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個銀行都在成立理財子公司,是不是以後買理財賠了和銀行沒有關係了?

理財迦


與銀行沒關係,,,理財是不保本的。錢還是放在國家的大銀行最安全。


自助者天助17


2月15日,工商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獲批成立,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將接踵而至。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後,可以說,買理財賠了錢確實和銀行沒有直接關係了。

子公司是獨立法人,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後,子公司負責發行、銷售銀行理財產品,有可能通過銀行營業網點進行代銷,但是主體責任在銀行理財子公司。

如果是由於理財產品風險導致的理財本金受損,責任在理財子公司,不在代銷機構,因次不會和銀行有關係。而且根據合同約定,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應當瞭解產品的風險特性,必須接受可能的損失。

如果代銷機構或者個人不履行代銷原則,有意隱產品風險,欺騙、誘導投資者購買高風險理財產品,最終導致投資損失的,在保留好足夠證據的前提下,可以向代銷機構索賠。如果是通過銀行代銷的,可以控告銀行。

2018年資管新規發佈後,監管部門要求理財產品必須警示風險,打破剛性兌付,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就是為了承接資管新規落地,從2020年之後,不允許再有承諾剛性兌付的銀行理財產品了。


互金直通車


各大銀行都是想成立理財子公司,五大行裡面除了工商銀行之外的其他四大銀行先前均已經成立了理財子公司,工商銀行也在近日獲批成立理財公司。

買入的理財產品賠了和銀行沒有關係

銀行的理財產品如今越來越多,銀行裡面除了銀行存款類理財產品等保本,其他的理財產品,例如基金,信託,券商,保險等理財產品都不一定保本。

在銀行買入的除了銀行存款之外的理財產品,它的資金都不是由銀行來管理,銀行只是作為銷售的渠道,背後的理財產品本身是由專業的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等專業公司進行管理。

存款之外的理財產品和銀行本身是無關的,所以即使是理財產品虧損了,那麼也是和銀行無關的,隨著金融理財行業的進步,現在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不能再寫上保本保息。

理財子公司成立對於理財人的影響

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只是讓大家可以選擇更多的理財產品,銀行在理財方面也會有更加專業的運營人員來管理參與,滿足更多人不同的理財需求。

有的人喜歡買入銀行定期存款,那麼在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後依然可以買入,這對銀行存款產品並沒有什麼真正實際的影響。但是理財子公司的成立擴大了理財產品種類,產生了一些更高收益和更高放風險的理財產品,在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後,有的人就是可以選擇這樣的理財產品。

理財需要投資者自負盈虧

既然是理財產品,那麼選擇的理財產品虧損了,這樣的損失也是需要自己承擔的,因為買入理財產品的決策是自己制定的,別人沒有進行任何的干預,理財者需要自負盈虧,這就好比貸款資金投資實體行業一樣,無論是虧損還是盈利,都是需要自己承擔,這是自己的決定。

那麼應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呢?

理財需要理財者自負盈虧,理財不會一定承諾保本,除非是銀行存款或者國債這樣高等級信用理財產品,但是她們的風險收益又相對低,而如果選擇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風險又較大,可能會發生損失,那麼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呢?

一,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適合的理財產品。先是應該明白自己屬於什麼類型的風險偏好,比如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等理財者風險類型,然後說選擇匹配的理財產品類型

二,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類型之後,在所有同類型的理財產品裡面認真比較一下,比如如果你選擇了貨幣基金,那麼你就應該比較一下零錢通和餘額寶裡面的哪一個基金更好,在同類理財產品裡面選擇最優的。

三,瞭解理財產品的風險條例以及處理風險的措施。認真瞭解理財產品公司倒閉之後的損失賠償以及相關條例,比如在銀行買入銀行存款,銀行倒閉之後,那麼你就是需要了解“存款人最高本息總共獲賠50萬元”這樣的風險處理條例和規則。

四,不斷學習理財知識,每天學習一點,逐漸進步發展,才能認真全面深刻了解理財相關知識,比如“為什麼要理財?”,“不理財不行嗎?”,“理財虧損了怎麼辦”等等。


理財鴨


現在各個銀行都在成立理財子公司,是不是以後買銀行理財產品,賠了跟銀行沒有關係了呢?

這也是在一系列理財新規落地之後,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理財新規的核心是打破剛性兌付,而剛性兌付的本質是“買者自負“,即購買理財的人要自行承擔風險。

這麼看來,我們在購買了非保本理財產品之後,如果有損失了,銀行或者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再包賠,確實是和銀行或者理財子公司“沒有關係了“。

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加強對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監督管理,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為“理財新規”的配套制度,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需同時遵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

根據規定,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也可以選擇不新設理財子公司,而是將理財業務整合到已開展資管業務的其他附屬機構。

商業銀行通過子公司展業後,銀行自身不再開展理財業務。同時,理財子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有效防範經營風險向母行傳染。

表面上看,銀行或者理財子公司不再承諾保本,進行剛性兌付。但也並不意味著理財子公司就沒有任何責任。

新規要求商業銀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要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地履行受人之託、代人理財職責,在“賣者有責”的基礎上實現“買者自負”,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這就說明,銀行或者理財子公司首先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即產品是合法合規的,對理財產品所投資的項目進行了盡職調查,所投資項目是真實有效、合規合法的。

其次理財子公司在銷售銷售理財產品的時候,遵守關於營業場所專區銷售和錄音錄像、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風險匹配原則、信息披露等規定。對投資者進行適當性管理。

同時,成立理財子公司有利於優化組織管理體系,建立符合資管業務特點的風控制度和激勵機制,促進理財業務規範轉型。

有投資者認為,監管方面關於理財的一系列規定,是銀行或者理財子公司將理財產品的風險轉嫁給了投資者,使得理財產品風險更大。

但實際上,這些監管規定有利於推動銀行理財迴歸資管業務本源,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以後我們購買理財產品,不是風險更大,而是比以前更加安全了。


南公子


緊跟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的腳步,一些銀行也在積極跟進,但規模比較小的銀行,由於受限於成立的門檻,不大可能設立理財子公司,比如,一部分農商行和城商行。也就是說,未來並不是所有的銀行都會設立理財子公司。

銀行理財子公司與銀行是子與母的關係,是這家銀行下設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營原則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可以通俗理解為,以後買的銀行理財無論賠與賺,都和銀行沒有任何關係。對於之前在銀行買的理財目前沒到期問題,這屬於存量理財產品,還與過去一樣,繼續歸銀行處置。

有理財子公司的銀行,自身不再開發理財產品,但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可以是自家理財子公司的,也可以是別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沒設理財子公司的銀行,那就只能代理銷售別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所以,今後我們在銀行買的理財都是銀行代理銷售的產品。

今後理財產品的種類會更加豐富,雖不存在剛性兌付,由買者自負,但對於風險也不用過於擔憂,產品的風險從低到高設置N個等級,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投資者可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購買。

瞭解金融常識 請關注【歲月靜好花盛開】


歲月靜好花盛開


現在國有五大行均獲批成立理財子公司,預計今年就會開張營業,而且接下來會有更多的理財子公司會被批覆成立。


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和以前相比有什麼區別?


1、允許直接投資股票;

2、不設銷售起點,有可能會發行1元起購的理財產品;

3、首次購買不強制在線下網點面籤,可以直接在網上填寫風險評估問卷;

4、非標投資餘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淨資產的35%;

5、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可以在其它渠道代銷,也就是說以後銀行理財不一定非得在銀行購買;

6、可以發行分級理財,加了槓桿,風險和收益都會更高。


這樣來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會更加豐富,能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不過產品風險也有所上升,因為能投資股票,也能發行分級基金,虧損的概率也會增加。


理財子公司的業務是從銀行中獨立出去的,盈虧自負,風險與銀行本行不再掛鉤


不過大家也不要太過擔心。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也是銀行理財,而銀行理財的定位仍然是穩健型理財,畢竟在銀行買理財的都是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的客戶,如果產品虧損很多,大家就不會去買了。


今後怎樣買銀行理財更安全?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查看產品的風險等級,銀行理財分為5個風險等級,其中1級是保本理財,2-5級是非保本理財。以後1級保本理財要全部退出,只有2-5級非保本理財。


風險等級為2級的理財屬於中低風險,適合穩健型投資者,虧損的概率極低;風險等級為3級的理財屬於中等風險,虧損的概率比較低;風險等級為4-5級的理財就別碰了,風險很大。


大家以後購買風險等級為2級的理財產品就可以了


小斯筆記


成立理財子公司是大勢所趨,符合監管要求,昨天工商銀行剛剛公告,銀保監會批覆了其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申請,截至目前,國有五大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申請全部獲得銀保監會批覆。
除了上述國有五大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也都向銀保監會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總的來說,設立理財子公司是金融監管的進一步要求,是進一步落實《資管新規》的監管要求,同時18年9月份下發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從事理財業務需要設立理財子公司。

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從事理財業務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設立理財子公司有利於商業銀行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的風險隔離。以前商業銀行從事理財業務都是自己銷售,自己管理,對於風控不嚴格的商業銀行來說,有的可能會把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混淆。我們知道銀行存款受50萬存款保險的保護,而理財產品並不受保護。成立理財子公司之後,理財產品就不屬於商業銀行發行的,而是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這樣就能實現兩者的風險隔離。

第二,設立理財子公司有利於打破剛性兌付。打破剛性兌付是監管的最新要求,目的是要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理財業務作為資產管理業務,自身違約之後,金融機構不得以自有資金代為償付,這是為了不讓金融機構有系統性風險,以免金融機構破產。

第三,設立理財子公司能夠推動理財業務進一步發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主要銷售渠道還是自己的母公司也就是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之後,商業銀行原來資管業務部門人員大部分轉移到理財子公司。理財子公司自身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其機制更加靈活,產品開發更為豐富,可以進一步吸引投資者。

因此,不管是否設立理財子公司,商業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均不得承諾保本,均有違約風險,但目前尚未有違約案例發生。未來理賠也跟銀行沒有關係,銀行只不過為一個代銷渠道,實際管理人是理財子公司(但是理財子公司也不會賠付哦)。


諸葛孔明在哪裡


理財是未來的趨勢,理財公司只會多起來不會少下去。此時你不應該去嫌棄,因為你今天存了1000塊錢在銀行(活期)這1000塊錢目前可以買到100斤大米;但是過了一年後,你再去銀行給這1000塊錢取出,本金加利息是1010塊錢,你用這個存了一年的錢加利息去買去年相同的牌子的大米,你只能買到80斤。這就是通貨膨脹。所以理財是未來必須參與的。但是在眾多銀行理財、互聯網+理財的模式,騙人的平臺太多太多,所以現在起就得要學會辨別真假,練就一雙理財界的火眼睛睛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要去想三個問題:合法性、安全性、長久性;三點缺一不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現出口的順暢,提現出口哪怕有一點瑕疵的都不要參與!


涼了時光123


即使沒有成立理財公司,目前我們買的理財賠了,銀行也不會進行賠償,因為理財產品對於銀行來說屬於:“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所以理財賠了與否跟銀行成不成立理財子公司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說以往銀行有發行保本理財產品,或許當保本理財虧了時,銀行還會進行兜底,但是自2018年《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則不允許繼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目前任何人購買銀行理財時,在最後銀行都會讓客戶簽訂理財產品說明書與協議書,並對協議書中的風險提示抄錄,抄錄的內容如下:“本人已經閱讀上述協議條款及相應的產品說明書與風險提示,充分了解並清楚知曉本產品的風險,願意承擔相關風險”,並簽名確認。所以當你抄錄這段話的時候,就證明了你願意承擔購買理財風險,之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與否與銀行並無關係。

為何要成立理財子公司?

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與內部的理財部門有著本質區別,設立子公司後,銀行會把負責理財業務的板塊拿出來,單獨成立一個子公司,原銀行為母公司。

理財子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機構,不僅法律地位更加明確、管理和資源配置等方面享有更自由的決策權,最重要的是子公司以“獨立”的身份進入市場,更有利於資管業務的開展,推動理財業務專業化運營。

如何買理財

其實成立與未成立理財子公司,對於我們個人購買理財而言並無多大的影響,購買理財產品最核心的兩點:一是選對渠道(避免遇到飛單或者虛假理財等);二是選對適合自己風險層級的理財產品。


鯉行者


轉嫁風險到理財產品,以後理財產品不要買了……!!!總有一款套住你,騙取百姓的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