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鄙視進體制的人?

點關注,不迷路!專注發佈體制內職場、時政動態,公文寫作

年輕的時候很容易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自己有無限的可能。

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倒覺得體制內是更好的一種出路或者歸宿。

啥叫普通人呢,就是非名校畢業,非高技術門檻熱門專業,能力普通的普通家庭畢業生。

鑑於很多年前對於體制內外沒什麼概念,所以我還是解釋一下。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鄙視進體制的人?

一般來說,體制內是非營利性組織,包括國家機構、科教文衛等事業單位,當然,也包括部分國企央企崗位。

從整個社會組織系統來看,體制外的企業都是生產經營單位,負責“做更多的蛋糕”,體制內的單位則是負責為“做更多的蛋糕創造更好的條件”,以及“指導協調蛋糕的分配”。

從這個整體的社會格局出發,我們來分析下:

  • 各行各業的體制外企業,無一例外,追求利潤最大化;
  • 政府部門維護市場經濟環境與秩序,指導協調利益分配,包括稅收、工資制度、養老,等等;
  • 學校,培養大批勞動力,研發技術,促進生產,提供勞動力;
  • 醫療衛生單位,維護人的健康,免受疾病傷害;
  • 圖書館、地震局等,提升人口素質,應對處理大型自然災害,等。
  • 其他,不再一一細數。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體制內的組織,幾乎都是不以盈利為導向的,或者至少承擔了很多非盈利的職責和義務,政府、學校、醫院就不用說了,國企央企也是如此。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鄙視進體制的人?

比如,最近電子煙就被禁止網絡銷售,為啥呢?

菸草很賺錢呀,而且,是國家稅收一大重要來源,2018年菸草業稅收那可是過萬億

為了更好的理解,我打個比喻:

你假設有這麼一個抽象的“人”,他就叫“國家(政府)”,統領著中國這麼一大片地和一大群人,為了讓這個生態更好地繁榮和延續。所以,畫一個圈子,大家(各種非國營企業)都進圈子裡頭生產勞作,那麼,他既需要維護圈內人和組織的各種關係和利益,有需要維護自己圈子和別人圈子的利益,同時還要應付整個外部環境的威脅,一個人搞不定呀,得找幫手。這些幫手就是,體制內的各種

事業單位。但有時候發現,咦,這個圈子裡頭有些活很能賺錢,也有些活特別不賺錢但又必須做,所以,我要組織一幫自己的兄弟夥進去直接開幹,所以,菸草那得自己幹,但是一些沒啥利潤或者盈利期特別長的活,也還是得幹,這就是央企和國企

所以,總得來說,排序是政府>事業單位>國企央企>非國營企業

當然,因為組織太複雜了,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

每一個陣營裡頭都有排頭兵和墊腳石,任何一個陣營的排頭兵都大於另一個陣營的墊腳石。譬如,你去阿里騰訊自然要強於公務員基層單位。(從收入和發展角度看,不涉及價值導向)

另外,還需要考慮你去的崗位,到底在組織中是什麼樣的位置。舉個例子,同樣是HR,你在一般的小公司就是支持輔助業務的,很難創造大的價值或者直接盈利,你去諮詢公司,那麼就是“業務崗位”了,直接給客戶提供服務,創造價值。

體制的最大優點之一,就是

穩定

體制內的收入,同樣取決於所在的位置(正當收入),以及,所掌控的資源以及所受的監管。(灰色收入)。但無論如何,穩定性是絕對強於體制外組織的。

反正你們圈內人競爭,誰做得好誰賺錢多,吃香的喝辣的;但你要做不好,就只有喝西北風了。我在圈外靜靜看著你,誰賺得多誰上繳多,然後,再來一個“蛋糕分配”,同時在這個過程獲得相應的收入與報酬。

但是,這個優點,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則完全算不上優點。

因為這同時也意味著各種“夢想和自由”受到束縛,你不太可能“當上CEO,走向人生巔峰”。

不過,那些上了年紀的人,經過了多年拼搏,他們深深地知道,外面的世界也許沒有你想像的精彩,但遠比你想象的殘酷。

你以為只有體制內有爭鬥?

豈不知體制外同樣也有,甚至不遑多讓?看最近華為HR胡玲事件。

你以為只有體制內有貪腐瀆職?

豈不知,百度阿里騰訊,優酷、土豆、搜狐……哪一家不也爆出來諸多反貪的料,有些高管還鋃鐺入獄。

你在這些單位,指不定什麼時候“你年老色衰”,就可能成為老闆眼中不惜一切代價的“代價”了。而你在體制內,沒犯錯哪個領導敢隨便開你?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鄙視進體制的人?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懷揣夢想、心在遠方,渴望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社會價值。但其實,這個世界,聚光燈下的總是那麼少數幾個人,功成名就的人在媒體風生水起,頹廢落寞的人獨自在角落悄悄抹淚滴。

有句話說的話,體制內是衙門、體制外是江湖。

衙門聽雨落,照章辦事、相對穩定而有序;江湖風雨路,刀劍無眼,各憑本事。

很多人都說選擇比努力重要,但其實,明智的選擇本就是努力的結果。

  • 有多少人在畢業之前,花幾個月時間進行資料的蒐集和篩選,考慮了社會大環境、行業發展、職業前景以及個人能力專長……
  • 有多少人真正去拜訪意向行業崗位的前輩,誠心向他們請教和諮詢
  • 又有多少人,去認真分析組織的招聘邏輯,甚至往小了說,怎樣真正做好一份自己的簡歷;
  • 其實吧,體制內還真不是你想進就能進,事實上,比較難進!

扯遠了,我想說的是,不要“標籤化”,要儘可能自己努力做一番分析和思考,把握背後的邏輯與規律,而不是動輒“鄙視”或神話。

其實,就兩條:

  • 一是人崗匹配性,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存在說體制內就一定好或者不好;
  • 二是還原思維和系統思維,把“體制”這個抽象的東西,和具體的社會經濟體制、行業、組織和崗位結合起來一起進行系統分析,而不是一個“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就淺嘗輒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