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宁死不给日本人做事,气节不输文天祥

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刘春霖是科举制度废除前一年(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宁死不给日本人做事,气节不输文天祥

刘春霖早年求学于京师,帝王师翁同龢初见刘春霖的笔墨和文章,曾惊叹不已,预言他将大魁天下。

撇开文章不说,单就一笔漂亮洒脱的毛笔字,刘春霖也足以让天下墨客倾服绝倒。

刘春霖的小楷笔力清秀刚劲,得世人推崇,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

时至今日,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刘春霖能习成这样的笔墨文章,全靠过人天赋和艰苦学习得来。

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母亲到知府家中做奴仆。

刘春霖由哥嫂抚养,跟随表叔王铁山读书。

刘春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

王铁山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用心教导。

这对师徒,一个肯学,一个乐教,几年工夫下来,四书五经都烂熟于胸。

王铁山觉得再这样下去,会误了孩子,建议刘父带他到大地方深造。

刘父于是克服一切困难,把刘春霖带到保定莲池书院读书。

院长吴汝纶慧眼识才,悉心培养。

这样,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十二岁的刘春霖一举夺魁,夺取了该科状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宁死不给日本人做事,气节不输文天祥

刘春霖考中状元后,念及自己读书生涯一路走过的艰辛,有感于农村儿童读书的困难,没有在老家广修“状元府”来光耀自家门庭,而是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学堂,学堂的房屋、教椅、教桌及教具等,一力承担,并在学堂门口题有“铸才炉”匾额一方,立有石碑一座,作有《劝学篇》一文留念。

刘春霖初授翰林院修撰,随即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等职。

辛亥革命后,刘春霖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相当于秘书长)。

在此期间,刘春霖看到军阀混战、内部争斗、政治腐败的局面,非常愤慨,于1928年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

刘春霖作为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忧国忧民,胸怀治国之大略,虽隐居不仕,但对国家前途颇为关心。

1933年夏季,黄河决口,河北、河南、山东三角地带洪水泛滥,受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刘春霖串联起一批河北省知名人士组织成立了“河北省移民协会”,带头捐助,并多方募集资金,组织领导灾区难民救济,对无家可归者,迁徙到包头城东十五里的南海子一带,开垦荒地,建立“河北新村”。

1934年农历三月,“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刘春霖愤然拒绝。

宋哲元任河北省省长时,出于对状元的敬仰,即拜刘春霖为师。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与刘春霖是同科进士,且是日本留学时同学的大汉奸王揖唐登门拜访,想借刘春霖的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要职。刘春霖当即翻脸,骂道:“我刘春霖是绝不会依附外国侵略者的,请免开尊口!”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宁死不给日本人做事,气节不输文天祥

王揖唐见势头不对,抱头鼠窜而去。

亲朋好友得知此事,劝刘春霖到南方躲避一下。

刘春霖沉痛万分地说:“能躲到哪里去?南方的大片国土也沦陷了,总不能躲出国门、流浪到南洋去吧?我是中国人,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土上!”

恼羞成怒的日伪第二天就抄了刘春霖的家,把他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

刘春霖气得大骂:“宁作华丐,不当汉奸!”

受此事打击巨大,刘春霖从此杜门谢客,于1942年1月18日在悲愤中谢世。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状元郎被奉为万世楷模。

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郎刘春霖在气节方面也丝毫不输文天祥,也为世人所敬仰。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清史》,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5折抢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