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滿漢不通婚”,為何康熙雍正還有那麼多漢人妃子?

YERO


關於“滿漢不通婚”的問題,確實在清朝存在過,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作為統治階級的滿洲人不允許和廣大漢族人結婚,這種看法和理解都是不正確的,清朝所為的“滿漢不通婚”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叫“旗漢不通婚”,所謂的“旗漢不通婚”指的就是擁有旗籍的人不能與沒有旗籍的漢族人通婚。而清朝擁有旗籍的人不僅僅是滿洲人,還有大量的蒙古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以及大量的漢族,八旗也由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組成,普通的漢族人與擁有旗籍的漢族人不可同日而語。清朝很多皇帝的所謂的漢人嬪妃其實都不是普通的漢人,而是擁有旗籍的漢人,換言之,他們也是和滿洲人一樣的旗人。

關於漢軍八旗的由來與歷史:

漢軍八旗與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共同組成了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漢軍形成於明末清初時期,是由後金時期主動歸附或者通過戰爭征服的明朝遼東地區的漢人以及少量漢化的女真人。漢軍八旗最初在努爾哈赤時期組建,最終於皇太極時期形成,整個天聰及崇德時期,漢軍八旗深受皇太極倚重,在清朝初期統一戰爭及穩定漢地局勢做出了重要貢獻,出任清朝高官者也屢見不鮮,洪承疇、祖大壽等人都為漢軍八旗將領。八旗漢軍萌牙於1631年,始建於1637年,完成於1642年。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全部隸屬於同一社會組織形式“八旗”之下。

清朝入關統治中國之初時,滿漢民族矛盾仍然比較尖銳,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清朝雖然繼承明制,但是很多伴隨而來的新問題並非照搬明制就能夠直接解決,而當時漢軍八旗對清朝統治者的輔佐成為了滿洲和漢人中間的一個緩衝點。漢軍在滿洲貴族和普通漢人二者中間找尋出一條既不冒犯滿洲貴族特權,又將政策調節到漢人可以容忍的底線,實事求是的講,如果沒有漢軍八旗的從龍輔佐,清朝統治者未必能夠如此順利的奪取內地,並建立穩固統治。隨著清朝政局的逐漸穩定,滿洲統治者經驗的逐漸豐富,漢軍的作用才開始降低,到了清朝中期以後,八旗人丁的滋生,生計問題開始突顯。清朝統治者對此強令資歷較淺的漢軍脫離八旗組織。乾隆七年正式下令除“從龍入關”的遼東漢軍(俗稱陳漢軍)不在出旗之列外,漢軍八旗組織中的其餘部分,如入關後歸附者、原屬於三藩所部者等等皆在出旗之列,因此所謂的“漢軍出旗”實際上是新漢軍被強令脫離八旗組織。雍正元年,漢軍與漢人家奴壯丁共計44萬餘人,約佔當時八旗人丁總額的72%。至出旗後嘉慶元年的再度統計,已降至八旗總人口的43%,可見漢軍出旗之規模是巨大的。其實到了清朝中期時,很多漢軍八旗人已經融入到了滿人中,很多生活習慣和風俗已經與漢人不相同,而是和滿族人一樣。漢軍八旗在清朝中期以來,幾乎失去了任何影響力。

康熙、雍正著名的“漢人”嬪妃

康熙皇帝有很多“漢人嬪妃”,實際上就連康熙皇帝本人都是由“漢人”所生,康熙皇帝的母親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就是漢軍旗出身。所以康熙皇帝的身上也流著一半的漢族血液。康熙皇帝一生擁有擁有66位后妃,這其中漢軍旗出身的嬪妃就有26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敬敏皇貴妃章佳氏、順懿密妃王氏、純裕勤妃陳氏。

順懿密妃王氏

順懿密妃王氏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出身,其父為知縣王國正,王氏在康熙二十九年入侍宮中,成為了一名宮女,在做宮女的過程中,王氏有幸被康熙皇帝相中,成為了一名庶妃,並在康熙三十二年時,生下了康熙皇帝的第十五子,之後的康熙三十四年,王氏又生下了皇十六子,六年之後,王氏再度得男,生下了康熙皇帝的第十八子。王氏在八年時間裡替康熙皇帝生下了三個兒子,足以見其在康熙中後期深受寵幸,由於出身低微,王氏在宮中一直謹小慎微,待人接物非常得體,因此深受康熙皇帝喜愛,康熙皇帝對這位漢族小妾也格外眷顧。康熙五十七年,年老的康熙皇帝大封六宮,王氏被康熙皇帝封為密嬪。雍正二年,雍正皇帝晉王氏為皇考密妃,雍正年間,密太妃王氏與勤太妃陳氏一同居住在寧壽宮中。乾隆元年,密太妃被乾隆皇帝尊封為皇祖順懿密妃,成為了清朝為數不多的擁有諡號的妃。九年之後,王氏病逝於寧壽宮,享年在70歲左右。

純裕勤妃陳氏

果親王允禮生母為純裕勤妃陳氏,陳氏為漢族出身,康熙三十三年入宮時僅為宮女,但僅過了兩年,陳氏便受到了皇帝的臨幸並懷有身孕。次年,陳氏生下一子,為康熙皇帝第十七子允禮。康熙皇帝一生子嗣眾多,所以很多嬪妃即便生下了皇子卻仍然未得到正式的封號,依舊以庶妃身份居於宮中,陳氏便是這其中的一員。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康熙五十七年。這一年,康熙皇帝大封六宮,這次大封也是康熙皇帝生前最後一次大封六宮,很多年長有子且無封號的嬪妃都得到了,已經四十多歲的陳氏被康熙皇帝封為勤嬪,這也是陳氏在康熙一朝獲得的僅有的也是最後的封號。四年之後,康熙皇帝駕崩,陳氏和眾多嬪妃成為寡婦。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尊封陳氏為皇考勤妃,由於其子允禮在雍正朝深受重用,因此勤太妃頗受雍正皇帝禮敬,也得以安然的度過了雍正朝的十三年。乾隆元年,弘曆即位,勤太妃被乾隆皇帝尊奉為皇祖純裕勤太妃。陳氏和一同獲封的順懿密妃王氏二人被乾隆皇帝安排住進了寧壽宮,兩位同為漢族出身的康熙遺妃關係相處的非常好,一直在寧壽宮中說說笑笑,頤養天年。乾隆十八年,勤太妃病逝,享年大約70多歲。太妃去世後,皇孫輩的乾隆帝親詣寇摘纓緯,併到自己這位庶祖母靈前祭酒行禮。陳氏是清朝為數不多的在生前便獲得諡號的妃子,同時也是清朝最後一位獲得諡號的妃。


相比康熙皇帝而言,雍正皇帝的嬪妃不多,但是在雍正帝不多的嬪妃之中,也有著相當數量的“漢人”嬪妃,這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數敦肅皇貴妃年氏了,除年氏之外,雍正的純懿皇貴妃耿氏、齊妃李氏、謙妃劉氏、懋嬪宋氏等,也都是漢軍旗出身、

雖然在八旗之中,漢軍旗無論人數還是地位都遠遠低於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但是在清朝皇帝的後宮之中,漢軍旗出身的嬪妃也是可以成為皇后的,康熙皇帝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都是漢軍旗出身。


歷史課課代表


滿漢不通婚?的確有這種說法,但卻並非是滿族人不得與漢族人通婚,主要說的是旗人不得與漢族的平頭百姓通婚,而在這裡面,就有大講究了。

旗人是什麼?旗人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這裡面的意思自然就不需要多加贅述了,而在各八旗中,還可以抬旗。

比如說如果你是平頭百姓,那麼就可以被抬入漢八旗,漢八旗的地位比較低,但凡是在清廷算得上權貴的,很多也都是漢八旗之一,而漢八旗的貴族們,如果表現卓越,還有機會抬入滿八旗,正式成為滿族人的一員

,比如康熙的母親佟佳氏,本身就是漢八旗出身的,在康熙登基以後,便也被康熙抬進了鑲黃旗。

三個軍旗中,也都是相互允許通婚的,清朝的很多皇帝,確實也都是有不少漢軍旗出身的妃子。

雖然滿漢不通婚,但三個軍旗互相之間本來就互相可以通婚,而如果皇帝對某個妃子十分看中了,將她抬入滿八旗也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不僅僅是這個妃子,連這個妃子的家族都可以被一併抬入滿八旗。

清朝制定的滿漢不通婚,並不針對三個軍旗互相之間,只針對旗人與漢族平頭百姓之間,旗人與漢人平民不得通婚。

對於旗人而言,只要是旗人,不管是哪個旗,漢八旗也好,滿八旗也罷,都可以依法享有身為旗人的權力,而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必須要履行一定的義務,從某種方面來講,漢八旗旗人與普通的漢人從根本上已經有了不一樣的地方。

皇帝也是人,自然不可能免得了俗,女真族人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人也崇尚剽悍風氣,而到了現在看到的很多電視劇中,都能看到很多妃子都是一種病態美,這也是從漢人那裡學來的風氣。

清朝皇帝對於漢人文化,並不採取抵制的態度,而是積極的宣傳,使用漢族文化,幾百年下來,滿族人越來越不像是北方剽悍的少數民族,反而是慢慢的融入了漢人文化中。

清朝皇帝熱心學習明朝舊典,採納了很多明朝舊制,很多習俗也都保留下來了明朝的模樣,皇帝自然對漢人妃子有不少的寵愛之心。

說白了,還是因為漢文化博大精深,包容萬物,滿漢不通婚,於筆者看來,雖然保存了滿族人的血脈,但從文化的角度來講,卻是不能阻止民族融合的。


魏青衣


第一:滿漢不通婚,是努爾哈赤當時建立八旗之制時,為了牽制八旗子弟而定下的,實際是漢人和八旗子弟之間不能通婚,這其中不包括漢旗人,所以漢旗人和滿之間是可以通婚的,而這項規定到光緒年間才被更改。第二:滿漢不通婚,在當時雖有規定,但並不是強制性的,也不是什麼特別大的罪,當時講究個門當戶對,只要兩家的家庭,地位等大致相同,基本就可以通婚。第三:雖說當時有不少的滿人和漢旗人通婚,包括皇上,也有不少的漢人妃子,但是相對的還是滿人女子的地位高,一般皇后都是滿旗人。根據以上所述,滿漢想通婚必須滿足以下兩點點,門當戶對、必須是漢旗人。但是滿旗女子在當時的地位要高過漢旗女子。


蜜汁歷史錄


因為不是“滿漢不通婚”,而是“旗漢不通婚”



清代的皇室是很注重血統的純正的。更準確的說是整個國家都挺注重血統的(比如能夠選滿人為官就不大可能選漢人為官)所以有“八旗”這種只知“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

在清代,軍隊主要是“八旗軍”、“綠營軍”兩種。後者就是炮灰,而前者則是皇帝仰仗的軍事力量(雖然之後武備廢弛)





說回所謂的“滿漢不通婚”,這其實是混淆了。清代的政策是“旗漢不通婚”。而八旗也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全是滿人,八旗的組成有:滿、漢、蒙。



滿族八旗主要就是當初起家時候的,而漢八旗和蒙古八旗就要稍後了。(主要是投降過去的)。

“依照祖制宮中從此無漢女”這種電視劇裡的話其實是不靠譜的,因為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皇室可以娶嫁八旗的漢人。同時為了拉攏人心,也會將一些女性嫁給漢族大臣。滿漢不通婚其實只是一個不靠譜的說法。


作者球


八旗分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漢八旗是旗人不是漢人,你要是在當年敢說人家是漢人,當場能給你打死,這是侮辱主子呀,這些人後來都是改滿族了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因為皇帝是天,誰能違背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