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六十一章

第一段:

大邦者下流,【大邦現實地修法。能居大邦之高位,必居天下之低位。老子再從水流法則證道。嚴遵本:大國者,天下之所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水流交匯處即為天下之低位,四水歸流即為大海。天下之低位即為生命之源頭,稱為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觀察動物界進化法則,雄性競爭,雌性選擇,雌性能守靜故也。水在天下之低位才能守靜,在高位則必然躁動,因而流向大海。雄性動物體力強壯,雌性動物不與雄性動物比試體力,卻從水性謙下守靜中證道,以征服雄性動物。治大邦者亦應從中悟道。】

第二段: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大邦對小邦謙下,則取得小邦信賴】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小邦對大邦謙下,則獲得大邦接納。】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謙下法則無往不利,大邦以謙下而取得小邦信賴,小邦因謙下獲得大邦接納。以取,主動,而取,被動。】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三段: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大邦之慾在接納小邦以成大邦。】

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小邦之慾在爭取大邦接納而安定。】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謙下之德使大邦小邦各得所欲。】

大者宜為下。 【大邦比小邦更應謙下。以上乃春秋初期華夏諸侯國格局,非戰國時代格局。此章是以現實地說法,非以究竟地說法。上章乃究竟地說法。】

第六十二章

第一段:

道者,萬物之奧,【道如同房屋禁地,深奧、尊貴、神聖。奧,屋西南角,神主、尊者所居,外人禁入。後代宗祠為三進,神位在最內處,與遠古不同。經文在以深奧禁地喻道,令世人生起敬畏心,道乃深藏不露,神聖之對境。】

善人之寶,【善人安生立命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惡人修道可轉為善人,走投無路時可求道神護佑,因此道乃一切眾生之保護神,救度主。寶、保叶韻,可見經文注重音韻、雙關等修辭法】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二段:

美言可以市,【美言雖無形,但如同市場商品,同樣具有價值。商品有形而有價值,美言無形亦有價值。告誡世人應重視無形價值。】

尊行可以加人。【尊行雖無形,但可令人尊重,更加具有價值。道雖無形,但能救度善人惡人,其價值遠超美言尊行,世人更應敬仰。註釋家疑惑二句經文含義,認為貶美言而貴尊行,實是宣說道無形之無上價值。】

第三段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因有道存在,惡人亦可逆轉為善人,如同徼可逆轉為妙也。若無道存在,惡人永遠是惡人,不可救度。世人應該感恩道。惡人可以被救度,乃是文化聖人之使命。萬物顯形而為徼,但萬物乃源於和,故可轉徼為妙。善人可轉凡成聖,惡人可棄惡從善,不亦宜乎?無形力量勝有形力量,此為明證。】

第四段:

故立天子,置三公,【天子、三公,世間之尊位。經文中首次出現“天子、三公”,侯王則大量出現。三代以前之天子、三公是準聖人,侯王是佔據高位之凡夫俗子,二者不可同日而語,此章含有此意。天子,黃帝、堯、舜。三公,傅說、伊尹。】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有形之寶。拱璧,拱抱之大璧,極尊貴玉器。以先駟馬,立天子、置三公乃天下第一大事(遠古天子三公合體,不可分割),禮儀極為莊重。先進拱璧,後隨駟馬車隊運載方物。】

不如坐進此道。【不如坐進無形之道寶。坐進,坐而論道。】

第五段:

古之所以貴此道何者?【拱璧以先駟馬為虛,坐進此道為實。遠古貴道賤玉,貴無形賤有形也。無形之道法力無邊,化徼為妙,轉凡成聖。】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道不遠人,可求而得,勸世人發心求道。道可赦免惡人之罪,令人復性。二十七章、四十九章、此章三宣救度惡人教義,老子悲心令人讚歎。】

故為天下貴。【故道彌足珍貴,無以復加。五十六章同出經文,此處重宣。】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六十三章

第一段:

為無為,【遮詮句法,即否定句,楞伽百非句法是也。表詮句法,即肯定句,世人所習用。道奧,表詮句法不足用之,故經文用遮詮句法,無為、無慾、無知、無事是也。道奧,遮詮句法又不足以用之,經文乃用雙詮句法(表詮+遮詮),老子共用六句雙詮句法: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欲不欲,學不學,知不知,另有楚簡“教不教”一句。知雙詮句法,方能契入經義。世人好為,老子恆順眾生,以無為為為,曰“為無為”。以無為為為,方知無為乃至大之為,世人不能也。】

事無事,【以無事為事,曰事無事。以無事為事業,方知無事乃最偉大事業,世人難能也。】

味無味。【以無味為味,曰味無味。品位無味,方知無為為至味,世人希求而不得,口味已經敗壞故也,故說五味令人口爽。】

【以上為三位真俗二諦雙修法門,順俗諦以破俗諦,破俗諦以立真諦,入道之捷徑,老子之猛利修法。】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二段: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無論大小,無論多少,一律報怨以德,無有例外。下人以怨報德;中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上人小怨則恕,大怨必報。唯聖人以德報怨,不分大怨小怨。聖人入菩薩道,以無分別心玄照一切,怨親平等。《論語·憲問》:“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此未入菩薩道也。】

第三段: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修報怨以德之菩薩道難於上青天。然鈍根者可漸修,如種子發芽,不見其長,秋日已可收穫。修菩薩道,從日修一善始。日施粒米,易也,然善心既已發動,三年持之,菩提心必成熟。若無粒米,則日發一善念,利益眾生,三年持之,菩提心亦成長。菩提心,利益眾生之道心也。】

第四段: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無知無慾,不顯人形,終不為大,然其教法如天音,天將以聖人為木鐸,豈非大歟?】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五段: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日發一善念,日施一粒米,實為易事,然修道士輕發此願,以為必行,則必寡信。此勸修道士應發大誓願。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死而不已更佳),不亦遠乎?”愚公移山可謂發大誓願,子子孫孫挖山不止,王屋高峻,終必移之。】

第六段: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聖人知修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故發大誓願,立雪斷臂,投崖飼虎,難行能行,故終成道業。】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六十四章

【連接上章文意】

第一段:

其安易持,【上章雲修行(治人事天)從細處、小處開始。此章雲修行從安處、未兆處下手,比上章更進一步,諄諄教誨。不以安為安則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居安以思危,故曰易持;居危以求安則難成。】

其未兆易謀。【未兆,無徵兆也。高空走鋼絲,不待傾覆而矯正,始終保持平衡。萬物之理均如此。】

其脆易泮(pàn),【脆者亦泮。泮,散也。】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其微易散。【微,世人不覺也,故易散。】

【以上四易,皆從幾微處下手。王弼注: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第二段: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慾望未生,惡念未起,純白之心未亂,此修道之良機。】

第三段: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古代箴言足以訓誡,大物生於毫末,毫末生於幾微,幾微生於無有,不可不察。故莊師曰:種有幾,得水則為㡭。】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九層之臺足可觀瞻,巍巍乎!然起於一圤之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世人尚知此理,修行人豈可忽乎?以修道言,惡念為動,足以摧毀修道事業。】

第四段: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惡念微動,皆是有為;貪慾微起,皆是有執。修道士不懼為惡,而懼惡念微動,貪慾微起。】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不令有為有執之念萌動,焉有敗失?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令念起也。】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五段:

民之從事,常於幾(jī)成而敗之。【治人事天之修道士,善始者眾,善終者寡,所敗之者,幾微也。惡念微動而不知制之,故寡也。大宗師不代出,宜矣。若能制服己之惡念於微動中,則修道事業必成。老聖勸誡之深。】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孝道以慎終追遠為要務,修道事業以慎終如始為要務,則必證悟。】

第六段:

是以聖人【再申聖人教戒。】

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以不欲為聖人所欲,則視難得之貨為糞土,名利財貨,雖賞之不取。】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世人注其耳目,眼耳鼻舌身意向外攀緣,此所謂好學。世間知識積累,出世間知識蕩然無存。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今應依世人所經過之路原路返回,反其本也。復,原路返回,返回故鄉(真源);所過,所經過之路,即“其出彌遠”,遠離真源。註釋家釋“復”為修復,“過”為過錯,大誤。所過之過為動詞,非名詞,過錯則為名詞。】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為不為,即輔萬物之自然,因物之性,非枯坐不為。不敢為,不敢萌動有為(為己)之念。】

道一曰:復,復性也,原路返回。從眾人所走過的道路原路返回。所過,所經過。

第六十五章

第一段:

古之善為道者,【此句重複出現於經文中,緊要。乃呼喚遠古大宗師之詞,引以為證,吾所宣說乃真實語,無誑語。】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此乃真實語。破智入明,破明入愚,修愚入樸。愚,無偽純白之謂,老子自比“愚人”,後世“愚以為”遂成謙下語,唐代有大愚禪師,皆深悟老子“愚”境。韓非子用為愚民,罪人也。】

第二段: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民,人也。王弼《指歸》:故竭聖智以治巧偽,未若見質素以靜民欲;興仁義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篤實;多巧利以興事用,未若寡私慾以靜華竟。唯在使民愛慾不生,不在攻其為邪也。苟存無慾,則雖賞而不竊。既知不聖為不聖,不知聖之為不聖也;既知不仁為不仁,未之仁之為不仁也。故絕聖而後聖功全,棄仁而後仁德厚。絕仁非欲不仁也,為仁則偽成也。既知其子,而必復守其母。王弼闡述老子“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不忍為智成偽,為仁成飾也。王弼,深懂老子者也。】

故以智治邦,邦之賊;【智以治邦,則邦不復純樸無偽矣。】

不以智治邦,邦之福。【絕聖棄智,以靜民欲,愛慾不生,君民共安無為之道,邦之福也。智,勝人之術,非養和之道,故棄之可也。】

第三段:

知此兩者亦稽(jī)式。【此二者,聖人密法,在此宣說,亙古不變,持之不可失也。】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亙古不變之密法,深入心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乃玄德之第一解;以此育人為第二解。以智治邦,邦之賊;不以知治邦,邦之福;此為玄德之第三解。化物,育人,修心,玄德三解。見其用,不見其體;感其恩,不見恩主,是謂玄德。玄,存而不見也。】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四段: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玄德極深,明德乃淺。世人感明德,不感玄德,此惑也。感恩乃文明一大法則,感明德,更應感玄德,道德經之旨也。玄德既深且遠,與明德反,世人不知,惜哉!】

然後乃至大順。【世人守純樸,感玄德,則天下無不順。世間紛爭,乃不感玄德故也。】

【道一曰:愚民乃棄智,棄智修法猛利,非世人能之。有聖人之才,方可傳棄智之非常道。無聖人之才,不可輕易傳法。慎之,慎之!】

第六十六章

第一段: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百谷王,水之至尊。江海,地物之最大者,人法地,必首法江海,故老子再申江海之玄德。有玄德方為至尊,無玄德則不足觀也。】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再申謙下。百谷王乃天眼視之,非人眼視之,不王之王。勢成之,下為勢。】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二段:

是以聖人【聖人之體。】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猶江海也。聖人無慾。】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二“欲”字令人生疑,聖人有欲乎?聖人之有否喜怒哀樂乃古代一大爭論。下文“不敢為天下先”以釋疑,老子恐世人錯會。王弼《老子指歸》:後其身而身先,身先非先身之所能也;外其身而身存,身存非存身之所能也。功不可取,故必取為功之母而已矣。母乃秘要宗本。】

第三段: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聖人處上,如樹之杪。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焉得為害?聖人乃無心道人,處前民不重,如天之木鐸,引之而已。】

是以天下樂推而上之,而不知厭。【天下之人樂推,令聖人上之,推舉而為,非自欲為。畏壘之民推舉庚桑楚而祝之,楚深自反省,顯露聖人之跡,乃大忌也。不知厭,力推不已。王弼本:天下樂推而不厭,文有省略。此據嚴遵本。】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四段: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江海為百谷王,以其不爭之德,世人望洋興嘆,不知修謙下不爭之德,無益焉。】

第六十七章

第一段:

天下皆謂我道大,【宣道至此,行將圓滿,老子對天下物語予以回應。子貢言夫子道大而難行,可否易之?夫子哂之。】

似不肖。【無物可以喻之,世人常以虎、獅、鷹、隼為圖騰,以其可見易知。道非虎獅非鷹隼,因其不肖也。唯言混成,不肖故也。混成,非徼也,徼則固化,非混成矣。眼耳鼻舌身意皆徼也,不足以言道。人有五官六根,不足見道,即使有千觀萬根,亦不足以明道。道本混成,不可思議之相。混成即妙,妙即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域中有四大,道最為第一,四大混成為一大也。】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若肖,肉眼所見一物,則非大矣。前所設喻,水、江海、嬰兒、牝、母、父、本、宗皆非道也,喻之而已,若執之則以筌為魚,以跡為履。此破世人之執,又再讚道大,無以復加。】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二段: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四大之後,復有三寶,言有宗也。世人為人不易,萬劫或有一遇大覺聖人。既以為人,持而寶之,珍惜勿失,以為依祜。】

一曰慈,【慈為三寶之首。民復孝慈,老子黜聖智仁義,而贊孝道與慈悲,聖人以大悲心入濁世。孝為子之本性,慈為人之本性,人皆有慈悲心,自己不覺,待聖人發之。人無慈悲,死矣;文明無慈悲,滅矣。究慈悲之源,衝氣以為和也。和之一字,萬物之根,無和不成萬物。人和、地和、天和、道和。既已和矣,慈悲自現。莊子宣說悲心,悲即慈也。一讚慈悲。】

二曰儉,【儉,嗇也,無慾也。帛書作檢,約束情慾為檢,老子說法,多設比喻,字亦多用,不為一也。】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謙下不爭。不敢二字,有深意也。聖人臨世,雖為救人,然亦心若僕人,謙下之極,故民不重。補足聖人“欲上人,欲先人”文意,不令好事者別解。】

第三段:

慈故能勇;【聖人入濁世救人,乃大丈夫也,如佛陀之大雄,勇之大者唯聖人之勇,因其悲心深重,不可釋也。慈而不勇,非真慈也。陽明尚知知行合一,聖人遠勝之。既慈且勇,慈勇合德,慈者無敵,文明戰勝野蠻矣。二贊慈悲。】

儉故能廣;【聖人無慾能廣行天下,有欲則折滅。唯無慾者能儉,唯儉能廣,文明普及天下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zhǎng)。【謙下不爭,恭敬如僕人,則可為社稷主。若能代天下人承受苦難,則能成器長。器長,器之長。伍長什長亭長均為器長,非獨指侯王也。】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四段:

今舍慈且勇,【無慈而勇為己,有慈之勇為人。三贊慈悲。】

舍儉且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此世人之廣。有欲而廣,足成死因。無慾之廣,天道之廣,吉無不利。】

舍後且先,【再申聖人之先,非有欲之先。】

死矣!【三者皆為死相,不可救矣。】

第五段:

夫慈,

以戰則勝,【以慈臨戰,則戰無不勝。戰,即指戰場,更指戰勝世人之情慾。兵法雲:上下同意,可以死戰。】

以守則固。【慈不僅能戰,亦能守固,攻防皆備。四贊慈悲。】

第六段: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人懷慈悲之心,非弱之也,實就此人。猶曰上天揀選此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五贊慈悲。】

【此章五贊慈悲,唯慈悲能救世人,用意之深。謙下不爭,聖人之慈悲相也。】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六十八章

第一段:

善為士者,不武;【世人為帥,勇武第一,心有必勝。善為帥者,妙為帥者也。善,言其妙而非徼,猶聖人救人之善法。武,徼而不妙。後世道家有為戰(將帥、軍師)者,由此生焉。先有范蠡、樂毅,後有張良諸葛劉伯溫諸公是也。然《道德經》非兵書,乃兵書之母也。聖人以慈悲為大勇,戰無不勝,世之為帥者輕忽之,惜哉!士,卒之帥也】

善戰者,不怒;【戰者,前敵將也。將以憤怒相為先,憤怒相令敵未戰而畏,又長己之士氣。將忌文弱。此亦非善戰之將所要務也。】

善勝敵者,不與;【士卒勝敵,攘臂搏擊。士卒簡選,久經沙場,勝敵之寶。然此又非善勝敵者。與,對面搏擊。以上三者均為世人為帥、為將、為卒所先,然老子不以為先。下宣何者為先。】

第二段:

善用人者,為之下。【以上三者,武、怒、與皆非善戰者,謙下不爭之慈悲相才是善戰之要務。孫子兵法雲:兵法五事,道、天、地、將、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而不畏危。唯善用人者,生死與共。】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不爭之大德,生死與共,無敵於天下。】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三段:

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此德與天同享,天之副也,無言以稱焉】

【以兵法宣說三寶威力。】

第六十九章

第一段:

用兵有言:【再借兵法言慈悲為寶。令疑者生信。】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內涵略說有三。一曰不主動挑戰,二曰因敵陣已成而布我陣,三曰誘敵深入,在我熟諳地形迎戰。主,挑戰方;客,應戰方。】

不敢進寸,而退尺。【誘敵深入。無有貪心,棄有形之利,得無形之勢。】

是謂

行(xíng)無行(háng) ,【行陣為世戰關要,非道戰關要。】

攘無臂,【健康體魄或持兵之臂為世戰關要,非道戰關要。】

扔無敵,【世戰需認清敵方,道戰認清己方。敵在內心,非在戰場。己方同仇敵愾,必勝敵矣。己方心懷二心,不可戰也。】

執無兵。【世戰兵器為要,非道戰之要。道戰與世戰異有四。】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二段:

禍莫大於輕敵,【世戰重帥、將、卒(搏擊力);重行、臂(身體)、敵(可見之敵)、兵器七樣,道戰在七樣外,更重慈悲(上下同意,生死與共)之無敵戰力。】

輕敵幾(jī)喪吾寶。【重世戰七樣,不重慈悲三寶,乃輕敵也。寶,家國性命。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祖先宗廟,子孫血脈,此為寶中寶。】

第三段: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兵力相敵,同仇敵愾者勝矣。抗,相敵,對等。道戰勝世戰,明矣。】

【吳澄本此章與上章和為一章,文意延續七十六章,以戰喻慈悲三寶之道力無敵。】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第七十章

第一段: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吾言,總結前述天道教法,以榖、器、室喻無;以水、嬰兒、江海喻柔;以慈悲三寶威力為喻;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世人福薄。】

第二段:

言有宗,事有君。【宗,宗旨也,有根有據;君,根本。】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無始以來無明遮蔽。】

第三段: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百世後一人知,此人第一稀有;千世後一人行此道,最為珍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聖人乃苦行者,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內懷救世三寶。】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