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事件簿:WHO總幹事是怎樣選出來的

譚德塞(Tedros Adhanom),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在武漢肺炎大爆發後,曝光量大增。

作為埃塞俄比亞籍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在2017年當選後,被寄予厚望,因為他是WHO第一位來自於非洲國家的總幹事,同時也是WHO在70年曆史中以“一個國家一張選票”選舉的總幹事。

國際事件簿:WHO總幹事是怎樣選出來的

WHO的權力結構

要了解WHO的權力結構,重點在於兩個關鍵詞:世界衛生大會,以及執行委員會。

國際事件簿:WHO總幹事是怎樣選出來的

世界衛生大會(WHA),是WHO的名義上的最高決策機構。之所以是名義上,因為世界衛生大會是每年5月才會在日內瓦舉行一次,全部會員國(194個)都會派員出席,同時也會邀請一些非會員國作為觀察員,例如歐盟。而WHA的核心任務就是:(1)批准WHO每年的財政預算案和決策報告;(2)選擇WHO總幹事和執行委員會成員。

而WHO的實際上決策機構是,執行委員會。每屆為期3年,目前總共有34名衛生專家,是由194個成員國投票選舉產生。雖然WHO總幹事的決策一定程度上受制於執行委員會,但作為WHO的技術首長和行政首長,總幹事控制著WHO的行政團隊和應急醫療小組。這兩個國際級行政團隊和技術團隊,一方面是提供政策建議,協助各國進行醫療改革;另一方面是協助各國應對各種公共衛生挑戰。

40年暗箱操作

在2017年譚德塞(Tedros Adhanom)當選WHO總幹事之前,WHO總幹事的選舉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暗箱操作。

流程如下:

1、 在換屆前一年的6-9月,成員國開始提名候選人;同時,開始各種明的暗的外交協商,組成各種換票聯盟(“如果你投票這個,我就投票那個”)。

2、 在換屆當年的1月,執行委員會(注意只有大國才可能把自己屬意的專家送入執行委員會)開始閉關會議,會見候選人。(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會按照彼此的君子協議,是必然的執委會成員國。)

3、 執行委員會進行不記名投票,每輪得票最低的候選人被淘汰。

4、 通常不超過5輪投票就可以出現最終的總幹事推薦人選。

5、 而世界衛生大會(WHA)慣例上從來沒有否決執行委員會推薦的總幹事的人選。

國際事件簿:WHO總幹事是怎樣選出來的


國際事件簿:WHO總幹事是怎樣選出來的

這種選舉模式基本上就導致歐美國家長期主導了WHO。雖然後來進行了一些改革,例如總幹事只可以連任兩屆,所有提名人選必須公開,但選舉過程普遍被詬病,例如被指責“以公職分配換取選票”甚至於“真金白金收購選票”。

中國對改革進程的推進

2007年是WHO歷史上的分水嶺:中國推舉香港的陳馮富珍擔任WHO總幹事,同時中國成功爭取到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最終結果就是陳馮富珍當選WHO總幹事,並於2012年再度連任。

而之所以中國和眾多發展中國家要支持陳馮富珍,最為核心的政策主張就是:WHO的權力結構要進行重大改革,更多地反映出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聲音。

國際事件簿:WHO總幹事是怎樣選出來的

其中一項重大的改革就是,總幹事的選舉制度。執行委員會可以推薦3名候選人到世界衛生大會(WTA),然後世界衛生大會(WTA)採取“一個國家一張選票”的方式來選舉總幹事。

新的安排明顯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而基於非洲國家的一致性支持,譚德塞(Tedros Adhanom)以133票壓倒性當選,其中非洲國家就貢獻了55張選票。

“另類”的總幹事的2020挑戰

正如前述,譚德塞(Tedros Adhanom)並非過往的暗箱操作而誕生的總幹事,同時也是首位的非洲出身的總幹事。當時,很多公共衛生的專家也認為,這有利於提升WHO在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度,同時也可以推動WHO的重點工作,例如在非洲遏制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

其實,譚德塞還是首位並非醫生專業出身的世衛總幹事。他的學術領域屬於公共衛生範疇,後來長時間從政。其中,在2005至2016年擔任埃塞俄比亞衛生部長期間,分別在2006、2009和2011年三次隱瞞霍亂災情。而在2012年至2016年成為埃塞俄比亞外交部長,而2016年1月獲得非洲聯盟大會推薦作為WHO總幹事候選人(獲得了一致性同意的55張選票)。

2020年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被認為將會是譚德塞(Tedros Adhanom)的重大挑戰。


國際事件簿:WHO總幹事是怎樣選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