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天王山之戰”其實來源於日本戰國時期

誠如大家所見所知,在許多戎馬歲月、競技賽場上常有人習慣以“天王山之戰”來形容其中的關鍵一役。但要追溯來源的話,它可不是什麼“真假天王”之間為了名分的戰鬥,而是來源於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場戰役。


我們常說的“天王山之戰”其實來源於日本戰國時期

明智光秀漫畫像


公元1582年6月2日,“織田四天王”之一的明智光秀髮動叛亂,他攜部下以“敵在本能寺”為號,趁夜闖入其中,一舉殺死了正在天下布武,已經身為右府大臣的織田信長,還有他的妻子齋藤歸蝶(阿濃)、長子織田信忠。

彼時,織田家的其他勢力正在執行他一統天下的攻略,江山唾手可得,一同日本只差一點,瀧川一益、豐臣秀吉、柴田勝家、丹羽長秀分別在向幾個方向出兵,而與他締結盟約的德川家康又在一生中的首次上洛(前往京城朝拜)期間。


我們常說的“天王山之戰”其實來源於日本戰國時期

本能寺之變中的織田信長


因此,一時間殺死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志得意滿,馬上派人遊走各方、拉攏諸侯,企圖竊取織田信長的革命果實,一人獨霸天下。但是織田家的其他勢力怎會放過他?

於是,豐臣秀吉立即行動,將其他追隨織田信長的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尊織田信長的三兒子織田信孝為總大將,組成了一支多達3.5萬人的軍隊(這一數量在日本戰國時期已屬罕見),而明智光秀的手中只有1.6萬人。

大戰一觸即發,雙方在經過了不斷的考察、摸索、試探後,不約而同的將日本京都東邊的天王山一帶認定為決定戰役結果的重要戰場,畢竟這裡是進出京都與攝津國(大阪)的咽喉要道,進可控制京都一帶,退可固守城池。所以誰都能看到掌握了這裡幾乎就等於掌握了日本的未來。


我們常說的“天王山之戰”其實來源於日本戰國時期

豐臣秀吉漫畫像


6月13日,最終的戰役果然在位於天王山麓、京都一帶的山崎打響,豐臣秀吉攜織田信孝、丹羽長秀、蜂須賀正勝等人果斷出擊、連戰連捷,一舉擊敗了叛將明智光秀,同時也奠定了豐臣秀吉日後一統日本的基礎。

有傳言說,在逃跑的過程中,明智光秀遭到刺殺,身受重傷而亡;也有觀點認為,當時沒有人見到他的屍體,是因為他化名為南光坊天海,歸出家隱。

不論明智光秀到底是死是活,反正“天王山之戰”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介於它的重要性,以及這個好聽、好記的名字,時至今日就被人們反覆拿來形容沙場的決戰、競技體育的決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