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给孩子下命令,下规定,孩子都情绪异常激动,是怎么回事?

醉清风1455409


动不动就给孩子下命令、下规定,这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粗暴的管教方式,自尊心强的孩子对这种方式不以然,甚至情绪激动表示反抗,尤其是进入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家长们往往是把孩子对自己的所谓命令和规定表示反抗,归结为孩子“不听话”。其实并不只是“不听话”那么简单。在此不妨结合孩子的成长过程及一般规律,对孩子的这种“逆反”行为做一些分析,供遇到这种情况的家长们参考:

(一)孩子对自己家长的“命令”和“规定”的逆反,是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的萌芽,或者说是孩子正在成长。孩子在幼儿园到小学前期阶段,依赖性还比较强,一般都是不得不听话的。

到了五六年级,早熟的孩子两性特征逐渐发育,开始进入青春前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觉得自己正在长大,独立性和自尊心开始萌芽,逆反心理也同时出现。

这个阶段家长如果还是如训三岁小儿那样,大耍家长威风,摆家长架子对孩子下命令下规定,极容易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异常激动”,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孩子。现在的家长,爷爷奶奶辈生于上世纪60年代,父母辈生于70、80年代,往住容易把现在的孩子等同于过去的孩子。其实时代已经大不相同,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不相同了。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生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接触接受的各种信息比过去的孩子大得多,思想早熟得多。再加上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是心头肉。思想的早熟与娇生惯养相结合,活像一个矛盾体,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里得比过去的孩子更“不听话”。

(三)要解决孩子的“不听话”,家长首先要学会放下架子,蹲下来对孩子说话。也就是说,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形成,尊重孩子的成长权利。学会有话好好说,多与孩子平等沟通,孩子的事多给孩子独立思考做决定。

动不动就踞高临下对孩子发号施令,往往是导致孩子反感,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越来越没法沟通,孩子根本不愿与家长商量自己的事情,更不愿向家长表露心迹说心里话。

发号施令的结果适得其反,对孩子成长不利,弄不好甚至会给孩子造成唯唯诺诺、沉默寡言,孤僻且不合群的不健康性格和心理。本该是阳光灿烂,朝完蓬勃的孩子,就这样被家长不分清红皂白如此粗暴的发号施令毁掉了。





逐梦高考领航未来


给孩子下命令,无疑会夹杂着施压,人从原始进化而来最本质的潜在性格就是具有攻击性,人们对于自己认为不对的东西都具有工具性,特别对于比自己弱小的目标,对愈发凶恶。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永远是孩子,是自己一手栽培出来的“产物”,所以普遍父母都觉得,孩子是必须要听自己的,孩子不听自己的就是不听话的表现。那么大家是否能分清自己是否用过“吼式”教育呢?

“吼式”教育大致分为几种:

(1)警告式吼叫:这也许是最能让人接受的吼叫,大多用于阻止孩子本来也认为是错的事情,但孩子一时没忍住去做的情况下。

(2)服从式吼叫:这是最为常见的一个吼叫方式,通常用于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处于威严,要求孩子必须要这样做时使用的吼叫。

(3)过激式吼叫:这是音量最高,也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吼叫,通常这个情况下的父母已经是对孩子失去了信心,一心想让孩子服从并且马上去完成的时候。


其实我们可以多点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命令,就例如可以采用低声教育。

1.把音量“调低”

所谓低声教育,首先要做的肯定就是把音量压低,低声的发音让人不觉得具有攻击性,还会让接受者集中注意力去聆听你说话,这种安静舒适的环境会令双方都处于一个舒服的聊天环境,进而令双方更有效地沟通。

2.注意语气

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疑问句和反问句往往就在语气上的变化,这个语气的变化会表达不同的意思,一旦语气用错了,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不一样了。

3.给孩子打预防针

在孩子要去做你认为不想让他去做的时候,父母不要一下子把孩子拒绝掉(除了绝对危险的事情),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说明:“我不想你去进行以下活动,但是你一定要去玩的话,我不会阻止你,但是如果你决定要去玩这个活动,那你受伤了不允许哭,好吗?”而不是一上来就:“不可以,你给我乖乖呆在原地。”两者的结果是孩子都一定会去玩,而最后两个孩子的表现一定会截然不同:第一个孩子弄伤了,没有大哭大闹,他会乖乖地回到父母身边处理伤口;而第二孩子一样弄伤了,他自会在原地大哭大闹要父母帮忙。

4.要与孩子沟通

“低声教育”不等于“懦弱”地教育孩子。在孩子犯错之后,该惩罚孩子还是要惩罚孩子,但在惩罚孩子之后一定要低声地去跟孩子沟通,跟孩子说:你这次有什么做得对,有什么做得不对?我为什么要惩罚你?惩罚之后我们之间要达成怎样的协议?如果下次再出现这个情况,我会怎样做?孩子再出现这个情况,孩子应该怎样做?等等,把这些都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一上来就吼孩子,让孩子不知所措。

说到底,孩子在家不是在军营,命令和服从是成一体的,我们对待孩子要以沟通为主,而不是命令。


小源奶爸


孩子:是别的老婆(老公),命令无用~

是你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首先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吃喝用度养他是他们认为应该的。在做父母的过程中,

有无深入他的思维,陪他读书,解惑,

有无对一件事讨论决意征求他的意见,

有无在成长过程中他分享给你快乐与问题,

你平时就某些问题来分享给他,让他理解帮助过你。

孩子是陪出来的,因为成长的过程中有你,才会听你的,如果只是命令,没有过程,他不屑于你。

另外,为什么给孩子下命令,因他是你的孩子就以命令以待之?那你命令想要的结果是否自已与孩子共同努力过,他能做到还是你能做到,你做不到的不要要求他,你做到的需要引导他做的比你好。

孩子成长中两次叛逆期

第一次:3岁左右,各种说不,因为他喜欢并不懂,喜欢看父母纠结的样子;

第二次:15岁左右,孩子对各种事物及值观都在更新构建,初中生叛逆,一是情感上的对抗,二是行为上的拒绝和抗拒,不像以前听话,喜欢在言语上顶撞父母,不愿听父母的建议,不想受约束,反感父母对自己指手画脚,跟别人做比较。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难以接受,特别想走近孩子,跟孩子沟通,但最终这种沟通方式被孩子拒之门外。

多了解孩子叛逆背后的事情,尊重孩子的隐私,理解孩子妄想独立的思想,给孩子一点空间,不要事事去询问,事事去干预。

家长应以探索的心态去跟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虽然孩子经历的年纪我们经历过,但所处的年代已不同。如若走不到孩子心里做到称兄道弟也是一种方式。

父母首先定位好自已在孩子成长中的位置再与他们对话。孩子大了总会越来越远,不是自已的,他们有他们的人生,想开了自然不宠,严格要求,律已律他!



非经典食尚晕妈


那肯定是他不愿意,你又态度严厉,就爆发了。

如果别人高高在上地对我们指手画脚,我们也会不服气。

同样一个目的可以用不同的途径达到。可以尝试用游戏化讲故事的办法让小孩接收。比如外边很冷,想让孩子多穿点,可他不愿意穿你选的厚衣服怎么办?你可以故意到门外试探一下,回来时假装冻成冰棍,走路僵直,多半小孩会哈哈笑。这时你可以让他帮你选一件厚衣服暖和暖和,顺势让他也选一件(当然你给他选的范围其实由你掌控)。

这样的例子很多,曾经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不敢吃土笋冻(一种闽南小吃,是胶质包裹的海产品,富含蛋白质),我正要教育他多吃蛋白质对健康有好处,他的妈妈却对他说:“这里面有海神波塞冬的能量”,孩子眼里立刻闪出光来,吃一口还让妈妈跟他比一比臂力。

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样带孩子太麻烦了,可是如果以强制和命令长期施压,要么孩子变成没有自我的乖宝宝,要么成了逆反的小刺儿头,这种伤害是很难逆转的,并且也不见得就更省力气。

跟小孩打交道就要用“小孩国”的语言,这就是游戏力。


资深囧妈


跟孩子玩个游戏,可以角色互换一下。

其实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试想一下要是有一个人在你耳边一直管着,不停的说教,你也会烦的,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在这个范围里他可以自己做主,多沟通,多用商量的语气。原则性的东西在沟通的时候要先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最爱你的,所以爸爸妈妈要告诉你这些,孩子也就能接受了。


家有小熊孩的理智妈妈


就像你上司规定你一些事情,你不愿意但是无可奈何的时候。你的情绪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心机深,不说,有的人心机浅,就表现出来。

你可以尝试着,跟孩子,和平沟通。一对一,让他心服口服那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