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人中王陽明為何較少被人提及?

謝雄枝


王陽明的心學,作為儒家的一門重要學派,也是非常出色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中國的最後一位聖人,其本人王陽明在國內的知名度確實不高。

孔子、王陽明、曾國藩,三個人被國人成為三不朽之人,因為他們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但由於曾國藩的實際稍有瑕疵,所以曾國藩被稱為半個三不朽。

有意思的是,孔子和曾國藩都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一線大咖了,圍繞他們的故事,書籍,影視作品更是多如牛毛。

唯獨三人中的王陽明卻不溫不火,不是鑽研聖賢之道的學者或者熱愛學習的人對他更是不瞭解,或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人,連學生課本里關於王陽明的介紹都極少。



在下認為主要還是實力過於強大,沒有精彩的碰撞。

碾壓,知道什麼是碾壓嗎?就是國家級乒乓球選手跟國外的乒乓球新人的對決一樣,發個球就完事了,根本沒看頭。

尤其是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以後,整個明朝就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對手,雖然後期間也有很多人找過王一哥(王陽明)的麻煩,但都被吊打回去,不管是內戰還是外戰。

《孫子兵法》雲:“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勝於易勝也。” 在強大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無所遁形,真正厲害的人都沒有太大的功勞,也沒有過多的名利。



因為勝利對他來說太簡單了,也會讓別人覺得沒有實力,僥倖之勝。 精彩的故事或話題,肯定有突出的人物衝突或者需要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你來我往,互有博弈,互有較量才有味道,別人才有興趣瞭解這段故事。

無敵是多麼寂寞,有誰願意去記錄一個寂寞之人的人生呢?寫什麼?寫了別人也不願意看。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牧子閒話


我是文開石,我有不一樣的答案。

首先,我們確定這個四聖人指的是儒家四聖人,即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前三個人在儒家體系中的地位,都幾乎是不可動搖的。屬於早就自有公論,王陽明的資歷輩分太靠後。

而帶上王陽明這四個人組成的“四聖人”說法到了清朝才出現。而在之前,還有幾個也有資格儒家聖人,比如讓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比如一直都是儒家異端到了清朝才算“平反”的荀子。王陽明能從清朝開始與孔孟朱並列,已經算僥倖,他的成績影響並不比董、荀高出多少。

王陽明主要是接著明朝,思想在整個東亞東南亞流傳較廣,實為一代大家,也是集大成者。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確實是集大成者。但不夠純粹,他的思想受道家、佛家影響也很大,雖然明朝中晚期開始成為主流學說之一,但讓傳統儒家接受還是有一點困難的。

前有先賢大儒,旁有後起之秀,所以王陽明正好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地位。雖然研究儒學的人必知其人,但大多屬於外行的人,正好只知孔孟,幾乎說不出第三人,何況他這個第四人。


文開石


為什麼較少被人提及?只是你可能沒有留意而已。

據我所知的,當下就有好多人在學習、追隨、實踐王陽明之心學。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一件事物的出現、消隱都與之密不可分。

話又說回來,王陽明較少被人提及,難道其他的幾聖就被提的多嘛?不見得吧。

不說讀書了,只要你稍微看過幾部歷史連續劇,也大致瞭解聖人及思想出現的歷史時代。

孔孟、黃老、朱程、陽明每一位的後面都有時代大勢特殊背景。

聖人出,亂世興。何有此說?

看王陽明的時代。逆賊亂權,治域分崩離析,百姓流離失所。

王陽明經數起大落後,終在龍場得人生大悟,形成“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自己獨有的思想體系而灼耀千秋。

在此說個題外話:

“知行合一”且不談,就說“致良知”。有朋友竟然解釋為心從自己的願望而去行事。此大謬!

如果非要解釋的話,在此我只能“以典解典”。

“致良知”“良知”二字可肩比“上善若水”之“上善”二字。若“良知”“上善”敢從第二,智慧不敢僭越第一。

“持心正,平天下”,就是陽明入世之終極人生目標。儒典子思《大學》之三、四段把陽明心學解釋的淋漓盡致。

上善若水,順勢而為。所以,這就是你所謂王陽明為何較少被人提及之因。

話說其實我不想出個什麼聖人。聖人出,亂世興。現在國家太平,百姓安居(莫抬槓,這是大勢)不需要有什麼聖人,聖人就留給亂世吧。

寶劍出鋒必嗜血,還是讓他好好掛在牆上。沒事擦擦就行了。

無巧不成書,近代日本就有一個“一生俯首拜陽明”之人,唉!此處不多言,若興趣所至,自查資料。

以上是為後生拙見。若有異,望求同存異。歡迎來錘。


南途北尋


四聖之中,就屬王陽明的個性比較張揚了,他不像朱熹,讓人聽天由命,朱熹大力的推廣存天理,滅人慾之之說。

按照朱夫子的解說,一切不合時宜的慾望都是罪惡的開端,這個開端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之中。正好這一說法迎合了封建社會官方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統治。

比如說,生在帝王之家的人,以後的帝王就應該在他們家產生,其它的人連想都不要想這件事。所以,朱熹的這一說法,也被當時的皇家大力的推崇。被封為官方學說,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熱度多年不減。

王陽明則不然,他倡導的是心學,說白了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追隨自己的心願。若是自己覺得追求功名利祿好,那就去追,若是自己覺得閒賦在家,飲酒鋤田快樂那就宅在家裡。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所追求的東西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按著一個模板去培養。

王陽明的學說更多的是想去解放個人的思想,鼓勵人勇敢的去追求真理。而這一學說,恰恰是和程朱理學相違背的,也不符合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統治階級就是不想讓大眾有多餘的想法,天天惹事生非的,容易引起社會的矛盾。

所以,王陽明的學說,根本就得不到官方的認可,只要官方不認可,也就不能大規模的去推行他的學說了。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其它三聖來說,他唯一略顯冷清的原因。


史學達人


大家目前公認的四大聖人是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陽明。更具體的說這四位聖人應該是儒家四大聖人,而非中國四大聖人。誰將王陽明與孔子孟子和朱熹齊名四大聖人?這個來源無法考究。但是有書君認為應該是推崇王陽明的人才會評出這樣的四大聖人供後世考評。

1、王陽明能夠與其他聖人齊名肯定有他的獨特之處,首先他們的思想一定的不同的。



孔子推崇仁禮,孟子推崇“民本思想”“仁政學說”和“道德倫理”,朱熹推崇“存天理 去人慾”,而王陽明推崇致心學,核心思想“致良知”,即“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2、王陽明的思想偏向唯心。


不適合國家建設初期的主流思想,因此不被推崇。我們更重視孔子、孟子的仁禮的道德思想,也推崇朱熹“存天理、滅人慾”所想表達的要剋制自己的私慾,追求社會的和諧美好。

但是現在社會已經不再像過去那般動盪,王陽明的思想已經逐漸被我們所熟知和推崇。我國領導人多次稱讚王陽明的思想的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

3、由於王陽明的思想不是社會推崇的重點,而且我們從小到大課本中所熟悉的聖人形象一直都是孔子孟子等聖人,自然對王陽明不瞭解。



同時,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出了社會工作後沒有像義務教育那種潛移默化的思想貫徹。想要靜下心去了解王陽明有些困難,更何況去了解王陽明的思想再去傳播推崇他的思想。


也是以為了解的人推崇的人的人少,他為後人所熟知的幾率又小了很多。

現在王陽明已經被大眾所瞭解了,連國家領導人都非常推崇他的思想。也許王陽明有一天也能到我們的課本上,他的思想也能被普及被傳播。有書君相信有閃光點的思想總是會被人發現,只是早晚問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關於“四聖人”這個概念,其實自古以來每個人對聖人的定義都不同,比如更廣為人知的“兩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和半個曾國藩。但是不管概念中的聖人如何,對於王陽明而言都不重要,因為在他看來:聖人講純度,而不講分量。就比方把人比喻成一塊金子,那麼孔子是9000兩的金子,王陽明是8000兩,我們每個人是一兩。這是重量上的區別,但其實即便你是一兩黃金,但是你的純度和孔聖人的9000兩的純度是一樣的,那麼你也是個聖人。

所以王陽明認為做聖人,追求的不是重量,而是純度。我們延伸一下,一個知名度大的聖人和一個知名度小的聖人,名氣大小並不重要,重要但是這個聖人是否貨真價實,名副其實。

言歸正傳。至於為什麼王陽明較少被人提及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現代國內的心學熱潮,搞學術,做演講不說幾句王陽明的格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學問的。

但是一切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比如王陽明與孔子的確懸殊極大。無外乎如下幾大原因:

1、孔子是儒家最大的聖人,王陽明是儒家一般大的聖人。

2、心學是儒家的分支,既然是分支就一定是建立在儒學基礎上的。

3、王陽明是明朝人,距今只有500年的時間,根據越大越值錢的思維,其他人更老。

4、尊老愛幼是儒家的光榮傳統,同樣作為晚輩的王陽明自然要在身份上前人一等。

5、王陽明開創的心學,他自己就是集大成者。王陽明去世後,心學就急速走下坡路。所以理學的影響力更大。

最後,我們還是要重申,心學的確是一門偉大的學說,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而學習本身不是衝著知名度去的,而是衝著王陽明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心學本身。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 為什麼很少被提及?
  • 因為王陽明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反饋-強化系統”。發動自己的良知作用於外界,外界也會把這種良知反饋給自己的內心,從而將良知強化,這就是反饋-強化系統。
  • (講一個色盲實驗:假如一個人,生出來就認為紅色是綠色,綠色是紅色。
  • 當他長到兩歲的時候,老師指著樹葉對他說:這個樹葉的顏色是綠色。
  • 他的內心是怎麼想的呢?他看到的樹葉本身是紅色的,然後,認為紅色這種顏色的名稱叫綠色。
  • 等他長大後,看到馬路上綠燈亮了,他其實看到的是紅顏色,紅顏色的名稱叫綠色,綠色燈亮就可以開車,然後他就開車走了,整個過程不會出任何錯。
  • 所以天生的紅綠色盲,永遠沒有人知道他是紅綠色盲,他自己也永遠不知道自己是紅綠色盲。
  • 這是反饋-強化的經典案例,人的思想更是這樣,不斷的反饋強化,直到堅信自己的思想就是唯一的真理,而且堅信不疑!)
  • 所以,大力智慧的源泉,源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通過發覺外界事物的規律原理以圖提煉大力智慧。
  • 所謂“心即理”,“心外無物”此之謂也。

  • 這就導致後人沒有穩定的修行標準,因此分出了很多門派,不能形成唯一性的哲學,持續傳承下去。

  • 學陽明心學具體能得到什麼好處?
  • 陽明心學,是關於人的哲學,是大有可為的哲學。凡是有人類參與的事業,在心學的武裝下去做,都能做得盡善盡美。
  • 王陽明,一個明朝普通官員。打仗剿匪,得心應手;殺人誅族,心平氣和;甚至賄賂太監,也心若止水。因為他“此心不動”,“清淨光明”,總能把洞見力、執行力調節到最佳狀態,這就是心學的妙處。
  • 有人會反駁,王陽明會打仗,是因為他有打仗的天賦。普通人學會了心學,不一定像他那樣會打仗!
  • 這個王陽明早有回答:所有的聖人就像24k的黃金,純度相同但重量不一定相同。
  • 聖人不是神,不可能創造神蹟。但是,聖人可以把自己的能力調整到最佳狀態,成為最好的自己。
  • 陽明心學在日本得到了廣泛傳承。在內地已經沒落。
  • “一生俯首拜陽明。”——東鄉平八郎。

美之星暖通


任何一種思想、哲學,其知名度主要受社會主導階層的需求影響,孔孟朱王都是儒學代表,但其精微之處是有不同的,比如孔孟,偏重孝道、禮教和嚴格的統治秩序,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很受統治階級喜歡的,朱熹更是把這種禮教和秩序發揚光大到更厲害的程度,哪個朝代會不喜歡呢?

六祖慧能曾經有個有名的四句偈對比,我覺得可以做個很好的例子:

關於修行的覺悟,一位比慧能有名望的和尚是這麼說的: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就是孔孟朱的境界。

而慧能怎麼說的呢?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王的境界。

箇中區別,還需細細思考品味。

王陽明的貢獻絕不僅在於發揚了儒學,應該說他是發揚中華民族智慧的大賢。什麼是智慧?智慧不是數學物理、不是飛船衛星、不是電腦手機......人類幾千年來科學技術進步很大,但是智慧是沒有多大進步的,因為智慧是人類的最高特徵,它遵循智慧修煉、形成的自然規律,王陽明的心學精髓,就在於開悟人類自身的智慧,這點是可以比肩金剛經的。

回到你的問題,試想,誰會希望手下一堆太聰明的人呢?再反問一下,如何讓聰明的人更多呢?我覺得這是一個社會智慧發展的問題,簡單地說,一箇中低檔領導,只能容忍或更傾向帶一些聽話好使的人,而一個有大智慧的領導,他會尊重人性、善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貢獻善意,至於浮於表面的、帶有階層味道的管理,是需要革除的私慾而已,於社會亦然。


四魂之玉6


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為什麼他們四個單獨列出來叫四聖?從哪個層面來定義?還是隻是四個名字就四聖?這個說法本來就有問題,就像香港歌壇硬要搞個四大天王出來為了宣傳一樣,作為搞學問的話,這種掛名牌的說法八叔覺得很不合適,因此在八叔的意識裡無所謂四聖之一的王陽明是被少提及。

但是王陽明作為立德立言立功的唯一人(八叔個人的認為)為什麼很少被提及,這麼問就合適了。那為什麼呢?

也很簡單,兩個方面:

一:利益所致;

二:思想覺悟高度所致;

第一方面:利益問題;

心學雖然來源與儒學,根基上也是推崇儒家的仁義道德與禮之類的思想,但是心學內容表面看起來,容易被個人主義化,心即理這種理念在皇帝的話就是法,對權威要絕對遵從的思想環境裡,這其實是大忌的。事實心學從開始提出來就被當時的主流意識反對妖魔化這也是原因之一。人人都有一顆心,那人人都有自己的理,但是不是人人都能用良知來看待對待事情的,作為權利利益的擁有者,如果認可心即理的說法,他們還怎麼去跟想跟他們爭權力利益的人講理?思想這種東西,再好在傳播過程中也一定會被千奇百怪地解讀,就像善良的安拉思想缺培養出IS一樣,動奶酪的思想是不能任由發展的。從明到清到馬列主義,這都是不合適的。

第二方面:思想覺悟高度不夠;

心學來源於儒學但是對儒學有本質的豐富拓展,尤其大明王朝開始的八股文科舉考試用的教材最主要的就是朱熹的,但心學對於朱熹的格物窮理是持批判的,格物來求理,理在外,心即理,理本存於心,每個人都有,你讓那些讀幾十年書的人怎麼轉得過彎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如果心學誕生在西方,那王絕對能成為哲學一代大家,唯心主義的全面闡述者。在馬列主義的教育下,我們把唯物主義當成正派,而唯心主義當成反派,但是從哲學的角度,唯心唯物絕對是平等正面的,只是看待認識世界的角度出發點不同。事實上到今天,提及王學主要還是在說他的知行合一於,那放在教條化的儒學思想環境裡,更難理解得了唯心主義也是思想認知的一條路。這就是覺悟高度不夠。

即使在未來,知道王學的人會越來越多,但王陽明還是不會被當成與孔孟朱熹齊名的聖人,不因為別的,因為王學相對於儒學裡面所蘊含的不確定能量太大。


帥八叔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自號陽明子。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作為儒家的四大聖人之一。著書立說,知行合一,開宗立派。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在政治上的地位,都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陽明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立德,立言,立功於一身。門生弟子,個個不凡。嘉靖首輔徐階亦是再傳弟子。

王陽明可謂少年不凡,15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王守仁18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途中從婁諒那裡瞭解到“格物致知”之學。

王陽明20歲時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對騎射,軍事他都非常感興趣。弘治十二年,28歲的王陽明參加禮部會試,成績出色,隨後授刑部主事,後因病回鄉。弘治十七年被啟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後因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至貴州龍場。期滿被召入京。在兵部尚書王瓊的提拔下,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蕩平盜賊,平定寧王叛亂。王陽明不想捲入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選擇功成身退,創立書院講學。但在動盪的年代裡,一個非凡卓越的人想像普通人一樣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是幾乎不可能的。



嘉定六年盧叔,王壽造反。朝朝廷下詔,讓王守仁官復原職兼左都御史 總督兩廣兼巡撫。守仁大軍至思恩,叛軍聽聞王守仁至而投降。嘉靖七年,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可謂功績卓著。

平亂後,王守仁因肺病嚴重而回鄉。

陽明心學強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

朱載垕評價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律,功高不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