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一些法家人物为何都不得善终了?

孫雪涵


本人认为这个问题答案是非常明了和容易达成共识的,法家学派人物大多不得善终其实和当时社会体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法家学派到底是动了谁家的蛋糕呢?

一,从主观能动性上考虑,法家学派代表大多是实践派,没有儒家的唯心主义,没有墨家的高度强调自我,没有法家的顺其自然,甚至没有纵横家的专一理论,但法家代表大多不像其他学派一样抱着自己的一套理想主义往不同国家不同国情上去硬套,一个励志于改变的君主,励志于摆脱陈旧观念的君主,可能会对百家游说以礼相待,择其适合自己国情的相对决策供己使用,但是他们更愿意接纳的恰恰应该是能够因国置宜,为本国作出全盘改革方针并且能作为实际参考蓝图的法家集团。

二,从客观历史结论分析,参考法家变法的国家后来大致在一定时期内都在军,政,财各方面得到了长足进步,法家的改革大多更加强调君主权威,稳固主权的同时更能调动民间资源,从上而下管理效率更高,自下而上也能直接承担责任。奖罚更为分明,在打破阶层固化方面效果更为显著,社会底层向上通道的建立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排除国家政体冗员,使得国家管理运行更为健康,更为高效,同时,作为君主,在摆脱了传统老氏族各方利益掣肘下,也更为集权。

结论,在改革中,旧势力集团原有利益链条被侵蚀,通常在强有力的君主信任下,改革推进颇具成效,给日后国家打稳政治基础下,也给改革者自己树立了无数敌人,在残酷的改革斗争中,无论再是正确的或长期有效的改革措施中,都难免会有不成熟,或者在以实验效果为目的方式上有矫枉过正或无谓浪费的情况,也给了后来敌人攻击自己的借口和筹码。在上一代君主驾崩后,继任者往往在坐享改革成功的果实下,迫于各方压力会对改革者个人或者班底作出指向性打击,来稳固各方情绪。但终究正确大政方针却会随着国家的正向发展保留下来。

而法家诸子,则注定成为权利的牺牲品,虽然其对华夏民族之统一作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一学派,但因为他们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本质,而不是特定一位君主的在位方向,所以必定要为政体的改革阵痛负责,可以说,他们才是这个国家导向的实际领路者,铺路人。


小李开小车


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先贤总结了几千年的政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遵循天道,才可以富民强国,太平盛世才可以长久。

法家人物欲变法图强,就得推行天道,这势必要损害那些权贵的利益。他们的政治生涯必然是凶险异常!

谈法家人物就不得不谈商君,谈到商君被车裂,高举仁义道德大旗的道学家、儒学家们,把唇枪舌剑疯狂投向商君,“分析”其被车裂的原因,得到的都是一些莫须有的诛心之说。为什么他们不谴责谴责秦惠文王,和那些被商君断了不劳而获世袭享受之路的老氏族?

就因为秦朝灭亡了,就足以证明,秦帝国的统治是残暴的。就因为商君被车裂了,就足以证明,商君的德行是刻薄的。同样,就因为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我们打输了,就足以证明,中华文明是专制落后的。诸如此类,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在这些“事实”面前,中国人陷入了文化自卑的深渊!

在这黑暗无光的深渊里,我的内心在一次次的考问,在一声声的呐喊!中国,你是否还是那山河浩荡雄立东方的中国?中国,你是否还是那治平天下协和万邦的中国?中国,你是否还是那万古流传生生不息的中国……?

历史以来,一代代的儒生学子们(其实是权贵集团)总在呼喊,告戒,千万不要变法,商君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那有些爱追根问底的学生要是说:“商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老师就说:“因为他刻薄寡恩冷酷无情,仁义不施没有人性。因为他的法是暴法,不得人心……。”

人生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死问题。生是如此可贵,死是多么可怕。对于每个人来说,死是天大的事,所以谈商君者必谈其死。似乎他的死,是证明其为人的失败,其法治的不合理的最好证据。

在普通人眼里死而不得正寝,就是人生的失败。死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是与生完全相隔和对立的两回事。试问,有几个普通人,认认真真的思考过生死的问题?

中华先贤们早在数千年前,已深刻的思考过人的生死问题,庄子说过:“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不光生死是一回事,万物也是一回事,天人也是一回事。

事实上,商君之死和普通人之死并无区别,商君之死亦并不重要。因为他的知识还在,他的信息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他的功业还在!正如老子所讲的:“死而不亡者,寿也。”华夏文明五千年,死而不亡者几何? 对于中国人来说,伟大的商君死了,但他的法治还在。伟大的秦始皇大帝死了,甚至他的王朝也很快灭亡了,但他的制度还在,他的血脉与土地还在。

周秦之变是中国历史五千年中,最伟大的一场变革,奠定了包括今天在内的秦以后的两千多年的郡县集权制政治模式,后世所有皇帝、领袖,再无力做本质上改变。这便是商君这个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人物,存在过的意义。


大秦魂的微博


读一遍商君书的弱民篇和君臣篇就知道了。法家是统治术中最阴暗面的体现,中国人把这一套玩到了极致,好处是大部分时间里靠这一套维持了大陆的统一,坏处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不能在中国出现。可以说法家这套东西于统治有功,维持了统一。但也同时埋下了落后的种子!说到商鞅们的结局,四个字非常准确的概括:作法自毙


乖乖已不在


不仅仅是法家,还有兵家吴起等,后世各朝代变法也大多以失败告终,如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清朝戊戌变法等。当一个政权积重难返时,改革的阻力是相当大的,砸人饭碗如同杀人父母。你给了别人的东西再想要回来如同登天,失去的恐惧感比未得到的挫败感更让人受不了,这是人性,改不了的,大势已成,强行逆流而上,只会粉身碎骨。


峄州司马



法家的人为君主设谋却会触及权臣的利益 在对立的状态下谁够狠才能活下去 没有侥幸可言 吴起 商鞅 都是死于政变 法家人士面对的是很凶残的敌人 从变法开始危险就开始伴随他了 有增无减 直到一方灭亡 法家的人都是报定了必死的决心才去变法的 因为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了 那就是不管成功失败都要付出鲜血 法家人士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不惜奉献生命 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并不像某些人 明哲保身


新史官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外因主要是变法触及上层贵族的利益,欲至其死地而后快,商鞅、吴起为其代表人物。内因则是法家人士从政逐利、严刑峻法太甚,个人性情也多刻薄不近人情,又是外来之客卿身处外国无宗族势力屏障,都依靠国君庇护得于施政,国君已死,大树即倒,平日之政敌即倾刻间至其于死地不得善终矣。


賀灏


先秦时期,正是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礼崩乐坏”,很多社会制度、行为规范、国家大政方针等需要改故鼎新。法家人物“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依法治国,虽然可以使国富民强,但用法律约束权贵们,必然触动他们的利益,引起他们强烈的反对。特别是当法家人物进行改革或者依法处理一些权贵们的违法行为时,更是打击了他们的既得利益,甚至危及他们的身家性命,这就会引起这些权贵们对法家人物的疯狂报复。因此,先秦法家人士很多不得善终。


心如止水淡定平静


其实在那个人命如狗的年代又有几人能善终?现代人只看到那个灿烂的年代各种文化井喷式绽放。又如何能理解当时生存环境之恶劣!这与是否法家没有必然联系。从概率学的角度法家用于治人治世必与世人产生各那利益纠结矛盾纠纷,不得善终几乎是必然的。


中国胶泥头


哈哈哈!剥夺既得利益集体的特权使社会平等必然会触动士族后人的特处地位,古代是一人做天下,帝王支持下即可获得尊重,一旦帝王更替则感受委屈的老士族以往的荣耀就会死灰复燃,他们必会反扑希望重新获得祖辈的荣誉和待遇。


小小民心1


法家政策得到贯彻实行的牺牲品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