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鄭和下西洋用中國的物質賺回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反而卻讓大明變窮了?

全之眼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本身是錯誤的。

實際上,明代的中國依靠輸入大量白銀,保持了驚人的貿易順差,也保證了商品的巨大競爭力。

明代的中國,是全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實體。

自1550年代中歐海路開通至明朝滅亡1644年,中國保持鉅額貿易順差達1個世紀之久,這在世界貿易史上極為罕見。

中國的商品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甚至壟斷。

明代的中國具有非常強大的商品製造能力,可以製造各種五花八門的商品。

因為千百年的技術積累,中國商品的質量是不錯的,同時人工成本很低,導致商品的價格也不高,堪稱物美價廉。

同時中國在很多商品的製造技術和生產技術,都持有特殊的壟斷地位。

資料中這麼說:就紡織品生產而言,中國是麻類纖維原產地,千餘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對麻縷“半浸半曬”、硫磺燻蒸等漂白技術均居當時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生絲製作的產品經得起海風吹拂而不變色,歐洲絲綢產品的款式、織法、圖案設計、印染工藝無不受到中國的影響和啟迪,更有甚者,英國直到1690年以後才織出質量較好的亞麻布。

對於中國絲貨,外國商人更是讚歎不絕,“從中國運來的各種絲貨,以白色最受歡迎,其白如雪,歐洲沒有一種產品能比得上中國的絲貨”。

看看就是這麼牛逼的。

商品的物美價廉,是中國對歐洲貿易實現順差長達100年的重要原因。

當然,包括鄭和和後人獲得了大量的白銀,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佔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

中國國內白銀數量的猛增,仍然抵不上對於白銀的需求量。這使得中國保持較低的物價,白銀的購買力達到宋代的2倍。

結果就是,中國商品出口價格較低。

資料中這麼寫:

當時國際市場上中國主要大宗出口商品與外國同類產品價格對比如下:

  絲織品: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

  麻織品: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

  銅、鐵製品:菲律賓市場中國鐵釘價格為西班牙產品的1/4,致使秘魯總督卡涅特於1590年專門派船赴菲購買中國銅、鐵製品,還有位西班牙人維拉曾建議在菲律賓購買廉價的中國銅鑄炮,然後運往墨西哥和秘魯;

  生絲: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採購一批臺灣生絲,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肉類、蔬菜、水果:當時的一個西班牙神甫馬丁德拉達驚歎中國肉類、蔬菜、水果價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樣……

  西歐迫切需要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香料、藥材、茶葉、瓷器、絲綢等物都深受西歐人的歡迎。由於多年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西歐能向外輸出售於東方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必須用現金即貴金屬白銀貨幣支付。它們只好攜帶大量銀子來中國購買貨物販回國內傾銷。所謂夷船“所載貨物無幾,大半均屬番銀”。

所以,這就是中國商品牛逼的原因。

至於鄭和為什麼七下西洋,卻讓大明變窮了,主要是花費過於龐大。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宣揚大明國威,所以艦隊非常龐大,共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

根據統計,船隊每人每天的飲食需要為糧食1公斤,水3公斤,蔬菜瓜果0.5公斤。僅在海上十天的航行,直接的飲食需要:糧食270噸,飲水710噸,蔬菜水果135噸。僅此一項十天的飲食耗費總計就要超過1000噸,平均每天100噸。

這種規模是歐洲探險家無法想象的。

無論是哥倫布還是麥哲倫,他們艦隊規模都不大。哥倫布更是隻有區區3條船隻。

所以,鄭和七下西洋花費是巨大的,獲得少量金銀珠寶當然不能彌補消費。

單單鄭和下西洋的消費和收入來說,自然不成比例。

但是,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是重大的,開通了很多以往不存在的航線,大大促進了貿易。

根據學者估計,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貿易利益,最少為黃金二十萬兩,白銀上千萬兩,是宋元兩代市舶司收入的十幾倍。


薩沙


因為他的花費,比他的所得更多。

中國傳統上是一個重農抑商的國家。不止抵制商人,也不重視商業思想。鄭和下西洋,不管是為了找建文帝,還是為了宣揚國威,他都沒有把商業用途作為此行的主要目的。

從商業角度來說,要判斷是否營利,要對比收入和支出。

下西洋,鄭和、朱棣、整個大明朝的收入,就是那些珍奇異獸、香料珠寶,都是奢侈品,實用價值很小。

而支出呢,給各國的禮物(或者叫作賞賜)價值不菲,足以抵消賺到的財富價值。

可是,還有路費呢,打造“寶船”的費用呢,每次數萬出海人員的費用呢?你當然可以說,這是科技、人才投入。但如果沒有繼續,這些技術沒有用途,就成了屠龍之技,毫無價值。

鄭和下西洋的損失,不止在於費用龐大,也在於後繼無力。


棲鴻看紅樓


【鄭和七次下西洋耗盡明朝國庫,十多年後發生土木堡之變。】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耗費巨大的撒錢工程鄭和下西洋】

《明史、鄭和傳》:“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三寶太監鄭和是雲南人,當初在燕王藩邸做事,燕王發動靖難之役立有戰功,多次拙升為總管太監。明成祖朱棣聽說明惠帝朱允炆逃亡海外,就想追蹤其下落,並且想楊威於海外異域,顯示中國之強大。永樂三年六月,命令鄭和以及太監王景弘等人通使西洋,將士水手共27800人,長105米寬43米的大海船62艘,馬船、貨船、料船等100多艘。從蘇州劉家河到福建,再從福建五虎門楊帆出海,到達越南占城。以此順序到達西洋各個番邦,宣讀天子之詔而賞賜,番國不服氣的則武力威懾。

《明史、鄭和傳》:“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

鄭和歷經三朝皇帝,先後七次奉使下西洋,所到共計30多個國家。交換到的無名寶物數不勝數,但是中國的花費業非常巨大。自從宣德帝以後,遠方經常有來中國者,但都不如永樂時期多,而鄭和老了而且也死了。自鄭和以後,凡是奉命海外奏表者,都稱讚鄭和誇揚海外番邦,故此俗傳三寶太監下西洋,是明朝初期的盛事呀!

鄭和龐大船隊的艦船製造、維修,本身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的花費,28000名官兵、水手的軍費軍餉每年不會少於100萬兩銀子,隨船運載的3000匹戰馬,沿途的糧食、蔬菜、草料、淡水補給,也都要花費鉅額銀兩採買,船隊每次出海攜帶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資,價值都在100萬兩銀子以上。這麼龐大的一支船隊,時間跨度三十年,七次下西洋楊威於異域,粗略計算花費在3000萬兩銀子以上,而換回的奇珍異寶的價值“入不敷出”。

【明朝面子工程的朝貢貿易,壓垮明朝財政的鄭和下西洋】

明朝初年,朱元璋六次頒佈禁海令,目的就是壟斷“海上絲綢之路”的利潤,試圖加強中央集權制的經濟力量。朱元璋立國之初,就曾宣稱中華“地大物豐”,外邦異域有的一切中華都有,外邦異域沒有的東西中華也有。宣佈東亞日本、越南等十五國為不徵之國,只要周邊海外諸夷承認大明為天朝上邦,並且來大明朝貢,就會得到大明豐厚的賞賜。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太監鄭和,率領200艘的大船隊,28000名官兵,滿載著瓷器、絲綢、茶葉、金銀、珠寶,浩浩蕩蕩的下西洋。朱棣的初衷是尋找建文帝,耀武楊威於異域,打擊海盜保護海上絲綢之路。鄭和前二次下西洋,也確實達到了目的,剿滅海盜陳祖義、打垮爪哇國、駐兵馬六甲、錫蘭等國,讓更多的海外諸國知道了中華。但是,後五次鄭和下西洋,基本上就是炫富海外的“撒錢工程”,帶回了大批海外“朝貢貿易”使者。

鄭和七次下西洋和同時展開的“朝貢貿易”,花費了大明3000萬兩白銀,耗費了大明無數的瓷器、絲綢、茶葉等拳頭產品,除換回來少量珍希之物外,就是換回來海外大量的垃圾“香料”,泉州碼頭上的垃圾香料堆積如山,幾百年都用不完。而鄭和船隊帶到中國的海外“朝貢使者”,卻從大明朝廷領走了價值上千萬兩的金銀,大明財政基本上就破產了,1433年鄭和在古裡病逝,安葬在南京牛首山。

【鄭和下西洋壓垮了大明財政,十幾年後爆發土木堡之變。】

鄭和七次下西洋,耗費3000萬銀兩,把大明30年禁海壟斷海上貿易的利潤,全部都打了水漂,造成大明王朝國庫空虛,大明再也沒有力量養活這支龐大的水師,從此以後鄭和下西洋就成為大明永遠不能複製的神話。沒有錢養活的大明艦隊,再也不能大規模的出海,大明保護海上絲綢之路的制海權,也就逐漸的丟失了。數十年後,大明的龐大船隊腐爛掉了,大明的海上“雙邊貿易”就變成了“朝貢”垃圾的“單邊貿易”。

修建北京故宮、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這三件大事的巨大花費,明朝國庫從殷實轉入拮据,明宣宗為了節省軍費開支,受到司馬遷“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思想影響,主動放棄了南方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北方開平衛等諸多地緣政治上作為反攻基地的戰略要地。大明對中南半島及緬甸的控制力大為削弱,退守燕山而放棄開平衛則北方門戶大開,失去從蒙古草原西部進入東北的通道,從北京到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的控制線路只剩由山海關控制的從北京通往東北的要衝——遼西走廊。

由於明朝防線內縮,直接導致了“奴兒干都司之亂”和“交趾之亂”,蒙古草原瓦剌韃靼再度崛起。明英宗時期,南方的錢糧不能足額上收,明庭財政拮据緊張,官員的部分工資用垃圾香料衝抵,軍費不足的結果導致軍備渙散,軍隊裝備不能及時更新,軍隊的訓練達不到作戰的要求。放棄開平衛退守燕山,北京的門戶洞開,“天子守邊關”就是無奈之舉。十幾年後,瓦剌也先大舉進犯,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率領20萬軍隊出征,會合30萬地方老弱之兵,在土木堡遭到瓦剌的伏擊,明英宗朱祁鎮被浮。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











冷清先生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

所以七次下西洋耗費的錢財很多,同時找了一堆進貢國。再加上為了彰顯“大國”氣質,賜給進貢國的物品價值比他們的貢品多很多倍。所以鄭和下西洋除了提升朱棣和明朝的政治威望,並沒有給明朝政府帶來實際利益。也就是用金錢換面子。之後明朝陸續海禁,外貿受到嚴重影響。

不過到了隆慶開關以後,情況好多了,雖然只開了福建月港,就像清朝閉關鎖國還保留廣州十三行,創造了一個龐然大物。後期海禁名存實亡後,明朝大量出口陶器、絲綢、茶葉,雖然沒有新意,但是數量龐大,又是歐洲、阿拉伯人喜歡的東西。

同時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稱霸大航海時代前期,在美洲、非洲、東南亞等殖民地大量開採貴金屬。日本的貴金屬礦也大規模開發。

這些貴金屬直接拿去明朝、印度等地購買物資。

但是貴金屬不能吃,背後沒有足夠的實物支撐,沒有貴金屬以外的足夠貨物進入明朝,導致明朝白銀貶值。【就和現在一些國家,缺錢時不進行工礦農業等生產,就一個勁的印錢,最後紙幣多了,但是紙幣背後所代表的物資並沒有增加。。只有一百噸糧食的話,印再多的錢,也只能約等於只有一百噸糧食。錢終究只是物資交換的中介。】


而且對於社會來說,金錢需要流動起來才有意義。但是明朝重農抑商、後期腐敗的環境下,很多貴金屬其實被有持有人塵封起來。【金錢不流動,商業活性就不高,政府就收不到錢,也就窮。】


黑眼歷史觀


這又不是說鄭和才會這麼做,當時明代或者在這之前北宋南宋的商人也都是依靠著這種方法在海上建立起了海上絲綢之路,並且攫取了大量的資金。

在古代中國的絲綢,瓷器還有東方的香料,在當時的西方那都是緊俏物品,所以這些東西在海上絲綢之路里面也都是可以說獲得暴利的行業,近幾年對於中國海域的那些沉船的打撈,都會發現其攜帶著大量的瓷器香料,這些人所賺取的錢財可比鄭和通過物品交換過來的金銀珠寶要多的多的多!

而且商業是要賺錢的,怎樣才算掙錢呢?都是拿掙到的錢減掉成本,這樣獲得的利潤才是你真正賺到的錢,鄭和的艦隊達到數百艘船,微信人員有數萬人,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開銷,你光靠運回來弄點球員珠寶確實不夠分,要真考購買過來的金銀珠寶,(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維持整個鄭和艦隊的話,那這個鄭和一輩子都別想下西洋了。

說到底,鄭和下西洋只是一次官方的活動,她的本意並不是掙錢,更多的是宣揚大明王朝的國威,而這一點其實和鄭和的初心也沒什麼問題,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說白了就是替明成祖朱棣出去跑一趟,出去宣揚一下大明王朝的國威,畢竟他骨子裡面就是要替主子分憂的。

所以有人說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其實是去找朱允炆,這一點我信。

當然你說的大明王朝變窮了的這件事情,其實這是一個錯覺,大明王朝並不窮,這個國家的富裕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講是難以想象的,很多其他地方的部落國家都沒有辦法想象有一個地方竟然能富裕到這種程度。

大明王朝的瓊這種假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政府沒錢重申,最後國庫裡面都沒銀子了。第二,當時大明王朝經歷過一次小冰河期農業收入銳減,名不聊生。

這個是建立在大明王朝兩個問題上面,第一就是朱元璋的每一個子孫,每年啥東西都不用幹,就能夠從大明王朝的國庫裡面獲取大量東西,第二人口激增,所以很多土地都已經過度地開發了,這個時候稍微出現一次旱災,那死掉的人簡直無法想象。

所以說大明王朝並沒有變窮,如果硬要說大明王朝哪個地方變窮的話,那應該就是海上貿易這一塊兒,當然這個還得怪到日本鬼子,要不是他們三番五次到東南沿海一天到晚的搞襲擊,說不定大明王朝也懶得去弄什麼海禁,那大明王朝說不定能夠更加接近西方。

關於這一點很多人都想反駁說大明王朝有這麼開明嗎?其實這樣說到最後一個情況,那就是大明王朝快被滅亡的時候,南方有很多的小朝廷,這些小朝廷,在滅亡的時候保持著和西方的溝通,很多南明政府甚至要求自己的朱元璋的子孫去相信西方的基督教,要求西方基督教大十字軍來拯救南明政府。


漩渦鳴人yy


和西方殖民者比鄭和賺的就是九牛一毛。簡單點就是投入大,產出少。


歐文小星蝶


鄭和下西洋拿回來的高端玩意根本無法變現,更無法對換成推動社會生產的物資;而鄭和捨出去的確確是當時貼合時代的生存資源。


淵默81029184


明朝用絲綢、茶葉與洋人貿易,賺到大量的白銀。白銀不能吃,不能穿,不能造兵器,只當成錢被明朝的貪官、地主挖地窖藏了起來。明朝窮是因為明朝太腐敗,明朝的富人把銀子埋在地裡不流通造成的。


我心與明月


導致了白銀通貨膨脹,西班牙在美洲掠奪白銀,換回大明的商品,實際上是掌握了鑄幣權,和現在的美國一樣,這是貨幣的本質,可惜認識不到。


沙209851859


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糧食大量減產為代價,換回大量的白銀,白銀是能吃啊還是能穿?對整個中國而言,白銀有什麼用?當然中國就越來越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