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王李世民和隱太子李建成的勢力對比來看,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的突然,誰勝誰負?

史山泛舟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就沒有了李世民的今後,大唐王朝的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副面孔。也就是說,玄武門之變之前,李建成的勢力比李世民要強。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的一次絕地反擊。

李淵的態度,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勢力強弱的晴雨表。

武德九年六月之前,大唐的權力牢牢地掌握在大唐首任皇帝李淵手中。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是非常穩固。

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勢力後,原來心中隱藏的很深的東西逐漸泛了上來。他的經歷,謀略,心胸也不允許他長期隱忍不發。隨著四海平定,大唐的重心也從戰爭轉向政治和經濟方面上,也意味著長於軍事的李世民將會是無用武之地。

武德七年,楊文幹謀反事件爆發了。雖然,這個突如其來的事件沒有把李建成從太子一位上掀下來,但也紮實讓李建成虛驚了一場。事後,也沒有證據表明幕後的策劃就是李世民,但是,從整個事件策劃的周密性和最終的目的性來看,非李世民莫屬。

李世民精心準備的這份大禮,其實,有兩個用意,一,攻其不備,畢其功於一役,這是第一個目的。二,即便不成功,也試探一下在李淵的心目中,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份倆孰輕孰重。

李淵的處理方法是各打五十大板,就是不了了之,不想由此事引出更大的事端,最終的目的是讓政局安靜下來。那麼,政局的安定對誰有利呢?毫無疑問,對太子李建成有利。也就是說,李淵心中的砝碼是偏向太子的。

李建成的勢力有多大。

李建成是太子,這是一個得天獨厚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條件,要緊的是,這個太子李建成做的還很成功。

因為這個原因,從皇帝到大臣再到後宮,李建成的人脈關係都要好於李世民。

政變發生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李世民在太子府中毒吐血一事。李淵的處理方法是,把李世民調往洛陽,並允許他建天子旌旗。這種處理結果是李世民求之不得的,他可以名正言順地脫離李建成的控制。然而,在李建成的周旋下,李世民卻沒有成行。這個結果,一是表明了李淵對太子的偏向,二是可以看出李建成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政變發生的前夜,李世民向李淵上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這個罪名非同小可,然而,很快,李淵的寵妃張婕妤就把這個消息送到了東宮。消息之準確,速度之快是李世民天塵莫及的。從中也可以看出,李建成和後宮關係之密切。

武德九年六月一日,太白星劃過長安上空,太史令傅奕立馬上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這個天象這個密奏無疑於就是李世民謀友的直接證據,是要殺頭的。可是,沒有人替李世民掩飾。

所有的現象表明,李建成的太子一位是相當穩固的。李世民要想成為太子無疑於白日做夢痴心妄想。

李世民的勢力有多大,他為什麼要發動玄武之變。

李世民心胸,謀略,其天馬行空的軍事能力都非李建成可以望其相背的,然而,這些能力的體現離不開戰場,脫離了戰場這個平臺,李世民就是一隻被關在籠中的猛虎。

隨著戰爭的結束,李世民被困在了長安,而長安卻是李建成的政治舞臺。在長安,李建成可以長袖善舞,可以從容不迫地佈置著,他想佈置的一切。

李建成找了一個名目舉行了一場夜宴,參加者李世民就吐血數升,差一點死於非命。

李元吉建議,借李淵李世民去齊王府的機會,殺掉李世民,進爾控制住李淵。由於李建成的不同意而挌淺。

李世民登基後,曾經責問魏徵為什麼要離間他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回答說,假使前太子按照他的建議去做,事情決非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這一切都表明,如果,李建成真能橫下心來殺掉李世民,機會要比李世民殺掉李建成的機會要多的多,而且成功的風險也少的多。

即便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也因兵力的不足,而不的不釋放囚犯來增強已方的實力。

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設計了一個更大的局,昆明池政變。這個計劃如果得己實施,李世民手下的所謂驕兵悍將,包括李世民都將被一網打盡。只是由於東宮的一個小人物的叛變,才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綜上所述,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就不會存在了,中國的歷史將會是另一個樣子。


一葉小舟168521774


這是一道陷阱題,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然後論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最後誰能成功接替唐太祖李淵的班。

之所以說此題有陷阱,或者說此題有漏洞,因為當初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實力對比而言,明顯是以李世民為代表的秦王府實力明顯優於以李建成為代表的太子府實力。



如果說李淵此時是大唐帝國一號首長,那麼太子李建成就是大唐帝國二號首長,秦王李世民是大唐帝國三號首長。問題是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如果統治核心出現這樣的結構,無疑是不合理的。

雖然從物理結構上來講,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然而以皇帝李淵締造的這個大唐帝國權利三角形明顯存在不穩定因素。李建成、李世民都是李淵起兵犯隋的最初堅定支持者,父子三人都是這個帝國的締造者。


大唐帝國建立後,李淵當然順理成章的坐上皇帝寶座,然而帝國的下一任繼承者必須是李建成、李世民其中一人。李淵選擇了長子李建成,當然這也符合封建王朝傳位嫡長子的傳統,但是李世民的功勳也是不可磨滅的,甚至子軍功上要高於太子李建成。

對於李淵對大唐帝國權利結構三角形的設計,無疑對日後的權利爭鬥埋下了伏筆。太子李建成無疑是法定的帝國下任繼承人,那麼同樣軍政大權在握的秦王李世民該如何處置。當然,從李淵的一系列安排來看,他是指望秦王李世民能夠安安穩穩作個乖寶寶;問題是,這些骨子裡流著對權力渴望的離家兒郎,哪一個不是看著皇帝寶座紅著眼。

李淵的如此設計帝國權利結構,無疑也是給自己埋了一個定時炸彈。秦王府權力的壯大,已經讓帝國的二號人物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威脅。一山不容二虎,在唐帝國開頭第一朝盡然容納了三頭猛虎,那麼廝殺是遲早的事情。


李世民的秦王府就是李建成太子府眼中最大的威脅,就是臥榻之側的一頭猛虎;同樣太子李建成在秦王府眾人眼中,就是阻擋眾人繼續向前邁進一步的絆腳石。雙方已經形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在權利爭鬥中,這種局面是無解的。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就只能存在兩個假設。一是就意味著以李世民為代表的秦王府勢力徹底放棄對帝國未來權利的爭奪,這明顯是不可能的;因為作為皇帝李淵無疑是支持太子李建成順利即位的,而太子府方面勢力明顯不會允許帝國未來還有第二股勢力存在的。二是意味著以李世民為代表的秦王府勢力,直接越過太子李建成,向最終目標皇帝寶座發起衝擊;那麼,估計死的就是唐太祖李淵了。


安定郡小書生


大家對唐太宗李世民可能比“隱太子”李建成了解得多一些,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把“隱太子”李建成曬一曬就可以了。

一、唐太宗李世民因“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一再索要《起居注》。

由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曾向史官索要記錄他言行舉止的《起居注》觀看。褚遂良是一再拒絕,可皇帝也是一再要求。


無奈之下,房玄齡與許敬宗只好將刪改、分解了的《起居注》給了唐太宗。

唐太宗的這一做法既讓歷史陡添懸疑,也使自己招塵蒙垢,遭到了後人指責。

章太炎先生在《書唐隱太子傳後》中就說:“太宗既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

看來,唐太宗是不願意讓什麼事公諸於世。什麼事呢?相信大家都知道,應該是“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說起“玄武門之變”,有些人是很為“隱太子”李建成叫冤的。因為,若論起真本事來,李建成起碼不會輸給李世民。

二、“隱太子”李建成為唐高祖李淵稱帝建唐,立下了汗馬功勞。

讀解《唐書》,我們可以發現,其中並沒有關於李建成的大錯大謬之事,倒是能讓我們瞭解“隱太子”的很多功績,發現他為大唐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一,當唐高祖也有了起兵的念頭時,他就於大業九年(613年),接受派遣前往河東,悄悄地募集有學識才能的人,為老李家揭竿創業做準備。

其二,大業十三年(617年),李世民、劉文靜等敦促唐高祖早點起兵的時候,李淵因為他不在太原而沒有起兵。

直到“隱太子”回到了太原之後,李淵才決定起兵。高祖起兵以後,得到了河東地區的積極響應。

由此可見,“隱太子”當時對李淵能否起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其三,唐高祖起兵後的首戰,是由“隱太子”和唐太宗率軍攻打西河。兵進西河的路上,李建成與將士們同甘共苦,沒有絲毫的擾民。因而他前後只用了九天的時間就平定了西河。

事後,李淵曾高興地說:如此用兵,可以橫行天下。隨之,“隱太子”受封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

其四,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為了謀佔關中,“隱太子”建議唐高祖進兵霍邑。當李淵擔心霍邑守將宋老生有可能堅守不戰時,他認為可以引誘宋老生出戰。

於是,唐高祖根據他的建議,不但誘出了宋老生 ,而且斷掉了宋老生的退路,將其斬殺。

其五,義寧二年(618年),李建成被隋恭帝楊侑封為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 之後又被隋恭帝楊侑詔封為尚書令。

俗話說,無功不受祿。既然獎賞,就說明“隱太子”做的不錯,乃至很不錯!

其六,大唐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被唐太宗擊敗,逃竄到了突厥,留下了隱患。當年的六月,劉黑闥引領突厥軍到山東作亂。

這時,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請命征討劉黑闥。於是,李淵派李建成和李元吉率軍前往征討,大獲全勝,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辦了唐太宗沒能辦成的事。

就上述征戰事蹟來看,從太原起兵到唐高祖稱帝建唐,“隱太子”的功績一點都不遜色於李世民,有些方面甚至是過之而無不及的。

三、“隱太子”李建成“用人”“治國”的道行,不比唐太宗李世民差。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

當時,“隱太子”手下也是有很多謀略勇武之士的。這些人後來都被李世民收用了。例如薛萬徹、王珪等人。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魏徵了。


可見,“隱太子”也是有實力的,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能人輔佐他。

《舊唐書·建成傳》說,李建成當了皇太子後,“高祖憂其不嫻政書,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

也就是說,唐高祖為了鍛鍊“隱太子”,經常讓他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學習做皇帝。

史書雖有可能被唐太宗主持改篡,但也沒有發現,此時的李建成把老爸交辦的國事弄得有多麼糟糕。相反,倒能說明“隱太子”治國理政的經驗要比李世民豐富得多。

因此說,雖然唐太宗接管大唐後,使得唐王朝步入了盛世,但是他此前的一些行為,則是無法消弭於歷史的。


若沒有“玄武門之變”,若是“隱太子”能順利承繼大統,在他手底下那一幫良臣猛將的輔佐下,大唐王朝可能會比“貞觀”還“貞觀”,可能會更加繁盛,可能會延續得更長久。


老王頭談歷史


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沒有獲勝,那麼唐朝有可能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獲勝,當時以其雄才大略,貞觀之治百姓也都安居樂業,但他死後唐朝也不過二世就亡於武則天,如果玄武門之變獲勝的是李建成,那麼唐朝的命運估計更短。

李世民登基時,唐朝的局勢一篇混亂,突厥常年進犯邊境,曾經達到了渭橋,逼得李世民被迫求和;而民生因為經歷了唐隋大亂,剛剛進入休養生息,也算很好;李唐的統治還沒有深入人心,叛亂不斷,李世民登基之後把這些問題全部解決了,而到了他的孫子李顯、李旦登基時,唐朝還是滅亡了一次。

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敗了,那麼有兩種情況會發生:(1)不分勝負;(2)李世民父子四人在事變中全部被殺。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麼很有可能會釀成國家的割裂的局面,李世民被迫退守洛陽,他們兄弟之間會演變成國家的內亂,不論最終是誰獲勝,大唐盛世的局面將會遙遙無期。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就糟糕了,剛剛建立的帝國將會喪失核心領導,而突厥、梁師都、吐谷渾等勢力將會迎來崛起的機會,那麼和五代十國一樣的局面就會提前上演。但只要以上兩種情況不發生,除李氏四人,無論誰當皇帝,大唐帝國的命運都不太可能改變。

如果事變中李淵贏了,大唐的命運也沒有什麼不好的,他可能會把初唐的政治制度和格局做的更好。而李世民是唐朝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人皇帝,他的戰略眼光,非常超前。

如果李建成登基了,那麼李世民必死無疑,但是李世民的家眷子女可能不會被殺。李世民是當時唐朝的第一統帥,他沒當皇帝時,就在天策府培養了大量的軍政系統重要軍官人才。任何一個李氏皇帝登基,都不會容忍一個掌握遠超皇帝掌握實力的個體存在,如果李世民不想死,那他必須興兵造反,類似於明永樂。


公元前


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做不了皇帝。

“龍見於野,困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太子,逼皇帝退位,絕對定性為造反。如果失敗,李世民必死,所以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是看到了危機,不得不搏一搏。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李淵的決定,二是李建成的實力。

李淵的決定:

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接班的都是長子,皇帝的接班人更是如此,否則就容易引起一些風波,禍及天下。李淵深諳此道,當然也選擇了長子李建成做接班人。


從李淵的角度來講,接班人的選擇標準,就是能夠確保政權的穩定。從這一標準出發,最好的辦法就是立長,而不是擇優。因為皇帝的才能劣勢,可以選擇天下之賢才進行彌補。

經李世民更改過的唐史,仍然透漏出李建成的堅定的太子地位。舊《唐史》記載:“高祖憂其不嫻政書,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此處,李淵的態度一覽無餘,太子的位置,根本就沒有李世民的事情。

也許,李淵讓李世民出去打仗時,暗中給了不少的承諾,甚至承諾會包括皇位在內。然而,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李淵的態度是很堅決的。已經開始培養李建成,讓他處理政務了。

想必,以李世民的聰明絕對能看得出,李淵是鐵了心要傳位於李建成了。李世民的內心,難免不平衡:自己拼死拼活的征戰,幫著父親搶來的江山,卻沒有自己的份;更重要的是,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李建成上臺後,會殺掉李世民以除隱患。

李建成的實力

1,李建成個人的優秀。

613年,李淵派李建成在河東為造反做準備,秘密召集地方上的豪傑志士。李建成聚集了一支重要的力量,具體拉出來多少兵力,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這支力量絕對不容小覷。

617年二月,李淵起兵之前,李世民、劉文靜等人勸說李淵早日起兵,李淵以李建成未到拒絕了。一直到六月,李建成抵達太原,李淵才決定起兵。能影響到李淵決策的力量,必定是很強大的。

與李世民等人要李淵直接造反不同,李建成讓李淵擁立代王楊鬱為帝,以佔據道德高地,顯示出比李世民更高的政治才能。

李淵進兵關中,第一戰是攻打西河,由李建成領兵。李建成部隊是剛招募的士卒,良莠不齊、軍紀散亂。於是李建成制定軍法,整肅軍紀。李建成與士卒打成一片、身體力行的同甘苦,絲毫沒有特殊之處,折服了三軍,很快軍容煥然一新。

進兵途中,李建成約束三軍,對百姓秋毫無犯。即使是路邊的瓜果,也要付了錢才能吃,很得民心。

到了西河,李建成親至城下,招降城中眾人。西河城內,只有郡承高德儒不降。於是,李建成帶兵攻打高德儒,城破後斬殺了高德儒,赦免了其他所有人。

整個攻打西河的過程,前後只用了9天,足見李建成的軍事才能。此後,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樣,一直帶兵東征西討。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隨即立李建成為太子。

李建成在平定義軍、抗擊突厥的諸多戰役中,都表現出不俗戰績。622年,李建成率軍擒斬劉黑闥。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李建成也是善於識人、用人的。其門下魏徵、馮禮、薛萬徹等人,都是名垂青史的大才。


李世民的絕望和憤怒

李世民的實力崛起,讓李世民有了問鼎皇位的野心,逐漸與李建成有了衝突和摩擦。但是李世民的勢力,是在征戰中積累起來的。如果戰爭漸少,李世民的勢力、權柄是要受到影響的。

而事實上,李建成兄弟發生摩擦時,唐朝在境內的主要對手已經被消滅了,再沒有以往大規模、高頻繁度的戰爭。

也就是說,李世民的勢力,沒有了繼續快速增長的環境。在相對和平的環境裡,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是塊金子招牌,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優勢會逐漸消失的。

李淵自始至終,都是堅持以李建成為太子,絲毫不考慮李世民的想法。

可以肯定,李世民在戰爭逐漸減少的條件下,自知與李建成的競爭將會越來越不利。如果任由事情自然的發展,終有一日會被李建成徹底壓下去,再被殘酷的處置掉。


李世民當時的條件下,要麼選擇沉默、認命,要命爆發、賭一把。結果,李世民狠辣的選擇了爆發,先發制人。當然,玄武門之變的雙方勢均力敵,比得只是誰更狠。

李世民調兵遣將時,李建成也在行動。不同的是,李建成沒有想過直接殺掉李世民。而李世民則設伏,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不久又殺了李建成的所有兒子,只留下了女兒。

事後,李世民擔心史官記載對自己不利的東西,多次向褚遂良索取皇帝《起居注》。然後,房玄齡、許敬宗親自操刀,修改了書中記載,李世民才作罷。

總而言之,李世民知道事情拖久了對自己不利。這才冒風險,又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兄弟,從父親手裡奪取皇位。(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最近正在溫讀《資治通鑑》,恰好讀到玄武門之變。

1.玄武門之變起因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突厥數萬人進犯河南烏城。太子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代世民督軍北征,並要求李世民親信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叔寶等帥軍與之偕行。

兩人藉機合謀,欲待在昆明池為大軍送行之機伏殺李世民,事後企圖謊稱暴卒。並計劃將尉遲敬德等一併除掉。

玄武門之變的三位主要人物三兄弟之間各懷心思。太子畏忌李世民的軍功和聲望早已欲除之而後快。李元吉企圖先聯合太子除去強敵李世民,再對付在他看來實力較弱的太子。而李世民也早就察覺到二人的敵意。只是一直在等待二人先動手,然後再討伐,以使自己站在道義一邊。

玄武門之變經過

儘管尉遲敬德極力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甚至長孫無忌以若不從敬德之言則離世民而去之堅決態度相勸,李世民仍然猶疑不決。一眾下屬皆勸其早做決定。李世民要求進行占卜以定吉凶。幕僚張公謹堅決地說:有懷疑不確定時才占卜,而此事十分明瞭,不需要占卜。至此,李世民才下定決心。

此時,後期成為唐太宗重臣的有“房謀杜斷”之稱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因"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而拒絕同謀。李世民十分憤怒,將佩刀賜予尉遲敬德,命其若兩人不從就殺掉。房杜二人最終服從。

同時,李世民開始為玄武門之變做輿論準備。先是命傅奕秘密上奏李淵:"金星出現在秦府地盤上,這是秦王應當擁有天下的徵兆。"。之後李世民揭露李建成與李元吉淫亂後宮嬪妃,而且對李淵說:"我對兄弟沒有絲毫對不起的地方,現在他們卻打算殺死我,似乎是要為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如今我含冤而死,永遠離開父皇,魂魄回到地下,如果見到王世充等人,實在感到羞恥!"李淵驚訝不已,回答說:"明天就審問此事,你最好及早前來上朝。"。

第二日,李世民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事先已經得知李世民和李淵的談話。李元吉知道事有危險,希望能按兵不動,先不入功,靜等事態發展再做應對。但李建成認為自己的軍隊防備嚴密,無需擔心。決定入宮打探消息。

兩人來到臨湖殿的時候,覺察到變故,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可是已經晚了。

玄武門之變結局

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下射死。

李世民以太子叛亂保護父皇為由,讓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握長矛在皇宮守衛,李淵十分震驚,問裴寂等人怎麼辦。蕭瑀和陳叔達說太子兩人在滅隋建唐過程中沒什麼功勞,李世民功勳卓著並且受到百姓愛戴,建議立其為太子。李淵被形勢所迫,只能接受。並且下旨一應軍國大事皆由世民處理。

綜上,兩派早已水火難容,玄武門之變並不是突發事件。玄武門之變的勝負結局是兩派實力對比的集中體現。雖然李建成身為太子,但李世民有赫赫戰功、手握兵權,深得將領和百姓愛戴,實力更勝一籌。


即佛即道


我覺得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是沒有機會坐上皇位的。理由如下:

第一,在我國古代,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能夠保證在皇位交替的時候有章可循,保持國家高層政治的穩定。早在《春秋公羊傳》中就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王位的傳承比較混亂,這樣就導致為爭取上位而相互殺戮的慘事。

李淵要保持唐王朝有序傳承,在政治上保持穩定是第一位的。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已經多年,本身沒有大的過錯,在這種情況下李淵沒有可能易儲。

第二點,李建成有沒有與皇位匹配的才與德?答案是肯定的。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實在覺著殺兄弒弟不怎麼光彩,就一直向史官索求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注》,最終按照自己的意思把他改了。這麼一來,後人看到的有關李建成的記載,有關他的為人處世,肯定不是真實的,沒有好話了。

實際上,太原起兵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時領兵四處征戰,在618年李淵稱帝前,他的戰功不比李世民遜色。至於治國理政的才能,《舊唐書•建成傳》說:“高祖憂其不嫻政書,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就是說皇帝的日常工作是太子乾的。而這段時間,唐朝的政務沒出過什麼問題呀,可見建成的才幹還是不錯的。

還值得一提的是,李建成選人用人也很有眼光。他的班子成員,除了大家熟知的魏徵、王珪等文臣之外,還有薛萬徹、馮立、馬三寶等武將,他們為唐朝的建立和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如果李建成登基,李世民有沒有機會反叛奪權?我感覺機會不大。古代人還是講大義、名分的,一旦建成登基,他就是主,而世民就是臣。對大部分朝臣來說,誰做皇帝都行,只要別剝奪了我的官位我還能呆在這個位子上就行,要我跟著世民冒著殺頭的危險造反,我的頭沒被門縫夾吧?!

一旦登基,建成掌握了長安的軍隊,對剩下像公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張公瑾等死忠粉進行分化瓦解,秦王李世民再也沒有機會。

史實不可假設,權力爭奪就是這麼殘酷,李世民能夠審時度勢,也能夠心狠手辣,這一點讓他先李建成一步,順利登上了權力的巔峰。至於歷史的真相,總是被當權者篡改,隱藏在層層迷霧當中。


子冬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那麼勝負難料,李建成的勝率略大一點。

但即使李建成獲勝,唐朝的國力也會衰落。對於唐朝的統治而言,玄武門之變實際上極大的減少了唐王朝的內耗。

(玄武門之變)

一、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與李建成集團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1.李世民在軍隊掌控方面要勝過李建成

當然,在李淵起兵初期,無論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都是直接掌握兵權的。談不上誰強誰弱。畢竟,他們的兵權也都是剛剛起步,且更多的是要聽從李淵的指揮。

然而,在唐朝建國後,李淵成了皇帝,而李建成被立為太子。

這個時候,顯然皇帝和太子親自帶兵就有點不太現實了。李淵與李建成同一線官兵接觸的機會也大大減少

而李世民因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特殊的身份。比之李淵與李建成可以更加容易的接觸將領。

而且在李淵起兵之後,李世民南征北戰,手下也有了相當可觀的一批優秀將領。譬如我們熟知的秦瓊、程知節(程咬金)等人。

加之,李淵在軍事方面需要依仗李世民這個兒子,

因此也給予了李世民很大的軍事權力。

而對於李建成,他在軍事方面可以依仗的卻只是李元吉。而李元吉雖然也帶兵,但在軍隊的影響力是遠遠不如李世民的。且因為李元吉在軍事上,有過幾次嚴重的失敗。李淵並沒有給予李元吉太大的軍權。

因此,在軍事方面,李世民略勝一籌。

2.李建成在政治層面強於李世民

(影視劇中的李建成)

我們也說過,李世民常年來在外作戰,雖然在軍隊有著較深的影響力。但常言道,有得必有失。

因為長期在外作戰,李世民在文臣集團中的影響力是遠遠不如李建成的

加之,李建成有著太子的身份,比起一個王爺,顯然更容易拉攏這些文臣。

且李建成是嫡長子,在古代中國,這是非常具有優勢的身份。可以說,這就是大義所在。

也因為李建成的嫡長子身份,除卻大部分在朝廷的文臣支持之外,李建成也獲得了李淵的支持。

從這一角度來看,李建成對李世民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綜合以上兩點,可以看出李建成與李世民各有優勢。在實力上可以說是並不懸殊

二、李淵實際上是李建成與李世民爭鬥中最不能忽視的因素

(李淵)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想要當皇帝,怕是相當有難度。

李世民在軍隊中有極大的影響力並不假,但僅憑這一點想讓李淵改主意立李世民為太子,顯然不夠現實。

事實上,在二人矛盾日益加深的過程中,李建成集團已經在著手削弱李世民在軍隊中的影響力。

李淵在這一方面,實際上是暗暗支持李建成這一方的

原因也很簡單,此時天下大局基本已定。李淵對李世民的依仗也慢慢下降。

在天下已定的基礎上,李淵顯然不希望任何一個人可以在軍隊中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哪怕這個人是他的兒子。

三、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唐王朝將何去何從?

情況一:

李淵與李建成攜手,將李世民的兵權儘可能的削弱,李世民成為一個閒散王爺或者遇害。

如果李世民不反擊,大概率會出現這一情況。

(李世民)

李建成也好,李淵也好,為了皇權的穩定傳承,勢必會削弱李世民這一不穩定因素。

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矛盾如此激烈,李淵何嘗會看不出來。然而唐朝畢竟剛剛建立,李淵考慮到此後皇位的穩定繼承,不可能做出廢嫡長子立次子的決定。

如果李淵這樣做了,唐朝之後皇位的繼承必然會發生混亂。

事實上,因玄武門之變開了一個壞頭,唐朝以嫡長子身份成為皇帝的少之又少。譬如李世民的幾個兒子,也是因為皇位而大打出手。

除非李建成實在不符合李淵的期望。否則李淵必定會站在太子這邊。而李建成的所做所為,其實還是算的上是一個優秀的太子的。

所以,李淵與李建成共同削弱李世民的格局,也就成了必然。

李世民如果不反抗的話,閒散王爺或許會是他最好的結局。

情況二:

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但起兵造反

如果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又不想放下權力。那麼,起兵造反就成了李世民唯一的出路。

就在對於軍隊的影響力而言,李世民有起兵造反的條件。但能否成功,卻是未必。

首先,李世民手下的將領,未必願意跟隨他造反起兵。

有人或許要問,玄武門之變不也是造反嗎?這裡面的性質是不一樣的,玄武門之變是造反沒錯,可它更重要的是一場軍事政變。它所需要準備的比起割據稱帝要少的多

或者說,玄武門之變的前期準備較這種選擇而言,是比較容易的

如果扯旗造反,需要考慮的因素就大大增加了。譬如百姓的支持,後勤保障,兵源等等。

而玄武門之變則不同,它根本上只是一場宮廷政變,影響的範圍也基本上只限於皇城。

將領考慮到種種因素,以及自身可以得到的利益,很難願意去跟隨李世民。

另外,即使是玄武門之變,也有一些李世民帳下的將領保持中立,兩不相幫,譬如我們熟知的秦瓊,是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的

(影視劇中的秦瓊)

其次,從大義的角度來看,李世民就輸了一成。

這是因為李世民如果只是發動玄武門之變,事情的真相僅在小範圍之內傳播。且政變成功後很容易掩蓋真相,對李世民的名譽影響程度較小。

而李世民如果扯旗造反,那從輿論上來看,李世民一方就是非常不利的。造反很難迅速成功,而瞭解到這一事件的範圍也絕對不可能僅限於上層官員。

當百姓瞭解到李世民是為了奪得皇位而扯旗造反,試問剛剛從隋朝末年戰亂中走出來的的百姓又會有幾個人去支持李世民

畢竟,李淵此時才是正兒八經的皇帝。

這對李世民是極為不利的,最重要的兵源這一方面,失去百姓支持的他就很難獲得穩定的兵源。

因此,李世民如果真的扯旗造反,大概率也會被平定。因為如果他真的這麼做,他也就失去了他之前所擁有的賢王美名。

而失去百姓支持的下場,不用我說,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吧。

而且,這一條路還會導致剛剛建立的唐王朝陷入嚴重的內耗。而周圍虎視眈眈的異族,比如突厥,勢必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

(突厥)

事實上,即使是玄武門之變這樣的宮廷政變之後,突厥都大舉起兵攻打唐朝。而李世民更是不得不和突厥簽下了屈辱的渭水之盟。何況這樣嚴重的內亂了。

因此,回到我們的問題本身,可以認為李世民的成功是來自於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突然。突然到李淵都措手不及,不得不將皇位傳給李世民。


我怕是個史人了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必要前提,前提一,李世民不發動政變,一直與李建成對峙下去,那麼贏得肯定是李建成,因為李世民的政治資源與其相差甚遠。前提二,屈服於李建成,李世民會甘心嗎?肯定不會。所以,政變是必須且一定會發生的,就算是不在玄武門,也會以其他形式。從這個角度說,無論怎樣,李世民都是最終的勝利者。

證據一:早在李淵沒登基前,李世民就有奪權之心

李淵打下長安後,李世民就已經開始四處網羅人才,其中杜如晦就是房玄齡介紹給李世民的。當時李世民還對此人不重視,但是房玄齡一句“王佐之才”和“大王欲經營四方,非如晦不可”,就把李世民說服了,可見其奪權異心昭然若揭。所以,李世民想當皇帝,不是在軍功卓著之後,而是早就有了。

證據二:李世民和李建成政治資源相差懸殊,採取極端手段是必經之路

李淵稱帝后,李建成第一時間被立為太子,而且基本很少參加戰爭。這不是李建成能力不行,因為在打長安時候,李建成才是領兵元帥,如果他能力不行,李淵不可能在這樣關鍵時刻派他做主帥。所以,李建成當了太子後,不去打仗的原因,是開始協助李淵理政,這就是李淵在培養繼承人。而且,李建成身邊彙集了李綱、鄭善果等名臣,政治資源非李世民能及。

反觀李世民,除了軍功,沒有任何政治資源,都是秦王府的一群“潦倒困難戶”。李世民的天策府雖然名聲響亮,但是他調動不了兵符,抵不上皇帝的詔書,只有乾巴巴的幾個秦王府幕僚,與李建成實力相差甚遠。如此一來,李世民必定要採取特殊對策。

證據三:李世民採取多種“正當”手段奪權,但均以失敗告終

李世民曾經策劃了很多事件,比如在《隋唐嘉話》中,記述的李建成與楊文幹謀反事件系李世民誣告,而東宮酒宴中毒也被認為是李世民故意試探李淵。諸多種種,都是在逼李淵改立太子。但是李淵總是不為所動,李世民又想出京佔據洛陽,派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率一千親信前往洛陽,打算等待時機造反。但這件事又被李建成發覺,最後告吹。正當手段均行不通,李世民也只好造反。

證據四:玄武門政變的三個關鍵人物是早有預謀的內線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玄武門政變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李建成東宮的內線王晊的密報。再有,玄武門的宿衛常何、敬君弘、呂世衡等人,按理說他們都應效忠於唐朝,效忠於李淵,但卻都被李世民收買。也就是說,李世民早就安排了這些人馬。也許在史書沒記載的地方,也有大批這樣的內線,只不過政變是發生在玄武門,所以我們只知道了這幾個人而已。

綜上所述,李世民能奪權不是玄武門的意外,而是必然之路。李建成繼承了李淵的軟弱性格,而李世民卻從骨子裡透出一股狠勁兒,父子二人都敗給了李世民,成王敗寇,早已註定。


歷史秘姬


毫無疑問,肯定是李建成贏。而且唐朝的帝位傳承會比歷史上更平穩許多。

一、李建成佔大義名分且能力足夠,實力也足夠

李建成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在晉陽起兵和後期平定河北劉黑闥等戰鬥中功績巨大。後來雖然作為太子喪失了領兵出征的機會讓李世民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但李建成在後方籌措軍需,治理後方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想想劉邦還把留守後方的蕭何評為建漢首功,類比一下李建成就不難理解李建成的功勞。

重要的是當時的大唐的最高統治者李淵那可是堅定的支持李建成。從來未有易儲之心。作為久居朝堂的太子。在朝廷文官中的影響力李建成可是大的太多了。

再說軍隊。陳然李世民戰功赫赫。憑藉戰功被冊封天策上將。開府建牙,但當時李唐軍方在軍隊的二號人物,同樣是皇子的齊王李元吉可是堅定的支持太子的。而且在玄武門事變要發生的武德九年。

李淵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削弱秦王府實力。慢慢的準備讓李世民迴歸他的藩王本位。平定劉黑闥是太子建成親自出徵,抵抗匈奴準備讓元吉領軍,而且抽調秦王府兵將參與。

事實上,玄武門事變發生前的夜晚。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潛回秦王府密謀了,換句話說。明面上他們已經與秦王府脫離業務上的上下級關係了。

時間越長,李世民的實力越會被慢慢消減。

如果不是突然發生的玄武門,李世民大概率會回到藩王本位,像後來的李泰一樣鬱鬱而終。當然。李建成大概率不會殺李世民。畢竟李建成是正常繼位,不需要大開殺戮。但軟禁世民讓他鬱鬱而終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實如果不是完全沒有想到,措手不及。玄武門李建成也不是沒有機會。畢竟2000多東宮死士完全可以滅了勤滿門。只要當時建成不死。歷史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