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

四为堂主人


“隶不练曹,楷不练欧”是一些追求所谓“创新”和“艺术”的流行书风崇尚者的观点。这里所说的“曹”是指《曹全碑》、“欧”是指欧阳询的欧体楷书。他们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完全是因为这两种字体太过完美,而都很讲究法度,练习这两种书法容易使自己的字走向“油滑”和“俗气”。

其实他们不光这样评价《曹全碑》和欧体楷书,对于馆阁体他们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真让他们写写这样的正统书法试试,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初学书法,尤其是儿童或学生初学书法,隶书一定要从《曹全碑》开始,而楷书则应该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学起。

《曹全碑》是成熟汉隶中最华美的代表

《曹全碑》是汉隶书法的典型代表性字碑。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记述的是汉代郃阳县令曹全率部抗击张角起义武装的事迹,由晋朝王敞、王敏等人立碑,相传碑文由王敞撰写,但碑上的书法是否由王敞所书,则无从考证,这也是汉隶碑帖一般没有书法家名字的通例,确实很遗憾。曹全是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用现代的观点看,曹全镇压农民起义是不正义的,但在当时却是朝廷褒奖的功臣。

明万历初年,《曹全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碑下部的裂纹据说是出土时损坏的痕迹。该碑出土后被移到郃阳县孔庙中保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部门将其移至西安碑林安放,遗憾的是,在这次移动过程中又使下部一个字损坏。但好在及时被国家文物部门保护起来,否则在“文革”那样的浩劫中,这记述镇压农民起义“反动事迹”的碑,肯定会被革命小将打烂的。

《曹会碑》因硬质似玉,刻工精细。字体清秀华丽、飘逸飞扬,是历代喜爱汉隶书法的书家必须临习的重要碑帖。《曹全碑》字体内敛含蓄,比较适合用来写一些装饰性强的中堂、书房联等,也可以用来书写小字隶书作品。我常常用这个字体抄写经书,很有禅意神感觉。

欧体楷书的典型代表《九成宫醴泉铭》是唐楷学习的首选碑帖

《九成宫醴泉铭》碑成碑于唐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碑现存于陕西省麟游县。碑高247cm,宽120cm,厚27cm,碑阳为铭文正文,共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 碑阴记述建碑筹款人情况,字迹较之碑阳率性。这面碑由欧阳询76岁高龄时书写,代表了其书法的最高水平,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天下第一正书”,而欧阳询的楷书在当时被冠为唐楷之首,由此,《九成宫醴泉铭》当之无愧的应为楷书碑帖天下第一了。

学书之初,我曾经专门跑了一趟西安,想一睹原碑的风采。当时我以为这块名碑一定也被收藏在西安碑林之中,但去了以后才知道它被收藏在九成宫的旧址麟游县,并专门建设了博物馆,被当地政府作为镇馆之宝珍藏。虽然至今我没有见到这块碑的原貌,但感觉它被专门收藏于独立的馆内,倒也是它应有的归宿,不似在那碑林里数千块千古名碑挤在一起,被人看得眼花缭乱、显不出他的珍贵地位的好。

《曹全碑》和《九成宫醴泉铭》虽然是两种不同书体的碑帖,其成碑年代也相差甚远,但其华美的风格却是一脉相承,建议学习者将这两个碑结合起来学习,会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方圆居文化


隶不练曹,楷不练欧,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其实大有深意。这个说法的意思,并不是否定隶书的《曹全碑》,楷书的《九成宫》,恰恰相反,是对它们艺术成就极高的肯定和推崇!

既然如此,为什么劝世人不要练呢?很简单,众所周知,艺术这东西,是需要天赋的,而且若再论成功,那么天赋的占比甚至要在99%以上,也就是说,在100个人里,至少会有99个无论再怎么比别人努力十倍百倍,都注定难成大器,因为在艺术领域,天资所限是神仙都没办法的事。而作为隶书之兰亭的《曹全碑》、和唐楷之巅的《九成宫》,其笔法之精微、笔端之才思、包括作者人格之气象,对于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及根本无法领会其万一的。用句俗话说,那些旷世奇才们的巨作,你们这些俗人,看看就好,妄想邯郸学步就太自不量力了,唯一的结果只能是穷极一生落个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像马拉多纳踢球是艺术,你们却只是踢了个球。。

唐代的另一位书法家李邕也说过类似一句狠话: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现在看来,并不无道理。以欧楷为例,历史上学欧有成就的少之又少,近现代更是几乎一个都没有。清代的姚孟起黄自元,也仅是中下之资,除模仿外并无任何高明之处。现代的田氏二兄弟,更是中等都不入流,写的字不仅外形单一,笔法神韵简直无一是处,从艺术的审美考察,连一丝一毫的亮点都绝无仅有,笔划气息恹恹,半死不活,横弯竖虚,撇浮捺呆,通篇看去犹如病危之际的一个猥琐小人……既便如此,仍有大量粉丝匍匐在地极尽崇拜吹嘘之能事。由此可见,凡夫俗子们所代表的大众审美,水平之低有多么的惊人!


另一方面,田氏兄弟虽资质平平,但至少是从小接受家学,经过了数十年的严格训练的专业写手,几乎耗尽一生都在写着所谓的欧楷,结果不照样连欧楷的皮毛都没学到吗?欧楷之难,由此也可见一斑。至于《曹全碑》,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隶不学曹、楷不学欧,其实是无数失败者、过来人、用无数惨痛教训换来的一句警言和忠告。用意是给基数巨大的普通爱好者一个警醒,在艺术的世界里,如果没有点天份和悟性,那么千万别钻牛角尖,有些东西,并不是你想碰就能碰得了、拼命努力就会有所得的,一介俗人,学什么都难免市井之气,但把艺术巅峰的封神之作练成俗不可耐的东西甚至传播于世,那就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生命,而简直是在侮辱前贤、流害人间、罪莫大焉了!

试想,真正的天才需要像田氏兄弟那样闷头练一辈子吗?王献之七八岁开始学写字,不到二十岁已名动天下。有些东西,真不是只有努力就可以的。重要的事一定说三遍,天赋,天赋,天赋,因为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看到评论里那些急眼的人了吧,至少这些人都是连最基本的悟性也谈不上的,包括所有的田氏门人,我敢斗胆在此断言,无论什么名头、无论自我感觉多么良好,但无一例外、百分之百、丝毫不带夸张的说,这些人,都是蠢材中的蠢材,艺术二字,今生与他们不可能有半点缘份。

补充一下:

鉴于近来评论里许多人表示不爽,特作一下补充说明。

1、本回答仅是基于“隶不练曹,楷不练欧”这个说法,所作的一个解释和阐述,本质上来说,所陈述的观点代表的持这个说法的人,而并不是我本人,所以你们不爽就去找发明这个说法的人,跟我急除了证明你们的弱智之外,毫无用处。

2、人家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本来是一番良苦用心,让入门者少走弯路。就因为涉及到了“天赋”问题,碰到了某些蠢材的痛点,未免让他们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了点。但你们的叫嚣本身毫无意义,因为我是不是凡夫俗子、跟别人这种说法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你们是不是蠢材,从你们的留言已经暴露的再清楚不过。

3、再强调一下,这种说法是一种好意,但你们非要理解成“没有天赋就什么都不要练”,智商如此,我也没有办法。记住,哪怕你真的蠢成了猪,也没有人可以剥夺你吃饲料的权利。人家说隶不练曹,欧不练楷,只是针对初学者、入门者,但除了曹欧,还有大把的碑帖可以练啊,连站都站不稳,你就想飞,不怕摔死吗?

4、曹全碑和九成宫,确实不适合初学者用来入门,就像幼儿园总是先学123,不可能上来就学线性代数微积分吧。另外它们也并不适合用作普及性的专业课题,穷尽一生去钻牛角尖研究。就像不是每一个物理研究生都适合去专攻《相对论》,因为他们不是爱因斯坦、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成为爱因斯坦。

这么说你明白了吧,其实蠢点没关系,别这么敏感和自卑,何况,我只是阐述别人的观点。怎么就刺激到脆弱的你了呢?天才也好,凡夫俗子也罢,都有各自的生活,我并没有褒贬之意,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挺好吗?觉得有理就动脑子想想,想不通大不了不听就是了。

如果鼻歪眼斜的跳出来瞎咧咧,发牢骚,就能改变人生经历、把一个蠢材变成天才的话,那别提什么写写画画的雕虫小技了,医院和教育部都早争着请你们了。。不是吗?


事了微熏拂衣去


为什么有人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为什么我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呢?之前有的人说柳楷不能练,因为太难,很难练出来;有的人说颜楷不能练,很容易练的笔画臃肿,形如墨猪;有的人说赵楷不能练,赵孟頫的字没有骨力,软俗、柔媚;现在又有的人说欧楷不能练。那我请问:我可以学谁的书法呢?难不成只能学田楷吗?

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哪一个都是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经典。有的人说某某的书法太难学了,学不好如何如何。可笑,还没学呢,先想学不好如何。再学不好也比你现在的好,学书法就是为了学好,练好书法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我们学习书法是因为三个字“我喜欢”,不是因为学习书法“容易学”,轻松容易得到的东西是没什么价值的。

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赵孟頫的《胆巴碑》这些都是经典法帖,经典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学的东西,哪有那么多这个不能学,那个不能写的,只要你喜欢这位书家的字,你就可以大胆地去学,好歹练练都比你不写好。

隶书是书法中的一种书体,而历史留下来的众多隶书的碑刻当中,风格多样,一碑有一碑之风格,而《曹全碑》作为汉代隶书的代表作,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曹全碑》是明万历年间出土的,因此保存的比较好,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可以说是我国汉碑、汉隶的精品佳作。《曹全碑》碑文清晰,结字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它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书风的隶书作品,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

清万经评云:“

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泽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这么一件汉隶中的经典作品不知为何还有人说:不能学。怪哉!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哦。


翰墨今香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并不认可“隶不练曹,楷不练欧”这种说法。

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种偏见呢?

本人认为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曹全碑和欧楷都比较规范,接近于美术字范畴,书写时间长了容易养成习气。

其次:在隶书中,曹全碑表现有些阴柔,不利于锻炼笔力,而欧楷又过于方正,字体结构缺少变化。

最后,无论是曹全碑还是欧楷,在现在的书法比赛中都不太受接见,所有导致了好多人不练这两种字体。

但墨客却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我们经常练习书法的同仁会明白,某一种书体在我们的学习之中只是一个阶段,我们段不必把字写的和某家一摸一样,这样就失去了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最后也会沦为“书奴”,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

无论是曹全碑还是欧体,都可以作为我们借鉴的一种书体,所谓“集众终能成自家”。纵观历史上大多书法家都不是固守一贴,而是临习诸帖,最终化为我用。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时也要去除偏见,如果喜欢某种书体,就要坚持下去,吸收其精华,化为我用,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根本。




梁园墨客书法


《曹全碑》是汉隶的经典,欧体是四大楷书之一,可题目中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此说法较为片面,放大了其不足,忽略了其优点。


题目中主张不练《曹全碑》,不习欧字,其原因我估计无外乎下面两种:

1、学习欧字和《曹全碑》者众多,竞争激烈,一般人不容易脱颖而出。

在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选择比较冷门、比较少见的碑帖练习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写杨维桢、写谢无量,这些非主流书法学习者少。

在这个展览至上的时代,书法练习者很多时候是带有很大功利心的,很多人一门心思就是想入展,想加入中国书协,所以他们想抄近道、走捷径,这可以理解,但不应提倡。

2、欧字法度森严,尤其《九成宫》,是为皇家所书,一笔一画,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字容易把人学板、学死。

写过欧字的人应该知道,写欧会越写越拘谨,如果由欧字过渡到行书,十有八九会遇到问题。

至于《曹全碑》,华美秀丽,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典型的汉隶风格。

学习了曹全,如果以为这就是汉隶的全部,那就容易出问题。我就遇见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看了现在的一些隶书作品,直摇头,说蚕头燕尾都没了,这还是什么隶书?

以上大约是“隶不学曹,楷不学欧”说法的原因,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错误之处在于:

1、书法是一门百花齐放、百花争春的艺术,风格各异,门派众多。

楷书中,有古拙质朴的钟繇小楷,有典雅秀丽的二王楷书,有险劲挺拔的欧楷,有端庄雄放的颜体,等等。

隶书中,有华贵完美的曹全、礼器,有法度严谨的乙瑛、史晨,有高古浑厚的衡方、西狭,等等。



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来到。

2、任何书体、字体,任何流派、风格,都有其优点,也有其长处。

就楷书而言,欧楷骨力强健,但练习者易写呆板;颜体宽绰大气,但练习者易写臃肿;柳体华美端庄,但练习者易写露骨;褚体活泼灵动,但练习者易写浮躁。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连书圣之字,还有人认为其过于媚俗。所以我们要正确面对古人书法,书法史上,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书法。而我们学习书法,是要学习各种书法的长处,尽量摒弃其不足。

最后,提个问题:学欧字容易把人学拘谨,对于行书的学习不利,于是有些书法家提出,学了欧体,在学行书之前,最好学一点另外一种楷书,你认为这种过渡性的楷书应该学谁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咋一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点晕乎,为什么会有“隶不练曹,楷不练欧”的说法呢?

隶书也叫“隶字”或者“古书”,是汉字中比较端庄的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而在隶书中比较经典的就是《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属于国家级文物,此碑帖记录草全生平,保存较为完整,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

现在许多书法班学习隶书都从《曹全碑》入手,更有“隶书不摹曹全碑,耗尽笔墨也枉然”之说,所以我不太明白题目中“隶不练曹”是什么意思?

而楷书欧体是欧阳询书,欧阳询是楷书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吸收了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融合了六朝碑书,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字体风格,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也为很多书法班所推崇。他的作品中楷为多,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所以我也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楷不练欧”的说法。

当然 人生百态,各有各的喜好,有人不喜也是有可能的,希望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年轮读书


这可能是某些人的偏见,亦或是为了推崇自己最擅长的书体而排他的一种观点。在其他地方并没有看到有这个说法。不知来历。

不可否认,有些字体确实存在不适合一些不同阶段的书法爱好者临摹练习,特别是青少年小朋友。比如草书或大篆。因为不易辨别,也不属于社会主流通行文字。在学习上的理解难度也比较大。

不过,单纯就《曹全碑》和欧体楷书来说,其他地方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曹全碑》和欧体楷书,可以说都是最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书体如果我们学习隶书和楷书,应该是首选字帖。

就拿《曹全碑》来说,还是比较适合初学隶书的入门字帖的。


上图是今人硬笔临摹的《曹全碑》

这是集字帖。对于《曹全碑》的临摹教程的字帖还是非常多的。

我们看下图,横向点画要比其他隶书点画平直许多,竖画也比较直,可以说横平竖直。最具代表性的隶书特征点画蚕头燕尾特征鲜明。显然最适宜初学人群的临摹练习。

在结构上也是非常规范美观的。



比如《石门铭》这类作品就不适合初学入门临摹练习,因为点画结构跌宕多姿,变化莫测。

初学书法要先学的规矩然后才能出于变化。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就要以规范经典为主,在形成自己的风格阶段,就要出新求变。

至于欧阳询的楷书,有欧颜柳赵四家之说,一直都是初学书法的首选字帖。




翰墨书道


有的书家善藏,有的书家外露,有的书家求奇。个人认为外貌风格明显的字较为好模仿,原因是容易抓住信息点。坦胸露乳,纹龙画虎的壮汉比衣冠整洁的谦谦君子更容易被看破,后者需要交往一段时间,慢慢了解,才可以一步步了知其内涵。曹全和欧体犹如后者,表象上容易给人留下稳正端庄的印象,将内心世界的丰富都深深的藏起来,欧体在点画的起收笔动作较小,但并不一定动作缺失,可能欧公是位既大胆又谨慎的人吧,动作精微到不容易被发现,有一个雅化的过程,笔画的情调变化,虽然丰富,但却很是温合,后人在临习时容易丢失一些东西,有时抓住形,抓不住势,不理解其思想,也就出不了神。我自已在临习欧体的时候,关注以下几点。一,先观察一个字的四角,摸清四至,容易发现外形的特点。二,重点观察字内部点画的俯仰向背,聚散开合,这样可以发现一个字活在哪里,稳在哪里。三,看字内空间的布局,容易体会字内部的张力感,压力感,可体会出字里情绪化的部分。四,注意点画轨迹的变化,寻找笔毫的压抑感和反弹感,感受其心理状态。五,点画倾角及局部中心线的扭动和变化,从变化寻找书家的构字思维。努力了解了笔势,字势,手势,沉下心与书家对话了,想办法与其相知,临他的字才会出神。也只有这样,才知道,不习欧和曹这句话是不全面的。



冯凯8709


“隶不练曹,楷不练欧,”谁的观点?纯属瞎诌。

我想说持此观点的人,主要的目的还是哗众取宠搏眼球,

搞点奇谈怪论求众人关注一下罢了,反正胡侃乱砍

也不用交税不用负任何责任,书法的一些基本规则,

基本的常识,就成了个别做事没有底线人的垫脚石了。

他们可以任意的颠倒一些书法理论,有许多规则是老祖宗

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和实践真知,一直延续至今,而

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竟成为被少数人蹂躏的对象,而这个

“隶不练曹,楷不练欧”更是荒谬到顶了。

隶书是最早形成书法的一种字体,作为【曹全碑】、【史晨碑】、

【张迁碑】、【乙瑛碑】等为数不多的汉代隶书字帖是

今人学习古汉隶极为宝贵的资料,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

【曹全碑】是在这所有的汉碑中最应该首选的学习对象,

因为在所有的汉代隶书碑帖资料中,唯独【曹全碑】是

目前字口最为清晰,且贴中保留文字字数最多的版本,

它不是之一,是唯一,【曹全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就

成为了初级入门的书法爱好者的最佳选择,其他汉碑隶书

字形的变形失真,模糊不清的缺陷天生就注定了不适宜

初学者的临习对象,而【曹全碑】结字舒朗,间架俊逸,

它散发出的迷人气息特别适合入门者的选择,作为起步,

没有任何汉隶字帖可以取代【曹全碑】,不首选【曹全碑】

就使你的汉隶学习失去了最佳的选择,给自己今后的

学习增加了难度,所以这种“隶不学曹”的观点有很大的

错误诱导性,会给汉隶初学者的学习理念带来混乱的导向,

汉隶的学习绝不会仅仅在一两个字帖上的学习,即便你不

喜欢【曹全碑】的风格,也有大把的机会再接触其他的

汉隶字帖,而初期学习【曹全碑】的经历只能给你的未来

学习带来益处,不会有丝毫的不利影响。把“隶不学曹”

作为一个观点提出了,对隶书初学者只能带来负面效应,

使得书法学习难上加难,对此应当予以纠正。

至于说“楷不学欧”这个话题就有些复杂,我的观点是初期

学习楷书的选择比较多,欧楷难度比较大,若作为初期的临习

范本会逼退人们学习书法的热情,但是欧楷绝对不是不可以

学,“楷不学欧”的观点过于绝对偏激,对真正的书法爱好者

来说,不细致的研究一下欧楷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与缺憾。

附图照片:明代书法家米万钟【石梁瀑布诗】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明代卷)



素里布衣杨半


答:我就是这样,隶书我练石门颂和夏承碑,楷书我练柳公权和宋徵宗的瘦金体。

石门颂被前人称:胆小者不敢学,力小者不能学。真是这样,如果要认真的临像了,非常费力。真的是“战进”

夏承碑,我喜欢它的古朴,有力,雄强

楷书我尊柳公权。取法乎上得之于中,要学就学最好的

柳公权楷书最严谨,差一点也不行,最吃功夫,也最美。很多名人临过柳公权,还出版了字贴,但没一个临的好的

瘦金书被很多人贬为瘦弱无力。我的看法则相反,瘦金书铁划银钩,法度森严,锥划沙,印印泥,折钗股,也是差一点也不行,没有绝大的笔力学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