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英国老牌电影杂志《完全电影》(TOTAL FILM)评选的“最伟大五十部科幻电影”中,《2001太空漫游》位居第三位;

美国电影学会曾评它为史上NO.1的科幻片;

世界著名娱乐杂志说它仍然是所有科幻电影中最伟大的存在。

甚至连《三体》作者刘慈欣也说:我所有作品都是对电影《2001:太空漫游》原著的拙劣模仿!

而提到电影《2001太空漫游》,则又不得不提其导演库布里克,在52年前,这位此后名垂影史的伟大导演开创了一个科幻元年,正如伍迪·艾伦所言,“在导演的万神殿中,最高的两个位子属于奥逊·威尔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群星闪耀的电影艺术星宇中,库布里克绝对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其一生所执导的影片,大多题材各异,从恐怖惊悚的《闪灵》到反越战片《全金属外壳》、战争反抗史诗《斯巴达克斯》到从探究人的自主道德选择权和意志的《发条橙》,每一部电影无疑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的冷峻表达。

而这52年间,对于《2001太空漫游》这部IMDB榜单上8.4高分的影片的解构也从未停止,它似乎有着一种魔力,吸引住每个对未来科技、宇宙苍穹有强烈好奇心的观众。

而另一方面,《2001太空漫游》又因晦涩无聊而闻名,苍白的台词、莫名的剧情常使每个想深入了解这部电影内涵的观众望而却步。

但无可否认的是,《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饱含哲学命题的巨作,是无愧于科幻鼻祖地位的,那么到底该如何解构这部旷世神作呢?

从故事层面看,《2001太空漫游》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科幻史诗。

01对人类起源的思辨——黎明的曙光。

在影片《2001太空漫游》开始,镜头聚焦的是一群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草原上的人猿们。人猿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深受猛兽、同类的威胁,这一切无不证明此时的人猿还是生物链的底层,离今日高智慧的人类相去甚远。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而几乎每一位观众都会对这开始部分的情节感到枯燥难忍,因为从影片开始整整10多分钟里,没有一句人声对白或台词,观众们好像是在看一出“动物世界”的纪录片一样。

直到有一天,一块黑色长方体石板突然凭空而生在这群人猿的面前。在带给剧情转折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疑问:这个板块是什么?有什么用?象征了什么?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首先,黑色石板在整部影片里一共出现了三次,而每一次黑色石板的出现除了对剧情的进一步推动的作用之外,更象征了一种“未知”的力量,而每一次这种力量的出现无疑都改变了人类命运的走向。

而黑色石板第一次出现,是对人类起源的一次大胆设想:在黑色石板“指引”下,人猿们觉醒了智慧,他们第一次挥舞起木棍,第一次使用工具、第一次学会用火,得到驱赶猛兽、争夺资源的本领,人猿得以在恶劣的远古时期存活并进化成今天的人类。

于是,伴随着恢宏的古典背景乐,人猿黑暗的过往已经远去,新时代黎明的曙光已经来临,这个叫地球的渺小星球迎来了它的又一任主人——人类。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从影片名字充满暗示意蕴的意图也可窥见在影片里人类充满史诗的命运跨越:

《2001太空漫游》的英文翻译为《2001: A Space Odyssey》,Odyssey即《奥德赛》,是西方古希腊经典史诗,是古希腊文明孕育的产物,现代西方文明的的宝贵遗产,主要讲述英雄人物奥德修斯在人类社会早期的遭遇,体现了人类童年时期政府自然、改造自然的胜利感。

02三百万年后的地球主宰、沐浴在宇宙星辉中的人类。

随着第一部分故事结束的是一个人猿首领把征服的动物尸骨抛向空中的镜头,而紧接着画面一转,抛上空中的镜头切换成环绕地球于九天之上的太空飞船,于是,影史上最伟大的蒙太奇镜头之一就此诞生。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三百万年的时间跨度、历史洪荒、人类兴衰,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科技的昌盛时期,仅用一幅镜头的转折,便完成了一段巨大而浩瀚的文明变迁史,达到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作为承接影片第一部分的故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已经成为地球主宰、走向宇宙的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黑色石板的故事。

在这部分故事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影片对于未来太空科技天马行空的想象。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一架造型别致的摩天轮状空间站缓缓地转动着,背景是一颗湛蓝的星球——地球。

从空间站内的场景、机械构造、人物布景到降落月球时科学家们所穿的宇航服,相信我,你绝对不会相信这是一部早于美国成功登月之前便已经上映的影片。

无可置疑,《2001太空漫游》定义了什么是“科学”与“幻想”。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随后,一个来自于地球的宇宙飞船开始与空间站对接,飞船上载着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旅客,他是为月球上那个突然出现的黑色石板而来。

原来,月球上发现黑色石板的消息还并未在人类地球世界中传开,弗洛伊德奉命来到月球基地调查此事,调查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这块黑色石板竟然在数百万年前便已经被埋在月球之下!

黑色石板在第一部分的故事中开启了人类智慧,充当着“指引者”,使得人类走出蛮荒,飞向太空,沐浴在宇宙星辉中,而在第二部分的故事里,黑石则继续扮演这样的角色。

03科技与人类的博弈。

于是,第三部分的故事开始了,人类为了解开黑石的秘密而派遣一架宇宙飞船向着木星而去,飞船上除了船员之外,还有一个名叫“哈尔”的智能电脑,操控着飞船的一切。

人类文明走过了三百万年的历程,并不断使用创造新的工具,从原始的木棍到枪炮、从马车到飞船,工具理性使得人类有能力依靠技术飞向星辰大海,探寻未知的神秘。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很显然,智能电脑哈尔正是人类最得意的工具,是工具理性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哈尔能不眠不休地工作,能精确无误地操控飞船每一个细节,甚至能陪船员下棋、聊天,甚至能捕捉到船员的情绪变化。

可是有一天,这个被人类极为信任的“工具”却叛变了,哈尔杀死了正在冬眠中的船员,设计杀掉了另一位在维修飞船的船员,仅一个名叫大卫的船员侥幸活了下来,他愤怒到达哈尔的神经中枢,将哈尔关机。

三百万年前,人类第一次掌握木棍时,便将其当做自相残杀的武器,物竞天择的残酷法则使得人类仍然摆脱不掉深藏在心里的动物本性,暴力、杀戮、残忍......

核武器首次被制造出来的目的不是造福人类,而是直接用于军事目的,广岛、长崎的惨剧已经无法复原,科技这把双刃剑却给人类带去了许多伤痛。

正如电影里的哈尔智能电脑,虽然是人类高科技的成果结晶,但任谁也没想到其竟然发疯,也许是其发生了错误,也许是其产生了自我意识,分不清什么谁是威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分的故事含蓄表达了科技既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的警示。

04关于造物主、人类以及意识。

无可否认,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故事是在令人摸不着头脑,没有任何铺垫的剧情使得每个观众对大卫到达木星、穿越星门的遭遇感到一头雾水。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这部分则必须联系到《2001太空漫游》的原著才可窥探一二:

原来,黑石是造物主一样的存在,它是一种游离于宇宙中的高阶生命形态,不断寻找着拥有智慧潜力的其他生命,并进行着不为人知的实验。

不再受限于物质的它们已然有了造物主一般的本领,它们点拨了三百万年前的人类,并将自己埋藏在月球上,等待将来人类发展出可以进行太空航行的文明,此后便指引着人类来到木星,在这里,经历九死一生的宇航员大卫成为第一个即将了解黑石秘密的人类。

52年前的科幻里程碑、IMDB8.4,《2001太空漫游》到底讲了什么?

而最后,大卫则在黑石的帮助下,成为了“星孩”——一种脱离于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

在这部分故事里,库布里克并没有将为何大卫成为“星孩”以及黑石的具体意义说明,而是留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伴随着辉煌的背景音乐,使人更向往宇宙的奥秘和未知。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其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是用来调和唯物和唯心的一种观点。

而无论是导演有意为之或是其无心之举,《2001太空漫游》充分肯定了二元论,电影最后,大卫所化成的星孩脱离肉体,以非物质形式的意识存在,正是对此的隐喻。

结语:

《2001太空漫游》以史诗般的叙事广度引出令人深思的科学、哲学命题,又以高超的电影技法将人类对科学的幻想搬上荧幕,充满戏剧张力的同时又表现出浓浓的未来主义风格,令此后许多的科幻电影正相模仿,但最重要的,还是其开创性地以人类的视角维度来认知宇宙,辨思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