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的口音源自哪裡啊?如果是山東,是山東哪個地方的?

李加洪


你腦殘啊?還是無知?怎麼整個東北就一種口音嗎?當年山東人闖關東的人是比較多,但太分散了,幾乎遍佈了東北,所以在口音這方面對東北沒有根本性的影響!


西邊日出有些晚a


東北話的形成並非來自山東口音,而是闖關東移民與當地土著語言相互交融所形成的“準普通話”。如果仔細聽辨,會覺得東北話實際上是一種“非標準普通話”,這種非標準普通話僅次於承德話和北京話。

那麼,形成東北“非標準普通話”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東北屬於滿清的“龍興之地”,曾居住著大量的滿人。滿人入關後學習了中原漢話,逐漸演變成紫禁城裡的官話。這些說著官話的滿人回到東北故鄉成為官吏,便把官話帶給了父老鄉親,並普及開來。

二是各地闖關東移民的到來,為了便於交流,人們需要學習官話,於是便形成了一種不標準的普通話,這就是東北話。雖然闖關東移民大多來自山東,少部分來自華北各省,但口音卻非一致,人們在交流時便自覺地學習了官話。因此,東北話不但有普通話的聲調,而且有山東話的發音,還有滿蒙俄等族語言的詞彙。

還有就是,辛亥革命後,末代皇帝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長春建立了“偽滿洲國”,溥儀及其隨從將北京紫禁城裡的官話帶到長春,於是形成長春較為標準的普通話,哈爾濱作為遠東與東歐聯繫最廣的城市,有著其他城市不一樣的東西方文化碰撞,普通話也出奇地標準。

而遼寧大部分地區由於靠近關內,受到關內口音的影響,各地市口音各異。特別是大連丹東一帶,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多數也是膠東移民,便形成了與膠東半島一致的交遼官話。

筆者分析認為,東北話屬於北方方言的分支,因為東北屬於移民地區,東北話的形成應該是各移民語言與東北各民族語言融合的結果。





若愚趣談


據筆者查閱圖書館的資料和考證部分報紙文獻綜述得出以下結論:

東北話口音的形成早期雛形就來自於山東。

為什麼這樣認為?

俗語有云,山東大漢闖關東。

比如,東北口音和山東口音說話鼻音都比較重,語速較快,真可謂:快人快語。

東北話的口音的起點就是山東,來自於山東的文登和萊陽以及膠東半島。

比如,東北人常常這樣說,我們祖先是山東闖關內的,來自於萊州府登州府……

當然還有煙臺,威海等膠東半島的一些地方。

東北口音為什麼它的最早的基點在山東?

是因為早期這些闖關東的人口的詳細來源地主要包括如下山東地區:

福山、蓬萊、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牟平、文登、榮成、濟南、海陽、掖縣、平度、昌邑、高密、即墨、益都、臨淄、廣饒、壽光、昌樂等地方。

當然部分山東人、河北人、北京人、天津人、河南人、山西人,經過在東北和土生土長的當地滿族及部分少數民族語言,經過百多年來口音習慣性的重疊,相互的交融同化,有融入了京冀津三地的部分口音,和山西人河南人口音,自行所形成的一種咬字清晰的“準普通話”。

東北人走到全國各地所說的話,一般人都能夠聽懂和辯識。

但是山東口音和山東話聽不明白和辨別不出來的人居多。

因為山東話某種程度上還有一些難懂的土語土詞,而東北的話基本上就有些第二普通話的意味了。

還有東北口音來自山東的證據如:

東北的海洋大城市—————大連市。

大連的方言其實屬於膠遼官話的分支。

闖關東的人口移民也是一種文化的移民。

以山東齊魯為代表的傳統的孔孟文化,東北原生的漁獵、遊牧、載歌載舞的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包容及融合,吸收了滿族、蒙族,外來朝鮮族、日、俄等多民族文化及口音的特性。

總之,東北口音的裡有山東口音的割捨不斷的早期鄉音……

在白山黑水間,最早闖關東的山東人不但帶去了部分山東文化。

還把口音重,直來直去的山東人的熱情好客,豁達大度帶在了遼闊的黑土地 上,成就了東北人山東人部分口音與文化的契合。

簡言之,追根溯源:

東北口音的基礎中有:

早期山東話的口音的雛形,以及某種程度上的骨子裡的血脈與基因………








周易指南針


有關於東北口音的來源,現在網絡上一個普遍的觀點就是來源於山東半島,因為當年在建國之前曾發生過闖關東,等到建國之後為了開發東北,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大量移民到東北。

由於戰爭時期東北人數損失較重,後來又從山東以大量移民到東北,所以東北很多口音正是受到了山東人的影響。

雖然現在的東北話和山東有一定的關係,不過現東北話和山東話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那麼東北話又是受到了山東哪一塊的影響呢?

當年清朝統治時期,東北的漢人被屠殺或者驅逐,所以在東北地區講的滿族語言。因為當地的漢人很多都遭到了驅逐和屠殺,即便留下來的部分漢人也是作為滿族人家奴的形式存在,必須學習當地的滿語。

雖然後來清朝也提倡學習漢語,也只是管理階層或知識分子掌握漢語,普通的百姓仍然是講滿語。

等到闖關東時期,由於大量的中原以及山東漢民的到來,在此地也就交雜形成了一個最新的語言“東北漢語”,也是現在東北話的前身。

東北漢語是融合了多地闖關中人員的說話習慣以及詞彙發音,加上當地滿族語言詞彙和發音所形成的一種漢語語種。

比如現在的東北話中有很多滿族詞彙都是融入到了漢語體系之中。有一部分是在清朝推廣漢語時期融入的,有部分是等到後來闖關東時期融入的,比如埋汰,咋呼,虎(說一個人太傻)這些都是來自於滿族詞彙的發音。

現在的東北話和建國之後的東北大移民關係並不是很大,最早還是由於闖關東那一批人所帶過去的語言混雜而成。

當時山東以及河南等地闖關東的人一共分為兩種,絕對的窮人和稍微有點錢的人。

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在沒有現代交通的情況下,從河南和山東去東北最好的一條路是走水路直接到現在的遼東半島地區。

但是當時能夠付得起船費坐得起船的人太少了,所以很多人選擇走陸地上的路,從河北繞過山海關,最後再到達東北地區。

走水路的這一部分人還好說,因為一路之上沒有太大的波瀾,到達時間也比較快,所以在他們來到東北之後也就保留著自己的原本說話和發音。

而走旱路的這一路由於經過了河南河北等地,所以很容易受到沿途一些語言文化的影響。

加上沿途之上有一些來自於河南陝西等地的同路人彼此相互交流,所以他們的說話方式在到達東北之後也會發生一定的轉變。

受到貧富差異的影響以及地理位置的影響,在遼東半島的南端的口音和膠東半島還是非常相似的,在這些原因相互影響之下就形成了現在的東北話。

綜合的來說,東北話確實是受到了山東的影響,但並不是源自於山東。是從影響力上來說,膠東半島語言對於東北漢語影響力更為深刻一點。


夏目歷史君


東北口音是原住民和大量移民共融後形成較為統一口音,給研究方言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課題。

口音差別的原因我的研究是來源於人的前列腺系統。作為動物聲音的存在原因是求偶以便繁殖,雌雄雙方通過聲音交流判斷是否可以接近,以便繁殖。

發聲是生殖系統的附帶部分。生殖和神經相結合的紐帶就是前列腺(女性是子宮類、附件類系統)。

東北口音就是環境對人的前列腺系統的影響結果。

外界的溫度是首先原因,其次是食物產生的影響。

先說溫度,東北和往西的內蒙、新疆四季溫度大體相同,但是東北冬天定居多。人的前列腺一年四季比較環境比較穩定。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輸和使用環境的影響沒有深入研究。

女性長期在室內活動,也是一樣的結果。

東三省的女性改變了環境,第二代的語言聲調變得越來越本地化。

女性自己改變也比較明顯。

男性聲音的改變並不明顯。可能一些東西都固化了下來。

男性東北人改口音比較辛苦。女性稍微好一點。孩子基本都能做到入鄉隨俗。

口音差別大多來自姥姥,是因為學語階段是媽媽培養的。



2019年的硃紅兵


山東話和東北話不但不相近,而且區別明顯。過去滿人說的是滿語,和東北話不沾邊。過去的山東人河北人等闖山東有兩條路可走,水路是有錢人走的路,就是拿的起船費的,沒錢的也是佔絕大多數的走的是旱路,走旱路必須路過山海關,也就是河北秦皇島,大家知道河北秦皇島是啥口音嗎,秦皇島的口音和現在的盤錦,錦州,箶蘆島幾乎沒區別,也比較好懂。再就是一部分人走河北承德,承德人說話大部分接近普通話。也就是說闖關東的人都是學說的河北秦皇島話和承德話。再經過和山東話攙合就成了現在的東北話。走水路的從煙臺直達大連,沒有和河北話融合,所以大連話到現在也是膠東味,和東北其它地方說話有很大的區別。


山西朔州液化氣


東北話就是東北人的方言,和山東有什麼關係!難道幾個闖關東的山東人就能改變東北的方言?


用戶2249356110505


關於東北方言的起源,並不像中原方言、京師方言那麼明確,只能肯定一點東北方言是融合了北方方言與當地原住少數民族的方言以後最終形成的,其中還包含有朝鮮、俄羅斯等諸多元素在其中。當然,此問題提及了山東,東北方言當中還真的就有小部分片區方言源自於山東,是歷史上闖關東時期經由山東傳入的。
東北方言當前的主體組成部分還是北方方言,只有極個別的地方用詞是從少數民族語言、外國語言轉化而來的,比如“埋汰”“大列巴”等。其實仔細辨別東北話與河北北部、東部的方言相差不大,只不過兒化音更重,聲調更往下降,這是因為歷史上中原人大批量進入東北腹地,逐漸將當地的少數民族方言沖淡了,但由於處在關外,文化與中原出現了差別。最後東北方言體系中,遼寧的大連、丹東一帶使用的是膠遼方言,這一方言起源是山東的膠東半島,也是唯一一個起源於山東的方言,當中有東夷語的影子。闖關東之時,除了經山海關、遼西走廊的陸上通道以外,山東半島的龍口、蓬萊、煙臺海路也是主要通道之一,登陸點就是大連、丹東一帶,所以大量的膠東人將膠遼官話帶入了大連,並影響了本地方言。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東北口音源自冀東、遼西和蒙東口音,隨著闖關東的擴大,逐漸使山東等各地口音與冀東、遼西和東蒙口音綜合,形成現在的黑龍江、吉林口音。而遼寧口音受膠東口音和明朝的安徽口音影響較大,除了錦州等遼西地區沒有受到膠東和安徽口音影響之外,以瀋陽為中心遼寧中部的廣大地區形成介於遼西口音、安徽和膠東口音之間的口音特徵;而大連、丹東等地完全被膠東口音覆蓋。

所以,東北總體上呈現出四大類口音:一是大連丹東以及通化、渾江、白山等地的膠東口音,二是錦州附近的遼西口音,三是黑龍江、吉林以及遼寧的阜新、鐵嶺一帶的山東等地和遼西混合口音,四是瀋陽等遼中地區的膠東、安徽和遼西口音混合的口音。

如果細分,還應該有第五種口音,就是遼西與蒙東混合的口音,這種口音主要分佈在遼寧的朝陽、內蒙的赤峰,以及黑龍江與內蒙交界處、吉林與內蒙交界處。就是鄉村愛情裡面藥匣子(範偉)的口音。


lingwai1970


根據我不算太豐富的實際接觸東北各省和內蒙東部人的經驗,所謂北方方言東北官話的口音主要來自承德、秦皇島、錦州、赤峰、朝陽一帶,也就是明代的薊遼督師管轄的地盤。雖然從闖關東開始來自山東尤其是膠東的人口及其後裔佔東北絕大多數,但由於山東方言本身就分為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三大種,其內部口音也有區別,再加上河北、河南、山西等其他各省人口,使得東北境內各方言雜處,沒有任何一種具體方言有絕對優勢。而東北開禁前只有明代漢語的遼東方言(明代遼東遼西是差不多的方言,薊遼方言又很接近),其他均為少數民族語言,為了更好的交流,於是融合出了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語言,既不是山東話(膠遼官話)也不是河北話(冀魯官話)更不是河南話(中原官話),而是十分接近北京話的一種語言。我想它的根源和明代遼東話有密切關係,因為這部分人後來大多編入漢軍八旗“從龍入關”,駐防各大城市去了,尤其北京、承德為多,所以也是近現代北京方言的主要奠基者之一,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東北官話和北京官話這麼像。由於闖關東的路線分陸路和海路,分別對應開始的聚集地遼西和遼東,因此遼西和河北東北部方言很接近,是北京官話和冀魯官話向東北官話的逐漸過渡地帶;而當今遼東口音和膠東方言十分接近,和東北官話區別較大,過渡地帶很少,在吉林和黑龍江還有些膠遼官話方言島處於東北官話包圍中。當今承德、秦皇島、錦州、朝陽、赤峰一帶的方言仍然和明代遼東方言有繼承關係,或者他們就是明代遼東人的後代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