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安史之亂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悲慘事件,原本強盛無比的唐王朝因為這次動亂而衰敗下去,再也無法恢復到昔日之榮耀。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安祿山作為安史之亂的挑起者,他是要承擔歷史罵名,不過今天筆者給大家講的這個人叫做史思明,他可是要比安祿山可惡的多了,雖然他沒有安祿山出名,但是他做的陰險勾當可是要比安祿山還要多,對唐朝的迫害也是遠超安祿山。西方隋唐史研究大師丹尼斯・克利斯平・崔瑞德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評價道

“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這個人的發家史很有意思,他從一個沒有身份背景的小人物,一步步混起最終成為安史之亂最大的贏家,考得並不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打拼,而是一個字“騙”。

史思明原本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小混混,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他為了躲債逃到了奚族領地,而奚族是一個非常排外的名族,他們見到史思明鬼鬼祟祟的,一看就不是好人,於是果斷將他抓住,詢問他來此地的目的,不然就殺掉,這個時候史思明就開始展現出了他的行騙能力。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他被抓之後表現得臨危不懼,大聲說道:“我乃大唐王朝派來的使者,若敢動我將會大禍臨頭”。奚族是一個不算強大的部族,此刻正直唐王朝強盛時期,奚族人被這麼一吼還真的被嚇住了,於是就將信將疑的將其送到奚族首領面前,讓首領確認。而史思明在奚族王面前依舊高談闊論,將奚族王都唬住了,聲稱大唐想要禮結四方,讓奚族率領使者前往拜見。

奚王一聽,認為這是好事,說不定能夠攀上唐朝的高枝兒了,於是就派遣了手下最得力的將軍瑣高率領數百將士隨同史思明一同前往唐朝覲見。

一路上史思明坐臥不安,心裡埋怨道這個奚王怎麼如此老實,就這麼隨他來了,等真到了唐朝自己的謊言自然會不攻自破,於是他就想著破局之法。

當一行人快要就到了平盧(今遼寧省朝陽市)時,史思明心中忽然有了一條毒計。他偷偷寫下一張紙條,然後讓人將這個紙條送給平盧城的守衛,上面赫然寫道:“奚族人打著朝拜大唐天子的名號派遣大將瑣高和精銳將士偷襲平盧!等見到之後一定要先下手為強幹掉他們。”

結果正如史思明所料,守城人員見到這些奚族將士後立刻動手,這些倒黴的奚族人還不清楚緣由,就被殺死,之剩下大將瑣高被生擒。此刻他的人已經被殺了,任憑瑣高如何喊冤也無濟於事。瑣高是奚族名將,這些守城的官員自然是知道他的名號,因此就將瑣高送到幽州節度使那裡。節度使知道此事後誇讚史思明立下大功,乃是給唐朝立功了,於是就將其引薦到朝廷中,此後開啟了史思明的官運。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不得不說史思明的這一招玩得絕,在不好的處境中反而倒將一軍,使其成為自己升官的踏腳石。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靠行騙起家的史思明恰巧成為了靠花言巧語討皇帝與楊貴妃開心的起家的安祿山謀士,安祿山對於這個小弟也是喜歡得很,讓他成為自己的狗頭軍師。到了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史思明幹起了老本行——給安祿山出主意:詐稱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然後從范陽起兵15萬謀反,安史之亂就此爆發。

對於安祿山而言,安史之亂的前期是成功的,叛亂剛爆發的時候,他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建立大燕政權。可皇帝位置還沒有坐熱,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對外宣稱安祿山暴死,因此繼承了安祿山的勢力。不過此時的史思明並沒有在安祿山身邊,他此刻身處范陽,此地乃是安祿山的老巢,資源錢財充足,得知安祿山死後頓時起了自立之心,不僅不接受安慶緒的收編,還趁機將原本部分屬於安祿山的勢力收為麾下,再加上自己手中的軍隊,亦有了自立門頭的實力。

雖說史思明喜歡使用歪門邪道,但是此人本身也是很會打仗的,若用在正道上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在軍事上與大將軍李光弼打得有來有回。明代史學家、“後七子”領袖人物王世貞就評價史思明為: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不過相對於打仗,史思明更喜歡的就是陰險毒計。他自立山頭後他由想明白一件事:

安慶緒是安祿山的兒子,繼承安祿山的勢力自然是理所應當,而自己若自立山頭的話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自己的實力不高,外面兩家打誰都打不過,何不先找一個靠山,然後坐山觀虎鬥,自己暗中發展實力呢?

想明白這一點,史思明就乾脆投降唐朝,讓唐朝專心對付安慶緒!筆者寫到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明末皇帝崇禎,前有叛軍李自成後有滿人皇太極,可依舊一味的堅持打兩邊,最終腹背受敵,有時候太過強硬也不見得是好事。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說史思明。當史思明率領十三萬大軍投降唐朝後,唐肅宗可是很高興的,立刻就封史思明為歸義王,仍然兼任范陽節度使,自身的權利沒有受限制還平白對了一個友軍,豈不是美哉?於是他樂呵呵的看著唐軍和安慶緒鬥,自己暗中招兵買馬擴充實力。

不過唐朝也不是傻子,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了史思明暗地裡在擴充實力,於是就派人監視史思明,禁止他如此行事。而史思明自然之道早晚會被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他的實力已經壯大了不少,自然不再畏懼誰,於是打倒一耙:我老史真心實意投靠你們,你們竟然懷疑我,還派人監視我,這誰能忍?老子反了!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公元758年9月,唐肅宗號稱以舉國之力攻打安慶緒所在的鄴城。安慶緒自知難以招架,就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雖然為人陰險,但是也知道若安慶緒被唐軍吃掉,此刻的自己還無法與壯大後的唐軍獨鬥,於是就派兵支援。當然,史思明可不是什麼善良之人,他必然是等到安慶緒被唐軍打得彈盡糧絕之後才出的手。當時的鄴城有多慘呢?《舊唐書》中記載:

慶緒自十月被圍至二月,城中人相食,米鬥錢七萬餘,鼠一頭直數千,馬食隤牆麥鞬及馬糞濯而飼之。

正所謂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史思明等的就是這個時機。等到759年3月的時候,史思明率軍救援,成功打退唐軍。而史思明的這一招果然很有用,安慶緒的軍中流傳出不少風言碎語,很多將士們都說道:“今日安可更背史王乎!”,安慶緒手下的大將張通儒、高尚、平冽等人更是公然對安慶緒說道:“史王遠來,臣等皆合迎謝。”史思明看到安慶緒與手下離心離德,自然知道時機到了,於是就派人在軍中煽風點火,讓安慶緒越來越坐不住。

事後史思明趁機提出與安慶緒結盟請求,邀請他與自己“歃血為盟”,共同打擊唐軍,之後平分天下。相對於陰險狡詐的史思明,安慶緒就要太“單純”,他聽到史思明的邀請後樂呵呵的就帶著四個弟弟及部下孫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去了。結果被當場拿下,估計安慶緒沒有看過“鴻門宴”這個故事吧。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之後他帶兵進入鄴城,收付安慶緒的部將,自己的實力得到空前壯大。安祿山怎麼也不會想到,安史之亂的最終勝利果實,竟然落到了他的這個小弟手中。

唐軍經過之前的戰鬥時已經有所消耗,而史思明的實力又得到壯大,此消彼長之下史思明已經有壓倒唐朝之力。並且史思明此人又是一個頗有能力的人,若按照這種局勢發展的話,史思明推翻唐朝還真的是一件極有可能的事情。

不過對於史思明這種惡人,似乎老天都不讓他成功,最終史思明在不備之下,走了安祿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兒子殺死。而唐軍也藉此機會,逐步反敗為勝。雖說唐朝最終鎮壓的叛亂,但是在戰爭中是沒有勝利者的,中原大地生靈塗炭,藩鎮割據,官宦專權,唐朝早已被折騰得千瘡百孔,再也不復昔日盛況。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史思明這種玩弄陰險毒計的人終究不會善終。不過平心而論,史思明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是非常不易了,人生在世若想過過得安穩或者想往上攀爬,既然就少不了使用計策。雖說現在社會已經不想古代那般動不動就是動手的時代,但是現在在生活與工作中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戰鬥呢?歷史不像專業的權謀書一般教你運用權謀,但是我們可以在讀史的過程中自己品味權謀。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古人們在面對上級的時候如何應對?遇到家族危機時如何化解?這些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讀史我們也要讀對,不能讀一些沒有營養,沒有啟發性的史書。《資治通鑑》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常人讀的一本史書,它不僅能夠讓人“通史”,還能讓人“解史”,讓人能夠學會其中的權謀,這才是根本,因為《資治通鑑》本就是一本帝王教科書。只要能夠學好裡面的權謀之術,不管是在為人處世上,還是學習工作上,都能夠得心應手。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很多人都說《資治通鑑》乃是一本帝王之書,這句話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自司馬光編著這本書之後,宋朝就將其列為帝王必讀書籍之一,明朝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更是以《資治通鑑》為藍本,專門教授萬曆皇帝如何行使帝王權術。可見《資治通鑑》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經歷過驗證的,越讀你的腦子就越清醒。

懂一些權謀對自己將是一生的財富。讀權謀之書就是增長這方面知識最快的方式,畢竟《資治通鑑》是提高人們各方面素質的書,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讀完這本書,豈不是等於比常人多體會了1300年的人生?

如今我們的閱讀方式與古人已經不同,若再研讀文言文版的《資治通鑑》實屬吃力,因此史書古今在這裡就給大家推薦一套良心好書——《白話資治通鑑》。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這本書是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以及《資治通鑑》研究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因為編纂這本書的都是國學大師,他的準確度、流暢度絕對遠超市面上哪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書籍。並且黃錦鋐教授在編纂時嚴格要求要遵守原著,逐字註釋,以求貼近、還原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做過多解釋,更不平添枝葉混淆視聽。

這本書裡面有重要人物畫像、有簡明皇帝譜系表、官制簡表。出來後得到了國學大師錢穆跟臺靜農的推薦。

此人是安祿山小弟,西方漢學家稱:若不是被兒子殺死,將推翻唐朝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史書古今在這裡建議大家,有需要的可以買這套書,多讀一些書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相信讀完這本書,你將比別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之前的2000多本賣完了,現在又新進一批,數量不多,就快沒庫存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