还保留着大铁锅。每逢有人多做饭时还是大铁锅最给力,农村的大铁锅是烧柴火的。一个简易的灶台上面放上一口大铁锅就可以生火做饭了。

大铁锅做出来的饭菜和电饭锅做出来的饭有不一样的味道。大铁锅炖出来的肉,格外香醇。没有吃过的自然体会不到,炖肉用啥锅肉里就有啥锅的味道。大铁锅煮出来的豆角,和高压锅煮出来的味道绝对不一样。大铁锅贴饽饽,这些饭菜的味道是电器饭具不能代替的。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用家里的大铁锅做一次饭吃,看着大铁锅,好象又回到了小时候,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围在大铁锅周围,看着锅里的美食口水流下来都不知道。看到大铁锅,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有父母兄弟姐妹围在一起的家。


大山梅子


这个问题放在以前还真是不知道,但是自从我家出租锅台以后,才知道了这个印是什么意思,在我们这片吧,一般认为一印是十厘米,说的就是锅口的直径,每增大一印锅口直径就加十厘米,比如说六印锅,它的锅口直径就是六十厘米,而七印锅,锅口直径就是七十厘米,一般情况下锅的印数越大,锅越深,但现在也有一种布袋锅,锅口不是很大,但是锅挺深,底下还有三个小耳朵当做腿,这样就不会弄到地上黑,非常适合人口多的家庭在煤球炉子上使用。

我见过最大的锅是大舅家做豆腐用的大锅,我没量过,目测锅口直径怎么也有一米二左右,每年过庙会时去他家,就用做豆腐的大锅给我们做饭,十几口人,看着只有锅底不多的饭,往往还剩下不少。

家庭土灶上使用的大铁锅,都是六、七印的锅,平时家庭聚会或者庙会上人多时就够用了,只有在过大事时才用租锅台。

现在的铁锅都是小作坊生产出来的,铁锅含杂质多,锅又薄,一口锅用不了几年就坏了,不像以前的铁锅,还记得小时候一口铁锅不知道能用多少年 ,好想从小到大就没换过几回,况且那时候做饭还经常使用大锅,那像现在一年也用不了几回,过几年也就坏了。

记得家中的老人说,还是以前的生铁锅好,耐用,就是不能激,也就是忘了放水,把锅烧红了,这时候千万不能往锅里放凉水,否则就把锅激裂纹了。

现在虽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使用大铁锅的人已经不多见,大部分人都使用上了电磁炉不锈钢锅,只有在人多的时候才使用大锅。




老鼠爱大米7261


印是重量单位,也是容量单位,秦汉已有是做为图章大小的依据,1印=100两,有十斤大印之说,锅以印做为计量单位明代就有了也可能还要往前,学徒时老师傅说百印锅千斤水实容九百斤,印约=9斤,(南方可能少一些)12印锅装水约110斤,但实际做出的锅容量小于这个数,几天前看到一位大仙把锅装满水实地测量得出结论1印约=3.5千克,本人原来换算错了,明朝100两按16进制应是6.25斤,明朝每斤约=560克,明朝100两(印)换算成现代约=7斤,公制约=3.5千克,人们常说的十斤大印可能是误传,为此真要感谢那位大仙,有人说印与口经有关,是但不全是,同样的容量,炒锅的口经大于煮锅的口经,现代锅以公升(千克)和口经为型号,印已经淡出成为历史。


北方老头常大昊


首先明确一点,讲铁锅几印几印,这个应该是老一辈农村人的叫法了,今天我们来探讨探讨!

说实话,小焦还是第一次听说农村土灶大铁锅几印几印这样的叫法,因为在我们这里除了老人以外,我老爸老妈这辈的去买锅,一般都会说是买几尺的锅,很少会讲几印几印。那么,农村里铁锅按印算,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一印到底是啥意思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小焦问了问村里老人,又在上网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个“印”,其实并没有准确的说法,有的说印是度量单位,有的说是数量单位,反正国家并没有把这个“印”作为正规的单位进行说明,各大搜索引擎也没有对这个“印”作出一个具体的解释说明。

小焦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古籍,书中对“印”字的释义也没有度量、单位等的记载。所以,可以断定的是,这个表示几印几印锅的这种说法是民间的叫法。

根据查阅,民间对于这个几印锅的说法,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

第一,“印”是方言的谐音。在山东、东北地区的方言中往往缺少卷舌音,尤其是山东地区,“油”和 “肉”发音接近,“人”和“银”发音接近。而以前的时候,做饭是按照家中人口做的,所以说锅基本上都是“一人锅”、“两人锅”、“三人锅”等等。如果方言不分的话,就有可能把“一人锅”说成“一银锅”,再经过方言的演变,就很可能变成“一印锅”这样的叫法。

所以,在这里这个“一印锅”中的“印”应该指的是“人”,即“一人锅”。

第二,“印”是民间度量单位。在我国古代,有一种长度单位叫“仞(读作rèn)”,而周制一仞为八尺,汉制一仞为七尺,这个仞,主要是测量高度和深度的。我么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诗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个仞其实就讲的的是山的高度。

那么,加上第一点的方言谐音,这个“仞”最容易谐音成“印”。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也就是说按仞来算的话,这一仞锅难道是575px乘以8尺的深度吗?那可就得是184厘米深了,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印”是指锅上的印记。这种说法是,其实锅的大小是一定的,但是造锅的人一天得造很多锅,大大小小的都不一样,有些锅尺寸相差不大,分辨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就在锅上做下印记,比如说六个印的锅是1尺8,八印的锅是2尺2等等,这样要好分辨一些。

综上所述,“印”并不是国家统一的度量衡,民间对它的解释也不一致,所以这个“印”到底指的是啥,现在农村里也没有多少人清楚。不过,现在很多地方买锅基本上都是按“尺”算,比如说一尺八的锅等等,可以不用再纠结几印几印锅的这个概念了。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这里,欢迎关注【村官小焦】!!


村官小焦


不是印,是仞。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金庸小说里有裘千仞,裘千尺,裘千丈三兄妹,也有山高万仞的说法。一片孤城万仞山。后来就演化到锅上,零点六仞,零点八仞,后来直接就六仞八仞了。成为了锅的大小计量单位。这个单位是介于尺和丈之间的单位。古代有秦制,有汉制,长度也不一样,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