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罰款”之後,是不是還有更多工作去做?

有網友去藥店買口罩,跑了幾家都被告知沒貨。有熱心店家說出了緣由,“平常幾毛錢的口罩進價3塊多,賣到5塊,將面臨罰款的風險。買的不划算、賣的也不划算。由此,很多店裡乾脆就不進口罩”。儘管不能證實此種經歷是否屬實,不過也為防疫期間物質保障、穩定物價提供了一個思考話題。

“天價罰款”之後,是不是還有更多工作去做?

國家遭受災難,每個人都應有力出力、盡其所能做些有益的事情,此時若有人打起了歪主意、小算盤,“發國難財”,勢必會成為眾矢之的。這點,相關市場監管部門秉持從嚴從重的執法鋼索,很好回饋了群眾對物價穩定的意願,值得誇讚。諸如,某地超市兩顆白菜賣到近70元,被罰了50萬。結果雖然令人舒適,但“天價罰款”之後,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工作去做呢?

防疫戰線是一條龐大複雜、縱橫交錯的鏈條,拿物資供應來說,除了銷售端與消費端,涉及到的源頭材料、生產種植、物流運輸等,每個環節可謂環環相扣、緊密攸關。在特殊節點,每到程序的生產成本、效益利潤和時間價值等必然也會“水漲船高”,尤其物資略顯緊張,供求關係的槓桿平衡也會有點失衡。從某種意義上,穩定物價必然不能單一依賴政府有形之手,還得更好發揮市場無形與基礎作用。

要知道,一分錢一分貨的價值交換鐵律不會變。如,有網友爆料在電商平臺購買到的平價口罩,結果卻是假冒偽劣產品、甚至個別是“二手口罩”。當然,對於偽劣產品、價格虛高等行為“零容忍”,這點不容置疑。但,一刀切將所有商品劃入“不準漲價”的範疇,動輒以“天價罰款”伺候之,會不會適得其反、引發彈底效應呢?此外,罰款的目的在於打擊頂風作案、違法經營,治癒的是市場經濟本身的缺陷與短板。

物價歸根結底是市場要素之一,供求關係、商品價值、市場環境等都會左右之。“天價罰款”作為行政執法的舉措,必然要精準研判對錯、識別是非,在市場優先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更好發揮政府調控作用。從擴充產能源頭、疏通貨流物運、確保利潤效益等綜合考慮,確保企業、市場、個人的多贏局面,才能讓物資供求關係實現長久持續的良性循環,這也符合防疫做好攻堅戰、持久戰準備的思維考量。換而言之,“天價罰款”票單背後,還有一系列、一連串的現實問題有待妥善處理。

不得不提,防疫戰除了對物資供應“量”的起碼要求,還有對物資需求“質”的根本保障。病毒倒逼健康與衛生意識的提拔,同樣也激發公眾對物資質量的更嚴標準。所以說,要避免“天價罰款”帶來的誤傷,挫敗了少數因市場要素變化而加價的企業主體生產積極性。畢竟,企業本身是趨利的,在市場成本上浮情況下,保持價格不變唯有“降質”。到最後,還得以犧牲廣大消費者的利益買單。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天價罰款”只能作為一種抓典型的震懾力,不能當做常態手段去使用。當然,既能相信政府的調控之手,也要相信市場的配置作用給出答案,更加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作出“性價比”最優選擇。不過,特殊時刻特殊手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此,只不過呼籲“天價罰款”應伴隨創造良好營商環境、穩定市場條件、擴大源頭生產等“組合拳”而來,不能一罰了之、以罰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