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沒死南越還會自立嗎?

魏武帝曹公


秦始皇沒死,南越不會自立。這倒不是說南越國不想自立,而是他們根本沒有自立的機會。

秦朝一統天下後,劃分全國36郡,後來秦軍南征北戰,疆域擴大,陸續增設到了41個郡,其中在嶺南地區,經過5年的艱苦作戰,征服了當地的土著,設置了桂林、象、南海三個郡。

(秦朝版圖)

秦法以嚴苛著稱,郡中設置了守、尉、監三個官僚體系,彼此制衡。守管民(財政),尉管軍(軍事),監管官(監察),秦朝設置的行政管理體系,還是比較科學的。為了加強“吏治”,秦法對官吏的爵制、祿秩、任免、調動、考核、獎懲等方面作了嚴格的規定。秦朝雖不像後世注重門第出身,但也有任官限制,如不準任用“廢官”,即不準任用不稱職或不夠條件的官吏; 官吏必須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職權,長吏調任新職不準帶走原屬佐吏,中央和地方長吏皆由皇帝任免,長官可以自己選任下屬等等。秦朝還沒有實行科舉制,因此官員的選拔方式主要有薦舉、徵召、任命等幾種。

秦朝的這套行政體系,邏輯嚴謹,保證了君主對國家的主權、財源、軍隊、政府、領土都有絕對的控制權力,由上上下下的各級官吏代替國王實行管理權,取消了原有貴族、封建領主的特權,剝奪了他們的財稅權和私人軍隊。天下就一個國家,國家分為諸多個郡,每個郡都分為諸多個縣。每個郡或縣都有一個長官,郡的叫守,縣的叫令。令由守任命,守由朝廷任命,朝庭由皇帝掌管,所以天下主權由皇帝一人掌管。

(秦軍南征嶺南)

瞭解了秦朝的行政運轉體系,就能夠明白南越國自立是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中原地區被起義軍鬧的沸沸揚揚,南海郡的郡守任囂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可是任囂自己身體不好,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個可以託付大事,這才把遠在龍川做縣令的趙佗給叫過來,面授機宜,交代了後事。趙佗於是就按照任囂的指導,代行尉權——按道理,郡守一級的官員任命應該由朝廷來管,任囂這麼做是事急從權,缺少合法性。

趙佗封絕了嶺南與中原的道路後,聽到了秦朝覆滅的消息,就殺掉了南海郡還效忠秦朝的人,全都安排上自己的人。在整頓好了內部之後,趙佗才開始整頓兵馬,向桂林和象郡進攻。艱苦卓絕的戰鬥打了數年之久,才終於將兩個郡打服。

(南越武王趙佗劇照)

即使這樣,劉邦也不買趙佗的賬,把嶺南三郡都封給了長沙王吳芮。可是漢朝前期內憂外困,實在無力對南方動武,後來又承認了南越王的地位,認可趙佗作為一個藩屬國存在。

試想,如果秦始皇沒死,秦朝的百萬大軍不可能會在三年內就煙消雲散,效忠秦朝的中央官吏(秦法規定的行政體系還運轉正常),任囂、趙佗只是秦朝皇帝任命的職業經理人,在南海郡分公司做部門總經理,是沒有機會分到乾股(封王)的——秦始皇連自己的兒子都不封王,又怎麼會分封任囂、趙佗他們呢?

(南越國版圖)

這樣的話,任囂、趙佗連完全掌控南海郡尚且做不到,又何談要控制嶺南三郡呢?正是秦始皇的暴斃,使得秦朝中央政府體系混亂,造成了天下大亂,才給了嶺南的野心家成事的機會。


而知而行的歷史


假如秦始皇沒死,秦朝會有兩種結局:一、繼續維持大一統的局面,這種情況下南越是不會自立的;二、晚年的秦始皇開始享受,繼而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那麼南越還是有可能自立的。

第一種情況:秦始皇活著,秦朝依然能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南越沒有自立的機會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是一位擁有雄韜大略的皇帝,他選賢舉能,建立了大一統的偉業。他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修建秦直道,統一度量衡和文字。他的這些措施影響後世千百年。

如果秦始皇沒死,或許能維持大一統的局面。首先,秦始皇是經過戰爭洗禮的皇帝,他不像秦二世對戰爭一知半解。當時陳勝吳廣起義後,秦朝的實力遠勝六國的起義軍,如果由秦始皇來指揮平叛,六國的起義軍很難翻出水花來。

其次,蒙恬是秦始皇非常信賴的將領。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了河南之地,是“中華第一勇士”。如此有勇有謀的將軍卻被秦二世胡亥所殺,倘若秦始皇還活著,一定不會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行為來。只要蒙恬活著,平定四方的叛亂也是易事。

總的來說,就是如果秦始皇還活著,而且他依然有能力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只要這種局面沒有被打破,南越就沒有自立的機會。

(蒙恬雕塑)

第二種情況:秦始皇雖然活著,但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這樣南越依然存在自立的可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東巡途中,在他死後的第二年就爆發了吳廣起義。

如果當時秦始皇沒死,也已49歲,這個年齡在古代已是晚年。歷史上,很多皇帝在前期尚能勤勉於政事,但到了後期由於精力的關係,就不在關心政事而開始享樂。

當時匈奴雖然被蒙恬擊敗,但從沒有放棄對中原的侵擾。而六國中的貴族,尤其是楚國更是和秦有著血海深仇。如果晚年的秦始皇也開始沉迷於享樂,那麼會像秦二世一樣既加深百姓負擔,也會給六國貴族和匈奴重新崛起的機會。如果他們同時對秦朝發難,晚年的秦始皇也很難招架得住。

總之,假如秦始皇還活著,但由於年齡的關係不能像壯年時那樣勵精圖治,那麼就會給匈奴和六國的貴族機會。如果秦朝走向分裂,南越依然存在自立的可能。

(南越國疆域)

綜上所述:

假如秦始皇沒死,南越也是存在著自立的可能。倘若晚年的秦始皇依然能像壯年時那樣勵精圖治,且有蒙恬這樣的名將坐鎮,那麼南越很難自立。但如果秦始皇和歷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樣,一到晚年就開始享受,那麼就會給匈奴以及六國貴族乘機崛起的機會,當面臨內憂外患時,“山高皇帝遠”的南越依然有可能自立。


風雪赫連城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自統一六國之後,就派秦將趙佗他們率領50萬精兵強將南下進攻百越之地(今天的廣東、廣西、雲貴川一帶),這場戰役打了四五年,先後兩次派兵用兵,最終拿下百越之地,並設桂林 象郡等,為防止百越之民作亂,趙佗和士兵們就地駐守,百越之地得以平息!

南越國是在秦末陳勝吳廣、劉邦項羽、六國紛紛起義的條件下建立的,在這之前南越的政權早就被趙佗和其主將控制,秦末關中大亂,各地起義不斷,秦二世和各地起義軍根本沒有心思顧及南方,南方比較安穩,所以趙佗才有機會建立南越國!

如果秦始皇沒死的話,以上的情況很大的可能都不會發生,百越國是根本無法建立,首先趙佗只是秦始皇的大將,他只服從秦始皇的命令其次如果秦始皇當時沒死,那也不會有大規模的暴亂,雖然秦始皇自執政後貪圖享受對百姓橫徵暴斂,但其手底下的大臣們治理天下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比如李斯,如果秦始皇死的話,那李斯應該也會被趙高所殺,所以天下頂多是處在高壓的政策當中,但也不會像秦二世那樣使天下暴亂不斷起義不斷!

其三,就算當時趙佗能反叛朝廷建立南越國自立為王,那麼大家可以想一想,以趙佗和其手下的軍事才能,他們能打的贏秦始皇的大將軍嗎?像章邯 王離 蒙田 李信他們嗎?秦始皇當時還有多少軍隊?所以南越國是不會自立!


東郭先生說


答:秦始皇沒死,南越沒有實力也沒有膽量自立為王。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萬大軍南征,在掃平了南越的廣發領土之後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這一批南征的將領就地轉業成為了當地的軍政長官。

其中南海郡尉是任囂,龍川令為趙佗。

秦始皇統治時間太短。秦末天下大亂,任囂看到了機會;看到了成就一世霸業的機會。

誰不想成為人上人?所以皇帝的寶座具有無窮的誘惑,基本沒有人能抵抗。

任囂與趙佗也不能例外,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任囂認為時機終於到來;想要獨霸南越。

可是任囂身體不行,雖然有宏偉的計劃卻沒有支撐實行計劃的身體;於是趙佗出現了。他對趙佗說:秦朝苛政猛於虎,天下百姓都生活在痛苦之中;現在陳勝吳廣起兵搞得天下大亂。南海屬於偏遠的地方,我恐怕會影響到這裡。我覺得應該中斷與外界的聯繫,作為防備。




任囂還說:他們西面有番禺的崇山峻嶺,東面有南海阻斷,東西長達千里;如果在這個地方先將異己排除就可以稱王了,待時機成熟了自己做皇帝也是可以。

任囂還當場任命趙佗為南海尉。

任囂很快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趙佗聽從了任囂的建議。一上任就搞定了異己,封閉了道路;後來秦始皇在沙丘突然去世,秦朝進入死亡倒計時;不久秦朝就被滅亡了。

中原進入楚漢爭霸時期,她的工作依然不變。

趙佗趁著中原天下大亂,攻打桂林郡和象郡。獨自佔有三個郡以後,趙佗開始宣佈脫離中央朝廷,自立為南越王。

從南越國的成立不難看出,每一步都小心。任囂時期就開始籌備,直到秦始皇駕崩秦二世繼位;趙佗才敢動手獨立。

在劉邦成立漢朝公司的時候,趙佗很快的在名義上投降了劉邦。

對於趙佗而言他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如秦朝所以只有在天下大亂時才敢獨立。


蟻史為諫


南越國,是秦末至西漢時期位於嶺南的一個政權,前後歷經五任國王,共存在93年。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南海郡尉趙佗趁機封關、絕道,兼併了桂林郡、象郡於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

南越國全盛時期,疆域包括了今天的中國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首先,南越國之所以能自立的時代背景是,秦朝末年因為暴政導致了天下大亂,秦朝中央平叛還忙不過來呢,所以對幾千公里外的南越國就更加束手無策了。

南越自立,在我看來並不是因為秦朝的皇帝無能,而是一種投機行為。如果秦始皇活著,南越還會不會自立,這得分析秦始皇如果再多活幾年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還會不會發生,天下還是否能一如既往的安穩。

秦始皇一統六國,統一後進行了諸多的改革,某種意義上來講的確是積極的,對中國社會和文明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秦始皇當時倚重法家,制定了許多條條框框,看似無懈可擊但卻讓天下黎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尤其是秦始皇大興土木,單單是為自己修建陵墓就耗時耗物力耗人工不可勝數。我個人覺得,即便秦始皇能再多活幾年,如果還是一如既往的暴政下去,人民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還是會站起來反抗的。秦末天下大亂的局面還是會出現,所以南越還是會自立。


畢竟南越自立並不是看誰在位誰不在位,而是趁天下大亂,中央政權沒能力顧及他們才得以自立建國的。楚漢戰爭後,中原持續近一個世紀的動亂終於結束,西漢王朝建立後南越國自願歸屬西漢成了藩屬國,到了漢武帝時又直接發兵南越將其徹底納入了西漢的版圖。


貓爺歷史觀


我認為如果秦始皇沒有死,那麼南越絕對不會獨立,原因有以下幾點:

秦始皇對手下大將有絕對的權威。

  • 縱觀秦始皇時期,手下名將如雲,王翦父子,蒙恬兄弟,章邯,李信,贏騰等等,許多都主導或參與了統一六國期間的滅國大戰,立下了卓越功勳。
  • 鎮守南越的將軍趙佗,雖然也很厲害,但在秦始皇手下大將中,排名還要靠後的多,在他前面還有許多大山般的存在。
  • 能駕馭這麼多大將的秦始皇,無論能力、權謀還是個人魅力,都非尋常君王可比。
  • 在趙佗眼中,秦始皇無疑具有絕對的權威,不容挑戰和懷疑。

士為知己者死。

  • 大部分將領基本上都是秦始皇一手提拔培養的,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領軍大將對秦始皇有知遇之恩。
  • 而嬴政也對大將也是絕對信任,將幾十萬大軍交到大將手中。有始皇帝在,趙佗絕不會有獨立的想法。

秦始皇有絕對的實力。

  • 作為一統華夏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其智慧、權謀及眼界,都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 除了趙佗所轄軍隊外,在關中、在九原還有大量的軍隊,有始皇帝在,趙佗不敢獨立。

綜上,假如秦始皇沒死,那麼南越的趙佗既不想獨立,也不敢獨立。

有始皇帝在,趙佗絕不會背叛秦朝。


君臨格史


歷史是沒有假如的。今天我們假設秦始皇沒死,南越究竟會不會自立?經個人研究秦始皇、趙佗等人關係,我認為如果秦始皇沒死,南越不會自立。理由有如下幾點:

從治理基礎看,秦推行的郡縣制,已經為南越穩定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平定嶺南,隨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治,以任囂為郡尉統管一郡的政治、軍事、監察,下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四個縣,而趙佗任龍川縣令。

趙佗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極力安撫當地民眾,採取了“和輯百越”的政策,緩和了剛經歷戰亂的南越人民的仇恨。經過這一系列的治理,越人已經臣服秦朝,基本穩定下來。

從《史記》等著作中,我們也沒有發現從秦始皇到秦二世這段時間,乃至到劉邦建立漢朝,南越都沒有發生過較大的叛亂,由此可見,南越已經基本穩定下來。

從個人威信看,很多將領及士兵都忠於秦始皇,只要秦始皇在,就不會叛亂。

秦始皇時期,秦軍實力橫掃六國,就連擅長打仗的匈奴聽到秦軍的名字也會逃跑。

秦始皇也從中選出了一批優秀將領統帥軍隊,比如蒙恬、屠睢等,這些將領都忠於秦始皇。

如果秦始皇在世,扶蘇、蒙恬等大將定不會被冤殺,朝廷會固若金湯,天下基本根基不會動搖。

秦始皇對趙佗是信任的,才任命趙佗為副將率領大軍平定嶺南。

而趙佗對秦始皇也是比較忠誠的,秦始皇死後,趙佗還上書始皇,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這些都說明,趙佗開始並沒有自立為王的野心。

同時,從秦朝的將領雖然可以統領軍隊,但是隻要朝廷穩定,將領就不可能帶領軍隊發生叛亂。

從後期發展看,趙佗建立南越更多是出於社會穩定需要,而非對皇權的熱衷。

雖然沒有確定的文獻記載,南越建國的確切時間,但史學界比較認可的是在漢朝建立後的三四年之間。

這說明,只要秦朝不滅,趙佗不會自立建國。

同時,從公元前196年,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成為漢朝藩屬國看,趙佗的政治考量也多是從社會穩定角度出發。

綜上可以看出,只要秦始皇不死,趙佗不會自立建國。


平哥智慧分享


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一掃六合,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

雖然人生沒有假設,歷史沒有如果。我們把歷史假設一次也無妨,這樣也更能看透歷史。如果秦始皇在活30年的話,大秦帝國真的能傳千年嗎?

秦始皇只活到約50歲,雖然在古代的生活條件下已經算是壽終正寢,但是其短短50歲的一生所做的事情卻影響中國數千年,至今不絕。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之詩足見其對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雄姿英發的無限敬仰。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七雄的不斷鬥爭,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令統一的封建王朝,從此統一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

正史裡,秦始皇臨死前讓蒙恬派了30萬軍隊前往北邊長城防禦匈奴,另外讓屠睢和趙佗領了50萬軍隊收復南邊的廣東一帶。

秦二世的時候,人民紛紛反抗朝廷,因為二世威信不夠,這主帥屠將軍已死,趙佗於是不管秦國死活,在南方獨立,自立為南越國。而始皇帝的陵墓是由各地前往朝廷服役的人建造的,朝廷能抵抗各地起義的軍隊少之又少。

如果嬴政在世,首先蒙恬大將不會被冤殺,趙佗也得乖乖聽話,朝廷會固若金湯,天下基本根基不會動搖。其次,以嬴政的氣魄,必然是要天下真正的一統,也就是凡日月所照,人類認知的地界,他都要征服。

於是蒙恬大將會率領大軍,北征匈奴,匈奴再也不用等到一百年後漠北大戰才滅亡。劉邦,項羽更沒有反叛的機會,秦始皇是英明的君王,到時扶蘇會順利登基,秦發展的好的話也會有幾百年的時光。

嬴政會在秦軍打下來的地界實施郡縣制,那時我國實際的土地將比元朝還大,元人佔而不守,管理制度相當鬆散,秦朝將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王朝,擁有廣闊的地界和世界最前沿的文明。

秦始皇在世,趙高和李斯不敢作妖,六國遺族也會很安分。為何大家都要刺殺始皇帝,難道死個皇帝秦國就不行了?確實這是事實,始皇帝當年的影響力太大了。如果秦始皇多活十年,劉邦老了,扶蘇大了,權利安穩過度扶蘇,而扶蘇歷史記載是個溫和的人,可以跟秦始皇互補。

漢乘秦制,開國不得已才去分封和郡縣並行,而後面幾十年也證明了分封的弊端,經過漢景帝的削藩和漢武帝的推恩令才消除了影響,從此大漢開疆拓土。要知道當時北有蒙恬,南有趙佗,如果秦始皇不死,南越不可能會獨立或者自立!匈奴也根本就撐不到霍去病出生。所以最多秦三代就能完成西漢的巔峰。

最大的影響可能是法儒之爭,現代社會已經證明了,法家才是治國的根本,因此如果秦朝能多撐一百年,大概就沒儒傢什麼事了。

秦始皇善待功臣,如李斯,王翦父子,蒙恬兄弟等等,都位高權重,建功立業而不受猜忌。秦始皇願意啟用年輕將領李信伐楚,即使李信攻楚失敗,損兵折將也沒有受到誅殺,仍然重用。秦始皇滅亡了六國卻沒有對六國貴族趕盡殺絕。

李斯上《諫逐客書》,秦始皇能夠從善如流,廣納天下賢才。

所以個人覺得,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和其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如果上天再給他三十年,大秦帝國將會強盛無比,大秦帝國的江山傳承會更加久遠,而不是短短的二世而亡。南越更不可能發生自立!


祖國統一


首先,南越獨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原和南越之間的貧困道路。在中原的混亂下,即使南越沒有獨立,中原的諸侯也沒有能力在當時的條件下管理南越。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原帝不死,中原是否會陷入混亂。我認為當時的州長是無法改變的。

秦始皇統一了全國,全面實施了秦律。然而,最初的六國統治區缺乏秦律的基礎。此外,《秦律》在兵役中享有優先權。全面統一後,原來六國統治區的人民不能像老秦人民一樣享受秦律的紅利。

此外,舊的六國統治區仍然對當地有很強的控制力,空降的秦官員基本上被拋棄了。它使秦國在六國原來的統治區的管理失敗,再加上老秦人的大量消耗(統一戰爭、南越戰爭、北伐匈奴),這是大秦統治的基礎。因此,即使最初的皇帝沒有死,最多也只能以其威望鎮壓混亂,但最終會爆發,南越最終會獨立

不會的,只要秦始皇沒有死,它就會證明秦朝一直存在在古代政權中,南越沒有機會自立。


場主大叔


秦始皇雄才大略、威震四方,如果他沒死南越是沒有機會自立的,這一點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秦始皇在位時的軍事部署。很多人認為自陳勝吳廣起義後,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是因為秦王朝的治國之要不得人心,導致無力應對各方起義軍。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陳勝吳廣起義時秦軍主力卻從未出現在戰場上,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這之前秦始皇作了一項重大的軍事部署,秦始皇將秦軍主力分為了兩部,一部北拒匈奴,一部南下開疆擴土。

從秦始皇這一軍事部署可以發現,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並不滿足於現有疆土,而是想消滅一切可能成為對手的敵人。如果這個時候南越自立,那麼肯定會成為秦始皇的第一敵人,也必將接受秦始皇的滿腔怒火。而南越地區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財政實力在大秦帝國面前都是不堪一擊的。

其次就是南越要想自立建立政權,就必須擁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基礎,否則自立政權就只會成為笑柄。那我們來看南越是如何自立的呢?原來南越國是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兼併嶺南的桂林郡、象郡之後於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自號“南越武王”,國都定於番禺,自此,南越國登上了歷史舞臺。

由此可以發現,南越國的首任國君是秦朝的一個地方官。假如秦始皇沒有死,秦朝也不會快速陷入內亂,農民起義也就不會威脅到秦王朝的根基,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地方官自立建立政權就是謀反,在任何一個朝代,謀反都是要承受中央政府的嚴厲打擊的,更何況此時秦始皇就有一支主力部隊在嶺南開疆擴土,如果此時南越自立,秦始皇隨便派遣一支小部隊就可以輕鬆把它滅掉。

最後就是即使有人敢自立建,那也不可能建立一個政權。縱觀歷史,各種謀反很多都建立了所謂的政權並自立為皇帝,比如陳友諒、張獻忠等,但是他們的政權都是不被任何人認可的,最多隻能算是一支義軍,而假如秦始皇沒死,如果有人敢公然建立所謂的政權,那麼秦始皇必定會在最快的時間內組織力量消滅。

所以說如果秦始皇沒死的話,南越是無法自立,也沒有機會自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