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大膽、挑戰、赤裸,一直是阿莫多瓦為人熟知的風格,他毫不避諱談論禁忌話題,挑戰至高無上的宗教權威。他電影的素材,在當時仍舊保守的80年代西班牙,充滿話題爭議性。

去年上映的《痛苦與榮耀》(西班牙語:Dolor y gloria,2019)是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西班牙語:Pedro Almodóvar)執導的劇情長片。這是阿莫多瓦半自傳的電影,描寫曾經紅極一時的導演馬洛隨著年紀增長,靈感枯竭,病痛折磨,卻又不得不完成手頭工作,而與往事舊人握手言和的故事。飾演男主角的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西班牙語:Antonio Banderas)多次參演阿莫多瓦作品,這次更因此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痛苦與榮耀 Dolor y gloria (2019)豆瓣評分

《痛苦與榮耀》是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的最終章,若想為這部電影做較好的詮釋就得先從前面兩部《慾望法則》(西班牙語:La ley del deseo ,1987)、《不良教育》(西班牙語:La mala educación,2004)說起。

三部曲橫跨了32年,當中可以明顯感覺出阿莫多瓦的風格變化,及對事情看法的轉變;也能察覺出導演獨樹一格的創作巧思,和真摯的情感展現。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樂曲第一章:遵守《慾望法則》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帕布羅(左)與安東尼奧(右)


《慾望法則》遵循阿莫多瓦一貫風格,講述電影導演帕布羅與其情人胡安分手後,又認識了性感迷人的瘋狂情人安東尼奧。帕布羅始終深愛著胡安,安東尼奧察覺這點,竟下手殺害胡安;並接近帕布羅變性的姐姐蒂娜,將其脅持只求再見帕布羅一面。

阿莫多瓦喜歡以「戲中戲」的方式展現人戲不分的效果。《慾望法則》以帕布羅正在拍攝一場自我安慰戲碼拉開序幕,投射戲中人的情感慾望。劇情看似狗血令人驚愕,但卻把痴狂的情慾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部片呈現許多愛情價值觀,有的享樂放縱,卻令人難忘眷戀;有的深情刻骨,卻極具毀滅性。最令人難忘的是當時還是青蔥少年的安東尼奧,飾演與他同名的角色,將對一個人的執著近乎走火入魔的地步表演得理直氣壯,而周遭那些藐視愛情的人才是罪大惡極。在我看來,安東尼奧敢愛敢恨的不計代價,是比電影中那些露骨的戲份更加大膽赤裸的內心告白。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慾望法則 La ley del deseo (1987)豆瓣評分

最後一場戲是電影的高潮,帕布羅與安東尼奧在重重警力包圍下互訴衷腸,相擁纏綿。安東尼奧對帕布羅說:「只要能見到你,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我懷疑……你是否還能找到這樣的愛,像我對你這樣純潔的愛。」安東尼奧的愛危險神秘,卻是絕對的純真;這樣子的偏執註定要使自己粉身碎骨。他最後舉槍自盡,只留下帕布羅緊抱著他的屍體痛哭流涕。熊熊烈火燃燒在他們周圍,卻渾然不顧,任憑所有愛恨情仇煎熬他們撕心裂肺。這是阿莫多瓦對愛情最濃烈而深沉的詮釋。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樂曲第二章:經驗《不良教育 》

第二部《不良教育 》依舊有關情慾的探討,但阿莫多瓦更進一步挑戰天主教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狠狠痛擊虛偽表層的人性。故事描述導演安利奎某天遇到一位前來應徵演員的人,名叫伊納休,並帶著一疊以他們兒時故事為主的劇本。安利奎讀著劇本回憶起他與伊納休從前在教會學校裡的往事:他們本來互相愛戀對方,卻因戀童的馬諾羅神父也愛上了伊納休,而勒令安利奎退學拆散他們。經過調查後,安利奎發現伊納休早在三年前就已過世了,眼前的伊納休是他的的弟弟胡安裝扮。當劇本即將拍攝完畢時,馬諾羅神父竟意外地出現在安利奎面前,帶著三年前的真相解開層層謎團。

阿莫多瓦在本片更加精熟地玩轉「戲中戲」的手法,一面以真實的追憶倒敘,一面又以後設的劇本詮釋,將虛實糾纏得難分難解,無法分離。電影帶有點懸疑的氛圍,如同羅生門一樣不斷推翻結果;又有人類最難捉摸的因素──情慾,攪亂事情發展,讓許多情節失控曲折。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不良教育 La mala educación (2004)豆瓣評分


本片最大的震撼是對天主教至高無上的抨擊,揭露人性虛偽的一面,令其無所遁形。天主教的象徵常常出現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在《慾望法則》中,宗教是所有神蹟的展現,給予無助者最大的慰藉;這看似是一股正向力量,但卻指向著結尾的悲劇(結尾帕布羅在聖像前抱著安東尼奧的屍體,更有受難救贖的意味)。而在《不良教育 》中更將矛頭直指神職人員,挑戰其道德標準和威望。

阿莫多瓦以難辨真相的敘事方式包裝電影,就如同要我們去思考表象權威的假象,唯有戳破這層偽善面具,才能接近真理。

阿莫多瓦對天主教有著矛盾的心理。宗教的身影延續整個「導演三部曲」,可見對其影響深遠。這或許可以追溯到導演兒時的記憶,在他小時候被送入教會學校,但當時不健全的專制教育使他對宗教產生陰影,之後開始接觸電影,走向導演這條路。這段往事在《痛苦與榮耀》中有更明顯的演出。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如果說前兩部曲是如同命運交響曲般悲壯驚世,那麼《痛苦與榮耀》就是和諧圓滿的第九號交響曲(當然,同樣一首曲子對《發條橘子》來說可能是一場夢魘)。很難想像狂放熱烈,為愛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的阿莫多瓦,也會有脆弱無助的一面。就連在《慾望法則》中為愛痴狂、邪魅瘋狂的「拉丁情人」安東尼奧,也禁不起歲月的考驗,蛻變成一顆藥丸掉在地上都必須用枕頭墊著才能拾起的老導演。


樂曲最終章:和解《痛苦與榮耀》

故事描述安東奇奧飾演的導演馬洛,長期累積的病痛導致他無法繼續創作,然而腦中依舊源源不絕的靈感卻傾軋他,需要他輸出想法。在身心雙重摺磨下,馬洛憶起兒時與母親生活的點滴、年少時與舊情人相愛的過往……。

天主教依舊是阿莫多瓦的課題,從《痛苦與榮耀》中我們總算可以解答之前導演在作品中所呈現對天主教矛盾的心理。電影中說到小馬洛因為家境貧困,只能被母親送到教會學校讀書。由於他的聲線優美被選入合唱團,因此無法正規上課,知識完全被受限;只有在成為導演之後四處宣傳時才真正清楚西班牙地理,在飽受病苦折磨後才瞭解身體解剖構造。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他對宗教的心理影響與母親間的關係。在母親年事已高後曾對馬洛說,她始終覺得馬洛無法原諒從小被送進教會讀書;而馬洛也向母親坦白說:「對不起,我從未成為你想要的兒子。當你說這孩子是誰的時候,你的語氣沒有驕傲。我感覺出來了。」是否成為父母心中的驕傲,是每個小孩內心最敏感的疑問。母子終於將話說開,但馬洛還是沒能按照母親的願望將她帶回家鄉,也違背了她的意念將家鄉拍成電影。這或許是阿莫多瓦不得不在電影與親情間做出的選擇,是他一生來回奔波的課題。

在漫長的人生中,究竟痛苦是什麼?榮耀是什麼?這兩者未必是對立的,有時來自於同一件事情。是歲月的軌跡,溫柔了曾經桀敖不馴的碰撞,讓過去決裂的人有再次合作的機會。誰知道這是痛苦還是榮耀呢?

透過一場「懺情錄」的合作演出,馬洛得以重逢舊情人。最令人感動暖心的不是兩位魅力有型的帥大叔激情擁吻,而是明明已經站在對方家門口,卻要說明天再約的那份小心翼翼。兩人多年重逢明明仍懷有熱情,但卻戛然而止,彼此默契地喊卡;將那句俗到不行的「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精髓完美詮釋,而且出人意料地動人美好。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同樣將情慾處理得微妙有致的還有這場小馬洛看到沐浴在陽光下,年輕水泥匠健美勻稱的身體後,硬生昏厥倒下。究竟是因中暑發熱,還是性啟蒙的情竇初開?只有導演能有標準答案。阿莫多瓦一向擅長情慾的鋪排,從之前的大鳴大放,到如今不動聲色而情感、慾望堆疊細膩。他深刻了情感,溫暖了慾望,這是一種塵埃落定後的深沉,令人更加歡喜。

離經叛道的迴歸之路──淺析阿莫多瓦「導演三部曲」創作風格變化


始終安排著「戲中戲」的命題依舊出現在這部片中,再次證明阿莫多瓦寶刀未老,越磨越利的功力。結尾短短的一場戲,將顛覆這部片的敘事結構,真正實現導演「戲如人生」的境界。這場戲堪稱是本片的一大驚喜,這裡就不多說內容啦~就讓各位影迷們前去尋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