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宅民”变成“灾民”

灾民,遭受灾害的人。大体有两大特征:因遭受灾害而被迫离开家园;生活陷入困境等待救助。宅民,特指在全国进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按政府要求留在家中进行隔离的市民或居民。

宅民们的支持及配合,被描述为顾全大局的崇高行为,他们接受着来自公众的致敬。然而,随着封城时间的延伸,很多人因长期被限制在家,思想和精神都处于不健康状态。有必要对此引起重视,防止“宅民”变“灾民”。

宅民自身,应当积极地自我调整。第一,正常生活。处在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恐惧氛围之下,每个人都要处变不惊,要从过年的特殊模式,转入一种正常生活的状态,调适生活上的不适感,尽量与相对稳定的生活接轨,如此才可能宅得平安和长久。

第二,经常活动。人的身体活动受到限制,怎样克服宅室憋闷的感受?笔者从大年初一起,就制定了适应室内运动的项目,如:一套八段锦,一套广播体操,一套衢州健肺操,白天晚上各半小时羽毛球。通过身体活动,辅之以音乐,保护身心健康。

第三,平常心态。初二晚上武汉全城开窗唱歌,是当地人性格与意志的一种表现,同时不可小觑,它也是宅民在物理和精神巨大压力下的心理应激反应的一个信号。对此,每位宅民都要注意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对继续宅下去作好思想准备,对疫情保持淡定,进入平和心态,防止心理失衡、精神失调、情结失控和行为失态。

第四,非常追求。在一个空前绝后的“佳期”,作为个体的宅民,可以安排专业自修,读书写作,复盘旧年,规划新年,理清思绪,实现自我价值增值;家庭成员难得有一段时间相处,可以多一些亲情投入,深一些思想沟通,特别是小家庭融合亲子关系,机会千载难逢,可以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在这个假期不负韶华。

第五,无常准备。当前疫情仍未退去,每个人、每个家庭及亲戚,还有同事和朋友,都有在危险环境中发生不利或不测的可能。宅民此时能做的,一是努力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安抚和支持一线工作的亲人;二是对任何不测要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有化危为机的预案,避免一事当前束手无策。

除了宅民自身之外,地方政府也要做好防控疫情,尤其是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迅速扭转局势,让宅民们吃下最重要的定心丸。同时,要通过街道社区,把物质保障、精神抚慰、疫情分享、心理支持等工作落细落实,越往后走,越要关注群体心理和群体情结的变化,立足于积极干预,做好事发应对准备,保证“围城”里不躁、不怨、不乱。若有失守,“围城”就有可能变成“危城”,“宅民”在精神上就有可能变成“灾民”,这将不堪设想,切不可掉以轻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