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可以快速理解plc邏輯思維?

守護197317775


怎樣可以快速理解PLC邏輯思維?

PLC邏輯思維也就是控制邏輯和控制順序的理解,這也是學好PLC的關鍵!

PLC指令的認識

無論是梯形圖還是電氣原理圖,想要搞清楚這張圖所要表達的含義,必須要搞清楚圖中所畫出來的指令或者圖示表達出來的含義,想要搞清楚梯形圖的控制,先要搞清楚指令的含義。

PLC中的指令還是比較多的,如果是初學者,建議買本書從頭開始學起,從最基礎的幾個軟元件開始,M輔助繼電器、T時間繼電器、C計數器等等,接著去學習SET指令、MOVE指令等等。從複雜到簡單慢慢的把這些指令的控制情況摸清楚拿到梯形圖以後,就能夠明白梯形圖圖所要達到的控制要求。

PLC的控制順序

PLC的控制順序和普通電路控制順序是不同的,普通電路控制順序中有可能是幾個繼電器一起得電,也就是並聯的情況,而PLC的控制順序全都是串聯的情況。

梯形圖也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來達到控制的目的,PLC是一行一行進行工作的,如果在前一行中有某個元器件出現異常導致沒有輸出,後面的程序也就無法再進行下去了。

控制要求

前面的學習就是為了可以獨立編寫梯形圖,讓PLC達到控制要求,所以在拿到一個控制要求以後,要理解其中的意思,並且能夠根據控制要求選擇合適的元器件和指令。

在編寫指令的時候要注意互相保護,比如最簡單的起保停,指令之間要有互相保護互相牽制的作用,這一點和普通電路相似,不通電通路中也有限位保護和自鎖互鎖等等。

總結

理解PLC的控制邏輯其實並不難,主要是前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前面也講過很多遍,想要入門PLC,先從基礎電工知識學起吧。


電氣小行家


我認為所謂快速理解PLC邏輯思維,就是能快速地看懂PLC的梯形圖,對於如何能快速地讀懂PLC梯形圖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要理解PLC的邏緝思維首先要明確PLC的工作過程與傳統繼電器工作過程的區別。雖然PLC是誕生在傳統繼電器基礎之上的,但是它們兩者的工作過程還是不一樣的,傳統繼電器控制是“並聯”的關係,也就是說當按下按鈕時其繼電器線圈都會同時得電,而PLC工作時是接“串聯”方式進行的,它是逐行對每個元件的工作狀態進行掃描,對應的線圈並不是同時動作,因此這兩者的區別在看梯形圖時要注意。



其次是要懂得PLC外設的工作過程,由於PLC是由軟件與硬件相互協作才能完成整個控制過程的,因此要能迅速看懂PLC的梯形圖程序對所控制的外部元器件的工作原理要理解,比如按鈕、各種傳感器、限位開關、伺服電機與編碼器等這些要懂其原理有助於對PLC梯形圖的快速理解。



再次要明白PLC的梯形圖每條指令的特點,由於PLC的指令相當豐富,特別是對常用的指令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並能對一些具有功能的程序塊做到舉一反三。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正反轉可以用基本指令實現,也可以用步進指令實現,又可以用功能指令或者功能塊指令實現。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快速理解PLC的編程控制思維。



最後能夠根據控制工藝繪製出控制流程圖,如果有流程圖我們最好先看流程圖,這樣有利於對控制梯形圖的理解,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這樣說,若能快速的讀懂梯形圖從一定程度上也就理解了PLC的控制邏輯思維。另外我們還要多閱讀別人的程序,多看多寫方能做到熟能生巧。



以上是我在學習PLC時所得的感悟,希望能給予學習這方面的朋友有所幫助,敬請觀注電子及工程技術!


電子及工控技術


怎樣可以快速理解plc邏輯思維

plc的邏輯思維最根本的由其控制的設備工藝流程決定的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主要通過plc程序與其外圍電路來實現。所以想要快速理解plc的邏輯,首要的任務就是認識設備的運轉過程,控制對象如有哪些電機,電機的種類如普通三相異步電機、步進電機還是伺服電機,這些對象之間的工作和邏輯順序是怎樣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設備操作手冊來認識。

設備的工藝要求決定了plc電氣元件的選型以及程序的編寫,其中電氣元件我們可以通過控制配電櫃來觀察,主要的有plc的型號、控制對象的一些繼電器(中間繼電器、接觸器等)、電機驅動器(變頻器、伺服驅動器等)、模擬量傳感器、開關電源以及一些按鈕開關、限位開關等輸入信號。如果想要詳細的瞭解所有的電氣元件、具體型號以及佈線圖則需要查看圖紙,裡面的有原理圖和各種報表會顯示。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能夠直觀看到的,它的功能和控制效果也是清楚的,而plc的程序則是不能直接體現出來的,必須通過編程軟件進行查看,對於程序的解讀首先要認清楚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最好選擇源程序裡面帶有註釋比較好理解。

所以想要快速理解一個plc控制系統的邏輯思維,工藝流程、電氣元件和plc程序這三種要緊密結合,拿任何單獨一項去理解都很費勁的。


工控人


你好,我做PLC編程十多年了給你些建議。邏輯思維培養。先從理解電路圖開始吧。先學會看圖紙實際操作一下。PLC實際也是電路控制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