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历史收银机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云:

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臣松之案: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於事也。」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曹操大军南下,刘璋急于向曹操示好

建安十三年7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攻取荆州,汉中张鲁受朝廷招安多年,且一直与刘璋有嫌隙,刘表是长江之南实力最强的诸侯

《三国志刘表传》这样记载刘表“带甲十万,地数千里”

曹操南下是必然的趋势,刘璋担心曹操在荆州受阻后,会改从汉中南下攻取益州,因此,刘璋急忙派使者向曹操示好,曹操为了安抚刘璋,以朝廷之名封刘璋为振威将军。随后,刘璋又派张肃给曹操送去三百叟兵,象征性的对曹操攻打荆州提供帮助,表示自己是听从朝廷号令,是和曹操一心的。

其实300兵卒根本入不了曹操的眼,但为了安抚刘璋,曹操依然善待使者,封张肃为广汉太守。

刘璋接连两次向曹操示好,都收到曹操的回应,这让刘璋自我感觉和曹操达到蜜月期,于是,又派出了使者张松。

刘璋几次派使者向曹操示好,无非是为了自保而已,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力不济,虽有天险可守,但如果东面和北面一直有敌人虎视眈眈,终归睡不踏实。

第三次派使者张松向曹操示好时,时局已经大变。

建安十三年8月,刘表病亡,其子刘宗接人荆州牧,荆州人士见曹操势大,劝说刘宗投降。曹操没有想到,原本应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却没费一兵一卒就收入囊中,此时曹操不但拥有雄霸天下的虎豹骑,更是接管了荆州水军,可谓强及一时。

此时的曹操,正是自信心爆棚的时候。被他视为“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尔”的刘备,被他打的抱头鼠窜,汉中张鲁心无大志,刘璋软弱无能,孙权势弱,天下局势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此时,张松再次带着刘璋的善意来到曹操面前,曹操的态度自然而然会有所转变。前两次使者来的时候,曹操认为马上要在荆州有一场大战,因此需要安抚刘璋,拉拢刘璋,即便刘璋不能帮自己的忙,也不能把刘璋推向刘表。

而现在,荆州已经是自己的了,不但没有损失兵力,反而平添了荆州十万兵士,在曹操看来,现在的益州,就是一块肥肉,是顺势统一天下的好机会。再与刘璋虚情假意,就显得多余了。

张松在曹操面前,不但没有受到向前两次使者一样的封赏,反而受到冷落,就是曹操的一种态度。

只是曹操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赤壁大败,败得体无完肤。

张松很有可能私自向曹操提出了某些条件

在《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张松从曹操处回来后,因为曹操的冷落,劝刘璋断绝与曹操的交往,去结交刘备。刘璋又听从了张松的建议,但不知道派谁去,张松推荐法正前去,法正回来后,便与张松密谋如何暗中协助归降刘备。

这一点描述很有意思。当时应该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的时候。此时刘璋依然稳坐益州之主的位置,益州一直没有受到中原战祸的干扰,军安民乐。作为张松和法正,也一直受到刘璋的重用,本应该忠心耿耿,却在此时密谋要归顺刘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二人并不是忠义之辈。

那张松在去见曹操的过程中,会不会私自向曹操提出什么条件呢?

当时曹操刚刚拿下荆州,实力最强,势头正劲,连自己的主子刘璋都向曹操低头示好,作为张松,极有可能借着面见曹操的机会,暗示或者明示曹操,自己可以为曹操入川效犬马之劳(就像献蜀川图给刘备一样),换取某些利益或者好处。只不过当时曹操把一切都想得太过美好,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赤壁大败,因此,他没有接受张松的条件,并十分看不起张松卖主求荣的行为,所以才对张松格外冷落。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能包容在自己面前挖苦自己,出言不逊的祢衡,却没有容下张松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张松为什么从曹操处回来,就急忙让刘璋切断与曹操的联系,因为一旦刘璋知道自己在面见曹操的时候做出对不起刘璋的事,自己就身败名裂了。


始终先生


三国迷局,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曹操身为一代枭雄,深谋远虑,爱惜人才,但他在面对张松时却没有了这一人设,冷落了张松,致使张松转投刘备,益州易手。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此时曹操已经拿下荆州,击溃刘备,到达人生巅峰,已经在展望一统天下了,张松丧失了谈判筹码,错过了示好的最佳时机,加上曹操看出刘璋动机不纯,所以当时曹操会冷落张松,致使后来益州落入刘备之手。

曹操拿下荆州,击溃刘备,信心爆棚所以冷落张松

事实上张松已经是刘璋派去的第三位使者了,刘璋在听闻曹操要打荆州之后,马上做出反应,先派了阴溥去向曹操表白,得到了曹操热情的回馈,曹操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封刘璋他哥刘瑁为平寇将军。刘璋一看有戏,又马上派出了张松他哥张肃带了礼物出使,而曹操也很上道,封张肃为广汉太守。

有了前两次成功的经验,刘璋又派出了益州名士,别驾张松前往示好,张松也信心满满的去了,可此时的曹操却变了个人,相当冷淡,张松碰了一鼻子灰,狼狈的回了益州。

按这思路看,貌似是张松出了问题,难道真的是张松长得太过猥琐,恶心到了曹操?不至于,以曹操的容人之量,再难看的人也能容忍,再说就算张松长得丑,曹操见了只会产生惺惺相惜之情。曹操的相貌连尊曹魏为正统的陈寿都不敢描述,可见也好看不到哪里去。

那么曹操态度由热转冷,其答案只有一个,其原因不在张松,而在形势。那就是此时曹操已经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战略要地—荆州,击溃了人中之龙—刘备。拿下荆州,使得东吴引为屏障的长江被曹操共有,击溃刘备,使得天下反曹者心惊胆战。

而此时的曹操信心爆棚,夺取天下指日可待,等灭了东吴,益州还不是唾手可得,给张松脸色,就是给了刘璋不要太高看自己,现在的形势是我为刀俎,你为鱼肉了的信号。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冤。—《三国志》

其次,曹操看出刘璋示好并非真心实意

刘璋作为益州之主,其标签就是暗弱,而当时的刘璋日子相当不好过,外面是有血海深仇的邻居张鲁,内有东州集团,益州集团的相互博弈,加上自身能力有限,已有力不从心之感。

璋累遣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三国志》

而刘璋向曹操示好无非是借当时风头无两的曹操之威名震慑内忧外患,以求自保。

而英明神武的曹操当然明白此间深意,因此在没打下荆州,形势不明之时,也欣然接受刘璋的示好,但在他认为大局已定之时,刘璋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资格。到了踏平江东之时,刘璋也没机会再叽叽歪歪了。

总结: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冷落张松,是因为他当时刚刚拿下了战略要地荆州,击溃了心腹大患刘备,意气风发,整个天下都已经是囊中之物,当然也包括刘璋的益州。

所以曹操冷落了张松,暗示刘璋不要讨价还价,加上曹操看出刘璋并非真心实意投诚,故而准备等打下东吴,灭了刘备之后再来收拾益州,那时候就是予取予求了,但没想到他遭遇了赤壁之败。


临石观海


我是向日葵,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曹操在进行北方大扫荡的时候,汉中的张鲁和益州的刘璋也没闲着,他们两时有军事摩擦,张鲁见曹操初定北方,为求自保,赶紧向曹操示好,刘璋一看,不甘人后。派出别驾张松,去见曹操,也向曹操示好,结果曹操见张松样貌丑陋,身形短小,一副小人的样子,曹操心里的厌恶之心,顿时由心而起,不理张松,曹操放弃了这次收复刘璋的机会。

《后汉书》:张鲁以璋暗懦,不复承顺。璋怒,杀鲁母及弟,而遣其将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

曹操为什么会放弃这个送上门的机会那。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样貌丑陋的张松。(见上图)


第一,曹操在中原地区分别击败吕布,袁绍,刘备等强人,拥有了中原地区,气势无比壮盛。对于刘璋这个二流的诸侯,则是不屑一顾。

首先曹操分别通过用兵,战胜了中原地区各大诸侯,吕布、袁绍、刘备等强者,皆是曹操的手下败将,曹操不仅通过战争,统一了北方地区,还收降了这些强者手下的兵士,已经是当时东汉时期最大的军阀了,对内,挟天子,以令群臣。对外,雄兵百万,虎视天下。


其次,益州的刘璋,在曹操的眼里就是一个“二流”诸侯,在曹操眼里根本没有“牌面”,对曹操构成不了威胁,在曹操眼里能够可以和他一分高下的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备这些强人,但是这些人最终都被曹操打败,袁术先死,吕布袁绍后亡,刘备出逃,所以曹操现在放眼天下,已经难有可以与他匹敌的人了,因此他根本没把张松的主公刘璋放在眼里。这也是曹操不搭理张松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曹操就没有瞧得上益州的刘璋,主公刘璋都没让曹操看得起,你一个二流诸侯的下属,在曹操眼里,更是如草芥一样,现在看来,冷落张松,都算是轻的。

曹操击败各大诸侯,统一中国北方,虎视天下(上图),懦弱无能的二流的诸侯刘璋(下图)


第二,曹操见张松样貌丑陋,身材短小,曹操以貌取人,轻视张松,所以张松事不能成。

首先,张松这个人,样貌很丑陋,身材也短小,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东汉有名的爱美之人,他自身的形象就是比较伟岸的,他身边的幕僚跟班也皆是,风度翩翩,貌美之人,

杨修,郭嘉等人,皆是形象俱佳之人,要不曹操也不会接纳于他们。

其次,曹操看到刘璋派这等丑陋的人来出访自己,顿时感到刘璋在羞辱自己,轻视自己,一个偌大的益州竟然没人了,这让曹操心中很是愤怒。觉得自己脸上没光,因此在会谈中,一直都是正面回避张松的。

《后汉书》:十三年,曹操自将征荆州,璋乃遣使致敬。操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璋因遣别驾从事张松诣操,而操不相接礼

所以说,从上面的概述看,这次张松的出访没成功,一是和他的样貌有关联,二是因为曹操觉的自己被轻视了,被羞辱了,所以他才会全程冷落张松。

张松的形象使他的这次出使,大大折扣。


第三,张松恃才傲物,人丑不说,情商还低,言语上与曹操发生冲突,令曹操内心不悦,至此,张松出使,事必不成。

首先,张松能够作为刘璋的别驾,必定是一个有本事的人物,但是张松应该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自己作为刘璋派来的一个说客,他的任务是说服曹操,能够和刘璋和平共处,而不是来激化矛盾的,但他情商低的缺点,在这件事情上,被无限放大了,曹操因为他的样貌丑的问题上,多少会在言语和形态上表现出厌恶,但张松却没有很好的处理,而是争锋相对,致使大家都很下不来台。

其次,曹操这个人一直讨厌恃才傲物的人物,杨修,许攸这些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身死曹操之手,而张松相对于杨修这些人来说,还是一个外人,曹操内部的人,就因为这个原因,不受曹操待见,你一个外来人还在曹操面前,玩恃才傲物的这一套,不是自寻死路吗?曹操没杀他,就是算烧高香了。

所以从上面的阐述来说,张松恃才傲物,情商低,也是他这次出使失败的一个原因。

张松言语刺激曹操这件事,使的张松恃才傲物,情商低的缺点,被无限放大,见(上图)。曹操听完张松,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下图)


第四,曹操喜欢用战争的方式来让对方臣服,这是曹操的一贯伎俩,比起让对方投诚,曹操更喜欢用战胜对方的方式来让对方投降。

首先,曹操这个人,是个热爱战争的狂热分子,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杀戮,而是他喜欢征服别人后心中的那种快感,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大大的战役和战争基本都是曹操发动起来的,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尤其他在击败袁绍后,问鼎中原后,那种内心的愉悦达到了顶峰,这也是他为什么后面要强势当魏王的原因,他喜欢众人对他的膜拜。

其次,曹操是个权利上瘾的人物,他享受膜拜的感觉,不管是对自己人,还是敌人,曹操在击败吕布后,吕布作为一个曾经的诸侯,向曹操求饶,曹操顿时,感到内心愉悦,要接受吕布的投降了,可这个时候,刘备跳了出来,悉数吕布的过往,说到丁原和董卓的下场,曹操才派人杀了吕布,本身曹操还在享受吕布对他的跪拜之中,但是因为刘备的劝诫,才动了杀心,杀掉了吕布。

《三国志》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

而东汉的另一件事情,则更说明曹操喜欢降服对手,曹操在宛城事件中,纳了张绣的婶娘,使的张绣起兵造反,杀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后续,曹操对张绣用兵,张绣兵败,张绣被迫向曹操再次投降,本来,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和大将,曹操必定会杀死他来报仇,但曹操却一反常态,接受张绣的投诚,还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曹操这么做,一是理亏,自己先搞了人家的婶娘,理亏在先,二是因为张绣作为封疆大吏,向曹操下跪,投诚,让自己心里很是舒服,愉悦。所以曹操才会对张绣的过失既往不咎。

《三国志》: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

所以说,曹操是个喜欢用战胜别人的方式,来让对方臣服,曹操在对待益州刘璋的问题上,早都做好了规划,他不接受刘璋的投诚,他要用战争的方式来让刘璋臣服于自己的脚下,所以说张松来不来,作用不大,曹操对对于张松的态度,也是曹操对刘璋的暗示,自己必定会率兵打益州。请你做好准备。

曹操享受用战争击败对方后,对方臣服于自己的快感,(上图)为吕布兵败后,向曹操求饶的场景,(下图)为张绣向曹操投诚。


综上所述:曹操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接受刘璋的投诚,在加上刘璋派了一个不懂规矩,并且样貌丑陋的张松来当使官,使的曹操感到被羞辱了,以此加深了曹操对刘璋用兵的信念。所以说,张松出使荆州,当说客,只是曹操用兵益州的一个小插曲。


向日葵爱历史


曹操冷落张松,发生在建安十三年。

这一年,曹操统一了北方,战胜了袁绍,开始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

荆州牧刘琮惧怕曹操的实力,开城投降,曹操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荆州。

而刘备和刘琦退守江陵城,因不忍心夺取刘琮的荆州,被曹操大军所破。

和荆州相邻的益州牧刘璋,听到荆州刘琮投降的消息后,非常担忧自己的命运。

加上曹操虎视眈眈,想要一统天下的决心,让刘璋寝食难安。

于是,刘璋询问手下建议,大家都同意主动投降,可以和刘琮那样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

他派别驾张松出使许昌,献出益州的地图,以表示投降的诚意。

曹操对刘璋投降已经是默许的,当然曹操也不害怕刘璋反悔,因为即使用武力他也能拿下益州。

那么,这个别驾张松和曹操接下来的会面,成为益州命运的转折。

张松这个人长相丑陋,第一印象就减了不少分。

加上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干,让曹操下不了台。

所以,曹操最后把张松用棍棒打出了门。

在曹操看来,刘璋除了投降自己别无选择,即使怠慢了这个张松,也不会影响双方达成的共识。

可这个举动惹恼了张松,他连夜向益州返回,途中被刘备截胡。

刘备对张松是一天一延,夜夜笙歌,让张松觉得受到了礼遇和尊重。

张松见刘备有诚意,加上刘璋性格软弱,他决定劝告刘璋不投靠曹操,等待时机,暗中却和刘备私下联系。

他不仅献出了益州的地图,还作为内应引刘备入蜀。

后来张松和刘备暗通被发现,全家都死于刘璋之手。

刘备趁势和刘璋翻脸,最终占领益州,成为一方霸主。

张松这个人其实很有才干,如果不死对刘备有更大的帮助。

就连罗贯中都有一点惋惜张松,他说道。

一览无遗世所稀,谁知书信泄天机。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在笔者看来,张松并非卖主求荣的奸臣,而是他代表的益州本土系,急需要一位有远见卓识,能够和曹操平分秋色的人物,来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

刘璋的父亲刘焉做到了,所以他们拥护刘焉。

而刘璋连张鲁都害怕,也没有向外扩张的实力,所以张松和法正选择换掉他,让刘备接替刘璋,重新维持益州本土派的利益。

曹操虽然是一位最佳选择,但他没有和张松搞好关系,也就得罪了整个益州派系的人。

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捡到了一个益州,从而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

—End—



冷月钩沉


这问题我来答。

曹操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前,用9年的时间,消灭了袁氏三兄弟、并州高干以及打垮了乌桓,成为北方独一无二的霸主。

接下来,曹操趁刘表病死,准备南下夺取荆州,当曹军走到新野的时候,刘表不肖的儿子刘琮竟然举手投降了,曹操就这样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州。与此同时,有三方势力比较紧张,那就是寄居樊城的刘备、江东的孙权和益州的刘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结果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曹操。益州刘璋那边也派来了张松来见曹操,甘愿做曹操的小弟。对于这种送上门,不用战争就能把益州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好事,曹操居然一反常态,冷落了张松,拒绝认刘璋这个小弟。曹操为什么拒绝到嘴的肥肉呢?

曹操志在奠定一统大势,益州暂不考虑

曹操拿下荆州后热血沸腾,决定立即东下击败刘备、孙权。曹操为什么决定先打刘备?因为刘备是当年曹操“煮酒论英雄”认定的大英雄,最具称雄的实力与威胁,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大绊脚石,所以曹操的当务之急是消灭孙刘联盟,奠定天下一统大趋势。反观偏安一隅的刘璋却没什名气,曹操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益州只不过是打败孙刘联盟后的囊中之物而已。谋士贾诩劝曹操先安定荆州局势后,再图谋天下。

但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孙刘联盟志在必得,完全听不进去劝告,自然也是对益州的张松爱搭不理的。

益州方面诚意不足,似投机分子

刘璋一开始结交曹操甘愿当小弟的想法,是在公元205年,确切的说,张松是益州方面的派出的第三批使者。

汉中的张鲁一直对益州虎视眈眈,刘璋有深深的危机感,于是想拜曹操这座山头,以寻求保护,其目的就是让曹操出兵灭了张鲁,刘璋第一次派出使者联系曹操。当时曹操正忙着对付袁谭,哪有时间收拾张鲁。对于主动投怀的刘璋,曹操既然暂时帮不上忙,但也不想失去一个盟友,于是就尽量安抚,封刘璋的兄长瑁为平寇将军。

2年后,曹操正讨伐乌桓,北方马上就要彻底平定。刘璋虽然没多少能力,但总有深深的危机感,又第二次派张肃(张松的哥哥)结交曹操。送给曹操300老弱病残士兵,就这诚意明显不足啊,把曹操当成了养老院!曹操还得陪笑脸,又给张肃封官了,反正天子在手,封谁都是一句话的事。刘璋略显诚意不足,益州方面似乎就是来要官的。

208年曹操拿下荆州,不光刘备、孙权慌了,刘璋也慌了,于是第三次派别驾张松来结交曹操。这一次曹操对益州方面很反感,对张松爱理不理,直接封他为一个县令的芝麻官,你要知道张松是益州的大官,别驾相当于州里二把手。这样的结果就是张松很生气,劝刘璋放弃曹操的大腿,改换刘备。

张松矮矬丑,正逢曹操对士人的反感期

张松是三国史中记载的一个丑八怪,史载张松身材矮小行为放荡,还居然能言善辩!曹操当时刚杀死孔融,弥衡也曾经讨曹操的反感。对于这种能言善辩,耍嘴功夫厉害的士人,曹操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曹操对张松也很讨厌。看来以貌取人的例子古已有之。

总之曹操最后冷落了张松,就代表冷落了刘璋,把刘璋推给了刘备,为后来夺取益州提供了便利,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没想到赤壁之战会以失败收场!


李跃汗青


刘璋要投降?不要闹,不要说曹操不信,浅薄如我也不信!其一刘璋从没有要真心投降;其二,枪杆子出政权,天上掉的馅饼都不能吃;其三,曹操吃过大亏的,比如当初的张绣;所以刘璋的主动投靠,不可信,不能信。

第一,背景

张松这次出使已经是刘璋的第三次接触曹操,曹操南下荆州,惊慌的刘璋就派出了第一位使者阴溥,当然第一次接触应该没有谈实际东西,而且当时刘表尚在,曹操还是礼遇了阴溥,并且给刘璋加官进爵;

然后刘璋马上派出了第二位使者张肃,就是张松的哥哥,

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这里要说明一下,“叟兵”并非是老弱病残,而是可以匹敌“丹阳兵”的一个精锐兵种。这里的“”是一个地名,因为当地的兵英勇善战,所以当地征募的兵叫“叟兵”,跟“丹阳兵”一个道理。

这次曹操的反应就有点意思了,可以参考当初对付吕布时的陈登

,出使曹操为吕布求徐州牧的陈登被曹操拉拢封为广陵太守,这次曹操故技重施,封张肃为广汉太守,没有给刘璋任何东西,其意图可以说有点明显。

第三次就是张松的这次了,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跟演义中差不多,反正就是根本没鸟张松。

第二,为何?

其一

,刘璋投降有多少可信度?在没有任何直接冲突的情况下,直接投降,并不是真投降,刘璋的意思应该是“名降实独”,名义上刘璋投降“改旗易帜”,但实际上刘璋仍然是割据的草头王。可以参考后来的孙权,夷陵之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孙权也曾投降给曹丕,但也仅仅是名义上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其二,曹操也压根不信,想当初张绣面对曹操大军,不战而降,结果众所周知,长子曹昂,侄子,大将折了一堆,就连曹操自己也差点挂了,而且当时曹操还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那刘璋这次都没有接头就直接投降,完全不可能的事,脚指头都能想明白的事。

其三,曹操这时刚刚接手了荆州,正在飘,就是完全不跟你谈条件,想投降,马上投,来晚了就没位置了,正是曹操“自矜”的时候。裴松之这里注解了习凿齿的一句感叹很合适:

习凿齿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

中间的一段略掉了,反正意思就是霸主齐桓公当时飘了一下,反叛了九国,现在曹操不过才三分天下,就如此傲娇自矜了,通过这也能看出来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了。

第三,结果

当时益州的既得利益者,已经铁了心要卖了刘璋了,因为刘璋保不住他们的利益,曹操当然是最好的买家,但是可惜的是曹操不稀罕这个,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了备胎买家刘备

,这次的买卖就不太好做了,因为曹操实力强可以直接收购刘璋,但是刘备实力弱,想吞刘璋不现实,按当时的实力来说,合并都应该让刘璋当老大,而张松法正等人的目的就是换老大,直接合并当然不行,所以只能用阴谋,结果当然大家也都知晓。


综上来看,张松出使,谈投降是假,卖刘璋是真,但是最佳买家曹操不相信,也不敢信,所以当然也不存在拒绝,而且当时也没有够谈到投降的地步。所以便宜了刘备,从这一点来说刘备要感谢曹操。


胡侃解密三国


小背景:张松求见曹操,曹操拒不相见。在程昱的再三劝说下,曹操终于同意接见张松。丞相府内,曹操再三羞辱张松。翌日,曹操又令军队操演来震慑张松,张松气愤而走。

个人觉得,曹操之所以冷落气走张松,主要基于这几点考虑:

1·曹操已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不宜开战

曹操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然而此战也极大消耗了曹操的兵力和实力。

平凉州之后,曹操确立了休养生息的三大政策,以求积蓄力量、徐图霸业,暂时不宜开战。


2.曹操觉得得不到大的实惠,不想掺和

张鲁与刘璋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多次交战,都有赢又输,互相之间谁也灭不了对方。

曹操心里很清楚,帮助刘璋攻打张鲁,得不到大的实惠,张鲁这边没法一口吃下,刘璋那边也是一反复之人,只是在利用自己而已,不会真心实意将益州拱手想让。

曹操的策略就是谁也不帮,让张鲁与刘璋一直打下去,互相消耗实力,待到时机成熟了,一举歼灭之。



3.曹操推测张松来是求救,没想到还有献图

张松过来拜见曹操,曹操推测是过来求救的,想利用自己去攻打张鲁,牵制张鲁的兵力,缓解刘璋的军事防御压力。

曹操不想见也不想帮,只能用计把张松气走。张松受到冷落,心里很不爽,根本就不打算再献图了,若曹操知道张松手上有益州军事布局图,肯定会改变做法,先把图骗到再说。



4.张松面相丑陋,说话刻薄,曹操不太喜欢

曹操不太喜欢这个张松,心里也不够重视。首先,身份不对等,曹操高居丞相之位,张松一区区益州别驾,还没啥名气;其次,张松面相丑陋,曹操看着就不太爽,觉得刘璋求人办事还派这么丑的人,这明显做事考虑不周全;再次,张松与曹操后,与曹操聊天过程中,曹操讥讽张松,张松正面硬怼回去,惹得曹操很不爽。


小诸葛历史观


引言:

曹操在占领荆州后已经志得意满,曹操本就没把刘璋当做和自己一个级别的敌人。在曹操眼里能称的上对手的无非就是袁绍、刘表、孙权,刘璋根本不值得曹操顾虑。而且曹操深知只要大军压境刘璋必然投降,所以接不接受根本无足轻重。

曹操是刘璋为囊中之物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趁刘表去世率军征讨荆州,刘表次子刘琮放弃抵抗率荆州之众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接收了荆州。曹操灭袁绍平荆州,消灭了两大敌人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这时刘璋派遣张松前来向曹操乞降,曹操怎么会把他放在眼里。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刘璋只是天下诸侯眼中的一块肥肉

曹操在接收荆州后,意欲顺势平定东吴。当时的局势只剩下曹操、孙权、刘璋、张鲁及刘备五股力量,其中曹操、孙权是最强大的了。刘璋虽然手握天府之国,但是刘璋过于暗弱无能了,在当时而言连刘备这种小股势力都把刘璋当成一块肥肉,那么刘璋向曹操这样的枭雄乞降怎么会得到重视,更何况来的只是草包的一个手下。

总结:

刘璋手下并不是没有强将,只是他太没有主见,导致他无能是天下众所周知的。曹操并不是放弃了刘璋的投降,曹操心理很清楚灭掉东吴刘璋、张鲁之辈必然望风而降。而且曹操也是有傲气的,无能的刘璋和曹操完全不能比肩,那么刘璋手下必然也不会受到重视。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汉末时期战火纷飞,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大乱战时代。其战火延续了近百年之久,割据诸侯数不胜数。然而,打仗就跟我们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一样,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最基本的法则。弱者要想求得生存,就必须去讨好强者,或者说依附强者。

说白了,刘璋虽然也是一路诸侯,但其人生性懦弱、目光短浅,不懂得知人善任,不懂得如何审时度势。毫无雄才大略。虽然他爱民如子,算得上是位仁君。但是益州在他的带领下,数十年内只敢自保,从来都不敢进取,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张鲁都搞不定。

曹老板基本统一北方后,一路气势如虹,有并吞天下之势。刘璋的益州或将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因此他多次派人去跟曹操接洽,希望可以跟曹操搞好关系。

前两次的接洽非常顺利,但是当他最后一次派出使者张松,准备跟曹操讨论收购问题的时候,竟然被曹操一口回绝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不待见张松呢?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机选择错误

刘璋派张松出使曹营的时候,恰好在曹操统一北方,并且征服荆州期间。

原内容如下: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这时候的曹操是非常自负的,对益州刘璋压根就不屑一顾。如今北方已经统一,荆州刘琮也已经投降,刘备更是狼狈奔逃。勉强能跟曹操抗衡的,只有一个东吴。只要再拿下东吴。天下再无曹操的对手。

曹操自认为天下势在必得,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步伐。正如谋士贾诩劝他“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是一个道理,曹操压根就听不进去。他以为天下就是他的了。所以就区区益州来说,曹操已经不那么在乎了。

刘璋这时候派使者去讨论归降的问题,去跟曹操讲条件,等于自讨没趣。所以刘璋在选择时机上,把握得很不到位。

第二、刘璋诚意不足,三番五次找曹操讨论这个问题,却犹豫不决,不导入正题,投机取巧,严重引起了曹操的反感。

曹操征讨荆州初期,刘璋就派了阴溥去向其表达敬意,但并没有谈到归降一事。不过曹操自认强敌没有完全清除,所以对刘璋的主动到来表示欢迎。并且给其加官进爵。

不久后,刘璋又遣张肃出使曹营,并送上了三百“老弱”士兵,还送了一些七七八八的杂御物品。曹操身为堂堂的北方霸主,刘璋只给了三百老弱残兵以及些许杂御物。对曹操来说,刘璋此举简直是一种侮辱。不过此时荆州还没有拿下,曹操虽然内心不悦,表面上仍然表示欢迎,并封张肃为广汉太守。

刘璋前两次跟曹操接洽,但并没有表示投降曹操,他实际上在等,等待荆州的战报。如果曹操赢了,就举州归降,如果曹操输了就继续割据。这点曹老板肯定是清楚的,所以他对刘璋的做法非常反感。

——第三次,刘璋又派张松前往

曹操拿下荆州后,刘璋明显有点慌了。眼看天下大势都倾向于了曹操,刘璋立马派张松出使曹营,希望可以讨论归降的问题。但此时的曹老板,好像并不热衷此事,压根就不给张松开口的机会。

一方面,如今的曹操以为自己所向无敌,已经不把益州放在眼里了。另一方面,对刘璋之前的摇摆不定略施惩戒。

曹操冷落张松的目的,并不是说他拒绝了刘璋的投降。前者张肃等人都有加官,唯独到了张松这里就是“不复存录”实际上是拒绝刘璋讲条件。你愿意投降可以,但是你不能跟我讲条件。如果你不愿意投降,那么等我击败了孙权,就不会再给你投降的机会。

——这就是一个强者的姿态,一个胜利者的姿态。


爱尚文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问题吧,曹操为什么冷落张松,放弃主动投靠的刘璋。

一、刘璋交好曹操

刘璋为何要交好曹操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曹操“征荆州,定汉中”,在刘璋看来,曹操此时已经呈现出了鲸吞天下的势头,下一步只要击败孙吴,曹操就可以统一全国了。刘璋本来性格就比较懦弱,不愿意承担与曹操争斗的事情,因此刘璋就想投降曹操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璋越早去投降越好,因此刘璋开始了对于曹操的疯狂讨好。据记载:

“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

说实话,此时的刘璋已经表现出了对于曹操的归顺,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刘璋接受了曹操的官职的任命。这个时候只需要曹操一点头,然后进行政权的交割,益州就成为了曹操的势力范围了。因此刘璋派出了张松去拜访曹操,想要和曹操谈进一步接洽的事情。而正是这一接洽,让曹操和刘璋的关系破裂了。

二、张松与曹操的接洽

我认为张松与曹操接洽,不仅仅谈的是益州的交接问题,更是谈的是未来的以张松为代表的东州集团的权力分配的问题。

刘璋的父亲刘焉属于过江猛龙一类的人物,空降益州,与益州本土的大族们斗智斗勇,最终成功在益州扎根立足。刘焉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正是东州势力。这一批东州势力是在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中从南阳、三辅等地迁徙到益州的,刘焉挑取其中的精锐建立起了东州兵。此外,东州兵种很多人在刘焉的朝堂之上还有所作为。

刘焉死后,刘璋即位。说来有趣,拥立刘璋的人并非东州势力,而是益州势力。据记载:

“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

投桃报李,刘璋自然不会亏待这一批益州势力,在刘璋一朝,益州势力逐渐复苏,开始与东州势力的分庭抗礼。因为刘璋的暗弱再加上益州势力的本土优势,东州势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退出朝堂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再次引入外力,搅浑益州这潭水,然后进行权力的再分配,东州集团首先寻找的便是曹操。但是结果不容乐观,据记载: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翻译一下就是刘璋派张松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平定了荆州,打跑了刘备,因此对于张松并不待见,张松因此非常怨恨曹操。《三国演义》中将其解释为曹操认为张松长得太丑了,因此不存录张松。有时候读到这一段,我往往觉得很奇怪,曹操本人长得也不俊,甚至对于自己的长相颇有些自卑之意,因此曹操也注重才华过于品德和外表。而且在“连环计”里面,庞统也很丑啊,为啥曹操不嫌弃庞统却嫌弃张松呢?因此我认为仅仅归咎于长相,不仅是骂庞统,更是骂曹操。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恰恰是张松和曹操在权力划分上没谈拢。曹操的人才很多,不差张松这几个人,虽然张松等人很有才华,但是面对着他们不合理的权力分配的要求,富有心机的曹操自然不会答应,与其让这些热衷于权力的人将自己的朝堂扰乱得不清净,不如不接受他们的条件。

我猜测曹操与张松起了冲突,曹操让张松回去,想要刘璋另外派人来谈判,但是张松回去之后却没有说实话,那么张松究竟回去说了什么呢?

三、张松回去说了什么?

张松回去之后,跟刘璋说了这些话,据记载:

“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当时曹操正好在赤壁大败,损兵折将,本来已经明朗的天下大势一下子就变得更加混乱了,因此张松直接就跟刘璋说曹操这个人啊,非常高傲,对您不尊敬,你现在在益州可以称王称霸,但是后来到了曹操的地盘上,恐怕您就是菜板上的肉了。

为了保障东州集团的权力,张松换了一个人,即刘备,张松想要引刘备入川,扰乱益州局势,然后完成权力的再分配,据记载:

“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

因此刘璋派出了法正、孟达、张松等人去结交刘备,想要借刘备之力去抵御曹操。(说来有趣,孟达、法正、张松等人均是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本来是一招驱虎吞狼的计谋,结果演成了引狼入室。而且张松还趁机黑了一波益州本土势力,据记载:

“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结果反而真正心思不纯的,确实张松等人。这样在张松的一系列连环炮之下,迷迷糊糊的刘璋选择了刘备,放弃了曹操,最终益州旁落他手。

因此并非曹操昏庸,只不过是没谈好价钱而已。政治是场博弈,层层加码,只看谁出的价钱更高了。张松拿着主公的利益待价而沽,甚至不惜出卖主公换取自己集团的荣华富贵,说来真的是让人不齿啊。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