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這是一個關於求生,而不是關於戰爭的電影。和時間賽跑,是這部電影最獨特和迷人之處。”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2017年的夏季影壇,最受矚目的便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敦刻爾克》,電影用了106分鐘,將80年前那一段浩瀚宏大的歷史呈獻給了世界觀眾。

和諾蘭以往的電影有所不同,這部電影並沒有高懸個人英雄主義,沒有歷史大背景的交代,甚至沒有故事中前因後果的陳述,只有在26英里狹長的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和時間,和戰爭,和人類不放棄的信念!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01,此岸的絕望與破碎

在歷史上,二戰時期的敦刻爾克,是一次戰略性的大撤退,此次撤退為蒲州戰場的戰局和反轉保存了十幾萬的兵力。

在這部電影中,轟炸造成的傷亡,流血場景都做了遠景的處理,而導演重點突出的是近景中,處在戰爭迷茫和恐懼中,等到救援和求生的戰士們。

在26英里外,海峽對岸的家園,可望而不可即。

英國的士兵湯米從故事的開頭到結尾,一直都處在看不到希望的逃生之中。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一開始,他從敦刻爾克大街巷子中的槍林彈雨中逃生,輾轉來到海岸線上,和一位喬裝成為英國士兵的法國人吉布森登上了三艘不同性質的救援船上。

不幸的是,他們三次都經歷了沉船,在極度的恐慌中棄船逃生。

湯米得救了,而吉布森卻死在了逃亡途中被德軍射擊的商船中,讓人唏噓不已。

電影中,不管是拼命逃亡的士兵,還是防波堤炸出了好幾個大窟窿的商船,上面都是擠滿了人,比肩接踵。

遠處高空的敵軍轟炸機由海平面憑空竄起,撂下的炸彈,讓這些海灘上的士兵沒有前進之路,也沒有了退路,有的只是絕望與破碎。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02,彼岸的“求生”

主角湯米沒有遭遇到一個敵人,但是從他身邊飛射而過的子彈,隨處爆炸的“蘑菇雲”,都預示著敵人的“無處不在”。

也許,此時真正可怕的並不是戰爭中真正的敵人,而是戰爭本身的威脅和精神恐懼,這些,要遠比戰爭中敵人更為恐怖和壓抑,這也是諾蘭導演電影中國揭示出來的“高於戰爭”的深刻內涵。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在《敦刻爾克》這部電影中,有很多特寫鏡頭,包括對於士兵的臉部特寫,匆忙的腳步特寫等。

諾蘭導演將大鏡頭對準了士兵的臉部,甚至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表情。

士兵緊縮的眉頭,低垂的眼神,仰望著海岸線彼岸的焦急,都在電影中得到體現。

也許,這些士兵們看似錚錚鐵骨,然而死神降臨的時候,他們也有苦苦掙扎的求生慾望,甚至是卑微,怯懦和低聲下氣的求助......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法國士兵喬布森,為了活命,他一早扒下了死人的衣服,扮裝成英國兵混到了逃難的人群中,從頭到尾不敢說一句話,生怕洩露了身份,因為,只有英國士兵才可以登船回家。

此岸生死未卜,如何迴歸到“彼岸”,仍然是困擾著所有人的難題。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03,人性的抉擇

喬布森,他逃到了船上,不和任何人說話,蜷縮在了船舷處大氣都不敢出。

然而,在看到遠處的魚雷襲來的時候,船身劇烈的搖晃,下沉,而艙門也鎖住了。

此時,是自己逃生呢,還是幫助去救助更多的人,如果去救人,不僅身份被暴露,自己也將面臨著生命的威脅,不去救,又逃不過良心的譴責。

這樣的艱難抉擇擺在了他的面前。

然而,最終他的理智,善良還是戰勝了自己的求生慾望。

他奮力的推開了船門,讓其他的英國士兵先逃走,到了後來,有很多的英國士兵用槍抵著他的腦袋,甚至逼他下船,只是因為他是“法國佬”。

關於戰爭的殘酷性,人性的複雜,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導演諾蘭說:

“無論用怎樣鼓舞人心的詞彙,敦刻爾克都是一次戰敗。困境、兩難、悖論、艱難的抉擇隨時隨地都可以出現,看不到前路,也不知道未來。”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04,集體生命力的謳歌

《敦刻爾克》這部電影是以一位士兵的逃生為線索展開敘事的,然而,它並不是單純的一個個體故事,而是借湯米這位士兵為線索來謳歌集體生命力。

海岸線上等待救援的士兵一眼望不到邊。

也許,他們可以幸運的在下一秒登上彼岸“回家”的船;

也許,下一秒就會倒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永遠看不到海岸線那邊的路。

在高廣角的鏡頭之下,海岸線的士兵們在爆炸聲中如爆米花般四散而去,也有其他的士兵會躲過炸彈,快速的從海灘中站起來,繼續排隊成為一條靜靜的暗黑長線。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對於其他人而言,也許,每一個士兵都是單獨的個體,然而,

所有人面對的恐懼都是一樣的,孤獨、無助,死亡威脅卻是集體所共同承受的。

沒有口號,沒有宣言,只有歸心似箭的等待,在此刻,都化為一股更為頑強,百折不撓的生命力,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在電影的結尾處,士兵們回到了英國的海岸,道森的遊艇中走出來不計其數的被救援軍人,遠處,晚霞渲染過的金色沙灘上,海鷗飛翔。

當波頓看到了海上駛過來的飄著英國國旗的船隻,他的眼睛溼潤了,他的嘴裡說出了一個詞語“home(家)”,跟隨著波頓的視角,無數人熱淚盈眶。

此刻的家並非是狹義上的“小家”,而是“大家”,是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殷殷期盼,對於集體生命力的謳歌和讚揚。

此岸生死,彼岸迴歸!《敦刻爾克》——26英里海岸線上的生死擺渡

煉獄般的過往還深深停留在心底,而迎接士兵們的將是鮮花和掌聲。

也許,穿過此岸的恐懼,到達彼岸的光明,這條路是每一人都需要經歷的過程。你選擇的堅守和希望,往往可以成為你“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