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鄭和下西洋一共去了幾個國家?

一生之中所認識的人


鄭和,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七下西洋出使過的城市和國家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裡、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裡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還到過澳大利亞、美洲等地。

另外,據史記載,明太宗之所以派遣鄭和下西洋乃是因為懷疑明惠宗逃往了海外,希望尋找明惠宗,同時向海外諸國宣示明朝的強盛。將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單純地歸結為尋找明惠宗似乎太過小題大做,難以服人,而且尋找明惠宗這樣一個敏感人物,本應像胡濙那樣秘密進行,如此聲勢浩大,也不合理。 然而《明史》的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確實與明惠宗有一定關係,只是並非僅僅為了尋找明惠宗。說與明惠宗有關,很直接的一條證據就是鄭和六下西洋後,明太宗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從胡口中得知了確切的明惠宗不會再為患的消息,鄭和下西洋的活動也停止了。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是在明太宗之孫明宣宗宣德年間進行的。這並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個巧合,鄭和下西洋必定和明惠宗有關,因此明太宗在得知明惠宗不會再威脅到自己後,也就沒有必要再派鄭和下西洋了。

還有一個目的,明太宗是希望通過鄭和下西洋讓海外諸國安分守已並奉明朝為正朔,嚮明太宗進貢,明太宗以此獲得海外諸國的承認,從而實現他萬國來朝、為四海君主的理想,而海外諸國也可藉此從明朝獲取巨大的商業利益。


歷史新聞


鄭和下西洋前後一共進行了七次航海,時間從1405年(永樂三年)至1431年(宣德六年),共跨越了27年,在這27年的航海過程中,鄭和帶領他的船隊一共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七下西洋,出使過的城市和國家共有36個,分別是:占城、瓜哇、舊港、蘇門答臘、阿魯、那孤兒、真臘、暹羅、滿刺加、彭亨、急蘭丹、勃泥、古裡、柯枝、大葛蘭、小葛蘭、沙裡灣尼、加異勒、蘇祿、溜山、蘭山、忽魯謨斯、祖法兒、刺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竹步、不喇哇、麻林地、孫刺、黎代、甘巴里、西洋瑣裡、南巫裡、慢八撒。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雖然對於航海的目的和航海的範圍至今仍存有較大爭議,但鄭和的航海比歐洲國家航海的時間早了半個多世紀,這足以說明在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頂尖水平,是明朝強盛的直接提現。


文化的足跡


鄭和下西洋七次下西洋,開闢了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的直達航線。

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占城(越南),賓童龍,暹羅(今泰國),假裡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裡,渤尼(今文萊)、真臘(今柬埔寨)、錫蘭、小葛蘭,榜葛剌,卜剌哇,竹步(今索馬里朱巴河),蘇祿、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阿丹、天方、左法爾、甘巴里、幔八薩(今肯尼亞的蒙巴薩)、忽魯謨斯、木骨都束、加異勒、比剌,溜山,孫剌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木子晚齋


當年鄭和下西洋去了約11個國家,注要是:占城現在越南南部地區,真臘現在柬埔寨,暹羅現在的泰國,蘇門答喇現在印尼,溜山現在馬爾代夫,榜葛喇現在的孟加拉,古裡現在的印度卡里卡特。


我家有山羊


那時候全球普通話已經普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