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鄭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嗎?

似水年華146028344


明成祖朱棣時期,為了彰顯國威,也為了促進經濟、文化繁榮,朱棣先後派鄭和七下西洋。在歷史上,有四次詳細記錄。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和人數,在中國古代都達到了頂峰,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積極深遠地影響。



一、七下西洋的背景

燕王朱棣篡位之後,積極主動發展與域外國家的邦交,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理想世界。另外,隨著明朝經濟的不斷髮展,手工業、造船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各國商賈之間交往甚密,一定程度上使得鄭和下西洋成為了可能。

對於歷史上流傳的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說法,例如說為了尋找建文帝,為了揚我國威,為了軍事擴張等等。不管出於何種目的,皇帝能舉全國之力來促成這件事,足見皇帝的決心,其目的肯定也不只在某個方面。

那麼鄭和的團隊到底多大呢?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場面已經遠超我們的想象。


二、隊伍龐大,規模空前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時,一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長151.1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為了啟動這艘船,至少需要兩百人同時發力。每艘船可容納上千人,算下來也有2萬多人的隊伍。而且一路跟隨的還有200多隻海船。鄭和每下一次西洋,花費大約600萬兩白銀。有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

鄭和七下西洋所走的路線都有不同,最遠的時候一度到達了東非麻林迪和孟加拉等地。鄭和下西洋雖然得到了國家的鼎力支持,但光鮮背後都會遇到重重困難,因為是遠渡重洋,所以對航海技術的要求就非常高,對天文地理知識的掌握,包括語言溝通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很難以想象的事情。所以鄭和七下西洋的困難超乎尋常,沒有一定的膽識和勇氣,別說七次,就是一次也很難完成。


三、七下西洋產生的影響

通過鄭和下西洋,船隊所到之處基本上都建立了理想的外交關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同時,給這些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也帶去了大明王朝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生產力。鄭和下西洋也展現了明朝時期經濟的繁榮以及航海技術的先進。

發展經濟只是朱棣的一個想法,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才是重點。通過下西洋的壯舉,在軍事外交上,不僅推翻了蘇門答臘島的政權,而且還讓斯里蘭卡王國臣服於明朝廷。隨著軍事、經濟的不斷髮展,大明王朝已經超越元朝,佔有了朝鮮半島,也擴大了明朝版圖。

孫中山: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 鄧小平: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


山城小哲


鄭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寶船”,政府專門設立了製造寶船的機構。這種船有多大呢?大船長四十丈,寬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當時在全世界再沒有比這更大的船了。一條船可以載多少人呢?根據第一次派出的人數來計算,平均每條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數最多的軍隊,此外還有水手、翻譯、會計、修船工人、醫生等,平均每次出去兩萬七八千人。這樣的規模是了不起的,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每次不過三四隻船,百把人,是不能和這相比的。可以說鄭和的"寶船"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



王晗說歷史


個人覺得,可以把“嗎”字去掉,這樣較為合適!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說過:

公元3世紀———公元13世紀,中國的科技水平,是西方世界望塵莫及的!

不信?來,不信就往往下看。看到你服氣為止。

先說說大明之外的事兒。

咱們就以鄭和第一次出海的時間為基準。1405年。

那麼,在200多年後,帶給大清王朝無盡恥辱,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盡災難的”列強“們在幹啥呢?

先說說歐洲

1。文藝復興: 這個階段的文藝復興,還處於啟蒙階段。說一個好懂一點的。文藝復興期間,具有代表意義人物:達芬奇。差不多50年以後才出生,米開朗琪比達芬奇還晚20年呢!所以,沒亮點。

2. 百年戰爭:英法兩國因為錢和地盤的事,打了100多年。法國大勝。據說羊毛給這場戰爭背了鍋。打了100多年啊,可想而知。經濟的發展。不行,沒亮點。因為就顧著打仗了。別的沒顧上。

3.科技的倒退;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公然宣稱:“不學無術是信仰虔誠之母”。教會推行的信條和準則是“啟示高於理性”、“知識服從信仰”、“哲學(包括科學)服從神學”。這就好理解了。那意思就是,科技之類的東西你就別搞了。信仰最重要。

總結一下:歐洲,當時不行。錢不行,科技不行。歐洲當時還未完全從黑暗的中世紀中擺脫出來。尤其是神學的一家獨大,讓歐洲的科技大戰,基本陷入停滯。

根據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中國發——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統計:

再說日本

當時日本處於幕府時代。之前的日本,通過學習咱們大唐,自己也搞了一個政權體系,就是天皇。後來呢,天皇沒管住手下的將軍。這將軍也不來天皇這上班,自己搞了一個辦公室就叫“幕府”。所以,這幕府時代就是這麼來的。

這日本當時,無論從政治,經濟,科學上,基本都是來自大唐的影響。所以,更是沒啥可說的。這麼看,當時的日本,更不行。

最後,說一說美國。

一句話:當時還不叫美國。哥倫布在將近90年以後,才發現美洲。所以。沒法提了。

這麼一看,當時全世界上的實力,都在那擺著呢。無論從國力,社會發展程度,科技發展程度。大明都是當之無愧的牛。強大的國力帶來的就是大明造船發展,地磁學的發展,還有天文學啊。這些可都是航海技術發展的基石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當時的明朝,國力強盛。再加上造船業的發達。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扶持,鄭和的航海事業,那一定是輝煌無比。

我們先說船:

鄭和的艦隊,編制62艘船。出行人員2萬八千多人。大船140.74米長,57米寬,總排水量2萬噸。

數據引用於《如說中國古代科技》1999年版。

摩洛哥人伊本巴都在他的遊記中記載到:中國船隊“大型海船有12艘,最小的船也有三道帆,大船可載一千人。

那麼,100年以後出發的哥倫布的艦隊配置呢?

美洲艦隊旗艦——“聖瑪利亞號”聖瑪利亞號”重130噸,長約23.66米,船寬7.84米,吃水1.98米,浪排水量120噸甲板長18米,有三根桅杆,都備有角帆。

對比可以看出:當時大明的造船技術,絕對領先於世界。

除了硬件船的領先,當時鄭和所使用的導航技術,也領先於世界。同時,鄭和所設置的艦隊管理體制。細化了不同職能不同分工。航海人員分工明確,紀律嚴明。

《15世紀中國科技對鄭和航海的影響》——中國知網,胡一民著。

總結:

從當時鄭和航海的規模上,我們能清晰的看到,當時大明的科技發展水平是領先於世界的。鄭和下西洋的成功,更說明了大明造船技術,天文技術,航海技術的領先。

但是,在15世紀以後,歐洲劇變。工業革命的興起,將我們遠遠的甩在了時代之後。沒有發展,就沒有以後。所以,封建王朝最後的命運,也是必然的結果。不過,任何時候,也掩蓋不住鄭和巡洋的壯舉。


姑蘇表哥不慕容


鄭和下西洋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

鄭和下西洋是大明對外的友好活動。向世界宣示大明的光耀,加強和世界各國的友好通商。對於朱棣來說還有個更為私信的目的,就是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

龐大的航海群,自然有很多先進的地方。

第一是船隻眾多。

當時的船隊有200多艘,船的種類繁多,如寶船,戰船,糧船,水船等等。各個船名的命名都是根據各個船隻的用途來命名的,作用一目瞭然。其中,最大的寶船長約138米,寬約56米,據說在上面跑馬是沒有問題的。船隻的排水量5000-10000噸,有人說最大的寶船排量相當於現在的航母,倒是有點過於誇大其詞了,但是這個排量在當時來看是非常大的,相當於現在的中型驅逐艦。西方的航海沒有這樣的規模。

第二人員眾多。

人員更是將近30000人。吃穿用度都在船上,鄭和的隊伍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有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壞死病”,這在西方的航海史上是他們難以克服的疾病,對鄭和的隊伍來說,就是芝麻大的小事情,怎麼解決的?這和中國與生俱來的種菜天賦有關,在鄭和隊伍出發的前夕,隨隊人員早早的準備好食用的蔬菜種子,及適合種植的土壤,在航行的途中,無論在什麼地方,所有的人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這是保證鄭和的航海船員不得壞血病的秘訣所在。

第三航海技術先進。

在航海的途中,面對浩浩茫茫的大海,總是沒有方向感,以當時鄭和的船隊,除了觀察星象來確定方向之外,更主要的是以羅盤確定方向。按照古老算法天干地支確定,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做好標位,羅盤指針確定航行方向。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的結晶。

第四軍事素養高。

鄭和的隊伍是文明之師,是威武之師。所到之處帶去的都是友善。但是有三個小插曲,都是他們自尋麻煩。第一個是陳祖義的暗黑海盜,陳祖義一面做著正常的生意,一面做著海盜的勾當,還把黑手伸到了鄭和的船隻及財寶上,鄭和在航海的時候順便滅掉了,也是給周邊各國清除了禍患,更是震懾其他不法之徒。第二個是幫助蘇門答臘小王子復國,蘇幹剌在島上鬧革命,小王子不是對手,小王子是正統,大明作為大哥不能看著小弟受欺負,帶著兵馬和小王子聯合一處,僅僅一個回合把領頭的蘇幹剌幹掉了。這事情對鄭和來說只是舉手之勞的。第三個是擒獲錫蘭山國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島,國王不僅向鄭和討要財寶,還想把鄭和的船隊佔為己有。鄭和令人在船上抵抗,親自帶兵直取錫蘭山國王宮,生擒了國王。明軍所到之處,並不是以掠奪索取為目的,只是想進行更好的經濟交流,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很是相像。並沒有表現出西方野蠻的殖民統治。

鄭和的船隊是當時最先進的船隊,也是更文明的船隊。而80年後西方才開始野蠻的掠奪航海。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回答了:鄭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嗎?

無論在規模、技術、指揮、次數、還是航行範圍上,鄭和下西洋船隊都可以說是當時最先進的船隊。

首先,從規模上來說,鄭和船隊由200多隻大小船隻和兩萬多人組成。大小船隻滿載著絲綢、棉布、瓷器、糧食、淡水、燃料、蔬果、藥材、茶葉等物品,可謂價值不菲;同時,除了船還有人,鄭和下西洋最多時有兩萬七千人左右,其中武裝護航人員就多達兩萬人,相當於現代的一個維和部隊了。船隊人員中有官校、旗軍、勇士、力士、軍力、餘丁、民稍、買辦、火長、舵工、通事、書算手、醫士、水手、各類匠人等,僅醫官醫士就有130多人、平均150名遠航人員配備了一名醫護人員,儼然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

其二,從技術來說,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是西方不能比擬的。我們的四大發明之指南針,在航海時化身航海羅盤自不用說,中國人還獨創了“平衡式梯面斜帆技術”,使船隻只要有風就有動力,並且無論風從哪個方向來,船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行駛,還很容易逆風走!也不必像西方帆船那樣,需要舵手冒著生命危險爬到桅杆上去,只需要舵手們在船上拉動繩子,帆就自然升上去了!在加上牽星術的充分利用,在沒有GPS的時代,依然能夠形成完整和嚴密的導航體系,這比歐洲至少領先200年!

其三,從船隻的大小來說,據學者推斷,寶船長100多米,寬50餘米,其排水量是一百年後的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的船隻的100倍,是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戰艦康華麗號的8倍多。如今許多造船技術已經失傳,也有人建造出長31米,寬8米,可以裝載250噸貨物的沒有現代技術的船隻,但在鄭和船隊中,這只是一種最小型的貨船。據明代史料記載,在鄭和的船隊中,最大的寶船長44丈4尺,寬18丈,排水量能達2萬噸以上,還有運輸的馬船、糧船、戰船、載運兵員的坐船、水船等,如此大的寶船,無疑創造了世界之最!

其四,從船隊航指揮上來說,鄭和對船隊的通訊聯絡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若遇霧、雪、雨等天氣,則用銅鑼和炮聲聯絡”,“前進、後退、舉炊、休息、起碇、扯篷、升帆、拋泊等都統一指揮”,使鄭和的命令可以高速準確的傳達到每一艘船上,船隊動作整齊劃一。有學者稱鄭和的船隊就像一個現代企業公司一樣,企業公司有市場部、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等,船隊各部門也分工細緻。在廣闊的海面上,船隻以三角形的隊形擴展開來,領導的船稱為母船,靠近指揮的船隻會看到視覺形象和聽到聲音,然後將信息傳給外圍的船隻,所有的信息將會以同一種方式從船隊的一部分傳向另一部分,就像現代的網絡一樣。在沒有先進通訊技術大明王朝,用人工方式在大海上傳達信息,並做到萬無一失,讓人們見識了東方文明的智慧和偉大。

最後,從航行次數、里程和範圍上來說,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更為難得的是,鄭和船隊是和平的使者,而不是文明的毀滅者!

啟示:大明王朝能夠七次下西洋,在15世紀完成這一海上壯舉與明王朝政府支持和鄭和個人能力是分不開的,正如梁啟超評價鄭和“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鄭和船隊深刻詮釋了“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世界觀,值得後人紀念和尊敬!

珍惜當下,世界和平!


蘇老師歷史小課堂


在當時絕對是世界一流,史書記載,有一類船叫做“寶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甚至可以士兵起騎馬巡邏。並且之前考古學家在南京發現了這種船,光是船舵就是三米多長,當為世界一流。


小哲談世界


大家好,我是小天,對於題主“鄭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嗎?”問題小天來回答。當時鄭和下西洋用了200多艘海船,將士2萬餘名,隊伍相當龐大,相比於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航海隊伍屬於領先水平,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也是偉大的先導者。

鄭和下西洋事件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大家來看一下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先進在哪裡:

船隊在當時的規模

鄭和下西洋的旅行中,用了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九桅十二帆,最遠航線達6000海里以上,繪製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圖。鄭和船隊,規模之宏大,人數之眾多,組織之嚴密,是15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首先,人數多。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

這樣數據我們大概可以估算每次下西洋的人數在27000人左右。約明朝軍隊5個衛,當時每個衛約5000-5500人。

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

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

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

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

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

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

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

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船舶種類的齊全

鄭和下西洋的船,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是我們許多船史專家長期研究的結論。

(1)數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寶船”數量都在40以上至60多之間,而西方航海時哥倫布3至17艘;達加馬4艘、麥哲倫5艘。

(2)種類

鄭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種,包括:寶船、馬船、戰船、座船(戰座船)、糧船、水船等。寶船—帥船,取寶之船;馬船—快速的綜合補給船,搭載中層官員、軍需品、各國朝貢的動物,並能作戰;戰船—護航用,噸位小,機動靈活,配有火器和戰鬥員,保障整個船隊航行安全;座船—用於船隊防海盜襲擊和執行兩棲作戰;糧船—裝載糧食和副食品;水船—儲存運載淡水,在當時世界的航海,都沒有此船。

配置專用的水船,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說明造船技術的先進和航海能力。補充一下,關於鄭和寶船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目前爭論的主要焦點是船型、船的尺度。

裝備先進

鄭和下西洋船隊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明初,火器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不僅種類多,而且質量也有很大提高。熱兵器所佔比例增多。

鄭和船隊中裝備了先進的兵器:碗口銑,一種可靈活操作的火炮;噴筒,用於水戰、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館可以看到一些,水陸通用的。出現了新兵器“賽星飛”

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水雷雛形的記載。

鄭和下西洋是一個龐大的船隊,船與船、分船隊與分船隊之間需要聯絡、指揮、調度,當時還沒有近代通訊方式,以及現在的電訊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麼聯繫?颳風下雨霧天怎麼辦?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臨解決的問題。這麼大、這麼多、這麼長時間、這麼遠,如何來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說明中國古代人在指揮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

那麼鄭和船隊用什麼方式聯繫呢?船隊配有交通艇、音響信號、旗幟等裝備。史書記載,船隊

“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繫。鄭和船隊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戰需要來進行編組的,在統一指揮下形成一支嚴密的船隊,這是創造鄭和成功遠航的重要基礎。

總結

綜合上述幾點,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當時已近是領先世界水平了,那麼多的船隻,航行的時間長度,最終還能安全返航,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業的發達。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留個關注,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


帝天陌


中國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非常強大的貿易往來能力,更是在明朝的時候達到頂峰,這一時期國家有強大的水師,水師還有最先進的船隊,那時候我國的造船技術有多牛?看看鄭和下西洋時帶領的船隊你就能明白。

明朝的水師和造船技術是在明成祖時期興盛的,傳說明成祖發展水師,打造船隊是為了找到失蹤的朱允炆。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比較單薄的,也沒有證據可以表明,所以歷史上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明成祖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出海尋找其他國家既能夠宣揚明朝的先進和強大,也能進行通商。為了能夠在海上航行的更久、更安全,朝廷也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船隊,並讓鄭和負責帶隊出海。

從公元1405年開始,鄭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帶領的船隊規模就達到了200餘艘,這些船根據規模、作用和載重的不同分為五種類型,其中最大的船隻被稱為“寶船”,長度為151米,寬度為60米,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能夠承載的重量高達800噸,能夠同時容納上千人,而這種“寶船”在船隊中就有60多艘,佔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隊中還有馬船、糧船、坐船、和戰船,每一種都在船隊中承擔著不同的作用。

而此時西方國家最先進的造船技術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呢?我們就拿鄭和第一次航海後的八十年來說吧,當時歐洲出了個很有名的航海家哥倫布,但是他當時乘坐的船隻長度為35米,足足比明朝的短了116米!不僅如此,船上的各種功能也相應的大打折扣了,光是船舶的排水量就弱了100倍,所以有人說中國的造船技術比國外先進了數百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光是有龐大的船隊還不足以在變化多測的海上航行,還需要非常精確的航線和航海技術,能夠隨時應對多變的海洋情況,鄭和船隊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羅盤技術,當時稱為“牽星術”,能夠非常精準的定位船隊的航行方位,也被認為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航行水平,鄭和的船隊出海到達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邊的很多島嶼,甚至有人推測美洲大陸也是明朝的船隊最先發現的,直到現在東南亞的科倫坡博物館還保管著當年明朝船隊在這裡拜訪時,留下的紀念碑刻等大量物證。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崇拜西班牙發現新大陸的功績,其實更偉大的造船技術和航行技術是中國人創造的,這一點不光是中國的歷史記載了,很多印度洋上的國家也能夠證明,可惜明成祖之後的帝王過於自大,不願意再和外界通商往來了,到了清朝時期不但關閉了通商口岸,就連當年先進的造船技術也荒廢了,如果當時的統治者能夠一直堅持這種海外貿易往來不斷的話,後來也不會經歷被列強入侵的屈辱歷史。

最後,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明朝造船技術的神武,五百多年後的新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是001A型,規模是長300米,寬70米,鄭和的“寶船”是它的五分之二大!


睿讀西遊


船隊採用當時最先進航海技術

夏勁等指出:“鄭和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他 的七下西洋,是15世紀上半葉世界航海文明的一次高水平的 演練與檢閱。 ”其中不少都領先於那些歐洲著名的航海家所 採用的技術

首先,鄭和船隊使用了多種船位測定方法:測深辨位 ——據測量繩入水長度得知水深,據測量錘底部黏附泥沙得 知底質來推測水位和確定預計航線上的行船轉向點。對景定 位——以海岸上的山嶺或高大建築、海上的島嶼為物標,求 得船舶與景物的相對位置,鄭和船隊已由一向定位發展到三 向交叉定位,如用“船平檀頭山,東邊有江片礁,西方見大 佛山,平東西崎”的三向交叉定位法確定了從孝順洋到黃山 的航線;天文定位——鄭和船隊通過牽星板測量星體高度(北 極星或華蓋星)定出船舶所在的緯度。牽星板“一副十二片, 烏木為之,逢小漸大,大者長七寸餘,標為指、二指以至十 二指,俱有細刻,若分寸然” 。但中國當時還沒有把經度概 念應用於航海和製圖,所以地理位置主要以星高的指數來標 記。

第二,鄭和船隊使用了多種導航技術。首先是陸標導航 ——利用陸地上的山峰等導航,在小範圍的航道中較為實 用。《鄭和航海圖》上不僅畫有陸地山川、海上島嶼和一些 標誌性的建築物等用來導航,更畫有許多航線,注有航行方 向、航道水深、航行距離以及險灘、暗礁的位置。它實際上 是一張簡單的航海指南。 此外,還有天文導航——鄭和船隊利用牽星板與牽星 術,通過觀測不同季節、時辰的日月星辰在天空運行的位置 和測量天體在海面以上的高度來判斷方向和確定船在海中的 地理緯度(南北方向)。這就把天文導航提高到更為具體和精 確的水平,比同時期的西方和稍後的哥倫布等人要豐富縝密 得多。

第三,廣泛使用海圖與航路指南,建立了具有航跡推算 與修正意義的針路系統。這種針路技術,以磁羅盤定航向, 以更數定航程,並預先考慮進航區的風、流壓差等位移因 素,使計劃航跡與實際航跡相吻合,展示了中國傳統航跡推 算與修正技術的成就。在遠航途中,只要依圖作業, “更數 起止,計、算無差,必達其所”



御前帶刀侍衛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當時絕對是最先進的。而且是領先世界幾百年的水平。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明成祖朱棣時期,為了宣揚國威。派鄭和六下西洋(一共是七次下西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是明宣宗時期)和其他的國家進行宣揚和貿易。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鄭和的船隊肯定是很先進的。畢竟他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宣揚國威。

在從具體的配置上來說。鄭和下西洋的的船隊有兩萬七千多人,護航的人員多達兩萬人,鄭和的船隊還有醫士,舵手,水手,匠人等等。其中醫士就多達130餘人。船隻總數在200艘以上。分類很多,除了鄭和坐的寶船以外,還有馬船,糧船,戰船,坐船等等。馬船用於運輸,糧船作為儲存糧食,坐船是載運兵員的,戰船用以戰鬥。分工明確。據專家推測明朝的鄭和寶船滿載的排水量估計有兩萬噸以上。


中國的帆船不需要很多人就可以控制,鄭和船隊廣泛應用平衡式梯面斜帆技術,這種帆和船的配合,使得鄭和船隊的航行效率提高。風有八個方向,應用這種技術,使得鄭和的船隊在除了逆風的七個方向都能航行。

除了造船技術上的突破和人員的龐大。鄭和的船隊還對通信聯絡有嚴格的規定,以此來保證每條船都能收到鄭和的寶船的指令。牽星術和指南針的運用形成了嚴密的導航體系,進一步提升了鄭和船隊的航行能力。

鄭和船隊依靠各種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以及鄭和本人的勇氣成功七下西洋。對明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