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鄭和下西洋的船隻風帆逆風有動力嗎?

國學紫微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據史料記載,當時鄭和的船隻中最大的叫做寶船,這個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明清時,木工一丈合今天的7775px。按照這個長度我們換算一下:大者,長138.084m,闊55.98m。中者,長115.07m,闊46.65m,顯然就是一個航母戰鬥群啊,說是艦隊一點都不為過啊!(這裡引用我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數據來比較下。遼寧艦艦長304.5米,舷寬75米)鄭和大可在航海之餘舉辦個運動會,設置的百米跑道絕對不成問題。


而這條船的帆絕非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單帆,它有12張帆。它的錨和舵也都是巨無霸型的,轉動的時候需要幾百人喊著口號一起動手才能擺得動。南京市在50年代曾經挖掘過明代寶船製造遺址,出土過一根木杆,這根木杆長11米,問題來了,這根木杆兒是船上的哪個部位呢?鑑定結論出來了,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這根木杆而不是人們預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如果你不明白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可以說明一下。桅杆是什麼大家都應該很清楚,所謂舵杆,只不過是船隻作業的控制聯動杆,經過推算,這根舵杆連接的作業高度大約為6米左右,也就是說這條船的舵葉有三層樓高。航空母艦,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這種帆船在海上的行動主要依靠風帆藉助風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動力推進系統的這兩個重要的環節鄭和寶船都採用了獨特的設計。這種寶船就是鄭和艦隊的主力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旗艦,此外還有專門用於運輸的馬船。用於作戰的戰船,用於運糧食的糧船和專門在各大船之間運人的水船。鄭和率領的就是這樣的一支艦隊,艦隊隊之名。實在實至名歸。將士足27800餘人,倒是很讓人懷疑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戰爭和鮮血,只有和平和友善,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比鄭和晚50年的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的船隊也只有3條小帆船,旗艦長約90尺、闊約20尺,載重100噸,僅乘32人,另兩條帆船載重各為60噸和40噸,共有船員52人。足以看出明朝造船技術的強大!!


知行合一2020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歷經28年,7次遠航,出訪30多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和美洲,堪稱史無前例的航海之旅。鄭和船隊使用的都是木帆船,依靠人力、風力和洋流做動力,並利用星空、磁針導航。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寶船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4層,船上九桅可掛12張帆,錨重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起航。沒有現代機械化動力裝備,600多年前,鄭和是如何驅動數千噸的大船航行的?

鄭和船隊的航行動力主要來自於季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董昌明教授說“鄭和船隊的航行動力主要來自季風活動。鄭和七下西洋所經過的地區都是全球顯著的季風區,風向的季節變化不僅驅動了帆船,還帶動了海流的變化,為航行提供了動力。

季風規律與航海

我國古代沿海地區就將夏季的東南季風稱為“舶風”,這意味著在夏季風盛行期間,其他地區的船隻可憑藉著偏南的季風到達中國。同時又因為季風的風向在夏季和冬季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到了冬季風盛行的時候,偏北的季風又能推動船隻返程。在古代航海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季風的季節穩定性為船隻的遠航提供了巨大的自然動力。

鄭和船隊規模

鄭和船隊,由指揮船、軍事武裝船和商船混合組成。單船最大載重量達八百噸,可容納上千人,船隊最多達兩萬七千人,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編成,在當時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統帥。

世界範圍的影響

英國著名國際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後,得出這樣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鄭和船隊人數眾多,組織嚴密,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鄭和下西洋開闢了中國與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明朝與其它國家的政治、貿易和文化往來,展示了帝國國威,但主要是為了提升大國威信,沒有侵略和掠奪的目的和行為。通過交流,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傳播海外,客觀上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社會進步。


舊時光老影像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鄭和船隊是鄭和下西洋所組織的遠航船隊,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的海上特混艦隊。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船員二萬餘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其中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鄭和的寶船有著最先進的平衡系統,甲板下方隱藏的水密隔艙是寶船永不沉沒的奧秘所在。水密隔板將船艙分成了互不相同的艙室,哪怕有一個艙室漏水,也不會影響其他艙室,提高了船隻航行的安全係數。隔水艙的設計保證了鄭和的船隊能在惡劣 天氣中安全返航。

船隻航行的主要動力來於自然——季風和洋流。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東臨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海陸熱力差異大,因而亞洲南部、東南部和東部,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是隨著季節的變化風向相反,又由於表層海水在風的吹拂下會沿著一定方向流動,這種現象稱之為風海流,是洋流的一支,特別是在北印度洋,受熱帶季風的影響,夏季吹西南季風,海水按逆時針方向流動;冬季則相反。他們一般都是選擇東北季風到來的季節進行出海遠航。洋流和季風為鄭和船隊提供了便捷的動力,但是海上的風向也有捉摸不定的變化,那麼調整帆與船的迎風角度,是應付不同風向保證船隻能順利前進的關鍵。

另外鄭和寶船在兩舷和艉部,設有長櫓。這種長櫓入水深,多人搖擺,櫓在水下半旋轉的動作類似今天的螺旋槳,推進效率較高。在無風的時候也可以保持相當航速,而且櫓在船外的涉水面積小,適應在狹窄港灣擁擠水域航行

鄭和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時間的風向和洋流流向,從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


時光隧道2019


帆船當然可以逆風航行,因為風帆方向是可調的,只是不能完全頂風,要以一個偏角斜向航行。

中國古代航海家們早就掌握了這個技術。

逆風航行不便,效率也很低,不急的話不會強行出航。所以才有貿易風一說,就是商船航行按主要風向分兩個季節往返。當然,海上風雲變幻,航行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逆風,只要不是太過強勁,都會調節風帆,先低效航行一段,而不是停船等順風。


真正鱷魚不哭


帆船逆風航行技術原理:

帆船逆風而行所靠的最主要動力是吸力。

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流體速度增加,壓力就會減低。空氣要繞過向外彎曲的帆面,必須加快速度,於是壓力減小,產生吸力,把船帆扯向一邊。船帆背風一面因壓力降低而產生的吸力相當大,可比迎風一面把帆推動的力量大1倍。

風在帆兩側產生的吸力和推力,使船側向行駛;但中插板阻止船側向行駛,於是,風力分解為兩個分力,一個分力推動帆船向前行駛,另一個分力則使船向背風一面傾側,要由帆舵手在船的另一邊探身出外,保持平衡。

帆船不能完全正面頂著風航行。一艘長12米的帆船可與風向成12-15度的夾角逆風行駛。如果要正面迎著風的方向前進,必須以“之”字形路線航行。逆風行駛時,船與風向的夾角越小,速度越慢。舵手若以角度較大的“之”字形路線航行,船速會加快,不過航程會更長。



國學紫微


在第一次工業—蒸汽機利用之前,人力能夠提供的動力是非常有限的。就鄭和當時船隊的規模,必須依靠風帆動力,所以我的看法是肯定的。

鄭和的船隊規模很大,就目前已知的信息,最大船隻的長度達到44丈,寬度達到18丈,這麼大的船隻無疑是不能依賴人力來行進的,必須依靠大自然的風力來行進。


被打扮的歷史


中國古人很早就掌握了逆風航海的技術,鄭和下西洋不是一帆風順,遇到逆風時,船員轉動風帆,讓風帆和風向有一定角度,調轉船頭,讓逆風成為前側風,船舶繼續行駛,如果偏離航線,這時就要見風使舵,用船舵來把控航向。理解這個原理,問題迎刃而解。


華登


我是奇趣講史,我來為大家解答。

鄭和下西洋的船隻風帆逆風沒有動力!

鄭和下西洋遇到過許多的海上危機,不是一帆風順的。那麼在航行的時候遇到逆風,船隻怎麼前進呢?

說到這裡,就要提一下古人的聰明才智了。逆風行駛的帆船並不是始終朝一個方向行駛的。逆風中的帆船一般總是沿著S形的航線迂迴前進的。當船偏左航行一段路程後,再將船頭和帆偏向右前方。這時風仍然斜吹在船帆上,照樣為帆船提供向前所需的動力。這樣,帆船沿著S形的路線,逆風波浪,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水手們常把這種逆風駛帆的方法形象地稱作“搶風行船”。



鄭和下西洋時關於帆船的瞭解

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



一據《明史》 《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

糧船

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

坐船

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

戰船

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緻,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古人的智慧改變了當時的命運,強大的國家才不會受到欺負。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壯舉,讓後生可畏,使海上交通發展起來,讓更多的其它國家認識強大的大明王朝。

引用資料:

————《明史》

————《鄭和傳》

————《明史.兵志》


奇趣講史


看看洋流了,再不行就用人力划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