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時代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怎麼突然那麼厲害呢?

夢然895


我不知道題主這個“突然”是怎麼得來的。航海技術是經過長時期發展而來的,談不到“突然”二字。

宋代海外貿易就十分先進,元代在宋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比如說滅宋的最後一戰“崖山海戰”就是在海上進行的,而忽必烈還準備攻打日本,雖然由於颱風原因折戟,但元朝戰艦實力可見一斑。下圖為崖山海戰,可見當時船已經有一定規模。

到了元末明初,雖然戰亂,但絲毫未影響人們對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探索。相反由於戰爭需要造船業在此時還蓬勃發展起來,比較著名的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水戰。而在朱元璋北伐過程中,運送軍糧和物質也經常走海路進行。可以說,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在南方起義過程中,首先就是靠水軍發家的,這直接刺激了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發展。

宗山所述,自從唐宋以來中國人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業就沒有停止過發展的腳步,而幾次戰爭不僅沒有打斷其發展,相反還因為戰爭的需要極大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鄭和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運用而已。


物質文化史


中國的造船技術並不是突然厲害起來的。而是有千年的傳承。

歷史上,中國人的要造船技術長期領先世界!

早在秦朝,中國就能造出大海船。秦始皇還曾經親自坐船出海,遇到了鯨魚。秦朝戰船上的武士用強弩射殺了鯨魚。

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秦朝的海船非常安全,要不然怎麼會讓秦始皇登船。第二,秦朝海船戰鬥力非凡。能夠射殺鯨魚,就能在海戰中射殺強敵。可見秦朝時期,我國的造船技術已經十分先進。

漢朝是我國科技大發展的一個輝煌時期。造船技術也是突飛猛進。漢朝的樓船,一般是三層,有些高達十餘層,十餘丈高。船行海上,彷彿巨大的移動城堡。漢朝更設有“樓船將軍”。漢武帝征討朝、鮮就是水陸並進,發大軍五萬渡海作戰。可見漢朝水軍之強,海船之大。

三國時,東吳孫權曾派大軍兩萬登上臺灣島。又從海路遠征遼東。更有學者考證,東吳的船隻曾經到達羅馬帝國。

唐朝自不必說,宋朝的海船更加先進。在全球率先使用了水密艙這樣的先進設計,大大增強了海船的安全性。

元朝也是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

很多人以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野蠻落後。其實不然。元朝是中國曆朝歷代最開放的朝代之一。這是由遊牧民族的特性決定的。

人們往往以為遊牧民族科學技術必然落後於中原王朝,其實不然。

北方遊牧民族,流動性非常大。與中亞、西亞、東歐交流很多,比中原王朝對外交流要多得多。而相互交流,是促進人類進步創新的最重要因素。

古代蒙古人對中亞、西亞、東歐、西歐的瞭解,遠遠超過中原人。他們從對外交流中,學到了很多新技術。三次西征以後,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帝國內部,東西方的交流更加密切。很多西方的技術由此進入中國。


中國的造船業,也在這種交流中獲得了新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先進造船技術,加上外來的技術,共同造就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傳奇。


上將噯福斯


你如果看過明朝那些事,你就知道根本原因了,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潘陽湖決戰時候,介紹的陳友諒的水軍,最大戰船可以裝3000人,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元朝一尺大約為30.7cm,這樣算下來,陳友諒的戰船約有46m長,6m寬,9m高。

這裡得介紹一下陳友諒,陳友諒為什麼大力發展船呢?

陳友諒可是有名的私鹽販子,外加一個漁夫稱號。在南方密密麻麻的水系裡,只要把船造的越來越大,才有可能成為一方霸主。所以那個時代的人就不斷的增進船的質量,重量,就和現在的航母一個道理。據說現在的超級油輪,就瞄著馬六甲寬度海峽造的。

儘管陳友諒擁有比朱元璋更高大的戰船,陳友諒終究還是失敗了,哎歷史不能假設,太多了細節我們的仔細揣摩。

明朝造船達到了一個巔峰,主要就是體現在正和七下西洋,2010年,南京市發現一座明代古墓,考古發現該墓為鄭和副手洪保墓,墓誌銘記載“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料是古代容量單位,5000料相當於現在的2500噸的排水量,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多數戰艦都小於2500噸,只有法國空想號戰艦超過2500噸。

所以王者就是王者,制度原因和各種原因參雜在一起。才讓中國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





鈿車寶馬


因為朱棣的皇位是通過謀反得到的,朝中有很多大臣不太服氣,他急需用一些功績來提升自己的威望。但是,那個時期天下太平,百姓不缺吃穿,而且北放邊境由大軍鎮守,在內部不可能做出什麼功績了,只能向海上發展了。而當時海上卻有一些海盜出沒,對明朝國家的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於是朱棣便利用這個理由大力發展航海技術,這樣一來就震懾了海盜,並且朱棣還派遣一支強大的船隊對海里的一些島國進行威懾。朱棣屬於行動派,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鄭和下西洋。

但是在海上容易迷失方向亡。當時的明朝並沒有雷達高科技,當時明朝的海禁也不太嚴格,沿海的老百姓經常出海貿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海道針經”和“過洋牽星術”這兩種技術。而航海,也需要抗擊風浪的大船,明朝時期中國的造船業已經十分發達,造遠洋大船根本就不是問題。

鄭和造好了船,便揚帆起航,從福建港口出發南下,開始了第一次震驚世界的大航海。鄭和一共進行了七次這樣的大航海,而且航程一次比一次遠。第一次船隊到了印度尼西亞,麻喏八歇國王因為誤殺明朝的士兵,不得不賠錢道歉,但是鄭和原諒了他,麻喏八歇國願意接受明朝的管轄。

第三次航海鄭和遇上了危險,鄭和艦隊到達斯里蘭卡之後。國王卻眼饞船上的珍寶,於是派了五萬人攻擊鄭和的船隊,但是最終被鄭和反殺。這件事發生之後,海上的其他國家再也沒有攻擊鄭和的艦隊。在後來的三次遠航中,鄭和的航程距離一次比一次遠,到達了阿拉伯半島附近,並建立了以明朝為中心的朝貢制度。

明成祖朱棣組織的七次遠洋大航行,使得東南亞所有的島國都臣服於明朝的實力,心甘情願的嚮明朝納貢,在亞中確立了以明朝為中心的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因為是當時船體積最大,航行的路程最遠,創造了當時的世界奇蹟。


公元前



雨軒品茗2


南宋時對外交往陸路被阻隔,海洋貿易興盛。元朝商貿也很興盛,陸海具通,對外貿易更加興盛。這些因素為明朝海航積累了大量技術與經驗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不可能是突然的,而是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循序漸進的結果。隨著對海外貿易的限制,導致了中國航海的衰落。朱明王朝、儒生們的小農意識過強,滿清沿續了這種小農意識。


沉140769451


這是歷代積累的結果,南宋時的海外貿易就很興盛,促進了古代中國的造船業、航海業在吸收外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南宋泉州、福州、廣州等沿海城市都是海外貿易極其興盛的大港口。


跪射俑


不可能是突然的,中國一直有內河運輸的需要,造船技術不低,各個朝代都有像漕運的機構,這是政府部門,造船的也有了支持,也就有發展了。


嶗螞


政治軍事的需要,主要是抗倭,援朝,還有增強與附屬國琉球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