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扶贫开发公司拿国家的扶贫资金投资个人公司,得到利息后再分红给贫困户是否合法?

知识改变命运16697202


脱贫攻坚要想真正人贫困户脱贫,可以利用好国家的产业扶贫项目,可以由村委会与投资公司进行联营的方式,农户+公司+支部+贫困户,让支部来与农户改沟通,把土地入股,让贫困户把扶贫产业入股,让公司来投前期垫付产业扶贫需要资金和后期的管理费用及现代化农业的机械硬件投入,合作时间可以定为10年,利润分配农户30%,贫困户30%,公司30%,村集体收益10%.产业扶贫要选择种植产业,而且要选择可以深加工的品种,要能循环性。村的集体收益必须做为村治理开支,如: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关爱留守儿童及老人。


一个喜欢挑战的我


理论上是可以行得通的,事实上也是一些地区之前所用的一种扶贫办法,但是这么做也存在较大的风险。这实际上是一个两难命题,做也难,不做也很难。

第一,首先要区别投资利润分红与利息分红的概念,前者可行但有风险,后者是违法的。扶贫扶贫,就是要扶持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扶持的项目资金的对象就应该是贫困农户。

按照题主说的这种办法,将扶贫资金转一个弯,让公司帮贫困农户经营,如果得到利润与贫困户分红,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

但是,题主说所说的并不是投资的利润分红,而是利息分红,个人认为是不合法的。如果这样做,倒不如国家统一投资,将利息直接发放到各地的贫困户来分?

第二,如果直接将扶贫资金分给农户,也不一定就能产生扶贫效益。桂农通听到很多地方反映,一些多年的贫困户其实一直在接受着扶贫,也得到不少的国家扶贫款支持,但一直仍然脱不了贫。

除了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是资金没有起作用。有的贫困户见钱就忘记脱贫了,将资金吃完花光了后,继续返贫的可能性非常大,变成了年年扶年年贫,但资金却年年花了去,水花也不见冒一个。因此,直接给钱到贫困户手上也问题多多。

第三,将扶持资金投资到个人公司,要承受经营亏本或企业“跑路的风险。如果赚钱,公司与贫困户大家通过利润分红大家得益,皆大欢迎,人人称赞。

但如果投入的产业经营亏本了,这亏去的本谁来承担?让企业全部承担?显然不公平,这个义务很多企业不会卖帐。

还有一种风险,就是企业因为种种目的,突然有一天卷着扶贫款逃跑了,这些资金的流失又应该由谁来负责?这种实例并不是没有过。

不管怎么样,桂农通认为,以利息来扶贫是行不通的,也不是国家扶贫的初衷。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发展适宜当地的经济产业,有了产业,脱贫才会持久。至于如何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有不少地方通过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来带动,让农民真正参与产业经营,我觉得就比较好。

想了解理多农村扶贫相关问题分析,请记得关注“桂农通”,欢迎评论留言,感谢点赞支持!


桂农通


完整意义上来说,应该是财政资金股份化,量化到贫困户头上,按股享受分红。

这种方式说句不好听的话,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表面上贫困户有了相对稳定的收益,实际上副作用非常大。时间久了,贫困户也拿不到分红派息,连国家补贴的本金都找不到,收益的只是被投资的企业。被投资的企业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吗?是个大大的问号。还不如直接增加对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的补贴。

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求精准到户到人,很多资金要求必须有稳定收益,就出现了这样的怪胎。

贫困户脱贫致富要精准,关键是针对致贫原因精准施策,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施策。

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贫困,无劳动能力的就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财政兜底就行。再想通过就业创业分红解决问题都是扯淡。


很多贫困户的疑问是为什么不直接发钱给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直接脱贫了。

很多非贫困户的疑问,这样受益的基本上都是老板,或者说很多贫困户都是因为懒造成的,或者说一些贫困户实际上并不贫困。


这些都是扶贫过程中矛盾最多的地方,究竟谁是贫困户,这是对象是否精准的问题。

找到贫困户后该如何扶,这是措施精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公平、更加富有成效,这是扶贫让人诟病最多的地方。


这两个核心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的方式不合理,都让扶贫这项事业的社会效果大打折扣。财政资金应该如何花,受益对象是谁,花的成效如何,这是每一笔财政资金都应该审视的,不能想当然的好心办坏事。


说实话,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又要符合上级的要求,也是左右为难。怪胎的产生应该从源头到落地找原因,及时修正。


乡之光


这不叫方式叫形式。

扶贫脱困,这是个巨大工程,扶贫工作队员估计上百万,扶贫表格材料——纸张,一趟列车装不下,填写这些表格,几十万人还得加班加点劳苦一年。一个I工作队员一个月800元补助费,一个月上亿不?车马费用一个月上千万吧?

工程豪大!

政策是英明的,形式有待考究。

比如教育,十堰有个乡镇,小学生的成绩普遍梯级落差,家长不满,学校无奈。因为扶贫任务重,多少时候老师进村入户去了,留校的三二个老师只要把安全抓好,能保证学生不出事儿就已压力山大了。

风风火火,有的村部扶贫的车都停不下。

然而,有脸的贫困户很早就脱贫了,不光是扶贫工作抓的好,也有他就不想当贫困户的原因;不讲脸面的贫困户呢?该玩牌照玩,给东西就叫我,磨嘴皮子我不理你,粗言滥语弄得工作队尴尬极了。

政府的付出,工作队员的辛劳,农村贫困人口的消失,绝对不是表格起的作用,但是,妈呀,提起表格,好多人都吓!


修德先生1


将国家的扶贫资金投资到个人公司,得到利息后再分红给贫困户,这样的做法是政策不提倡也不允许的。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部脱贫的总目标,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主要有四项(有些地方更多)脱贫措施:产业扶持,医疗教育,异地搬迁和社会兜底。

在这四项脱贫措施中,产业扶持其实是最重要的,但同时也是最难的。

为什么说产业扶持是贫困户脱贫最重要的呢?因为,只有通过产业扶持才能是贫困户产生内生动力,形成贫困户可持续收入,真正达到贫困户永久脱贫。

为什么说产业扶持是最难的呢?因为,贫困户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残致贫,有的是因学致贫,还有些是因为居住环境恶劣,更有的是因为懒惰。正因为贫困原因不同,有些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没有劳动能力,有些懒惰的没有积极性。

在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方面,国家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同时给贫困户每户五万元的无息贷款。

这是因为刚才说的,产业扶持很难,但为了脱贫,许多地方就将产业扶持资金和贫困户的五万元无息贷款,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当地比较有名的公司,公司每年给贫困户分红。

以我们当地为例,五万元的无息贷款投入到个人公司,公司每年给贫困户分红三千元。国家的产业扶持资金也是这样计算。

这样的做法其实完全违背了脱贫攻坚的初衷,也是扶贫政策所不允许的。但在全国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这种分红的做法有很大的弊端,贫困户不参与领导直接分红,容易滋生贫困户等靠要和懒汉的思想,贫困户难以真正产生内生动力,一旦贷款到期和脱贫工作结束,返贫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这种贫困户直接分红的做法必须制止。


基层微课堂


犯罪行为。具体分析如下:扶贫款未特定化的前属于公共资金,如借给私公司,可构成挪用公款罪;同理,若投资公司作为股份,因处分了所有权,可构成贪污罪。


南京徐剑


这个问题,看到条友说不合法,其实这件事没有那么绝对,关键看怎么操作。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说起。

随着精准扶贫不断深入,人们对扶贫的认识也在深入。扶贫并不是一味输血,更不能靠国家直接拿钱把贫困户养起来。要想实现长期脱贫,必须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有主动脱贫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有一技之长,能够自己挣钱脱贫;另一方面让国家的扶贫资金能够“钱生钱”,不能坐吃山空。

为了后者,各地开始大力推行产业扶贫,用扶贫资金这只“老母鸡”生蛋,给贫困户长期的收入保障。

那么产业扶贫的模式有哪些?

各地产业扶贫都在结合实际进行探索,模式不一、方式多样。

有的直接成立扶贫开发公司,进行投资经营,获得收益给贫困户分红;

有的建设扶贫大棚、扶贫车间、光伏基地等基础设施,然后租给企业、个人,靠收取租金给贫困户分红;

有的拿资金引进社会资本联合办企业,根据入股比例分利润,拿利润给贫困户分红。

这些探索都是行之有效的,而且确实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长期保障。就像题主问的那样,如果扶贫开发公司拿扶贫资金入股个人企业,能够获得利润分成的话,也是合法的。

但是产业扶贫要注意这三点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穿衣吃饭钱和救命钱。发展产业扶贫,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这三点一定要注意:

1、保证资金安全。无论哪种形式,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被以建设项目的名义被挪用或者侵吞转移,造成资金流失。

2、收益要稳定。项目扶贫收益多少直接决定贫困户的收入,因此项目建设一定要选择收益稳定、相对较高的,或者入股合作的企业要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保证每年有不低于8%的收益比例。

3、操作要透明。扶贫资金作为专项资金,整个运作过程要全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接受有关审计验收。

从以上几点综合来看,题主的问题就有了答案。如果投资的企业发展良好,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这种扶贫资金的运作是可以的。


乡野小吏话三农


精准扶贫,精准到一户一策,尤其是贫困县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各单位包扶村三年,选派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扶贫日志,扶贫计划,心得体会,帮扶手册,留㡾上墙,慰问宣传。某县光扶贫表格纸张就用了几百吨。

光听战鼓响震天,

难见细雨润枯田。

惠农资金意远大,

移花结木方向差。

扶贫政策问责怕,

形式主义花样化。


农民创业者2575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资到个人公司,公司每年定额分红,到期还本。作为乡镇扶贫站工作人员,经办了多个这种项目,我个人觉得这个模式其实是很好的,我觉得可以把这种模式称为借鸡生蛋。以我自己经手的几个项目,我们一百万投入公司,签订协议每年定额分红八万元,三年到期后公司还本,我们可以退换国家资金,为了确保资金安全,我们都要让公司以实物作为抵押,并做好不动产抵押登记或动产抵押登记,如果发生资金风险,我们可以对抵押物进行拍卖,至少可以保证国家资金本金的安全。我接受扶贫项目两年,但是我翻看了近几年的项目,仅有百分之二十的项目有点利润,大多数都是失败的,但我保证没有工作人员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行为,所有产业项目,基本上都是没有后续资金跟上就死了,但是又不能每年都往上面投钱,可能亏损更大。短期项目,比如辣椒,我们当年投入几十万,村级合作社来运行,地膜、农药、肥、人工工资等成本很高,气候干旱,辣椒死亡面积很大,最后收成不好,收购商还杀价,怎么不亏损?长期项目,比如茶叶,第一年投入几十万,购买茶苗、肥料、流转土地、栽种的人工工资,每年除草至少两次,成本太高,而且茶叶管理好点也要三年才开始初产,三年要投入多少钱?而且项目资金不是每年都有,第一年有项目资金支持栽种,第二年第三年管护资金哪里来?往后资金哪里来?刚种植的茶园半年不管理,杂草比茶叶高处三倍,就算第三年初产,三年生茶园一亩一年可能只产几斤茶叶?能卖出几个钱?其次,排除产业选择,村集体发展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始终没有个体投资发展项目的强,因管理好了也是大家的,自己可能没有可能只有一点点,管不好会背负骂名,承担责任,所以就会有推诿扯皮。另外,村集体成员毕竟都是本地的老农民,虽然种过地,但是一年也就搞点辣椒、玉米、水稻、油菜、花生等,规模化种植没有技术没有经验,跟公司专业化团队还是不能比的,他们需要资金周转,我们需要平台运作,所以,投资公司只负责不定期监管运行情况,比自己盲目实施项目还是更为可靠。


黔東君


扶贫资金的使用有很多方式,其中一种叫做产业扶贫,就是类似操作,即把扶贫款,作为经营资金注入企业,用分红反哺贫困户,但要注意几个前提:一是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资金使用企业要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保证投入的扶贫资金安全;二是收益保证,一般要保证每年百分之5到8的收益率;三是使用年限,不超过3年;四是收益金的使用,一定要用到贫困户身上,实现脱贫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